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高考文言文閱讀命題研究及備考指導

      2017-03-28 13:07唐惠忠
      試題與研究·高考語文 2016年4期

      唐惠忠

      【命題探究】

      綜觀2016年的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選材多樣,考查全面”的“風貌”清晰可見。主要特點如下:

      1.選文來源呈多元化態(tài)勢。2016年全國新課標Ⅰ卷、Ⅱ卷、Ⅲ卷和上海卷(前一篇)的文言文閱讀材料選自《二十四史》,北京卷選的是諸子散文,江蘇卷選的是家傳,浙江卷選的是古典小說,上海卷(后一篇)選的是雜記(《勿齋記》)……選文內(nèi)容涉及政績、諫諍、廉潔、經(jīng)濟、民本、治學、讀書、孝道、修身等方面,具有鮮明的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傾向。

      2.考點設置上有所側(cè)重。2016年高考的各套試題均考查了文言句子翻譯。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斷句題備受命題者青睞——全國卷繼續(xù)直接設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標志著該題型從“地方”走向了“中央”并站穩(wěn)了腳跟。此外,全國卷和各省市自主命題卷還重點考查了文化常識、文言實詞、概括分析等。

      3.主觀題題型多樣化,分值也在不斷攀升。上海卷、北京卷、江蘇卷等,利用主觀題考查了考生分析鑒賞文言文的能力。此類試題在一定程度上昭示著將來文言文閱讀的考查方向。

      2016年的文言文閱讀試題給予我們的備考啟示:(1)閱讀文本要多樣化。諸如唐宋八大家的敘事文、蒲松齡的文言小說,游記類、論說類、序跋類、墓志銘等文章,都應進入我們的閱讀視野。(2)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文言斷句的能力。(3)要避免重言輕文的現(xiàn)象。重視對文本內(nèi)容、內(nèi)涵的理解分析,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文言文的習慣,從人、事、理方面圈點文章要點,為進一步理解分析打好基礎。(4)遇到新的題型、新的考查角度時,要冷靜、沉著地應對,看清楚題目問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然后再作答。

      【真題回放】

      (2016年全國新課標Ⅰ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舉進士甲科,知會稽縣。民田鏡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門,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學士知鄭州,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練文法,更踐久,習知朝廷臺閣典憲,首相韓琦每咨訪焉。仁宗末年,琦請建儲,與公亮等共定大議。密州民田產(chǎn)銀,或盜取之,大理當以強。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雖強,與盜物民家有間矣?!惫虪幹?,遂下有司議,比劫禁物法,盜得不死。契丹縱人漁界河,又數(shù)通鹽舟,吏不敢禁,皆謂:與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將奈何?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笔怪I以指意,邊害訖息。英宗即位,加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尋加戶部尚書。帝不豫,遼使至不能見,命公亮宴于館,使者不肯赴。公亮質(zhì)之曰:“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寧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明年,起判永興軍。居一歲,還京師。旋以太傅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帝臨哭,輟朝三日。公亮方厚莊重,沉深周密,平居謹繩墨,蹈規(guī)矩;然性吝嗇,殖貨至巨萬。初薦王安石,及同輔政,知上方向之,陰為子孫計,凡更張庶事,一切聽順,而外若不與之者。嘗遣子孝寬參其謀,至上前略無所異,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寬至樞密以報之。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

      (節(jié)選自《宋史·曾公亮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考點透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的文言文斷句能力。

      【解題思路】這種考查方式,命題人的做法是,先預設要求考生斷句的文字中的兩處錯誤,有兩個選項各安排一處錯誤,一個選項安排兩處錯誤,另一個選項無錯誤。具體到本題,首先,“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于情理不通——不可能是“其他州縣得以夜不閉戶”,所以排除C、D項。A、B兩項,關鍵是“移書”(發(fā)送文書)的位置,按照句意,應是“移書詰盜”;如果斷成“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那么就將“移書”錯當成“亡”的賓語了。

      【參考答案】B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nèi)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

      B.建儲意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D.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fā)生爭端。

      【考點透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題思路】試題給出的都是常見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要求考生選擇“不正確的一項”。C項,“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的說法是錯誤的,“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

      【參考答案】C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為民興利除弊。他進士及第后任職會稽縣,當時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興修水利工程,將水引入曹娥江,民眾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經(jīng)歷練,通曉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務,首相韓琦每每向他咨詢;密州有人偷盜民田產(chǎn)銀,他認為判處死刑過重,據(jù)理力爭,最終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邊地事端。契丹違約在界河捕魚運鹽,他認為萌芽不禁終將釀成大禍,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diào)解,邊地雙方得以相安無事。

      D.曾公亮老謀深算,暗中為子孫計。他為人深沉,思慮周密,曾舉薦王安石,王安石受到寵信,他考慮子孫前程,不露痕跡地處處隨順王安石,終于得到回報。

      【考點透析】本題重點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

      【解題思路】在擬制本題時,命題者首先將閱讀材料的內(nèi)容分為若干方面,然后選擇較為重要并能貫穿全文的四個方面作為切入點。C項,“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diào)解”的解說有誤,依據(jù)原文“‘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使諭以指意”可知,并沒有“派使者偕同”?!笆怪I以指意”屬于省略句,即“使(之)諭以指意”。有些考生不明特殊句式,再加上讀不懂原文最后的“初薦王安石,及同輔政,知上方向之,陰為子孫計……故引擢孝寬至樞密以報之”這幾句,誤認為“不露痕跡地處處隨順安石”中的“處處”是夸大其詞,因而錯選了D項。

      【參考答案】C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5分)

      (2)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5分)

      【考點透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句子的翻譯能力和運用現(xiàn)代漢語進行準確表達的能力。

      【解題思路】理解是翻譯文言文的基礎,而對文意的理解又取決于對文中實詞、虛詞的理解。第(1)句中的“錫”“虔”“之”是需要考生作一番推斷的,如“之”,應指代“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錫”通“賜”,見于《離騷》中的“肇錫余以嘉名”。同樣,第(2)句中的“從容”“救正”“持祿固寵”,考生也要用心琢磨,如“從容”,古義是“私下(非正式的)”,但在句中是“從容不迫”的意思;“持祿固寵”中的“固”,可依據(jù)結構來判定,是一個動詞。

      【參考答案】(1)賜宴不到場,這是對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如果還一定要他親自設宴,您做這樣的事能心安嗎?(“錫”“虔”“處之”各1分,大意2分)

      (2)蘇軾曾經(jīng)從容地責備曾公亮不能糾正弊病,世人譏諷曾公亮用這種辦法保持祿位、加固恩寵。(“嘗”“救正”“固寵”各1分,大意2分)

      【備考指導】

      一、實詞詞義的推斷技巧

      文言文閱讀的材料,篇幅雖不長,但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卻非常普遍,再加上詞類活用、語序倒置、內(nèi)容跳躍和成分省略等,這些都增加了詞義理解的難度。因此,在答題時,考生要具備較強的推斷詞義的能力。

      1.利用形訓,即通過分析字形結構來解釋詞的本義。如:(2016年江蘇卷第6題C項)詈不佳——詈:責罵?!邦骸保浴把浴睘樾闻?,與“說話”有關,所帶賓語又是“(文章)不佳”,可見將“詈”解釋為“責罵”是正確的。

      2.運用聲訓,找到通假關系,用本義解釋假借義。如:(2016年山東卷第9題A項)若其衣服節(jié)儉而眾說也——說:同“悅”,高興?!罢f”與“悅”通假,且“說”前面有主語“眾”,由此可判斷“說”的解釋無誤。

      3.借助成語推斷詞義。如:(2016年山東卷第9題C項)下之疾其上甚矣——疾:痛恨。(2016年天津卷)終身飲恨——飲:含著。借助成語“疾惡如仇”“飲泣吞聲”,可判斷出“疾”“飲”的解釋是正確的。又如:(2015年湖南卷)古人常有是訓矣——訓:斥責。(2015年浙江卷第16題B項)當涂兵之沖——沖:突襲,沖擊。借助“不足為訓”“首當其沖”,可判斷出“訓”應是“法則、典范”的意思,“沖”應是“要沖、交通要道”。

      4.借助句內(nèi)語法結構來推斷詞義。如:(2016年山東卷第9題B項)土事不文,木事不鏤——文:花紋。在“土事不文”中,“文”受“不”修飾,顯然已活用作動詞,應解釋成“裝飾花紋”;“木事不鏤”中的“鏤”,也是名詞活用作動詞,意思是“鏤刻花紋”。

      5.借助句式推斷詞義。如:(2016年山東卷第9題D項)宗君而處身——宗:尊崇?!白诰幧怼钡那拔氖恰鞍矅燃摇?,“安國”即“安定國家”(或“使國家安穩(wěn)”),則“宗君”可解釋為“尊崇國君”。

      6.根據(jù)上下文推知詞義,即“因文定義”。如:(2016年江蘇卷第6題B項)病目眚——病:疲憊。根據(jù)語境(“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讀書雞鳴山,晝夜不輟,病目眚,下幃靜坐者三月”),說的是祖父張汝霖甲午正月初一就進入南京,在雞鳴山讀書,晝夜不停止,眼珠上長了斑翳,放下帷幔靜坐了三個月,由此可推知“病”是“患……病”的意思;“病目眚”即“患了目眚病”。又如:(2016年北京卷第9題C項)楚不賦于民而財用足也——賦:給予。根據(jù)齊桓公“令中大夫王邑載錢二千萬,求生鹿于楚”,而且“管子告楚之賈人曰:‘子為我至生鹿,二十賜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則是楚不賦于民而財用足也?!奔赐ㄟ^高價出售“生鹿”,楚國即使不向百姓征稅,財用也充足了。根據(jù)語境,可判斷“賦”是“征收賦稅”的意思。

      二、文言虛詞復習策略

      1.學會判斷具體語境中單音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虛詞用法靈活,考生必須結合具體語境,綜合上下文的文意和詞語的語法特征,才能準確而迅速地判斷其意義。對于具體語境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考生大多只注重意義,而不注重用法,這很容易導致判斷的失誤。其實,在辨析異同時,應遵循先“用法”后“意義”的原則,這樣可以化繁為簡,繞開誤區(qū),準確作答。如2016年北京卷第10題B項:其人民習戰(zhàn)斗之道/公其令人貴買衡山之械器。加點的“其”字,在前一句中是人稱代詞,可譯作“它的”;在后一句中是語氣副詞,表祈使語氣,可譯作“可以”。

      許多虛詞既可以作介詞,也可以作連詞,鑒別起來也很簡單,只需看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就可以了。比如:

      (1)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句中的“為”與后面的名詞構成介賓短語,作“道”的狀語,因此“為”是介詞。

      (2)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察今》)句中的“為”后面接的是主謂短語,因此“為”是連詞,表原因。

      2.了解常見雙音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1)表疑問的固定結構。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與”。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殽之戰(zhàn)》)

      ③與不谷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⑥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以上各句,句①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辦”,句②至④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為“怎么樣”,句⑤中的“如……何”意為“把……怎么樣”,句⑥中的“孰與”是“與……比較,哪一個……”的意思。

      (2)表反問的固定結構。常見的有:“何……之有”“何以……為”“何……為”“不亦……乎”。

      ①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②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

      ③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④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何……之有”可譯作“有什么……”,“何厭之有”即“有什么滿足的呢”,是反問句。“何以……為”“何……為”可譯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問代詞“什么”,“為”是句末語氣詞,相當于“呢”。“何以文為”譯為“要華美做什么呢”,“何辭為”可譯為“要告辭做什么呢”?!安灰唷酢笨勺g為“不是……嗎”,“不亦樂乎”譯作“不是很快樂嗎”。

      (3)表揣測的固定結構。常見的有:“得無……乎(耶)”“無乃……乎”。

      ①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③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殽之戰(zhàn)》)

      “得無……乎(耶)”“無乃……乎”均可譯為“恐怕……吧”,都表示推測、估計?!暗脽o異乎”可譯為“恐怕不同吧”,“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可譯為“恐怕是教我捉蟲的地方吧”,“無乃不可乎”可譯為“恐怕不可以吧”。

      三、文化常識分類整理

      1.人的稱謂。

      (1)直稱姓名。

      ①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nèi),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②用于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③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2)稱籍貫。

      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湯臨川;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故而人稱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故而人稱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鄙下?lián)“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lián)“常熟”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和。

      (3)稱郡望。

      如韓愈雖系河內(nèi)河陽人,但因昌黎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4)稱爵名。

      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xiāng)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征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故世稱郭汾陽;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故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故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5)稱齋名。

      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6)兼稱。

      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鼻皟扇思娣Q籍貫、姓名及字,后兩人先寫與作者的關系,再稱名和字?!段迦四贡洝罚骸百t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鼻皟扇思娣Q官職、字和姓,后一人稱字和姓。《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謚號;“馬副使鳴、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稱姓、官職和名。《促織》“余在史館,聞翰林天臺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

      2.官職。

      (1)三省六部。

      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xiàn)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xiàn)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xù)到清末。

      (2)官職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現(xiàn)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

      ①拜。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后序》中的“于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②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③擢。提升官職,如《戰(zhàn)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④遷。調(diào)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zhuǎn)調(diào)三種情況。為易于區(qū)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zhuǎn)調(diào)叫轉(zhuǎn)遷、遷官、遷調(diào),離職后調(diào)復原職叫遷復。

      ⑤謫。降職貶官或調(diào)往邊遠地區(qū)?!对狸枠怯洝贰半泳┲喪匕土昕ぁ敝械摹爸啞本褪琴H官。

      ⑥黜?!镑怼笔墙德殹⒘T免、廢除的意思,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p>

      ⑦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diào)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diào)離屬于一般情況的調(diào)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⑧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p>

      四、文言斷句有“章”可循

      要提高文言斷句的準確率,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具體應注意以下五點:

      1.通讀語段,綜合運用學過的知識,顧及前后文,反復研究,把握主要內(nèi)容。如:

      上以何功最盛先封為酂侯食邑八千戶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zhí)兵多者百余戰(zhàn)少者數(shù)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zhàn)顧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上曰夫獵追殺獸者狗也而發(fā)縱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走得曾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fā)縱指示功人也群臣后皆莫敢言。(選自《漢書·蕭何曹參傳》)

      經(jīng)過反復通讀,先抓住要點,如文中說的是什么人,辦的是什么事,為什么這樣做,結果如何,等等。

      文中提到的人物有:“上”,“何”(根據(jù)選文出處,“何”指的是“蕭何”),“功臣”。

      事件:綜觀全段,說的是“上”(漢高祖劉邦)以打獵為喻,向眾功臣說明為什么“以何功最盛先封為酂侯食邑八千戶”。

      為什么這樣做?依據(jù)“上”的說法(“諸君徒能走得曾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fā)縱指示功人也”),可見在劉邦看來,蕭何的功勞遠勝于群臣。

      這件事的結果:“群臣后皆莫敢言”,由此可知群臣不得不接受了劉邦的觀點。

      2.確定詞的意義、注意語序和分析句式,重點解決一些疑難問題。例如,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是“句”(句末停頓),還是“讀”(句中停頓),就需要考生運用文言知識反復研究。如“上以何功最盛先封為酂侯食邑八千戶”,“酂侯”是專名,其間決不能斷;“上以何功最盛”有主有謂,敘一事,是主謂句,后面應當斷;“酂侯”是“封為”的賓語,當屬上。又如“臣等身被堅執(zhí)兵多者百余戰(zhàn)少者數(shù)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至“大小各有差”處,一事已敘完,應斷為“句”,其他為“讀”。

      3.古人寫文章講究語句整齊對稱,行文中上下句常常用相同的字數(shù)、結構。這一點可供我們斷句時參考。如“臣等身被堅執(zhí)兵多者百余戰(zhàn)少者數(shù)十合攻城略地”,應斷作“臣等身被堅執(zhí)兵,多者百余戰(zhàn),少者數(shù)十合,攻城略地”。又如劉邦的設喻“追殺獸者狗也而發(fā)縱指示獸處者人也”,應斷為“追殺獸者狗也,而發(fā)縱指示獸處者人也”。

      4.一些對話的標志,如“曰”“云”“言”等,也可供斷句時參考。比如文段中的“功臣皆曰”“上曰”等。另外,一定要注意“曰”后面的文字到什么地方為止。如“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的內(nèi)容只能是“知之”兩個字,“知獵狗乎”是劉邦的問話,不是功臣的回答。

      5.一些常用虛詞,也可作為斷句的參考。如常放于句首的“蓋”“夫”“故”“豈”,放于句末的“之”“也”“矣”“焉”“哉”“乎”“歟”“耳”“邪(耶)”等。本段“何也”中的“也”,“諸君知獵乎”中的“乎”,“狗也”“人也”“功狗也”中的“也”,“至如蕭何發(fā)縱指示”中的“至如”,都可作為斷句的參考。

      五、準確翻譯有竅門

      文言語句翻譯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靶拧本褪且獪蚀_表達原文的意思,不走樣,不漏譯,不錯譯。“達”就是譯文要明白通暢,無語病?!把拧本褪且棺g文生動、形象。

      1.正確翻譯的前提是理解。

      (1)以易求難,推敲關鍵詞語。

      高考試題中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譯的句子,并非每一個詞語都有難度,都難以理解,而往往是只有兩三個詞語有較大難度。從這個意義上說,理解句子就是對關鍵詞語的準確認知。

      如2016年北京卷第12題:內(nèi)自量無械器以應二敵,即奉國而歸齊矣。

      在句中,“無”“械器”“以”“二敵”“即”“齊”等都不難理解,難的是“應”“奉國”“歸”。“應”帶了賓語“二敵”,且“內(nèi)自量無械器以應二敵”的前一句是“衡山械器盡,魯削衡山之南,齊削衡山之北”,意思是說,小國衡山已遭受齊、魯二國之“削(侵略)”,那么,這里的“應”就該是“應對”“應付”的意思。再看“奉國”,“奉”是個多義詞,但既然支配著名詞“國”,且與下文“歸齊”緊密相關,則這個“奉”應是“進獻,下對上送東西”或“送,給予”的意思,靈活一點翻譯,“奉國”就是“帶領全國”。至于“歸”,既已“奉國”,則“歸”就是“歸順”“歸附”了。于是全句應理解為:“(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沒有武器來應對兩個敵國,就帶領全國歸順齊國了?!边@樣看來,所謂“以易求難”就是根據(jù)已知求未知;“求”的過程,就是分析語句的過程。

      (2)綜觀全文,求助于上下文。

      如2016年浙江卷第19題:讀書三十乘,千萬中一二。方知余見小,春秋問蛄蟪。石彭與鳧毛,所見同兒稚。

      本段文字中,“方知余見小,春秋問蛄蟪”該如何理解?首先應明確:它與“讀書三十乘,千萬中一二”“石彭與鳧毛,所見同兒稚”等的含義是一致的?!白x書”句運用了夸張修辭,意思是“我讀書多達三十車,與瑯嬛福地的藏書一比,不過是千萬分之一二”;而“石彭”句的大意是“即使像石彭與鳧毛這樣的長壽者,他們的所見所聞亦與兒童無異”。再來看畫線句,“余見小”當是主謂短語;《逍遙游(節(jié)選)》“蟪蛄不知春秋”,“蟪蛄”乃是“蟬”“知了”,“春秋問蛄蟪”應理解成“蛄蟪”難以知“春秋”,這才與上下文相吻合,并與《逍遙游(節(jié)選)》中的文句相契合。所以此句意思是:“(經(jīng)過此事)才知道我見識淺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蟬不知道四季的轉(zhuǎn)換?!?/p>

      2.直譯句子應注意字字落實。

      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高考強調(diào)以直譯為主。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一字一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與原文保持一致。

      “字字落實”是一個原則性的要求,在翻譯時還應:①留。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專有名詞,原樣保留,不必翻譯。②刪。對那些起語法作用但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或者表敬稱、謙稱而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在譯文中可以刪去。③換。對那些古今意義上有差別或多義的詞,應換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語,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中,“兵”應換成“兵器”,“利”應換成“鋒利”,“弊”應換成“弊病、毛病”等。

      六、“歸納、概括”題解密

      文言文閱讀“歸納、概括”題的訓練重點,應放在分析上。要學會分析,必須從研究試題如何“設障”(即設置與原文說法不一致的干擾項)開始。命題者設置干擾的常見方法有:

      1.曲解詞義。指命題者在設置干擾項時,故意錯誤解釋文言材料中的某一詞語。

      如2016年全國新課標Ⅱ卷第6題D項:陳登云關心百姓,奏請救助災區(qū)。在他巡視河南期間,當?shù)啬瓿汕甘?,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災情,皇上當即派遣寺丞鐘化民籌措錢款賑濟災民。

      本項錯在“皇上當即派遣寺丞鐘化民籌措錢款賑濟災民”,原文是“帝立遣寺丞鐘化民赍帑金振之”,其中“赍帑金”指的是“帶上國庫中的錢幣”,而非“籌措錢款”。

      2.夸大其詞。命題者在設置這類選項時,常常在大體準確的概括分析中,夾雜一兩處故意夸大的地方作為干擾。

      如2016年天津卷第12題B項:作者楊萬里素來仰慕李臺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臺州去世之后,才寫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傳頌其事跡。

      該選項錯在“素來仰慕”,相關原文為“后十七年,臺州既沒,予與丞相京公同為宰掾。談間,公為予言李臺州母子事……感而為之傳”,也就是說,楊萬里是在李臺州去世后,與丞相京公交談時才知道李臺州母子之間的故事,才了解李臺州“至孝”之名的。

      3.張冠李戴。命題人故意把發(fā)生在甲身上的情況說成發(fā)生在乙身上,這就屬于典型的張冠李戴。

      如2016年全國新課標Ⅲ卷第6題C項: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誣蔑報復。每遇大事,他都能堅持己見,不肯隨意改變,因而觸怒許多人;后因得罪權貴被迫退休,雖有言官請留,他仍堅持離職。

      與選項相關的原文為“會戶部尚書孫交亦以守正見忤,遂矯旨令二人致仕。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不聽”的主語是皇上(文意為兩京的言官上奏請求留下傅珪,但皇帝不答應),而非傅珪,可見“他仍堅持離職”的說法有誤。

      4.顛倒事實。即命題人故意顛倒事實,造成選項錯誤。

      如2016年江蘇卷第7題D項:黃貞父斷案時遇到難題,無法解決;張汝霖下筆千言,精準斷案,黃稱贊他為奇才。

      本項錯在“黃貞父斷案時遇到難題,無法解決”,相關原文是:貞父語同寅曰:“爰書例應屬我,我勿受,諸君亦勿受,吾將以困張廣昌?!奔矗狐S貞父對同僚說:“援引成例應當由我來主審,我不接受,各位也不接受,我將用這件事來使張汝霖困窘?!庇纱丝梢?,“遇到難題,無法解決”屬于顛倒事實。

      5.偷梁換柱。命題者通過偷換某個概念來設置陷阱。

      如2016年山東卷第12題B項:晏子認為要想治理好國家,使天下歸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過時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們的節(jié)儉風尚。

      綜觀選文,核心內(nèi)容在于勸說君王“誠于愛民,果于行善”(即要施行仁政),對“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們的制度”)進行了批評。選項將“重要的不是‘法其服,居其室”偷換成“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過時的古圣王制度”,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有誤。

      七、文言“簡答題”應對要訣

      1.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一般分三步進行:第一步是初讀全文,把握大意。這一步指的是集中心思穩(wěn)住神,瀏覽或跳讀一遍,大概明了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什么話等內(nèi)容,能讀懂六七成即可。第二步細看題目,研讀字詞。在這一步驟中,需逐一落實試題涉及的詞、句在材料中的對應位置。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從更高層次上認知全文,既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對前兩步出現(xiàn)的偏誤作糾正。這是一個深入兼復核的過程。

      2.掌握有效的解題方法。不能一看到試題有較大難度,就慌了手腳,而要利用有效方法提高答題的準確率。就簡答題而言,比較有效的方法有:

      (1)以旨解題。對有些題目,考生必須弄懂全文主旨。請看下面的典型語段:

      (劉)晏專用榷(專賣)鹽法充軍國之用,以為官多則民擾,故但于出鹽之鄉(xiāng)置鹽官,自余州縣,不復置官。先是,運關東谷入長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則為成勞,受優(yōu)賞。晏以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隨便宜,造運船,教漕卒,江船達揚州,汴船達河陰,河船達渭口,渭船達太倉,其間緣水置倉,轉(zhuǎn)相受給。自是每歲運谷或至百余萬斛,無斗升沉覆者。晏于揚子造船,每艘給錢千緡,或言“所用實不及半,虛費太多”。晏曰:“不然,論大計者固不可惜小費,凡事必為永久之慮。今始置船場,執(zhí)事者至多,當先使之私用無窘,則官物堅牢矣。若遽與之屑屑校計錙銖,安能久行乎!”

      題目:文段內(nèi)容體現(xiàn)了劉晏怎樣的“管理理念”?請簡要概括。

      首先要分析文段記敘了劉晏的哪些行為。綜合起來看,有“置官”“置倉”“給錢”。他的行為透露出怎樣的理念呢?第一件,劉晏是按需置官,這不同于依人設官,透露出民本位的思想。第二件是“緣水置倉”,這是一種因地制宜的思想。第三件,“為永久之慮”,是從長計議的理念。因此,參考答案為:體現(xiàn)了劉晏按需置官、因地制宜、從長計議的管理理念。

      (2)以注解題。文言文閱讀有時會給出一些注釋,這些注釋往往能給解題帶來很大幫助,絕不能視而不見。

      【參考譯文】(2016年全國新課標Ⅰ卷文言文閱讀)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晉江人。考中進士甲科,擔任會稽知縣。老百姓在鏡湖旁耕種農(nóng)田,常常擔心湖水泛濫。曾公亮設置斗門,將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了這樣做的好處。曾公亮以端明殿學士身份擔任鄭州知州,治理政事有能干的名聲,盜賊都逃竄到其他州縣,以至于夜不閉戶。曾經(jīng)有路過的使者丟失袋中財物,移送文書要求追查盜賊。曾公亮回復:“我們境內(nèi)沒有窩藏盜賊,大概是隨行的人藏起來了吧。”進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明達詳熟公文法令,任職久了,熟知朝廷臺閣的典章制度,首相韓琦經(jīng)常向他咨詢。仁宗末年,韓琦請求確立儲君,與曾公亮等一起商定大計。密州民田產(chǎn)銀,有人盜取銀子,大理寺以強取掠奪論處。曾公亮說:“這是禁物,獲取它雖是強行盜取,卻與盜竊百姓家中財物有區(qū)別?!眻詻Q為此事爭執(zhí),于是就交付有關部門討論,比照劫取禁物的法律,盜賊得以不死。契丹派人在界河捕魚,又多次通行鹽船,官吏不敢制止,都說:和他們計較,將要生出事端。曾公亮說:“事情萌芽時不加制止,以后將怎么辦呢?雄州趙滋勇敢有計謀,能夠勝任?!保ǔⅲ┡哨w滋前去告諭旨意,邊境禍害得以平息。英宗即位,加授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不久加授戶部尚書。仁宗身體不適,遼國使者到來不能接見,命曾公亮在館中設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質(zhì)問他說:“賜宴不到場,這是對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卻一定要他親臨宴會,您做這樣的事能心安嗎?”使者于是赴宴。熙寧三年,授職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第二年,起任掌管永興軍。過了一年,回到京城,不久以太傅辭官歸家。元豐元年去世,終年八十歲。神宗親臨悼唁,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方莊重,深沉周密,平時謹守法令,遵守規(guī)矩,但性情吝嗇,積累財富達巨萬。曾公亮起初推薦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輔政,察知神宗偏向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孫謀劃,凡是改革各事,一切聽從,但表面上好像并不贊成一樣。曾經(jīng)派遣兒子曾孝寬參與王安石的謀劃,在神宗面前陳述與王安石沒有什么差別,于是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感激他幫助自己,因而引薦提拔曾孝寬到樞密院任職來報答他。蘇軾曾經(jīng)從容地責備曾公亮不能糾正弊病,世人譏諷曾公亮用這種辦法保持祿位、加固寵幸。

      乐平市| 尼勒克县| 突泉县| 隆回县| 扶绥县| 大埔区| 芦溪县| 余干县| 萍乡市| 太原市| 宁夏| 新乡县| 改则县| 微博| 兴文县| 乾安县| 江孜县| 恩平市| 介休市| 乌兰察布市| 高淳县| 全州县| 海阳市| 子长县| 夹江县| 晴隆县| 休宁县| 富锦市| 遂昌县| 南召县| 大足县| 隆林| 屏东市| 定州市| 永宁县| 墨竹工卡县| 台江县| 阿勒泰市| 江门市| 房山区| 施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