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葉王鳳萍
治療游憩:殘疾人康復的新思路*
郭葉1王鳳萍2
文章通過文獻資料法回顧了治療游憩在殘疾人康復專業(yè)領域中的發(fā)展歷史,對治療游憩服務體系的價值目標、服務模式以及服務內容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并從職業(yè)教育、職業(yè)發(fā)展、職業(yè)機構等不同層面討論了治療游憩在美國的職業(yè)化發(fā)展趨勢。同時,進一步分析了來自于美國政府與社會對于保障治療游憩服務開展的相關法律與公共服務支持。提出學習和借鑒美國治療游憩的先進理論與成功實踐經(jīng)驗,可以為我國殘疾人康復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促進殘疾人從生理到心理,從家庭到社會的全面康復,以及社會平等參與的實現(xiàn)。
治療游憩;殘疾人康復;美國
殘疾人康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于個人、家庭及社會來講都是長久的考驗。
所謂游憩,主要是指在人們在自由時間里自由選擇的令人愉快的活動或是經(jīng)歷,游憩活動既可以是挑戰(zhàn)體能的體育活動,也可以是相對安靜的手工、閱讀、藝術活動,它可以滿足人們在身體、心理和社會等多個層面的需求。對于殘疾人來說,游憩活動首先是實現(xiàn)平等參與的途徑;同時,豐富的游憩活動為殘疾人的發(fā)展提供了多樣的可能;更重要的是,當游憩成為一種治療式的服務時,殘疾人能從中得到更為全面和人性化的康復支持,并且有機會將漫長的康復過程由被動轉為主動,由沉悶艱辛變得愉快輕松。
在美國,國家治療游憩公會(NTRS, National Therapeutic Recreation Society)從1964年成立至今,便作為國家游憩與公園協(xié)會(NRPA, 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的重要部門,致力于在醫(yī)療機構及公共場所為殘疾人提供康復服務,保障其休閑娛樂活動的參與和體驗效果。此外,治療游憩從早期的醫(yī)療輔助手段發(fā)展到今天,已成為融治療與服務為一體的專業(yè)領域,并在美國一百多所大學中開設了專業(yè)課程。據(jù)美國勞工部統(tǒng)計,目前在美從事治療游憩專業(yè)服務的從業(yè)人員超過了27000名[1]。本研究將對美國治療游憩的發(fā)展沿革進行梳理,并著重對治療式游憩的內容、效果、案例以及相關研究進展進行整理與分析,以期為我國殘疾人康復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新的思路與借鑒。
1.1 歷史回顧
早在十九世紀末的美國,游憩就已經(jīng)被社會改革者用于應對工業(yè)革命所引發(fā)的社會問題,比如,“Bonston Gardens”(波士頓沙地公園)作為美國的第一個游戲場地,其設立的目的正是為了滿足貧困兒童的日常游戲需求。隨著社會公共游憩部門的發(fā)展和游憩活動的日益豐富,公園、戶外游樂場、運動場館之類的公共游憩場所漸漸脫離了單純的社會福利模式,更多成為普通大眾日常休閑娛樂的主要去處。到了二十世紀初,隨著大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受傷或永久傷殘的士兵涌入美國社會,游憩活動開始成為一種康復治療手段,首先在以美國紅十字會為主要領導的醫(yī)療機構中推廣開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游憩治療更是成為促進傷兵康復的主要手段。隨著游憩治療服務的不斷成熟,其服務人群也逐漸從傷殘軍人延伸至普通的殘疾人群,并從醫(yī)療機構擴展至社區(qū)與學校[2]。
在治療游憩發(fā)展的早期歷史中,許多杰出的公共衛(wèi)生保健和治療游憩領域的領導者和改革家為這種現(xiàn)代康復服務的推廣與蓬勃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F(xiàn)代護理領域的先驅者弗洛倫斯·南丁格爾(1820-1910), 她將提高醫(yī)院康復環(huán)境作為促進傷員康復的重要途徑,醫(yī)院在她的領導下建立了閱覽室、游憩室,以振奮傷員的精神;美國獨立宣言署名人本杰明·拉什(1745-1813),首創(chuàng)了精神疾病研究領域全方位課程;尤妮斯·肯尼迪·施萊佛(1921-2009),1968年她在肯尼迪基金會的支持下創(chuàng)辦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推動游憩成為社會活動項目中的正式內容,令智障者和精神疾病患者從中受益;身體康復領域的國際權威霍華德·羅斯克(1901-1989),在業(yè)界樹立了以游憩作為康復輔助治療手段的可信性和有效性。正是幾代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為游憩治療在美國逐漸形成理論與實踐結構完備的服務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2 機構組織
美國的治療游憩服務主要依托游憩組織的發(fā)展逐步走向了成熟。美國游憩公會(American Recreation Society)成員在1948年建立了醫(yī)院游憩部,邁出了治療游憩專業(yè)化的第一步。1952年,美國健康、體育、休閑和舞蹈聯(lián)盟針對教育領域中游憩治療的不足,成立了游憩治療部,主要在學校中開展體育和游憩項目,以服務于殘疾學生和其他需要幫助的特殊人群。隨著社會對治療游憩專業(yè)人員的需求日益增多,醫(yī)院休閑促進委員會從1956年開始進行治療娛樂專業(yè)資格認證。國家治療娛樂協(xié)會在1967年成立之后,繼續(xù)推廣治療娛樂從業(yè)者的自愿注冊。1981年,國家治療游憩認證委員會成立,作為美國國家承認的治療游憩專業(yè)認證機構,認證以及驗證治療休憩從業(yè)資格。1984年,由游憩治療專家組成的美國治療康樂協(xié)會(ATRA)在哥倫比亞特區(qū)成立,其主要致力于參與和制定相關行業(yè)標準,開展職業(yè)資格培訓和認定,以及明確游憩治療師的職業(yè)角色定位等工作[3]。
2.1 目標
治療游憩所服務的對象范圍廣泛,特點多樣,但其根本價值觀卻是統(tǒng)一的。以下是美國國家治療游憩公會對于治療游憩服務所提出的三大價值目標。
2.1.1 休閑的權利。保障殘疾人享有與健全人平等的表達其獨特興趣的機會,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追求個人愛好,提高才能,保持尊嚴。
2.1.2 生活質量。通過治療游憩服務提高殘疾人的生活質量,包括:在已存在殘疾缺陷的前提下,通過休閑娛樂,促進殘疾人的全面康復;預防疾病和繼發(fā)殘疾的發(fā)生;進而根據(jù)參與者自身狀況和興趣愛好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2.1.3 自主能力。治療游憩服務不僅要為殘疾人提供其表達自身獨特愛好和興趣的機會,同時要幫助他們掌握和學習更多的休閑娛樂技能,克服全面參與社會的障礙,獲得真正獨立自主的信心和能力。
2.2 服務模式
傳統(tǒng)的治療游憩的服務模式有:看護模式,主要是在長期的護理環(huán)境下將游憩用于調節(jié)氣氛,鼓勵積極情緒,從而提高康復效果;醫(yī)療所模式,是在治療的情景下將游憩作為治療計劃的重要內容和手段;教育和培訓模式,主要用于職業(yè)治療、矯正教育以及職業(yè)訓練,通過游憩活動教授殘疾人知識、技能,也可以用于行為矯正;社區(qū)模式,主要在社會中由相關機構的工作人員為殘疾人提供治療游憩服務,目的是幫助其恢復社會生活能力,成功融入社會生活。
隨著現(xiàn)代休閑游憩領域的發(fā)展,以及公園服務機構體系的日益完善,治療游憩服務模式也逐漸從傳統(tǒng)的單一模式轉向了融治療、休閑教育和游憩參與為一體,具有服務連續(xù)性特征的“休閑能力模式”。其中以治療作為基礎,掃清殘疾者參與休閑活動的障礙;以休閑教育幫助殘疾者進一步擴大興趣愛好,掌握休閑技能;游憩參與則是整個“休閑能力模式”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鼓勵殘疾者堅持康復的動力,專業(yè)人員在整個游憩參與過程中擔負著指導者和協(xié)助者的職責[4]。
2.3 主要內容
治療游憩的主要服務和活動內容包括體育和戶外運動,以及豐富多樣的其他休閑活動。
體育活動的健身價值早已得到全社會的公認,但在過去,由于各種主觀或者客觀的障礙,導致殘疾人難以積極和全面地享受運動的權利。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眾多體育項目經(jīng)過運動方式的調整和裝備器械的改良,令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能夠自主地參與其中。改良的球類運動,比如可聽球、盲人保齡球、以及各種輪椅球類運動,對于提高參與者的各項身體素質和自信心都有著巨大的幫助。同時,各種團隊體育項目更是具有提高殘疾人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作用。美國聾人運動聯(lián)盟、矮小人運動員協(xié)會、美國腦癱運動員協(xié)會、特奧會、美國輪椅運動組織等都致力于推廣改良后適合殘疾人參加的團隊運動項目[5]。
治療游憩服務體系中的戶外運動是以體育娛樂項目為主的室外游憩活動,項目的開展以公園、森林、游樂場等戶外活動場所為主,比如郊野徒步、漂流、登山、滑雪等等。包括美國土地管理局、森林署、公園署等大量的聯(lián)邦機構為戶外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戶外資源,同時,受益于美國殘疾人法的強制規(guī)定,各州的公共游憩場所都必須確保殘疾人的“優(yōu)先權”。與此同時,大量的非營利組織、志愿者機構為殘疾人戶外活動提供著專業(yè)的服務。以成立于1967年的明尼蘇達州的治療營地為例,其引以為豪的“信心學習中心”位于西爾萬湖邊,占地140英畝,其中主要的適應性戶外活動包括漂流、劃船、攀巖、射箭,還有冬季的狗拉雪橇等,迄今為止已為上萬名殘疾人提供了戶外體育娛樂活動的服務。
除了身體運動以外,諸多休閑娛樂活動都可以作為治療游憩的內容,比如閱讀、園藝、音樂、舞蹈、藝術等等??傊徽撨x擇將怎樣的游憩內容作為殘疾人康復治療的手段,其根本的目的都是在于幫助殘疾人克服障礙,自強自立地全面回歸與融入社會。
2.4 不同人群的區(qū)別服務
對于身體殘疾者,治療式游憩主要通過幫助殘疾者保持和提高技能,以補償他們所喪失的生理功能,進而提高自理能力和自主活動的能力,從而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
對于發(fā)育性殘疾者,治療式游憩的功效在于通過游憩活動,最大限度開發(fā)其智力和體力,以彌補發(fā)育缺陷所造成的功能損失,對于腦癱患者、智力低下者的治療康復效果尤為顯著。同樣,游憩活動對于他們人格的健全以及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價值。
對于精神疾病患者,則是通過娛樂的手段促進患者的精神健康,輕松的游憩氛圍能夠很大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焦慮、緊張、沮喪等負面精神狀態(tài),并且令他們在集體活動中敞開心扉,增加社會溝通與交流的良好體驗,提高積極情緒水平。
3.1 治療游憩職業(yè)教育
1937年,隨著娛樂領導者學院培訓會議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召開,治療式游憩第一次作為一個專業(yè)的領域被認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在1970年,高等院校中增設娛樂專業(yè),表明正規(guī)教育體系開始關注殘疾人對休閑娛樂的需求。在國家娛樂與公園協(xié)會和聯(lián)邦政府的協(xié)助以及特殊教育委員會的許可下,治療游憩也成為正式的高等教育專業(yè)課程。目前在美國有一百多所可以授予學位的高等院校開設了治療游憩專業(yè),而由于治療游憩作為專業(yè)學科的邊緣性,其所隸屬的學院部門也不盡相同,其中包括休閑娛樂研究、社區(qū)研究、健康科學等。
治療游憩的專業(yè)課程體系主要包括身體、生理、行為科學,體育運動以及休閑娛樂理論。課程體系的設計和教學內容主要依據(jù)NCTRC(國家治療游憩鑒定理事會)所制定的從業(yè)標準而調整和完善,這一教育特點保證了學生日后的從業(yè)素養(yǎng)與能力。有專家在對游憩治療專業(yè)人員需掌握的能力所進行的實證研究中提出,在為殘疾人提供游憩治療服務的過程中,職業(yè)治療師要掌握六組86種不同的能力。這其中包括與態(tài)度相關、與場地設施相關、與服務和關懷理念相關、與領導和實踐有關的多維度能力體系。
3.2 專業(yè)的治療游憩服務
職業(yè)的治療游憩師是指獲得國家認證的專門人才(Certified Therapeutic Recreation Specialist, CTRS),職業(yè)認證資格由美國國家治療游憩鑒定理事會(National Council for Therapeutic Recreation Certification ,NCTRC)負責認證和頒布,獲得資格認證的條件是申請者至少需要在被認可的大學中獲得本專業(yè)的學士學位,且有正式的實習經(jīng)歷,同時還要通過全國的資格鑒定考試。每五年,游憩治療師的職業(yè)資格就需要在國家治療游憩鑒定理事會重新進行審核和認證[6]。
游憩治療師工作的主要部門包括健康關懷機構、傳統(tǒng)醫(yī)療機構和健康中心。目前,越來越多的職業(yè)從業(yè)者受雇于社區(qū)中心、社會精神健康中心以及學校系統(tǒng),同時家庭或社區(qū)中的私人游憩治療服務也在不斷增加。
治療式游憩所定義的“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更強調的是身體、認知、情感、社會以及休閑能力的發(fā)展,殘疾人所要達到的康復目標在于能夠完全參與社會生活,獨立自主選擇生活愛好。與普通的康復服務所不同的是,治療式游憩在康復干預策略中以游憩活動為主,關注服務對象過去、現(xiàn)在以及未來的興趣愛好和生活方式,在此基礎上制定和實施更為人性化的康復方案[7]。游憩治療師需要對于服務對象的身心需求和休閑娛樂愿望有更為深入的了解,以此配合服務對象、其家庭以及社區(qū),令康復過程更有效、更具針對價值及更具有長遠的意義。游憩治療師本身就是要在康復服務中秉承“整體”健康理念,確保不僅僅促進殘疾人的身體功能恢復,更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幫助他們成功地全面融入社會生活。
3.3 提供服務的專業(yè)場所
從大的范圍劃分,醫(yī)療機構、學校、社區(qū)是提供治療游憩的主要機構與場所,這三類機構又由于各自所提供服務的側重點不同,可分成許多不同的類型,以下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服務機構。
首先是醫(yī)療機構。如醫(yī)療醫(yī)院、門診診所、療養(yǎng)院為身有殘疾的患者提供醫(yī)學治療,同時以專家的身份為患者提供咨詢或游憩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與指導;而在很多健康研究機構參與的物理治療和康復中心,則更多利用游憩治療手段促進殘疾人的身心、社會以及職業(yè)的全面康復。
第二類是學校。普通學校中的游憩部門通過調整游憩項目內容保證殘疾學生的體育運動參與和休閑娛樂的權利;而專門為殘疾者服務的學校則向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規(guī)劃,從知識的學習到生活技能的掌握,再到休閑娛樂能力的發(fā)展都是治療游憩項目涉及的內容。
第三類場所是社區(qū)。在公共公園、營地、游憩場所中,美國聯(lián)邦日益承擔起為殘疾人提供游憩服務的職責,鼓勵殘疾人平等參與公共服務所提供的游憩設施和活動,同時有不計其數(shù)的非營利組織和志愿者機構,以營地的形式為殘疾人提供游憩服務;此外,在社區(qū)中為殘疾人專門提供的獨立生活中心,也將游憩作為休閑教育的手段以提高其獨立生活的能力。
治療游憩作為一個專業(yè)服務領域,從學術專業(yè)的發(fā)展到實踐領域的拓展,有賴于立法的保障和美國社會對于殘疾人事業(yè)的支持,特別是無障礙理念的普及與實踐,從客觀上掃清了殘疾人平等回歸社會的限制。
4.1 相關立法與政策
在治療游憩服務發(fā)展的過程中,美國聯(lián)邦立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下將按照時間的順序對相關的重要立法與政策依次梳理。
1932年頒布的《殘疾人權益》(Bill of Rights for Handicapped)明確了殘疾兒童享受游憩的權利;1935年頒布的《社會保障法》(The Social Security Act)允許各州提供基于社區(qū)的護理服務,為各州提供資金支持殘疾人自給服務,并通過正式程序對專業(yè)服務進行審查,以確保為殘疾人提供游憩和體育項目;1963年《國家戶外游憩計劃》(National Outdoor Recreation Act)將關懷殘疾人列為全國范圍內的綜合戶外計劃制定和實施的優(yōu)先項目;1965年的 《職業(yè)康復法》(The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Act Amendments)對康復過程中游憩活動的重要性首次作出官方認可,并明確政府將為殘疾人提供參與游憩活動的訓練和研究提供經(jīng)費支持;1967年《職業(yè)康復法修正案》(The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Amendments)規(guī)定在殘障教育局中設立專門的殘疾兒童體育與游憩部門,而這也是當時美國聯(lián)邦在特殊人群游憩活動相關領域中規(guī)模最大的訓練、研究和計劃項目;1968年《建筑障礙法》(The Architectural Barrier Act)首次在立法的層面要求使用聯(lián)邦資金建造的所有建筑和設施,都必須保證殘疾人方便接近與使用;1973年的《康復法》(The Rehabilitation Act)以及1974年的康復法修正案,強調了個人的“全面”康復,并指出了游憩在殘疾人“全面”康復過程中的重要性,明確了政府要擴大游憩服務并且增加游憩專業(yè)人員的雇傭比例;1975年《殘疾兒童普及教育法》(The Education for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 規(guī)定了社會為殘疾兒童提供免費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將體育作為對殘疾兒童的直接服務,游憩作為相關服務,在1986年的修正案中更是明確了體育和游憩作為殘疾兒童早期干預和家庭服務計劃的重要內容;1990年頒布的《美國殘疾人法》 (The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被認為是至今保護殘疾人權益的相關法律中最著名的法案,在禁止殘疾人歧視方面提供了全面指導,這其中就包括禁止在游憩領域的歧視行為[8]。
以上這些重要的立法與政策,為美國殘疾人的權益提供了法律的保障。眾多治療游憩專家在為殘疾人提供相關服務的過程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殘疾人自身也因此爭取到了更多平等參與體育和游憩活動的權益。
4.2 無障礙理念
無障礙理念不僅僅是無障礙設施的修繕,其關注的是殘疾人生活中所受到的方方面面的限制,只有解決他們在居住環(huán)境、交通出行、教育工作、子女養(yǎng)育等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障礙”才可以說是真正被清除。從客觀的角度來講,無障礙理念為治療游憩服務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是殘疾人全面康復的社會基礎。
以開展治療游憩服務的基層社區(qū)為例,其中的公共設施與建筑根據(jù)美國法律要求,必須保證殘疾人的無障礙通過與利用,比如專門的殘疾人停車位,盲人或聾人家庭附近的交通緩行標志,電梯中的殘疾人專用按鈕等等。同時,社區(qū)專門工作人員會幫助殘疾人對其居住社區(qū)的便利程度進行評估,進而協(xié)同公共管理部門解決殘疾人所遇到的障礙;在殘疾人居住或經(jīng)常進入的室內環(huán)境中,“通用設計”越來越普遍,比如針對聾人的門鈴、火警,通過增加房間亮度幫助視障者辨別方向,降低高度的工作臺、櫥柜、水臺等,諸如電源火源之類的危險源的防護,改良后易于操作的把手、開關等等。聯(lián)邦政府資助下的建筑有義務依據(jù)居住于其中的殘疾人的需求負責無障礙修繕項目,而對于其他物業(yè)中相應的調整改造和輔助設備的費用,殘疾人也有機會通過“建筑修繕基金”(fund building modifications)得到資助。
殘疾人的無障礙交通出行則是游憩治療服務的另一基礎保障。對于自己駕車的行動不便者,可以向專門的廠商訂購諸如特殊剎車和油門、特殊方向按鈕、特殊離合等車輛輔助設備和改造服務;大眾交通系統(tǒng)中在特定的線路和時間提供無障礙公共交通工具,比如有升降階梯的公交車、帶升降梯的火車,機場的泊車、換票、登機無障礙服務等;針對那些無法享受固定路線之無障礙便利的殘疾人,聯(lián)邦政府規(guī)定相關客運系統(tǒng)必須根據(jù)其需要提供特別的幫助,以保證其無障礙出行。
游憩活動可以為殘疾人提供一個像健全人一樣全面發(fā)展的平臺,輔以治療手段以及特別的幫助,使得殘疾人可以在游憩活動中發(fā)展身心、拓展愛好,實現(xiàn)有效的全面康復。治療游憩在美國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形成了政府多部門協(xié)調管理,多種社會力量全面實踐,法律法規(guī)有力保障,專業(yè)教育與科研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成熟社會服務體系。我國殘疾人康復事業(yè)工作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學習和借鑒美國在治療游憩領域中的先進理論與成功的實踐經(jīng)驗。
第一,發(fā)展殘疾人康復理念,豐富與完善殘疾人康復體系,有針對地利用游憩活動豐富康復服務項目與內容;同時,重點在平等參與和無障礙生活方面加大政府法規(guī)政策的保障力度。
第二,依托社區(qū)逐步發(fā)展治療游憩康復網(wǎng)絡。主要包括有效地利用社區(qū)中現(xiàn)有的休閑娛樂組織機構、設施與專業(yè)人員;在社區(qū)醫(yī)療機構中吸納游憩理念布局游憩治療項目,并且不僅限于肢體康復活動,更要創(chuàng)新思路為殘疾人提供心理康復平臺。
第三,在現(xiàn)有的殘疾人康復專業(yè)資格培訓與認定體系中,整合休閑娛樂、社會工作、健康科學等多學科的專業(yè)支持,增加治療游憩專業(yè)方向,培養(yǎng)相關專業(yè)服務人員。
[1]National Council for Therapeutic Recreation Certification,The Profession of Therapeutic Recreation, http://nctrc.org/about-ncrtc/about-recreationaltherapy/,2015.
[2]Frye V, M Peters. Therapeutic Recreation: Its Theor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Harrisburg, PA: Stackpole Books, 1972.20-122.
[3]The America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Association, The Organization, https://www.atra-online.com/welcome/ the-organization,2014.
[4]Patterson I. Changes in the provision of leisure service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Australia. 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 2007,41:108-118.
[5]Sherrill C.and Williams T. Disability and sport: psychosocial perspectives on inclusion, integ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Sport Science Review,1996,5:42-64.
[6]U.S. Department of labor. Occupational Outlook Handbook.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12:5-157.
[7]Elkington S.and R.A.Stebbins. Therapeutic Recreation. Serious Leisure Perspective: an Introduction. Abingdon: Routledge, 2014:160-170.
[8]U.S.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Disability Rights in Housing,http://portal.hud. gov/hudportal/HUD?src=/program_offices/fair_housing_ equal_opp/disabilities/inhousing,2016.
Therapeutic Recreation: A New Path of Rehabilitation for the Handicapped
GUO Ye , WANG Feng-ping
Since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service system of therapeutic recreation in America has been gradually improved. The service institutions have been expanded from the medical system to the community and the school, and the target populations extend from the wounded warrior to all the disabled.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rapeutic recreation in the field of rehabilitation for the handicapped and analyzes the value goal, service mode and service content of America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service system. Moreover, it explores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services, as well as the relevant legal protection and public service support carried out by the US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he experiences of America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service system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using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to enrich rehabilitation approaches, and reinforcing the legislative protection; relying on communities to develop the rehabilitation network of therapeutic recreation, and promoting both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for the disabled; to absorb and integrate the support from multi disciplines, and to systematically train professionals to be engaged i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service.
Therapeutic recreation; Rehabilitation for the handicapped; America
C913.69
A
2095-0810(2017)25-0087-06
殘疾人事業(yè)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一般項目“歐美殘疾人運動康復社會公共服務研究”(2014&ZZ0007)
1 廣州大學體育學院 廣州 510006
2 山西省殘疾人聯(lián)合會 太原030000
郭葉 副教授 碩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