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于歡案引起輿論的強烈反彈。于歡與其母蘇銀霞借高利貸后遭逼債。逼債人有脫下褲子羞辱于歡母親的極端行為。在報警后,出警的警察對逼債人表示“討債可以,但不能打人”,之后離開接待室,于歡此時抓起一把水果刀向其中4名逼債人亂捅,造成1死3傷。聊城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于歡無期徒刑。而這一判決被很多人認為嚴重不公,主張于歡是“正當防衛(wèi)”的輿論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占據(jù)主導地位。
由于于歡母親蘇銀霞已經(jīng)支付了比高利貸本金多很多的錢款并抵押了一套房,也由于于歡母子的人身自由被逼債人非法限制,更因為逼債人脫褲子羞辱蘇銀霞,于歡捅死捅傷多名逼債人受到民間廣泛同情,道義站到了他的一方。于歡的無期徒刑判決給輿論的第一印象是它與這種道義相左。
我們認為,輿論的質疑總體上是有依據(jù)的。我們不了解案情的全部細節(jié),但從已經(jīng)報道出來的情況看,對于歡的判決的確難以服眾。目前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已經(jīng)接受了于歡的上訴請求,希望它以專業(yè)的態(tài)度甄別各種證據(jù),依法做出符合法律精神的終審判決。
另外最高檢宣布派人調查此案,將對于歡的行為是否屬于正當防衛(wèi)進行認定,并且調查警察在執(zhí)法過程中是否存在失職瀆職的行為,對最高檢的這一積極介入,我們尤其表示歡迎。
于歡案迅速導致高度密集的輿情,這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一大特點。目前社會上一些人對法律信心不足,有焦慮感,或者針對社會存在的某些不公正現(xiàn)象有情緒,因而對每一起被報道出來的爭議案件都很敏感,互聯(lián)網(wǎng)輿論一點就著。這種情況下要求法院在審理每一起糾紛時都要非常認真,嚴格依法裁量。一旦輿論場出現(xiàn)爭議,需要以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及時應對。
于歡案這樣的情況,不涉及意識形態(tài),更無任何政治色彩,它就是一起案件判得是否合理的問題。社會的反應形成激烈輿情后,一些情緒會偏離案件本身,這種時候官方一定要有定力。
首先,當輿論場上有人就此案說過頭話時,官方切忌與那些人要求的方向“對著干”,導致與民意的基本面相抵觸,而要堅持依法依理處理整個事情。第二,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時要堅決排除輿論的各種干擾,集中精力于案件本身,以過硬的法律素養(yǎng)做出公正判決。
關于網(wǎng)上輿論的激動情緒,我們認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民間認識和情緒的自然流露,但也有一些人迅速又把法院的疑似不合理判決上綱上線到整個國家層面,指責這個國家是在保護壞人,逼好人都做“窩囊廢”,甚至說什么“祖國母親受辱不行,自己的母親受辱可以”,乃至連抵制薩德都扯上了。尤其是后面的這些怪話,已經(jīng)與于歡案遠得八竿子打不著了。
其中不排除有少數(shù)“輿論混混”推波助瀾,每當公眾就一個具體事件有所不滿時,他們就會跳出來,釋放極端言論,這就與愛國者們對外表達抗議態(tài)度時,極少數(shù)人干出燒車砸店的行徑如出一轍。這些“混混”在輿論場上煽風點火,通過擾亂人們的視線給自己牟利。
于歡案有非常明顯的元素,也有一些模糊的地方,這起案件從被報道出來,經(jīng)輿論質疑到形成終審判決,實際上構成了中國社會的又一次普法,也是塑造社會共識的一個機會,其中的激烈元素轉瞬即逝,但它的結果將留下來,對中國法治建設形成一份新的積累。希望于歡得到法律的公正對待,公眾的正當關切得到回應。我們既期待法律對保護民眾盡責,同時也希望得到全社會的珍惜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