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準確把握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科學方法及其當代意義

      2017-03-27 17:18:28卓俊鋒
      創(chuàng)新 2017年2期
      關鍵詞:本質馬克思歷史

      ■ 卓俊鋒

      準確把握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科學方法及其當代意義

      ■ 卓俊鋒

      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需要對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進行準確的把握。通過運用比較的方法、歷史生成的方法、媒介的方法和從理想與現(xiàn)實、從應然與實然的具體歷史相統(tǒng)一的方法對馬克思人的本質進行研究,為揭示社會歷史的本質、人和自然關系、社會經濟現(xiàn)象、社會政治現(xiàn)象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為建立科學共產主義學說提供線索,同時還為構建我國和諧社會、科學研究我國現(xiàn)代人的發(fā)展、肯定人的價值、貫徹“以人為本”的發(fā)展觀提供理論與現(xiàn)實根據(jù)。

      馬克思;人的本質;科學方法;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馬克思克服了西方抽象人學理論的缺陷,特別是費爾巴哈人學理論的不足,并對傳統(tǒng)西方人學進行批判、改造、提升。馬克思人學站在唯物主義旗幟之下,既遵循客觀性原則,又強調人的社會實踐,凸顯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正是馬克思的人學理論既拋棄了人對唯心主義的理解,又克服了人對形而上學的理解,不再把人理解為一種現(xiàn)成的存在,即把人看成可用理性和概念把握的、現(xiàn)成的、不變的對象,馬克思人學就是透過現(xiàn)象把握人的本質,從而實現(xiàn)對人的本質的科學理解。我們要正確把握馬克思人的本質,關鍵是要掌握馬克思人學科學方法。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是科學人學理論,以這個理論為指導,對于我們澄清是非,提高思想認識,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fā)展和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順利進行,具有重大意義。

      一、準確把握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科學方法

      (一)運用比較的方法

      1.從人和動物的差別來分析,人是類存在物

      一方面人對象化活動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特征。如馬克思說:“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坝幸庾R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qū)別開來。正是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保?]另一方面人生產活動的方式說明人的本質。人生產活動的全面性,可以按任何一個種的尺度進行生產,且人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改造世界的活動。

      “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建造?!保?]動物只能被動消極的適應自然,而人的勞動實踐則是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在實踐活動前,人不僅能選擇和反映客觀對象,且能夠把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和人的主觀需要結合起來,使自在之物變成為我之物。

      因此,實踐活動是人和動物最本質的區(qū)別,也是產生和決定人的其他特性的根據(jù)。

      2.通過比較人的現(xiàn)實社會關系差別,來理解現(xiàn)實社會歷史中具體人的本質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lián)系?!保?]16這是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關于抽象的人和抽象人的本質。通過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即主張社會性是人的本質,但更重要的是提出探究人的本質的正確方法。把唯物辯證法運用于考察作為社會歷史主體的人,從人是社會存在物這個客觀事實出發(fā),說明現(xiàn)實具體的人所特有的存在形式。

      各種社會關系規(guī)定了個人的社會位置,決定其不同的活動方式、思想觀念等,將個人與他人區(qū)別開來,人的個體本質正是在這種區(qū)別中表現(xiàn)出來。人們的社會關系和聯(lián)系則是復雜易變的。因此,只有對人的社會關系具體地、歷史地分析,才能全面正確把握人的特性。

      馬克思在后來的巨著《資本論》中,明確指出:“生產關系對人本質的決定性作用,‘我決不用玫瑰色描繪資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過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业挠^點是: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3]正是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社會關系和社會實踐才得以形成和發(fā)展。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論斷并不自相矛盾,他們只是從不同的視角來考察人的本質,因而相輔相成、相互補充。

      相比之下,西方哲學往往把人的部分屬性,如理性、愛等人類特有的,一定程度上將之與動物區(qū)別開來。但是這僅僅是人的個別屬性,脫離了人的具體歷史進程,這樣的人是抽象孤立的人。也有些學者雖然看到人的社會性,但是沒有從人的實踐活動出發(fā),脫離了人們經濟關系,僅僅從政治、自然等關系來理解人的社會性。張奎良談到人的本質時說:“本質隱匿于現(xiàn)象背后的內在特性,是無法經由實驗而只通過思維才能把握的范疇。因此,人的本質是一種思維概括和抽象?!保?]這就把人的本質僅看作是在人的理性思維中產生,沒有看到人的本質是在社會關系和活動中形成、發(fā)展的。這種社會性成為人的一種先驗、不變的屬性。人是理性與非理性相統(tǒng)一的存在物,無論是理性人學否定非理性,還是非理性人學否定理性,都會導致完整的人變成支離破碎的人。

      因此,要從現(xiàn)實的人出發(fā),完整地把握人的本質。一方面,在實踐活動中產生各種社會關系,通過生產、交換滿足人的各種需求;另一方面,社會關系是人得以存在和活動進行的條件。在現(xiàn)實的人身上,實踐活動是內容,社會關系是形式。兩者互為前提,互相作用,共同構成完整的人的本質。歸根到底,實踐活動是社會關系的內容,決定一定社會關系的性質及其變化。但是,社會關系也不只是消極被動的,作為形式,它不僅是內容得以實現(xiàn)的條件,轉過來對實踐活動起促進或阻礙作用。若在理論上把兩個要素人為地割裂開來,或離開了實踐講關系,或離開了關系講實踐,都不符合人的本質的實際。

      社會關系可分為宏觀和微觀的社會關系。宏觀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關系、階級關系等。微觀的社會關系包括血緣關系、同事關系等。這些外部社會關系環(huán)境決定人的本質,既決定群體的共同本質,又決定個體特殊本質(個性)的形成。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愛爾維修就已經認識到這一點,提出人是環(huán)境的產物的論斷,只是他并不知道這些客觀社會關系的綜合作用,把群體的人和個體的人塑造成為具有一定共同本質的特殊人。

      可見,群體的共同本質是在宏觀外部社會關系環(huán)境中形成的,特殊個性則是在宏觀社會關系和微觀社會關系的外部環(huán)境中形成。雖然個體有世界觀、政治立場,但微觀社會關系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例如:封建社會的個體,除具有封建社會的共同本質,以及他所屬的階級、民族的共同本質外,他還具有自身的特質。所以我們特別要注意加強宏觀社會關系和微觀社會關系環(huán)境的改造和優(yōu)化工作,以利于人們良好本質的形成。

      要注意的是,既不能認為外部宏觀社會關系環(huán)境決定人的特殊本質,也不能否認微觀社會關系和實踐活動對人特殊本質的影響。李繼武說:“以實踐確定宇宙或某一事物界限內事物本質和非本質關系的主從地位?!保?]這是實踐本體論的體現(xiàn),夸大了人的主觀性,卻忽視了人的類本質(自由自覺的活動)受到社會關系的制約。在個體形成過程中,社會、家庭、學校要對個體不斷進行倫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不斷完善人的個性,這些教育既可以提高個體選擇的自覺能動性,又可以提高個體選擇的正確性和合理性,以避免或減少錯誤選擇。

      3.人的需要是人的內在尺度和規(guī)定性,從人的需要來理解人的本質。通過比較人的具體需求的差異,理解現(xiàn)實中人的本質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由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lián)系起來(兩性關系交換分工),所以他們必然要發(fā)生相互關系?!保?]人的需要是人本質的規(guī)定性,是人生命活動的最終動力和內在根據(jù)。商品交換雖然是商品物之間的交換,但實質上卻是人與人之間需要、能力、活動的交換。在市場經濟社會,每個人的本質力量都是為他人和社會支出。因此,這種力量就需要得到他人和社會承認,就需要通過實現(xiàn)商品的交換價值來確證?,F(xiàn)實生產本來是主體所進行的活動,只是這種利益的實現(xiàn)采取了為他的社會形式。馬克思說:“整個人類的發(fā)展歷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歷史。”[7]人的本質形成之后,就具有什么樣特殊本質的人,但這并不是固定不變的。

      從整個人類來講,人的本質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從事的實踐活動。對于現(xiàn)實的個體而言,他的本質就是由他的具體社會實踐和具體社會關系的總和所決定,并且就表現(xiàn)在他的全部社會實踐和社會關系之中。所以理解人的本質,要通過對現(xiàn)實的人的社會實踐和社會關系進行科學分析,其中關鍵是在于抓住主要的社會實踐和主導的社會關系。

      (二)歷史生成的方法指人的本質是歷史生成、發(fā)展的,不會滿足于某種已經獲得規(guī)定性

      就人的本質具有明確的內容和人格內涵而言,是確定的;而就他的具體內容和人格內涵需要在人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得到實現(xiàn)和豐富而言,又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使人成為不斷自我完善、自我塑造的存在物。因此,以發(fā)展的方式對人的本質進行研究。要重視和改善人類外部社會環(huán)境,提高人們的素質和能力,不斷滿足人類物質和精神財富,形成完善的個體人格。

      (三)媒介的方法

      不能僅僅通過對人自身的直觀達到人的本質的正確認識,人的本質只能通過他者得到說明,這個他者包括:“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與世界(人的外部世界及人與人的世界)的關系。也即是通過人自身及其改造自然的活動、人的外部社會關系、人的內在需求來體現(xiàn)。

      (四)從理想與現(xiàn)實、應然與實然的具體歷史相統(tǒng)一的方法

      馬克思以前的西方哲學,追求世界的實體,認為人的本質是不變的,追求與人無關的超驗世界。而馬克思運用辯證的思維方式,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從現(xiàn)實的人出發(fā),分析人的實踐活動、現(xiàn)實的社會關系和現(xiàn)實的個體需求,研究人的存在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xiàn)實狀態(tài)進行批判,在經濟事實及其規(guī)律中找到人們通往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理想狀態(tài)的現(xiàn)實道路。

      二、關于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爭議的分析

      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是一個發(fā)展、成熟的過程,各個時期理論批判的對象和時代任務不同。因此,造成人們在對人本質問題的理解上的一些爭議。

      有的學者認為,青年馬克思談到人的本質問題,明顯有費爾巴哈的痕跡,有抽象性和思辨性,對共產主義的論證是訴諸人的本質及其異化理論,馬克思后來對自己過去的哲學信仰進行了清算。還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早期關于人的本質的思想并非全是不成熟的,他在成熟時期也并沒有放棄對人的本質進行考察。所以,不能把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一貫思想進行人為地割裂[8]。

      筆者認為,青年時期的馬克思從理想的類本質出發(fā)來衡量一切,是受到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成熟時期的馬克思辯證否定了青年時期關于人的本質的思想,將對人的本質問題的研究建立在對人的社會關系科學認識的基礎上,但他并沒有拋棄關于理想的類本質的思想。因為這一思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青年馬克思是受到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他從理想的類特性出發(fā)來衡量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勞動,認為是異化勞動。但就其內容來說,他已超出了費爾巴哈。馬克思把生產勞動看作人的本質,這與費爾巴哈把人的自然屬性看作人的本質不同。馬克思把人的本質復歸在性質上看作是自覺的保存以往發(fā)展的全部成果,而不是費爾巴哈純粹抽象先驗類本質的復歸;在途徑和手段上看作是揚棄現(xiàn)實的異化,只有借助人的實踐和共產主義的實際運動。這顯然與費爾巴哈的人的復歸思想有根本區(qū)別。

      后來,馬克思逐漸認識到從個體和類、本質與存在的矛盾出發(fā)不能科學說明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要科學說明人和歷史及其發(fā)展,應深入到生產勞動的內部。馬克思借助“分工”,對人的生產勞動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了兩個本質內容: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又通過對這兩者的辯證關系進行研究,找到了歷史的現(xiàn)實基礎和運動規(guī)律。馬克思超越費爾巴哈之處在于,不僅把人自身的肉體組織當成人的自然屬性,而且看到人通過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而獲得生存的前提條件,看到人是實踐存在物、社會存在物。

      但是,馬克思在晚年沒有完全拋棄人的理想類本質的方法,而且還把人的本質置于現(xiàn)實科學的基礎上,并將其限制一定的使用范圍。青年時期的馬克思著重從價值觀來考察人的本質,其后來著作則著重從科學觀方面說明人的本質。這使一些人認為馬克思晚年不再談論人的本質問題,尤其是不再談論自由自覺的活動這一人的本質。比如美國的利奧格蘭德指出:“馬克思在他的提綱中否定了人類本質和類存在的主張。在《提綱》以后,馬克思再沒有使用類存在的概念,也再沒有批判人類本質的概念。現(xiàn)存的狀況就不再能按其是否與人的本質相一致作出評價,而只能對照另一種真實的現(xiàn)狀來評價?!保?]

      這種看法顯然是片面的。第一,馬克思在晚期沒有從人的本質出發(fā)去說明歷史,而是用來評價歷史。第二,馬克思用類本質來評價社會歷史是必要的。因為人總是從自己的需要程度出發(fā)來評價歷史進步的狀況、激發(fā)人們去創(chuàng)造歷史。第三,在《資本論》及后來的著作,馬克思還有對人的本質的人類學進行闡述。一是馬克思在強烈譴責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的非人性時,還使用人的本質概念。因為雇傭勞動和人的自由自覺活動相對應而存在。二是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大量描述雇傭工人被迫從事雇傭勞動,闡述人勞動異化的事實。三是馬克思關于自由時間的論述,關于自由王國和必然王國關系的論述,就包含著人的自由自覺活動的觀點。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大量的必要勞動時間占去了工人自由時間,人的發(fā)展受到限制。到共產主義社會,人們的必要勞動時間縮短了。這樣,人們可以在自由時間內自由的勞動,從而發(fā)展其多方面的才能。四是共產主義是“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的聯(lián)合體”。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舊式分工的消滅、謀生的勞動變?yōu)樽灾鞯幕顒?,人的本質自由自覺活動將實現(xiàn)。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既是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總結,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性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但是,馬克思后期對人的本質規(guī)定的闡述,是建立在對社會關系的科學認識的基礎上。他一方面從前者出發(fā)評判社會關系,另一方面又從社會關系出發(fā)來說明人的自由自覺活動。馬克思關于自由王國和必然王國的關系的思想就充分證明這一點。五是在馬克思看來,從歷史的尺度與價值尺度相統(tǒng)一的原則。歷史評價應當是第一位的,價值評價是第二位。否則,評價就會泛道德主義,這與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相背道。人類的發(fā)展遇到的各種不幸,均是因生產力發(fā)展不夠引起的,在一定生產階段,人類的發(fā)展往往以犧牲多數(shù)的個人,甚至整個階級為代價。但是,這種代價要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否則,就不能實現(xiàn)自然、社會和人的持續(xù)協(xié)調的發(fā)展。

      三、研究馬克思人本質思想的理論意義

      (一)為揭示社會歷史的本質提供理論指導

      人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整個歷史是人類本質對象化活動的不斷改變。要揭示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就需對人的本質正確理解和把握。

      馬克思對人的本質和社會歷史認識有一個從唯心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的發(fā)展過程。在《萊茵報》時期,他認為人的類本質是理性和自由。他把理性看作社會的本質。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把人自由自覺的活動歸于是人的本質,因而他把社會歷史觀和共產主義學說建立在人的本質的這種認識上。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以及以后的著作中,馬克思把有生命的個人,實踐活動和社會關系看作人的本質的內容。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從有生命的個人、實踐活動、社會關系和人的需要看作是人的本質的內容,并由此說明社會歷史發(fā)展:社會歷史是“個人本身發(fā)展的歷史”,是生產勞動的發(fā)展史,是生產力和社會交往形式(社會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歷史。

      (二)為揭示現(xiàn)實的人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人的本質是人存在和發(fā)展的一個依據(jù)。因此,對人的本質內容的揭示,必然為分析和研究人的問題提供方法論指導。

      從個體的人、生產勞動、社會關系、人的需要四者統(tǒng)一出發(fā),來分析說明人的生存與發(fā)展的內容和條件,來批判以往的人的學說。例如,我們可以把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基本內容和條件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人的生產勞動活動充分發(fā)展,消滅分工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二是人的社會關系充分發(fā)展,消滅私有制;三是個人本質力量、個性的充分發(fā)揮,自我意識的喚醒;四是個人的需要達到全面、豐富,消除人的片面的肉體生存需求。人積極投身到社會實踐和勞動實踐,滿足人的各種物質生活,也包括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時也是不斷提升人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及人的各種潛能。

      (三)為揭示人和自然關系提供理論指導

      人有自然屬性,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人的內在本質力量的對象。因而,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從有個性的個人、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關系三者統(tǒng)一出發(fā),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一是從社會關系出發(fā)考察人和自然的關系,這里的自然是“人化自然”。二是從社會關系出發(fā)考察人和自然的關系,這里的自然是歷史自然,自然只有在社會中才成為人和人聯(lián)系的紐帶,成為人生存的基礎,這里的自然是表現(xiàn)和確證人的個性的對象[2]95。

      (四)為揭示社會經濟現(xiàn)象提供科學的方法論

      社會經濟現(xiàn)象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因此,對人的本質正確認識,對揭示社會經濟現(xiàn)象提供方法論。

      我們可以從有個體的個人、物質生產、社會關系和人的需要四者的統(tǒng)一出發(fā),來分析說明社會經濟現(xiàn)象。馬克思說過,“勞動者及其產品的異化”這一基本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現(xiàn)象:一是從人的類本質出發(fā),認為這個現(xiàn)象是人勞動的異化;二是從社會關系出發(fā),表明人與人之間存在資本與雇傭勞動的關系,存在著資本家對工人的占有關系;三是從有個性的個人出發(fā)考察這個現(xiàn)象,認為個人價值的喪失,個人需要受到壓抑,人的關系變成物的關系。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社會經濟現(xiàn)象進行深入分析,首先是特殊社會關系即商品交換關系出發(fā)的,通過物與物的關系中揭示出人與人的剝削關系。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他力圖從有個性的個人出發(fā),認為有個性的個人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應確立下來的基本原則,并由此出發(fā),指責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關系和制度對個性發(fā)展和自由的非人壓抑。

      (五)為揭示社會政治現(xiàn)象提供科學的方法論

      《萊茵報》時期馬克思指出:“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類本質?!彼赋鼍翊嬖谖锏谋举|是自由。馬克思當時受到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思想和青年黑格爾派的影響,精神存在的類本質即自由來衡量現(xiàn)實?!逗诟駹柗ㄕ軐W批判導言》:“人就是人的社會,就是國家,社會?!眹摇⑸鐣械娜耸钱惢娜?,異化的人產生宗教。人的本質是人在世界中表現(xiàn)出來。這里包含人的異化的產物制約著人。指出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兩步,無產階級是物質力量,哲學是精神力量,途徑是無產階級革命?!陡邕_綱領批判》指出:共產主義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共產主義初級階段即是社會主義,消費資料按勞分配。第二個階段是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即是共產主義,消費資料按需分配。“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fā)展?!保?0]386馬克思譴責了當時資本主義制度,明確要求建立合乎人性的制度和自由王國。從這可以看出,馬克思通過經濟現(xiàn)狀、社會狀況和國家制度的分析來說明政治現(xiàn)象。

      (六)為建立科學共產主義學說提供線索

      從科學共產主義學說的主要內容可以看出,其中貫穿著一條基本線索,這是對有個性的個人、物質生產、社會關系和需要的深切關注。歷史的第一個條件是現(xiàn)實的人。首先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然后在新需要的生產、社會關系的生產、人本身的生產。其次是對物質生產實踐的關注。實踐唯物主義是共產主義學說的一個中心內容,這一內容包括:一是通過人的實踐使自在之物變?yōu)闉槲抑?。使現(xiàn)存世界革命化;二是共產主義實質上是通過實踐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運動,實踐改造舊世界的運動;三是對社會關系的關注。共產主義是由消滅陳舊狹隘的社會關系產生的,是私有財產關系的積極揚棄。

      我們需要強調的是,對人的本質認識是離不開對物質生產活動、社會歷史和社會關系的分析和認識的。實際上,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同對社會歷史的認識是一致的,兩者是同一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并且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四、研究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當代現(xiàn)實意義

      一方面,人在實踐中受到社會關系規(guī)定和制約。另一方面,人的實踐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改變著人及其生活世界,從而使人的本質完整地體現(xiàn)為社會和人的互動發(fā)展。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對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有著重要意義。

      (一)它為構建我國和諧社會,為科學研究我國現(xiàn)代人的發(fā)展提供理論與現(xiàn)實根據(jù)

      馬克思主要從克服社會關系對人的限制,即克服舊式分工和外在強制的角度來分析。只要分工是自發(fā)的而不是自愿的,那么人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一種異己的力量。通過實踐活動,克服舊的社會關系基礎談論人的能力等。因為“在再生產的行為本身中,通過生產而發(fā)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10]494。

      構建我國的和諧社會,要大力發(fā)展生產力,不斷協(xié)調和滿足人們生活中的不同利益和需求。深化以人之需要和利益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實現(xiàn)社會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加強生態(tài)倫理思想教育,從主體本質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堅持人的價值和物的價值的統(tǒng)一,不僅要注重效率,還要追求公平。維護人們的合法權利。不斷變革社會關系,要完善社會決策、執(zhí)行、監(jiān)督機制,促進人和社會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二)它肯定人的價值,挖掘和培養(yǎng)人的能力、創(chuàng)造力,促進現(xiàn)代人格轉型,為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提供理論前提和現(xiàn)實依據(jù)

      人受到社會關系的規(guī)定和制約,同時人又是社會關系的創(chuàng)造者。對象化的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實現(xiàn)人的本質需要發(fā)揮人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歷史不是把人當作追求自己目的的手段,歷史就是人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F(xiàn)實的人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基于特定的需要而進行著社會實踐活動的人,即是具體的人、歷史的人和社會關系的人。

      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一方面,科學發(fā)展觀強調人們在歷史進程和社會中的作用,發(fā)展必須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fā)揮人民群眾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滿不滿意作為我們工作的標準。堅持和完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尊重和發(fā)揮知識、勞動等生產要素,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開發(fā)和挖掘人力資源,全面提高人民素質,促進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同時,要善于用社會生產力來促進人自由全面的發(fā)展,培養(yǎng)和挖掘人的能力、創(chuàng)造力,促進現(xiàn)代人格轉型,從傳統(tǒng)對某一單位的絕對依賴和“忠城”,不習慣自主擇業(yè)、謀生路轉變?yōu)閯趧诱咴诓煌块T和行業(yè)之間合理流動,能夠習慣自主擇業(yè)、謀生路。從傳統(tǒng)依賴型人格墨守成規(guī),不思進取,關系大于能力轉變到現(xiàn)代人銳意進取、勇于開闊,能力本位。

      (三)它為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巨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市場經濟充分肯定了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們受教育程度提高,能力的發(fā)展,又促進社會和諧的發(fā)展。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思想覺悟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個人、集體和國家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增強了人民理論自覺性和社會凝集力。我國是公有制為基礎的國家,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制度和物質保障。但多種所有制的存在,產生了資本和雇傭勞動,使勞動受到一定程度的異化,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甚至觀念的沖突。這需要發(fā)展生產力,縮小貧富差距,發(fā)展人的能力和培育科學理性理念,還要注重培養(yǎng)倫理、道德等非理性理念。堅持人的價值和物的價值的統(tǒng)一。在尊重自然規(guī)律和肯定人的價值下,人提高駕馭物的能力,不被物所奴役,實現(xiàn)人的自然本質(肉體生存、對象化活動的形成、人和自然的和諧)、人的社會本質(人與人現(xiàn)實關系的和諧)、人的精神本質(素質提高,健全的人格、豐富的精神世界、人與自身的和諧)、人的內在規(guī)定性(需要的滿足)。

      [1]馬克思恩格思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

      [4]張奎良.關于馬克思人的本質問題的再思考[J].哲學動態(tài),北京:2011(8).

      [5]李繼武.論馬克思人的本質觀真諦[J].齊魯學刊,2014(1).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4.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4.

      [8]楊建華.人的本質問題研究綜述[J].社會科學動態(tài),1999(8).

      [9]W.M.利奧格蘭德,朱狄.對“青年馬克思”爭論的考察[J].哲學譯叢,1978(5).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責任編輯:丁浩芮]

      Accurate Use of Marx's Scientific Method on Human Nature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Zhuo Junfeng

      To build our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nd to realiz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between man and society,and even between man and himself,we need accurately grasp Marx's human nature. By using comparative method,historical method and medium method,we study Marx's human nature to provide scientific and theoretical guideline for revealing the essence of social historic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social economic phenomenon and social political phenomenon. This is conducive to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socialist cause,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to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eople's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Marx;Human Nature;Scientific Method;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811

      A

      1673-8616(2017)02-0088-09

      2016-12-19

      卓俊鋒,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34)。

      猜你喜歡
      本質馬克思歷史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回歸本質
      童年的本質
      對求極限本質的探討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WUU——讓“物”回歸其使用本質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fā)現(xiàn)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歷史上的6月
      铁岭县| 固始县| 越西县| 镇坪县| 桐柏县| 义乌市| 大兴区| 台中市| 东宁县| 民丰县| 濉溪县| 吴忠市| 云阳县| 河北省| 通山县| 葵青区| 招远市| 宽城| 南汇区| 岑溪市| 临城县| 广饶县| 佛学| 武宁县| 吴川市| 吴堡县| 东明县| 峨眉山市| 恭城| 清水河县| 九江市| 延川县| 彰武县| 锡林郭勒盟| 东乡县| 滨州市| 通山县| 同德县| 隆德县| 大埔区| 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