威廉·舒曼
對于天真的音樂愛好者來說,去讀一本怎樣欣賞音樂的書一定很奇怪。從什么時候起聽音樂成了問題?音樂是供人享受的。為什么一個人要學習或聽從指導去聆聽他正在聽到的東西?答案很簡單:聽音樂是一項通過經(jīng)驗和學習得到的技能,知識會增強喜悅感。
聽眾已經(jīng)習慣了作曲家作為評論人所寫的散文以及他們作為作家所寫的技術性論文,柏遼茲、勛伯格、理查·施特勞斯,更近一點的有巴貝特(Babbitt)、辟斯頓(Piston)、佩爾西凱蒂(Persichetti)。但是在科普蘭之前,沒有大師級的作曲家嘗試著把音樂作曲的技藝解釋給外行人。這本書是很特殊的,實際上,是獨一無二的。外行人可以通過想象一本倫勃朗寫的關于“如何看懂油畫”的書來判斷它的重要性。
開始閱讀《如何聽懂音樂》的時候,最好提醒一下自己這本書的作者是誰??破仗m的音樂被認為是美國的文化遺產(chǎn),那個特別的科普蘭之音豐富了我們所有人。那是之前的音樂所沒有過的聲音,個性的表達獨具一格,以至于眾多模仿者里沒有一個人能夠令人信服地把它變成自己的音樂。科普蘭在我們的國家音樂生活中已經(jīng)是一個耳熟能詳?shù)娜宋?,接受他和他的作品被認為理所當然。我們當然為他的成就而自豪,為他的存在感到幸運,但是我們足夠明白他那獨一無二的特質(zhì)嗎?是什么讓科普蘭這么特殊?任何出類拔萃的創(chuàng)作藝術家自然都很特殊,但是科普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用可以辨識的語言對他的同胞講話,這種可辨識性就是民族的共同性。不管怎么描述,科普蘭的藝術都會激起我們共同經(jīng)歷的反應,給我們一種歸屬感,而科普蘭的《如何聽懂音樂》也是他另一個踐行多年、在廣泛的基礎上引領我們的榜樣。
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科普蘭的若干同事都有過很多講述或者撰寫他的機會。首先,對于我來說,我深信他代表了一個藝術家在民主社會所發(fā)生作用的理想??破仗m有很多不同的角色——公民、作曲家、表演家、老師、演講者、理事、發(fā)言人,別忘了他的最愛之一,還有指揮。《如何聽懂音樂》代表了科普蘭教授的觀點,并給了我們關于他的明確的教學理念。
作為作曲教師,作曲家們往往會傾向于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并堅持他們自己的方法和技巧??破仗m屬于那些少數(shù)的作曲家,他幫助學生去發(fā)現(xiàn)表達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專事自己的技術,因為技術可能和學生們獨有的天賦沒有什么關系??破仗m結合了學者對于過去音樂的知識以及對現(xiàn)代音樂百科全書式的理解,這種杰出的知識和清晰的理念在教學上反映出來的成果是,他的學生在創(chuàng)作上風格迥異。很難想象會有比這更少教條的態(tài)度了。從本質(zhì)上,科普蘭是在說,一個起好作用的教師可以有他自己的理念,但是也有義務讓學生接觸到似乎適合他們的美學理念和技術,哪怕他本人并不特別認同。這就是非權威的態(tài)度,關心個體的特質(zhì)而不是用先驗的結論去強求。
雖然科普蘭的確是民主社會典型的藝術家,但是我經(jīng)常會希望授予他一個更尊貴的稱謂。如果在英國,早就稱他為“阿倫爵士”,并且任命為國家官方的作曲家了。但是名號和科普蘭瀟灑的魅力以及率直的性格簡直是風馬牛。我記起二十五年前把他叫做“美國作曲家院長”時他是那么不知所措。他一直都無所畏懼地承擔著這個名號。
如果說我們?nèi)鄙賴艺w去授予一個令人尊敬的頭銜,那么我們擁有另一個更具有意義的機制,那就是同行的評價??破仗m是杰出的,也是我們喜愛和尊敬的。讓他知道我們的心情是我們的快樂。他以永恒的、優(yōu)雅的、幽默的態(tài)度接受了同行和大眾給予的嘉獎。當我問他是不是對這些榮譽都膩了的時候,他說,“你低估了我的能力”。
《如何聽懂音樂》這本書帶領讀者從音樂最簡單的元素到它逐漸展開的最復雜的方面。在某種程度上,這本書是和作者的音樂類似的,因為科普蘭的曲目包括了從最容易接受的大眾化作品到最精華的室內(nèi)樂。
在大眾化的作品中,拿《阿巴拉契亞之春》來說,科普蘭把獨特的音樂洞見融入到顯而易見的本土情感之中。在《一幅林肯的肖像》中,音樂的表達涵蓋了文本,并為林肯富有同情心的表達增加了一個維度。在諸如《牧區(qū)競技》和《小伙子比利》這些作品中,科普蘭將傳統(tǒng)的美國民歌素材變成一種最復雜精湛的藝術,在簡單的音樂中辨識出潛在的可能性,只有具備非凡想象力的藝術家才可以實現(xiàn)。
對于外行來說,創(chuàng)作這些大眾化音樂的科普蘭和所謂的“嚴肅的”科普蘭幾乎就是兩個不搭界的作曲家。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因為科普蘭那些在大眾化作品中出現(xiàn)的音樂也同樣在復雜的作品中出現(xiàn)。他創(chuàng)作不同體裁的作品,從歌曲、室內(nèi)樂、合唱到電影音樂、歌劇和交響曲無所不包。
我再次提醒各位,《如何聽懂音樂》這本書出自歷史上一個偉大的作曲家之手,只有翻開它,你才知道作為一個大師的學生有多么幸運。如果你研究了目錄,將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復雜主題是如何按照一步步的形式逐漸展開的。這本書非常清晰地建立在一個前提下,那就是你對于音樂知道得越多,從聆聽中就能獲得越多的享受。聽音樂的首要前提明擺在那兒,提起來甚至會覺得可笑,那就是專心致志。一個積極的傾聽者要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音樂上,但這卻往往是聽音樂中唯一缺失的因素。
比較一下歌劇觀眾和交響曲聽眾的行為很有些啟示作用。歌劇觀眾需要全神貫注地去聽劇中的每句臺詞,他們知道一旦重要的臺詞漏掉了就會影響理解。而這種本能的注意力往往是音樂廳所缺少的。注意觀察音樂廳的聽眾就可以看到交頭接耳、大聲閱讀或者出神發(fā)愣,這些都是注意力分散的表現(xiàn)。只有少數(shù)用心傾聽的觀眾成了音樂會的主角。這種缺失是嚴重的,因為聽眾是整個音樂過程的關鍵,畢竟音樂包括了作曲、表演和聽眾三個元素,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應該以最理想的方式出現(xiàn)。我們期望一個好的作品有出色的演奏,但是什么時候我們才會意識到:音樂也應該“出色地”被我們聽到?
一部作品的命運,雖然基本上是掌握在作曲家和表演者手中,但同時也取決于聽者的態(tài)度和能力。從更大意義上來講,是聽眾最終決定對作品和表演是接受還是拒絕。音樂家們非常清楚地知道,同樣的音樂和同樣的演奏者會在不同的聽眾那里得到完全不同的反響。換句話說,音樂擁有怎樣的品質(zhì)受到聽眾水平的制約。對于音樂來說,不幸的是,很多聽眾只滿足于坐在一個情感的浴缸中,把他們對音樂的反應限制在被聲音包圍的感官體驗中。須知聲音是有組織的,有著智力上和感情上的吸引力。
學習怎樣聽音樂的探索是體驗這種藝術的巨大快感之一。聆聽是一門可以被教授的學科,而這本書組織和闡明了教授這門學科的方法。沒有任何幫助指導,閱讀這本書不會把你一下變成一個精通的聆聽者,但是它可以把你帶上正軌。你努力去理解,會找到強烈的快感和不斷增加的興趣,并在其中得到無以復加的回報。
當然,有的音樂不需要特別的注意也很享受,音樂可以適合很大范圍的口味,拿一個精心計劃的菜單做比較可以說明這一點。一道餐前開胃菜,終究是為了引起食欲,一道主菜是為了滋養(yǎng),而一道甜點則是為了以一種愉悅的方式送客人們上路。如果你檢查交響音樂會的節(jié)目單,你會發(fā)現(xiàn)這條準則大體差不多,套路也就是序曲、交響曲以及反差很大的輕快的結尾曲。有些時候,音樂大餐充滿了不同的主菜;有時候,在特殊的“通俗音樂會”(Pops)上,大多數(shù)都是開胃菜和甜點。但是這里要說明的觀點是,每一首音樂的性質(zhì)取決于它的初衷,而隱性目的的實現(xiàn)與否,則預示著作曲、演奏和聽眾三者之間的成功與失敗。
音樂開胃菜和甜點不需要與聆聽有分量和復雜的音樂有相同的理解。這當然不是要降低“輕”音樂的價值。最終,沒有一種音樂不被接受,在不同的類別中,只有質(zhì)量的良莠之分。在當下的歷史時刻,有很多關于不同音樂的同等價值的討論,這些區(qū)別就顯得尤為重要。
通俗音樂有著特殊的目的:一邊給人以娛樂,同時又要求聽眾付出最少的努力。想要比較通俗音樂和所謂的嚴肅音樂的價值并非難事。回到我們的食物比喻,我們的營養(yǎng)最主要的來源并不能證明在它之外的就是不合時宜的,我們應該尊敬所有類型的音樂而不去做錯誤的無邏輯的比較,去享受我們的天性所控制的不同程度的努力。我們從讀小說、詩歌和最深刻的哲學中得到樂趣和靈感,同時也在閱讀一本輕松好看的雜志中得到樂趣。
上面所說的并不意味著音樂快餐對你的身體有害,而是說只限于一種藝術的食譜是有局限性的。這本書應該會幫助那些對于復雜的音樂形式有好奇心的聽者。不要誤解,偉大的音樂產(chǎn)生于偉大而專注的頭腦,以及特別專注的聽者。相對于那些工作在無所不在聲音包圍的人來說,這種音樂的聽眾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最后分析起來,科普蘭的書是一本宣傳冊。在不太自覺的日子里,它是由一個堅定的傳播福音的人所寫的我們稱之為的“好音樂”。這本書是一個邀請,一個應該誠心誠意地去接受的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