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連云
摘 要:立井提升已經成為礦山開采的主要方式,而且逐步朝超深井的方向發(fā)展,提升系統(tǒng)的維護工作變得極為繁重。文章提出了一種立井井筒網絡化管理的方式,詳細闡述了提升系統(tǒng)各部分存在問題和需要控制的監(jiān)測點,從而有效檢測提升中存在的問題,做到實時監(jiān)測,定點處理,同時對超深井容器的裝卸提出了全新的解決方案,可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立井;網絡化;鎖罐
引言
隨著地表淺層資源的減少,礦山的開采方式由原來的露天開采、斜井開采朝立井開采轉變,現(xiàn)在國內已經出現(xiàn)超過1500米的立井[1,2]。立井提運部門已經成為礦山生產的咽喉部門,開采過程中會出現(xiàn)提升能力小于采掘能力的情況,使得立井提升成為限制礦山生產能力的關鍵。影響立井提升能力的因素有兩點,包括單位時間的提升量和有效的提升時間。單位時間的提升量在井筒設計時已經確定,作為立井提升部門的現(xiàn)場管理者,要提高礦井的提升能力就是要保障和提高有效的提升時間。而影響提升時間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系統(tǒng)的檢修和維護。隨著井筒變深,檢修和維護工作成倍的增加,提升事故也屢有發(fā)生。本文提出一種井筒網絡化的管理方式,對井筒提升設備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監(jiān)控,能夠保證提升過程安全高效。
1 井筒網絡化設計的內容
立井提升系統(tǒng)可以分為電機及拖動部分、滾筒、閘控系統(tǒng)、提升首繩、尾繩、容器和導向等七個部分,上述各部分都有自身的維護和檢修點。建立井筒網絡化單元,就是要把各組成部分的關鍵信息傳遞到統(tǒng)一的控制平臺內,并對各信息進行匹配和比較,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做到提前預測、準確判斷、及時處理,保證運行安全、提高提升效率。
電機及拖動部分的技術比較成熟,控制系統(tǒng)能夠做到對電壓、電流、電機溫度、運行高度、轉動角度的實時監(jiān)控。通過電壓、電流和運行速度可以確定扭矩,這是提升系統(tǒng)提升力的直接表征。當這些參數(shù)異常時可以直接判斷出提升力異常。但是,能引起提升力異常的因素很多,包括裝載失誤、尾繩纏繞、罐道破損等。這就需要其他部分的參數(shù),用來進行比較,才能判斷出故障點。
滾筒部分常見的故障是滾筒軸承破損和鋼絲繩在滾筒上打滑。軸承破損后,會引起提升力的增加,它的監(jiān)控可以通過軸承溫度的監(jiān)控來實現(xiàn)。而鋼絲繩的打滑應通過鋼絲繩速度和滾筒速度的比較來實現(xiàn)。閘控系統(tǒng)需要檢測的點主要包括閘間隙、壓力和溫度。
提升首繩、尾繩和容器的問題集中在連接部分。提升過程中對提升鋼絲繩張力和張力差有著嚴格的要求,這是提升系統(tǒng)安全運行的基礎。多繩提升時,各首繩之間的張力差不得超過5%,這是通過平衡油缸來保障的,在監(jiān)控過程中取各平衡油缸的壓力值,對個繩張力差進行確認。同時,通過兩側張力之和的比較確定系統(tǒng)的張力差。
提升系統(tǒng)的導向部分可以分為鋼罐道和繩罐道兩種。鋼罐道主要問題會出現(xiàn)在鋼罐道錯口、罐道過度磨損,這要通過滾輪罐耳調整油缸的壓力確認。繩罐道的主要問題是表面破損、粘附異物,這可以通過罐道繩張力變化來確定。
井筒網絡化設計就是對以上參數(shù)進行實時監(jiān)控,并以提升力為基準,把各因素綜合管理,加權計算后,互相驗證和比較,從而判斷出各主要故障點,為檢修進行指導。
2 關鍵問題的解決
建立井筒網絡化單元,對各個故障點進行監(jiān)控,必須形成信息傳遞的快速通道,中央處理器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報警處理。這就需要在井筒里敷設通訊電纜,通道必須可靠,要能承受淋水,灰塵影響。同時要考慮,張力信號和罐耳信號是隨容器運動的,需要進行無線通訊。提升容器上安裝的傳感器要配有電源,電源的充電方式和充電時間需滿足要求。這個電源還需要為載人的提供轎廂照明。
由于井筒深度的影響,造成提升鋼絲繩長度增加,1500米深度的鋼絲繩,在增加荷載后,伸長量可能在1.5米左右。通過提升繩張力值的數(shù)據顯示,配合鎖罐罐籠,能夠實現(xiàn)高速提升。鎖罐罐籠是一種自身在外動力作用下鎖在固定鋼梁上的罐籠。當罐籠或者箕斗停止后,智能動力頭直接與提升容器連接,提供風或者油壓,通過鎖塊鎖住鋼梁。當裝卸載完成后,鎖塊實現(xiàn)3級泄壓,隨提升容器上下滑動,釋放提升張力。常開式鎖塊在井筒中運行時,不與任何物體接觸。確保安全。
3 結束語
本文提出的立井井筒網絡化的管理方式,能夠確保提升系統(tǒng)的安全,提高提升效率,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孫玉蓉,周法孔.礦井提升設備[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1999,9.
[2]譚鵬輝,吳娟,寇子明.多繩摩擦輪首繩快速換繩裝置研究[J].煤礦機械,2004,25(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