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勒門文化沙龍
“更使我驚異的是江岸的外觀……我上次離開中國時的確有一二家洋行建筑,但是現(xiàn)在,在破爛的中國小屋地區(qū),在棉田及墳地上,已經(jīng)建立起規(guī)模巨大的一座新的城市”
——福鈞 1848
閻華:歡迎大家又來到了克勒門下午茶。從2012年的8月31日到今天,我們的克勒門下午茶已經(jīng)舉行了有近五年的時間,已經(jīng)做了近50場專題的沙龍活動。2017年,今天的主題叫《金色狂想曲》,我們要說一說這座城市海上金融的故事。
當年的上海是冒險家的樂園,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精神,讓我們成為了今天的上海。今天我們說一說外灘如何從泥灘變成了外灘,讓我們在這場沙龍當中,來感受海上金融的風采。
說到上海的金融,首先大家會想到的是外灘。外灘在一百多年前居然是一片蚊蟲滋生,不適合居住也不適合耕種的泥灘,它怎樣從泥灘變成了外灘?我們這期的嘉賓是喬爭月女士。喬爭月寫外灘、研究外灘,視角特別不一樣,因為她研究建筑,她也研究這座城市的精神,同時她是一位記者,又是一位英文記者。
喬爭月:我今天給大家?guī)淼念}目叫“外灘:黃金天際線的傳奇”。這個題目不是我想的,也是我從英文報紙里找到的。我發(fā)現(xiàn)百年前我的同行,老上海的英文報紙的記者,幾乎外灘每個建筑在奠基或落成時都會報道。1927年6月份的一份英文遠東時報,是日資背景的老上海的英文報紙,里面有大量的工程技術,還有建筑方面的報道。這個報道,英文比較好的人可以看出來,是講外灘建設的新聞,上海億萬美元的天際線形成了,這就是外灘。今天我就想講講億萬美元的天際線是如何形成的。
我想說一位植物學家,他叫福鈞,他是受東印度公司的派遣,到上海來拿走了我們很多植物種子,特別是茶種。因為我們中國人當時壟斷了茶葉的貿(mào)易。剛才講到茶葉,他把我們武夷山的茶葉移植到了印度喜馬拉雅山的南麓種植,這就是茶葉大盜。他用一個箱子,在長途的郵輪上都不用澆水,就這樣把我們的種子帶到了印度。他從上海一開埠就來到了上海,后來多次來訪,他說:“我上次離開上海的是1843年,現(xiàn)在破爛的中國小屋地區(qū),在墳地上已經(jīng)建立起規(guī)模巨大的一座新的城市。僅僅幾年后,上海就崛起一座巨大的城市?!?/p>
我把外灘臨江1到33號的23座建筑做了一個大數(shù)據(jù)的分析,看看今天的外灘到底建成于什么年代?最大的一塊是1920年代到1940年代,大部分的外灘建筑一半是建于上海城市發(fā)展的黃金年代,也就是1920年代、1930年代,一戰(zhàn)后、二戰(zhàn)前的時期。我做了一個分析,外灘當時將近一半都是金融、保險行業(yè)。所以外灘為什么當時會被稱為遠東華爾街?這是實實在在的。其他幾個洋行、貿(mào)易,航運業(yè)、酒店,都是老上海最賺錢的行業(yè)。
外灘一號是當之無愧的外灘第一樓,位置非常顯要,正好是英法租界。外灘二號,在午餐時間可以遇到幾乎所有有名的英國大班的地方。那里面的長吧,有100英尺,在長吧的位置是固定的,最好的位置是靠近外灘的那一頭,有光線的。如果你在上海取得了商業(yè)上的成就,可以一點一點地向外灘的方向移動,這就是英國人俱樂部里的規(guī)矩。
還有一位要介紹的是威爾遜先生,他是外灘建筑之父。正好差不多一百年前,他的公司叫公和洋行,把他派到上海來做項目,第一個項目一炮打響,就是外灘三號。我們外灘臨江的23座建筑里,有九個都是公和洋行的作品,包括浦發(fā)銀行大樓、海關大樓、和平飯店。
外灘五號,1897年中國人第一家通商銀行就在這里創(chuàng)辦,創(chuàng)辦人是晚清的洋務大臣盛宣懷。外灘七號也是非常有意義,中國人第一次有電報的服務,就是從這個樓里發(fā)出來的,是丹麥的公司。當時的電報是先傳到這個樓里,再用自行車傳到千家萬戶,這是丹麥領館提供給我的非常寶貴的1881年丹麥雜志上的漫畫。這位先生在丹麥歷史上非常有名,他剛到中國的時候,晚清的大臣迎接他的漫畫。
外灘九號也很有意思。2001年左右,同濟大學的院士接手這個項目,修繕這座樓的時候,幾乎是外灘最難看的樓,原來很漂亮的長廊被封陽臺一樣封起來,紅色的磚頭上涂上了灰色的水泥砂漿。當時外灘的很多建筑都有類似的命運,當時要不要恢復原來的紅色,最后是同濟大學的建筑權威一錘定音,他說外灘建筑不一定要千篇一律,應該要恢復它原來的顏色。
老大就是浦發(fā)銀行,面寬達到了300英尺,老二就是怡和洋行,是洋行之王,實力很強勁。這么一座宏偉的樓,它的奠基會給上海這座城市帶來信心,就像諾亞鴿子銜來的橄欖葉一樣。
外灘14號是最年輕的老大樓,因為拖到了1940年代才建成。外表看來,好像走過路過最容易錯過,覺得這座樓特別樸素,但其實內(nèi)部,我有一次很巧的機會進入到它的內(nèi)部,我覺得真的其實很漂亮,而且非常時髦。它的設計師是鄔達克的老鄉(xiāng),也是東歐人,也是國泰電影院的設計師。
外灘15號是先鋒的古典之作。有人去過凡爾賽宮嗎?凡爾賽宮花園里有一座,據(jù)說是外灘15號建筑的原型。當年是銀行,是沙俄和清政府合辦的一家銀行,實力也是很強勁的。這個銀行是德國建筑師設計的,毫無疑問絕對是整個中國沿岸最堅實耐用且最昂貴的建筑。從小小的一片瓷磚就可以看出來,修繕的時候,還是用這個品牌的瓷磚恢復的效果。
外灘17號這座大樓,是英文報紙的辦公大樓,占地只有900平方米,你走過路過的時候,我特別希望大家鍛煉一下頸椎,為什么呢?因為它的檐口上,注意到?jīng)]有,有八尊大理石雕塑,都是日本的工匠經(jīng)過三個月的努力完成的,每一個重達20噸。外灘18號,渣打銀行的前身。外灘19號是和平飯店南樓,長的像外灘的皇宮。
外灘23號現(xiàn)在是中國銀行,這里是外灘建筑群唯一有中國元素的大樓,也是唯一中國建筑師參與設計的大樓。雖然是西式的結構,但是有斗拱、漏窗、云紋,把中國的元素很完美地融入到了西式建筑中。原來外灘23號是德國總會,后來中國銀行的業(yè)務蒸蒸日上。
我們再看一看外灘建筑業(yè)主的國籍背景,最多的肯定是英國,不用說了。但是排第二位的是我們中國。我們不要以為外灘全是外資,中資在上海外灘有五幢建筑,中國中資背景的建筑,其中有三幢都是金融機構,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前幾年上海網(wǎng)絡海選,評出了麥乳精、周璇、阮玲玉,只有一個老外是上海99個城市符號之一,就是鄔達克,這兩年成為了網(wǎng)紅。鄔達克上班都在外灘,前面一個就是外灘24號,是他1925年創(chuàng)業(yè)的地方。1924年的報紙上形容它是一顆鑲嵌到外灘皇冠上的珍寶。
27號是洋行之王,怡和洋行的實力足以稱為洋行之王。外灘28號是一座郵船大樓,里面有很多美麗的歷史細節(jié)。我們注意到右上角的花磚,上面都有龜裂紋,腰線是墨綠色的腰線,很別致。
外灘33號是英領館所在地。英國當時的八項規(guī)定,規(guī)定領館在外只能租房不能買地,我們這位體制內(nèi)的干部很不容易,自掏腰包買下了這塊地,后來證明他是非常有眼光的?,F(xiàn)在還有12棵廣玉蘭,就是茶葉大亨福鈞先生栽種的。他給上海有一句話,上海不僅會超過廣州,而且會成為地位更加顯赫的城市。1847年講的這句話,也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一般英國人到哪里去都會有配套建筑,這四座建筑,他們的官邸,劃船游泳俱樂部和教堂,這四幢建筑,我們看照片都很老,今天都在外灘,你們都可以找到。
最后總結一下,外灘的建筑主要是這四種風格,早期叫殖民地風格,到唱主角的新古典主義,點綴的哥特式風格,和世界同步的風格。這么多種風格,是不是都是很和諧地融合在一起?還是回到前面看到的那個報道里,上海新的億萬美元天際線的報道里,記者是這么寫的,這些風格的建筑來自不同國家的能工巧匠設計,而工部局,就是當時的規(guī)劃有關部門,沒有要求一種風格來統(tǒng)一,也許是巧合,這么多種風格的建筑配在一起的效果竟然相當悅目。我在藏書樓昏黃的臺燈前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我激動極了。其實外灘是我們這座城市發(fā)展的一個必然,但是也有可能是偶然的禮物,我們每一個生活、工作在這座城市的人,都應該珍惜這份幸運。
我看到一份資料,來上海,特別是早期的很多西人里面,多為三四十歲。年富力強,充滿夢想的他們來到上海、來到外灘,和我們中國人一起把泥灘一點一點地變成金灘?,F(xiàn)在我們每一個在魔都打拼的人,心里不也一樣有這樣的夢想嗎?我心里暗暗在想,上海城市傳奇的起點,正是這外灘黃金天際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