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常見疾病防治方法
梅花鹿口蹄疫病癥狀:高熱,肌肉發(fā)抖,流涎,精神不振,食欲減少或停食,不反芻,在口腔內黏膜、舌面上出現(xiàn)水皰,水皰破潰后組織發(fā)生壞死與潰瘍,嚴重的牙齒掉落。除口腔外,在蹄、蹄叉與趾間,以及全身皮膚,也出現(xiàn)上述病變。該病易人畜共患,因此要注意預防。
治療:對口腔、唇和舌面糜爛或潰瘍的鹿,可用0. l%高錳酸鉀液沖洗消毒,并涂以碘甘油;對皮膚和蹄部的患部通常用3%~5%克遼林或來蘇兒沖洗,再涂以抗生素軟膏并予以包扎。
梅花鹿出血性腸炎癥狀:病鹿精神沉郁,離群呆立或臥地,體溫升高到40~41℃,病初食欲減退或不食,渴欲明顯增加,飲水量增多,有腹痛、腹瀉表現(xiàn),開始排稀軟至水樣糞便,后排膿血便,后期出現(xiàn)脫水癥狀,鼻鏡干燥,呼吸、心跳加快,角弓反張;仔鹿出現(xiàn)神經(jīng)癥狀,表現(xiàn)驚恐,眼球突出,無目的地狂跑,有的頭頸歪斜,原地轉圈運動,有的共濟失調,角膜混濁,可視黏膜發(fā)紺,一般于1~2天死亡,病程稍長者可延至3~5天。
治療:禁食1~2日,內服痢特靈,每公斤體重8~10毫克,每天2~3次或用磺胺脒拌料,每只每次5克,每日2次,連用7天,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如經(jīng)口效果不佳,也可采用新霉素、金霉素、慶大霉素等藥物進行注射治療。也可選用氟哌酸、黃連素、氯霉素、慶大霉素等藥物。
梅花鹿壞死桿菌病癥狀:壞死桿菌病是鹿的一種最常見和重要的傳染病,由壞死桿菌引起。初期患鹿出現(xiàn)跛行,此時可見蹄叉、蹄冠等處腫脹、灼熱,觸壓敏感。蹄冠皮膚明顯腫脹,隨著病程的發(fā)展,皮下組織也受到損害而出現(xiàn)蜂窩織炎,在壞死處可見流出惡臭的污灰色或黃綠色液體以及壞死組織碎片。重病例表現(xiàn)為兩耳下垂,食欲廢絕,體溫上升,運步及負重日益困難,常常躺臥,不愿起立。
治療:清除患處壞死組織,用0.1%高錳酸鉀和3%雙氧水沖洗創(chuàng)面,再撒布碘仿硼酸粉或涂擦10%~20%的碘酊。大群發(fā)病可用來蘇兒、高錳酸鉀液進行腳浴。
巴氏桿菌病癥狀:巴氏桿菌病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或傷口感染發(fā)病,呈暴發(fā)或散發(fā),炎熱潮濕季節(jié)發(fā)病較多。潛伏期1~5天,急性敗血型,病鹿體溫上升到41℃以上,呼吸困難,鼻干燥,耳下垂,反應遲鈍,眼結膜充血,可視黏膜有出血點,食欲廢絕,糞便先干后稀或帶血,口鼻排出黏紅色泡沫,1~3天死亡。
治療:成年鹿每次肌內注射200萬單位青霉素,每日兩次,連用3~5天,磺胺類藥和四環(huán)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也有較好的療效。
瘤胃積食癥狀:病初食欲不振,反芻減少或停止,糞干而少,時而做出排糞姿勢,黏膜紫紅,脈搏加快,觸摸瘤胃有堅實感。
治療:用硫酸鈉100~150克、吐酒石1.5~2克溶于200~250毫升水中,一次內服或用酒精20~50毫升,食鹽100克,魚石脂5~10克,溫水適量,一次內服。
急性瘤胃擴脹癥狀:多出現(xiàn)在采食后數(shù)小時,腹圍急劇擴大,口吐白沫,眼珠突出,眼結膜潮紅,采食、反芻完全停止。病初患鹿不安,之后呆立,呼吸加快,后來張口喘息,不及時治療就會死亡。
治療:可進行瘤胃按摩,促進暖氣,同時灌服魚石脂10~15克、水300~500毫升。病重時可用套管針穿刺瘤胃放氣。對癥治療可靜脈注射5%~10%葡萄糖500~1000毫升,10%氯化鈉溶液500毫升,同時要減輕呼吸及循環(huán)器官的負擔,經(jīng)口人工鹽50~100克、硫酸鈉100克。
梅花鹿膿腫癥狀:體表膿種,見表面突起,初期局部紅、腫、熱、痛,成熟后觸之有波動感。
治療:炎癥初期以消炎藥局部封閉和外敷消腫藥;中期應促進膿腫成熟;后期應及時切開排膿,切口位置應在膿腫下方,便于排膿。排膿后常用3%過氧化氫或0.5%高錳酸鉀液清洗膿腔,清除壞死組織。對較大膿腔可填塞碘酊或松餾油紗布引流。
溶血性大腸桿菌病癥狀:急性為突然發(fā)病,發(fā)病后食欲廢絕,排出糨糊樣糞便,最后出現(xiàn)血便;慢性為精神沉郁,鼻鏡干燥,食欲減退或不食,口渴,先排出松軟便,后排出稀便,有的還帶有血便。
治療:慶大霉素及丁胺卡那霉素肌內注射,連用3~5天。
(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