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就是我的家傾情照亮學生娃
——記江津區(qū)清溪溝小學好教師羅祥梅
在江津南部山區(qū)的清溪溝學校,有這樣一位教師,她沒有可歌可泣的壯舉,卻用大愛做小事、用真心換真情。她就是江津區(qū)“十做十不做”好教師羅祥梅。從教14年,她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在三尺講臺上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一直保持著一顆對教育事業(yè)的真心,用真誠和愛心澆灌著每一顆幼苗茁壯成長。
2003年9月,大學本科畢業(yè)的羅祥梅,憑著對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來到了江津南部山區(qū)的清溪溝小學。這所學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居多,而羅老師任教的四年級更是有90%以上的學生寄宿在校,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在學校里感受到家的溫暖?這是羅祥梅首先想到的問題。
十多年來,羅祥梅一直擔任班主任,除了給學生們上課,每天早晚還得負責照顧孩子們的起居生活。學生生病了,得聯(lián)系家長,及時送診;孩子們該洗頭了,她帶著大家一起洗頭;還手把手地教孩子們洗衣服、疊被子、整理寢室內務等,被孩子們親切地稱呼為“羅媽媽”。
有一次,羅祥梅正在值夜班,班里的學生周俊杰半夜肚子疼得厲害。羅老師顧不上天黑立即帶著周俊杰到一公里外的診所就醫(yī),醫(yī)生診斷是腸炎,得立即輸液??杉议L卻因路途遙遠一時也趕不過來,只得委托羅老師代為照顧。整整一晚上,羅老師就守候在周俊杰的病床前,一刻也不敢閉眼,直到第二天天亮家長趕到,羅祥梅趕緊收拾了一下回到班里上課。
山區(qū)的留守兒童多,老師不僅要教孩子們知識,還要像父母一樣照顧他們的生活,羅祥梅把這兩個角色扮演得淋漓盡致,深得學生們的愛戴,也受到家長的歡迎和同事的贊譽。
“學人之長,補己之短”。幾年來,羅祥梅先后多次參加江津區(qū)教師培訓,聆聽專家報告,探索教學新模式。每一節(jié)課,她在上課前都充分備課,保證40分鐘上課質量,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懂、學會。由于清溪溝學校地處南部山區(qū),孩子們的見識十分有限,為此,羅祥梅經(jīng)常自制出多種教學用具來豐富課堂教學。在教孩子們認識動物時,幾乎沒有孩子去過動物園,怎么辦?羅祥梅便自制動物圖譜,在課堂上邊講解邊給孩子們展示,給孩子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在羅祥梅的辦公室,還擺著自制的拼音教學卡片、生詞教學卡等。課后,她堅持反思教學過程,從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斷地來充實、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校的每一次培訓羅祥梅都不會錯過,虛心學習,同時還爭取去其他地方進行培訓。每一次的培訓,她都很珍惜,并在交流會上積極發(fā)言探討教學經(jīng)驗。正是由于她的不斷努力,她所主研的多個江津區(qū)級科研課題已結題,撰寫的經(jīng)驗論文在江津區(qū)多次獲得一、二等獎,指導的學生也多次獲得演講、征文等各類比賽獎項。
每逢清溪溝趕場,天微亮,很多老師都還在睡夢中時,羅老師忙碌的一天就開始了。她負責著全校師生的柴米油鹽,首先她要步行到一公里外的清溪溝農(nóng)貿(mào)市場,采購新鮮蔬菜,時不時地和菜農(nóng)們討價還價,認真的把每一筆支出都記錄清楚,直到把她帶去的幾個菜筐子都裝滿了,她才微微的松了口氣。等她把采購的蔬菜送回學校食堂時,其他老師早已吃過早餐,飯菜也涼了,她只得匆匆吃點早飯,因為學生們還等著她上早讀課。
“這些年,羅老師一直是我們學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主力。從開學初的辦公用品采購,到學生課本的領取、分發(fā)、教學設備維修等等,都是她想在前,做在前。”清溪溝小學校長廖玉龍告訴記者,“學校的公開課、期末考試以及各種教學教研的順利開展,都離不開她的功勞,老師們都開玩笑的稱她為‘羅干事’”。
日復一日的堅守,羅祥梅為清溪溝的孩子播下知識的種子。一路走來,她也委屈過,但她始終沒有抱怨,在忙碌中進取,在困難中堅強,始終踐行為人之道,從師之道,把校園當成家園,堅守著三尺講臺辛勤耕耘、愛生如子、默默奉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山區(qū)教師的責任和擔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