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成友+楊祖麗
重慶市璧山區(qū)丁家鎮(zhèn)高古村一片蔬菜基地里,大棚里的絲瓜苗已有幾厘米長。大棚外一大片剛收獲過兒菜的地里,漁馬蔬菜種植有限公司經(jīng)理王新全帶著幾位工人,在用旋耕機翻地。
“天一放晴,苗子就要移栽到這地里?!蓖跣氯f,“5月初我種的絲瓜就能上市,會比周邊菜農(nóng)種的絲瓜至少提早半個月,相信又能賣個好價錢?!?/p>
“你就這樣自信?”筆者問他。
“當然!”他搓了搓滿手的泥。
在外種菜,又回鄉(xiāng)種菜
王新全不是高古村的人,老家在璧山三河鎮(zhèn)。他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種菜,后外出到珠海等地打工,幾年前,又與別人合伙,到江蘇流轉(zhuǎn)土地,建起一座小型農(nóng)場,專門種菜。
2015年年底,他回鄉(xiāng)走親戚時,發(fā)現(xiàn)高古村有幾十畝閑置的土地,感到很可惜。于是,他將這片閑置土地的經(jīng)營權(quán)流轉(zhuǎn)過來。然后到江蘇搬回種菜的大棚鋼架、旋耕機等,組建起這家蔬菜種植公司,重新在家鄉(xiāng)種菜。
2016年年初,王新全帶著家人,請了幾名當?shù)氐霓r(nóng)民,花了整整1個月的時間,才把這30多畝閑置地整治出來,重新種上了菜。
別人虧損,他卻能賺錢
在這片地上,王新全種菜的品種,與當?shù)氐牟宿r(nóng)沒有多大區(qū)別,都是黃瓜、番茄、茄子、花菜、南瓜等,種植的技術也沒有多大的不同。
2016年,對于種菜人來說,是“難挨”的一年。因為價格偏低,不少菜農(nóng)都沒賺到錢。
“我種的菜還是有賺頭?!彼f,搬回來的頭一年,很多事都得從頭來,種菜的成本也會高許多,但去年他的幾十畝菜,還是賺了幾萬元錢。
比別人早,也比別人晚
“種同樣的品種,別人虧損,你卻賺錢,這當中有啥秘訣呢?”筆者問他。
他微微一笑:“這嘛,主要是在時間差里做‘學問?!?/p>
“這‘學問怎么做?”
王新全稍微停頓了一下:“就是種同樣的品種,別人種得早,我就種得晚,別人種得晚,我就種得早,在產(chǎn)品上市方面打時間差。”
他舉例說,去年他種的花菜,比周邊菜農(nóng)提早了半個月上市。在這早上市的半個月里,批發(fā)價都是每斤3元。半個月后,他的花菜賣到尾聲時,周邊菜農(nóng)種的花菜才開始大量上市,而這時,價格已經(jīng)跌了一半。
種植兒菜是丁家的一項特色產(chǎn)業(yè),可這批上市的兒菜,也成了菜農(nóng)的“傷心菜”,價格低到二三角錢,甚至幾分錢一斤,還不夠請人辦菜的工錢。因此,不少菜農(nóng)種的兒菜,爛在了地里。但他種的10余畝兒菜,還是賺了錢。原因是提早上市了幾天。他說,第一天上市的兒菜,價格是1.8元一斤,第二天就降到了1.6元一斤,第三天就降到了1元以下,然后就持續(xù)下滑到二三角錢一斤。
“這時間差的‘學問不僅可以做早,也可以做晚,甚至還可做到多季?!彼f,就以絲瓜來說,他的絲瓜5月初上市,早于一般絲瓜,當周邊菜農(nóng)種的絲瓜大量上市時,他又把絲瓜地翻了重新栽種。當大批量上市的絲瓜賣得差不多時,他的第二季絲瓜又上市了,又能賣個好價錢。
看來,這時間差里確實有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