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仕勝 徐繩武 鄭麗
摘要 近年來湖北省稻瘟病危害程度加重,給水稻生產造成巨大損失。本文概述了湖北省主要水稻產區(qū)稻瘟病菌的種群分布與生理小種的組成狀況。
關鍵詞 稻瘟病菌;種群;生理小種;研究進展;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 S435.111.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123-02
Abstract The rice blast became more severe in Hubei Province during the past few years,which caused a large loss of rice yields.Pyricularia grisea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physiological race composition in major rice growing regions of Hubei Province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Pyricularia grisea;population;physiological race;study progress;Hubei Province
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ooke)Sacc]是稻瘟病病菌[1-5]。稻瘟病菌生理小種是代表致病性不同的菌株類群,劃分依據是菌株對不同抗病和感病級別品種的致病性反應[6-10]。1922 年佐佐木首次報道了稻瘟病菌存在致病性不同的菌系,發(fā)現(xiàn)對水稻品種致病性不同的生理小種(A和B),領先開始研究稻瘟病菌生理分化,隨后世界各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鑒別品種。
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末開展稻瘟病菌生理小種聯(lián)合攻關,經過研究確定了稻瘟病菌生理小種鑒別寄主(以下簡稱統(tǒng)一鑒別寄主),建立了鑒別技術體系[11-17]。我國稻瘟病菌生理小種統(tǒng)一鑒別寄主有特特普(Tetep)、珍龍13、麗江新團黑谷、關東51、四豐43、合江18、東農363,共7個。根據稻瘟病菌對鑒別品種的致病性不同劃分為ZA、ZB、ZC、ZD、ZE、ZF、ZG 7個種群,各種群下再劃分生理小種[18-23]。
1 湖北省稻瘟病菌種群及優(yōu)勢生理小種研究概況
1987—1988年陳永堅等[1]用來自湖北省14縣市的314個單孢菌株在我國7個鑒別品種上進行鑒定,共鑒定有效菌株232個,按其不同的病斑型可分為8群46個小種。其中,中A群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是A1、A7、A11小種,分別為1.29%、1.72 %和2.58%;中B群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是B15、B27、B31,分別為8.17%、8.6%和8.17%;中C群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是C11和C15小種,分別為2.58%和3.01%;中D群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是D7小種,為3.01%;中E群有E3和E42小種15個菌株,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E3為5.59%;中F群有F1小種1個菌株;中G群有G1小種31個菌株,出現(xiàn)頻率為13.33%;中H群有H1小種9個菌株,出現(xiàn)頻率為3.87%,在7個鑒別品種上均為抗性反應。全部菌株中,G1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頻率最高,其次為B27、B31、B15,再次是E3。湖北省優(yōu)勢種群為中B群,總計為116次,出現(xiàn)頻率為50%;其次是中G群,出現(xiàn)頻率為13.33%;再次是中A群,出現(xiàn)頻率為11.63%;中C群出現(xiàn)頻率為9.58%,其余4群出現(xiàn)頻率均在6%以下。
2003—2005年楊小林等[2]用中國鑒別品種對由湖北省7個不同稻區(qū)的14個縣市采集的穗頸瘟標本上分離得到的184個稻瘟病菌單孢菌株進行了鑒定,184個單孢菌株分屬于7群37個生理小種,其中優(yōu)勢種群ZA群(出現(xiàn)頻率 66.8%),其他種群為ZC群(13.0%)、ZB群(9.2%)、ZG群(4.9%)、ZE群(2.7%)、ZD群(2.2%)、ZF群(1.1%)。優(yōu)勢生理小種為ZA1(48.4%),出現(xiàn)頻率較次的有ZB1(5.4%)、ZG1(4.9%)、ZC1(4.3%)、ZC15(3.3%)、ZA5(2.7%)等小種[24-28]。
2006—2010年楊小林等[3]對稻瘟病菌單孢菌株進行采集、分離,再進行生理小種的測定,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供試菌株有500個,這些菌株包含了7個中國稻瘟病菌生理小種群,出現(xiàn)生理小種53個。7個種群中ZA的出現(xiàn)頻率為 33.6%,ZB的出現(xiàn)頻率為27%,ZC的出現(xiàn)頻率為27.8%,ZD、ZE、ZF、ZG的出現(xiàn)頻率均沒有超過10%。在出現(xiàn)的53個生理小種中,ZA1的出現(xiàn)頻率為9.8%,ZB1的出現(xiàn)頻率為9.6%,高于其他小種[28];其次是ZC1和ZC9,它們的出現(xiàn)頻率均超過5%;其余生理小種的出現(xiàn)頻率均沒有超過5%。ZA、ZB、ZC、ZD是5 年里共同出現(xiàn)的種群,ZE、ZF、ZG在不同的年份中有消長,且ZD群的出現(xiàn)頻率明顯低于ZA、ZB、ZC[28],ZA群的出現(xiàn)頻率在2007年有回落,低于ZB群的出現(xiàn)頻率,而在其余年份里均略高于ZB、ZC群的出現(xiàn)頻率,ZB的出現(xiàn)頻率在有些年份里稍高于ZC群的出現(xiàn)頻率[28]??傮w上講,在2006—2010年ZA、ZB、ZC、ZD的出現(xiàn)頻率的波動幅度不大[29-33]。
2 結語
當前,防治稻瘟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之一是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實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各稻區(qū)稻瘟病菌群體組成及生理小種變化動態(tài)趨勢,對防控稻瘟病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3 參考文獻
[1] 陳永堅,趙永靜,肖炎農.湖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種鑒定[J].湖北農業(yè)科學,1992,(6):4170-4171.
[2] 楊小林,陳其志,張舒,等.湖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種的組成與分布[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5(2):24-25.
[3] 楊小林,施仕勝,張舒,等.湖北省稻瘟病重發(fā)區(qū)病菌群體致病性分化的研究[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6,55(16):4170-4171.
[4] 雷財林,王久林,蔣琬如,等.我國北方部分稻區(qū)稻瘟病菌群體遺傳結構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2002,32(3):219-226.
[5] 吳偉懷,王 玲,何藝郡,等.廣東省與江蘇省稻瘟病菌群體遺傳及致病型結構的比較分析[J].中國農業(yè)科學,2004,37(11):1628-1635.
[6] 程芳艷.黑龍江省粳稻親緣關系和稻瘟病抗性解析[D].沈陽:沈陽農業(yè)大學,2016.
[7] 王偉舵,于俊杰,聶亞鋒,等.2011~2014年江蘇省稻瘟病菌種群動態(tài)及毒力變化[J].江蘇農業(yè)學報,2015(2):285-289.
[8] 吳堯,吳雙清,王林,等.湖北稻瘟病病菌種群鑒定與分析[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4(21):5159-5162.
[9] 肖丹鳳,王玲,劉連盟,等.黑浙桂稻瘟病菌生理小種鑒定與遺傳多樣性分析[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4(1):121-126.
[10] 肖丹鳳,張佩勝,王玲,等.中國稻瘟病菌種群分布及優(yōu)勢生理小種的研究進展[J].中國水稻科學,2013(3):312-320.
[11] 肖丹鳳.三個不同稻作區(qū)稻瘟病菌致病性與品種互作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3.
[12] 劉華招.寒地早粳稻骨干親本稻瘟病抗性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yè)大學,2012.
[13] 于苗苗.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近等基因系的構建及育種效用評價[D].揚州:揚州大學,2012.
[14] 王倩,周永力,王疏,等.我國東北稻區(qū)稻瘟病的研究進展[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2(1):143-147.
[15] 雷財林,張國民,程治軍,等.黑龍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種毒力基因分析與抗病育種策略[J].作物學報,2011(1):18-27.
[16] 劉永鋒,陳志誼,劉郵洲,等.2001~2010年江蘇省稻瘟病菌種群變化分析[J].江蘇農業(yè)學報,2010(6):1233-1237.
[17] 郭曉莉,劉曉梅,李莉,等.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種的分布與消長動態(tài)[J].吉林農業(yè)科學,2009(3):33-35.
[18] 劉志恒,王經緯,楊紅,等.2005~2007年遼寧省稻瘟病菌種群動態(tài)分析[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2009(3):282-285.
[19] 吳成龍.水稻不同抗性品種抗稻瘟病生理生化機制的研究[D].大慶: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08.
[20] 郭曉莉,劉曉梅,苑克凡,等.2002~2005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種消長動態(tài)[J].吉林農業(yè)科學,2008(1):33-35.
[21] 沈彬.湖北稻瘟病菌生理小種和水稻抗瘟性的鑒定及生化機制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07.
[22] 徐成楠,白曉穆,劉志恒,等.2000-2005年遼寧省稻瘟病菌種群動態(tài)分析[J].植物保護,2007(2):30-33.
[23] 蘇賢巖,丁克堅,徐瑞琳,等.安徽稻區(qū)稻瘟病菌生理小種的鑒定及優(yōu)勢小種的初步預測[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2):464.
[24] 黃富.水稻抗稻瘟病種質資源篩選評價及改造利用[D].雅安:四川農業(yè)大學,2006.
[25] 郭曉莉,任金平,劉曉梅,等.2002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種群動態(tài)分析[J].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4(4):367-370.
[26] 蘇賢巖.安徽稻區(qū)稻瘟菌小種、種群的鑒定及其寄生適合度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yè)大學,2004.
[27] 彭國亮,羅慶明,馮代貴,等.稻瘟病抗源篩選和病菌生理小種監(jiān)測及應用[J].西南農業(yè)學報,1997(增刊1):7-11.
[28] 馮代貴,彭國亮,羅慶明,等.應用稻瘟病菌種群消長動態(tài)監(jiān)測四川省雜交稻抗瘟性變化[J].植物保護,1992(3):4-5.
[29] 夏令治.超級早稻中早39的抗稻瘟病遺傳機理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
[30] 許鳴一.稻瘟病菌四種生理小種的形態(tài)和生長特性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
[31] 涂玉琴,蘭波,李湘民.2006年江西省部分稻區(qū)稻瘟病菌生理小種鑒定[J].江西農業(yè)學報,2008(12):77-80.
[32] 馮東岳.波拉毒素對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評價及機制初探[D].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4.
[33] 楊小林.湖北省稻瘟病重發(fā)區(qū)病菌群體致病性分化及水稻抗瘟基因的分析[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