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尚勛,施 敏
(楚雄師范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中共楚雄州委黨校,云南 楚雄 675000)
民族地區(qū)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研究
——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為例
耿尚勛,施 敏
(楚雄師范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中共楚雄州委黨校,云南 楚雄 675000)
民族地區(qū)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 《決定》的重要舉措,是堅定文化自信、強化文化擔當的重要途徑。楚雄彝族自治州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民族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發(fā)展道路,被正式授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的稱號。對比楚雄彝族自治州創(chuàng)建示范區(qū)前后的變化,并總結其成功經驗,對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逐步實現城鄉(xiāng)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為其他地區(qū)提供借鑒,都具有現實意義。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楚雄彝族自治州;基本情況;成效;啟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xié)調機制,統(tǒng)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保?]構建現代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深入推進基層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活動并總結其成功經驗,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強化文化擔當,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逐步實現城鄉(xiāng)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為其他地區(qū)作出經驗示范,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就是為滿足公民基本的文化需求,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國家提供面向全體公民的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考量公共文化的標準是普通群眾對文化服務、活動的現實需求和可及性、參與性,而不是區(qū)分文化的類型、樣態(tài)和形式。只要是進入了群眾的日常文化生活,只要是群眾愿參與、有條件、能享有、有保障的文化服務和文化活動,就屬于公共文化。發(fā)展先進文化、繼承傳統(tǒng)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導流行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促進全社會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
公共文化的具體內容是動態(tài)的,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供給能力的變化而變化。2011年,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公共文化的內容概括為六個方面,即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2015年初出臺的 《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 (2015—2020年)》,共3大類、14項、22條,包括基本服務項目、硬件設施和人員配備,在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基礎上有明顯拓展。2015年以來,全國各地相繼出臺公共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標準,提出的指標和服務項目也各具特色,充分體現出文化需求的選擇性和差異性。因此,公共文化服務要多形態(tài)、多載體、多渠道、多方式,適應多種基本需求。
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社會效益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最鮮明的特點就在于 “公共”二字,與追求經濟效益為主的經營性文化產業(yè)有著根本區(qū)別。文化產業(yè)實行的是市場化經營,公共文化與文化產業(yè)共同構成了國家文化建設的總和。公共文化服務的特點是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其中,基本性是尺度,即保障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基本文化需求;公益性是保障,要讓政府主導公共文化服務,并以公共財政作支撐;均等性是核心,公共文化服務的最終目標是讓每個公民都能享受到文化的陽光;便利性是前提,公共文化服務是融入群眾日常生活的文化,是群眾身邊的文化,必須方便利用。把公共文化服務納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范疇,從理論上回答了公共文化服務要具有均等性和全民性,回答了公共文化服務要由政府主導、主要由公共財政支撐的合法性,這是形成公共文化服務政策的理論基礎。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政府舉辦的、非贏利的、傳播先進文化和保障大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種文化機構和服務的總和?!保?]與此相應的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體現公共文化基本特征的文化政策與制度設計;二是建設完備的公共文化網絡設施;三是提供豐富多樣的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四是培養(yǎng)結構合理的專業(yè)化人才隊伍;五是建立公共文化發(fā)展的資金保障機制。受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決定,公共文化涉及宣傳、文化、出版、廣電,乃至全民科普、全民健身、法治文化活動等多個部門。
“體系化”程度低是目前制約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大短板,集中體現在設施體系和組織體系兩大方面。
1.設施體系短板
按行政區(qū)劃 “全設置”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并不一定就能實現服務功能的 “全覆蓋”。很多單體設施建得很好,但沒有互聯(lián)互通,單一機構也能夠把服務搞得很好,但體現不出均衡發(fā)展,這些都是不成體系的表現。如何把設施形成體系,具備全覆蓋能力,是設施體系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關鍵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要消滅盲點、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就設施的規(guī)模和數量來說,那些中小型的、能夠為群眾提供方便實用的設施明顯不足,設施的覆蓋能力也不足,留下許多盲點。要按照 《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對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進行規(guī)劃建設,消滅設施盲點、實現全面達標。
與設施的規(guī)模、數量相比,設施布局的問題更嚴重。設施建設過程中缺乏有效服務半徑、有效覆蓋面積的理念,缺乏固定的、流動的、數字化的多種服務設施互為補充的理念。我國很多地區(qū)可以做到 “圖書館文化館縣縣有,文化站鄉(xiāng)鄉(xiāng)有”,但一縣一個圖書館、一鄉(xiāng)一個文化站,是無法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的,這就產生 “設施孤島”問題。據國家有關部門的調查,“居住地附近無設施或者距離設施較遠”是群眾享受不到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原因,集中體現出設施數量少、布局不合理的問題。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的基礎,在于設施要具備對所有人群有覆蓋能力,必須形成體系。設施體系不等于服務體系,它只是服務體系的基礎。
2.組織體系短板
設施互聯(lián)互通的背后,是組織體系在發(fā)揮作用。公共文化設施應該是一個組織體系,而不是一座座孤零零的建筑。所謂組織體系,實際上就是圖書館、文化館的總分館體制??偡逐^體制的實質,就是通過總分結合的組織架構,把單個設施組織起來,聯(lián)結起來,形成一個設施群,在設施群內實現資源共享、服務聯(lián)動,實現設施功能的最大化,從而解決基層,特別是農村公共文化資源不足、服務質量不高的問題,促進城鄉(xiāng)一體均衡發(fā)展。國家實行的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體制,以縣級為中心,完全符合公共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也符合我國的實際國情。
總之,破解公共文化服務的設施體系和組織體系兩大短板,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大任務,也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體系化水平的關鍵所在。
在2013年創(chuàng)建示范區(qū)之前,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公共文化建設既面臨一些有利條件,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
(一)有利條件
1.歷史機遇
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等重要論斷,并部署了四個方面、二十六項具體任務,為楚雄州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指明了方向。國家深入實施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fā)、滇中城市經濟圈、滇中產業(yè)新區(qū)等重大戰(zhàn)略的加快實施,為創(chuàng)建示范區(qū)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全州各族群眾文化需求普遍提高,文化權益意識不斷增強,為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提供了內在動力。全州文化建設經過多年努力,取得一定的成效和經驗,為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打下了堅實基礎。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勢加快、國際文化交流交融日趨頻繁,為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提供了廣闊空間。
2.文化資源豐富
被稱為 “亞洲人類搖籃”的楚雄州,“有漢、彝、傈僳、苗、傣、回、白等26個民族,2012年,全州少數民族人口91.6萬,占總人口的33.7%。”[3]州內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距今170萬年的 “元謀人”,800萬年的祿豐臘瑪古猿,1.8億年的恐龍化石群,萬家壩銅鼓,十月太陽歷,以 《梅葛》《查姆》《阿魯舉熱》為代表的彝族敘事史詩,以火把節(jié)、賽裝節(jié)為代表的節(jié)慶文化以及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
楚雄州已初步建立起國家、省、州、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有各級非遺項目437項,各級非遺傳承人724人。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820處,各級重點保護文物342處。另外,還有26個省、州級民族傳統(tǒng)文化保護區(qū),5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1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4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村。楚雄州長期堅持民族文化資源在保護中開發(fā)、在開發(fā)中保護的原則,文化發(fā)展逐漸步入良性循環(huán)軌道?!保?]
(二)不利條件
1.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不高
“2012年,全州生產總值570億元,地方財政總收入124.4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6.3億元。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分別為20292元和5418元。人口自然增長率4.72‰,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率3.25%,城鎮(zhèn)化率 32.2%。”[3]“全州土地總面積90%均為山區(qū)和山地,盆地及江河沿岸的壩區(qū)所占面積不到10%”,[4]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程度低,總體來看,楚雄仍是一個典型的經濟欠發(fā)達的山區(qū)農業(yè)州,經濟社會發(fā)展程度處于中等水平。
2.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薄弱
一是文化基礎設施不發(fā)達,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不完備。雖然楚雄州內的22個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都達到了部頒標準,但是建設年代久遠,設備陳舊,設施不全,已越來越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鞍凑帐痉秴^(qū)創(chuàng)建標準,需要新建或提升改造的圖書館就有6個,文化館3個。全州103個鄉(xiāng) (鎮(zhèn))綜合文化站中,不達標的還有20個,需要新建或改擴建?!保?]大部分行政村 (社區(qū))的文化室處境艱難,亟須提升改造。農村公共文化設施普遍總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在山區(qū)、半山區(qū)和民族貧困地區(qū)尤為突出。由于缺少科學規(guī)劃和統(tǒng)籌協(xié)調,公共文化資源難以有效整合,重復建設、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等問題普遍存在,公共文化設施功能不健全、服務效能低、管理不規(guī)范等問題較為突出,總量不足與資源浪費并存,難以發(fā)揮出整體效益。
二是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服務質量不高,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尚有較大差距,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還未得到充分保障。在廣大農村,特別是山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由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群眾難以享受到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在這些地區(qū)難以實現。“全州共有1000多支業(yè)余文藝隊伍,但長期缺乏人員、演出、獎勵等方面的保障機制,嚴重制約了群眾開展自發(fā)性的文化活動?!保?]
三是文化人才缺乏,人員素質偏低。既缺文化管理人才,也缺文化創(chuàng)作人才。一方面,現有的基層文化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偏低,工作能力、工作方式都難以適應公共文化發(fā)展的需要,多數行政村 (社區(qū))還未落實財政補貼文化輔導員的政策。另一方面,大量鄉(xiāng)土文化人才散落城鄉(xiāng),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自2013年9月以來,楚雄州把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與西部大開發(fā)、滇中城市經濟圈、滇中產業(yè)新區(qū)等戰(zhàn)略緊密結合,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為基本遵循,以民族文化強州為長遠目標,積極探索民族地區(qū)公共文化的發(fā)展道路和服務模式。經過兩年多的創(chuàng)建,初步實現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充分保障,城鄉(xiāng)文化協(xié)調發(fā)展,文化育民惠民富民,成為同類型區(qū)域 “云南率先,西部一流,全國示范”的典型?!?016年4月,國家文化部、財政部對楚雄州的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工作進行了檢查驗收,在接受驗收的25項、65個指標中,有62個指標被評定為優(yōu)秀,優(yōu)秀率達95.38%。2016年10月26日,楚雄州被國家文化部、財政部正式命名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與創(chuàng)建前相比,取得明顯成效?!保?]
(一)改變了過去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薄弱的局面,城鄉(xiāng)差別逐步縮小
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得到大力提升。“新建了圖書館5個、文化館2個、文化站4個、青少年文化宮81個、文化室182個以及一批文化體育活動場地,提升改造了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75個。目前,全州已建有博物館4個、圖書館11個、文化館11個、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103個、農家書屋1119個、村 (社區(qū))文化室2198個。按部頒標準,圖書館和文化館達標率均為100%,文化站達標率為80.5%,村文化室、農家書屋和文體活動廣場覆蓋率達100%?!保?]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實現了州、縣、鄉(xiāng)、村全覆蓋,有效地促進了城鄉(xiāng)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城鄉(xiāng)差距明顯縮小。
(二)改變了過去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不足的問題,人民群眾幸福感明顯提升
開展創(chuàng)建工作以來,“楚雄州共組織各種文化活動16516場次,受眾480萬人次,與創(chuàng)建前相比,服務人次增長了15%。全州已形成‘縣 (市)周周演、鄉(xiāng) (鎮(zhèn))月月演、村級季季演’的文藝演出體系。農民文化素質教育網絡培訓學校組織培訓2萬多期,培訓農民200多萬人次,扶持農村種養(yǎng)大戶1萬多戶,建立農業(yè)科技示范基地800多個?!保?]農村涌現出大量的經濟能人,一批農村企業(yè)也逐步成長起來,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讓基層廣大群眾既富了 “腦袋”,又富了 “口袋”,人民群眾幸福感明顯提升。
(三)文化育民惠民效果明顯,城鄉(xiāng)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
以 “文化育民”為抓手,組織開展大閱讀、大培訓、“文化結親”“文藝大展演”“農民工藝術節(jié)”等活動,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技文化素質,誠實守信、敬業(yè)奉獻、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孝老愛親等先進典型不斷涌現,維護了社會和諧穩(wěn)定。依托民族特色品牌,著力加強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促進了文化旅游的進一步發(fā)展,旅游收入大幅增長。 “2015年,全州文化旅游實現增加值36.6億元,增長11%,占GDP的5%。”[6]
(四)數字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全省示范
全州按標準建成 “三館一站一室”公共電子閱覽室;“三館”網站全部開通,實現了數字博物館、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絡互聯(lián)互通;建設了全州公共圖書館、鄉(xiāng) (鎮(zhèn))文化站圖書室數字管理平臺,“書目數據庫達80%。全州廣播電視達標率、人口綜合覆蓋率均為100%;2015年放映廣場數字電影1052場,服務人數76萬人次,放映農村數字電影12669場,達到 “每村每月放映1場電影”的目標?!保?]
(五)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制度機制創(chuàng)新
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協(xié)調機制并正常運行,全面實施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建立公共文化單位業(yè)務規(guī)范,不斷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考核體系和文化志愿者服務體系,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正在興起?!稗r文網培學?!笔痉俄椖砍晒玫竭M一步鞏固提升;建立了 “十有”“九有”“七個場所”等基層文化陣地建設的新要求;探索出基層公共文化工作的新方法,如農村業(yè)余文藝隊伍扶持“3+1”模式、“七小文化工程”、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八個一”管理模式等。
(六)保護傳承了民族文化,豐富了公共文化資源
成功地探索出了 “政府引導、企業(yè)贊助、群眾參與”的民族節(jié)慶文化活動模式。打造了彝族 “火把節(jié)”“賽裝節(jié)”“插花節(jié)”等影響較大的文化活動品牌。廣場文化富有鮮明的彝族特色,建設了火把廣場、梅葛廣場;扶持成立了花燈、左腳舞、大三弦、梅葛說唱等民間業(yè)余文藝隊伍;創(chuàng)作改編了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文藝作品。文藝精品不斷涌現,《太陽女》《楊善洲》《彝人三色》《瘋娘》《彝·歌》《喜洋洋》《喝三秒》等,“在近年創(chuàng)作的178件作品中,獲省以上獎勵的有66項?!保?]
(一)黨政重視,認識統(tǒng)一
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視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工作,形成了政府負責、部門牽頭、縣市配合、社會參與的 “四位一體”創(chuàng)建工作格局。全州各級各部門從民族文化強州的高度,充分認識創(chuàng)建工作的重要作用,把思想、行動統(tǒng)一到州委州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切實增強做好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先后出臺了 《楚雄州關于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楚雄州民族文化強州建設規(guī)劃》《楚雄州加強公共文化惠民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和 《楚雄州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規(guī)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二)目標管理,督導有力
及時成立創(chuàng)建工作領導小組,由州長任組長,各縣市也成立了相應領導機構,由主要領導親自抓。楚雄州政府與各縣 (市)簽訂了《創(chuàng)建工作目標管理考核責任書》,明確創(chuàng)建任務、指標和工作進度,縣 (市)再把責任分解到鄉(xiāng) (鎮(zhèn))、村 (社區(qū))。州創(chuàng)建辦負責對重點項目、重點地區(qū)、重點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督檢查,盯緊措施到位、責任落實、問題整改、規(guī)定時限等方面的情況,每月督查通報一次,確保創(chuàng)建工作落到實處。另外,聘請專家、學者組成專家委員會,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深入開展調研,為相關決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三)突出重點,對標創(chuàng)建
各級各有關部門按照 《創(chuàng)建標準》,深入查找問題,緊緊抓住 “牛鼻子”,集中研究破解辦法,扎實有序開展創(chuàng)建工作。重點規(guī)劃建設州文化活動中心、州圖書館、博物館等一批標志性文化工程,新建或提升改造基礎薄弱的楚雄市、牟定縣、南華縣、雙柏縣、元謀縣、武定縣6個縣級圖書館和牟定縣、元謀縣、楚雄市3個縣級文化館;新建大姚縣核桃博物館、楚雄市廣電中心、永仁縣體育館和非遺展示中心、牟定縣體育館和廣電中心。新建或改擴建硬件不達標的鄉(xiāng) (鎮(zhèn))文化站、廣場、籃球場,確保鄉(xiāng) (鎮(zhèn))文化站 “十有”、村 (社區(qū))文化室 “九有”。建設公共電子閱覽室,開通 “三館”網站。在全州實施圖書館文化共享、數字推廣、移動閱讀工程。推進州、縣(市)圖書館、鄉(xiāng) (鎮(zhèn))文化站、圖書室虛擬集群網絡系統(tǒng)建設。加快文化設施向基層延伸,打破行政體制對公共文化的制約,努力構建 “州—縣 (市)—鄉(xiāng) (鎮(zhèn))—村 (社區(qū))”四級服務網絡。
(四)落實政策,資金保障
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大配套經費投入,把公共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公益性文化活動等項目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形成穩(wěn)定的經費保障機制。落實了村 (社區(qū))文化輔導員財政補貼、縣級非遺傳承人補貼。同時,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示范區(qū)建設。 “兩年多來,各級財政和社會力量共投入創(chuàng)建資金23億元,超額完成規(guī)劃中預定的投資計劃。楚雄州財政每年安排1400萬元的文體基礎設施建設資金、500萬元的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資金、400萬元的農村文化惠民資金、200萬元的文藝精品創(chuàng)作資金和200萬元的業(yè)余文藝隊伍扶持資金,并逐年遞增?!保?]
(五)全面宣傳,擴大影響
以 “美麗楚雄·身邊好人”活動為主題,以 “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為載體,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全州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制定周密的宣傳方案,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新媒體、戶外廣告牌、電子顯示屏、標語、宣傳單等,開展靈活多樣的宣傳活動。加強與國家、省級媒體的溝通協(xié)作,爭取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云南電視臺到楚雄宣傳報道,擴大示范區(qū)建設的影響力,著力營造濃厚氛圍。建立專門的信息報送制度和宣傳考核獎勵辦法,及時宣傳創(chuàng)建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和新成效,充分發(fā)揮典型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廣示范區(qū)建設的階段性成果。
(六)健全機制,規(guī)范管理
按照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過程的管理規(guī)定,嚴格規(guī)范各項工作程序。建立例會制度,領導小組、各工作組定期召開例會,加強組織溝通協(xié)調,形成合力,并專門研究解決創(chuàng)建中的困難和問題。建立績效跟蹤測評機制,加強對重大建設項目、重點建設內容的調研、督查和考核,每季度督查1次,并以書面形式通報。建立經費管理制度,加強專項資金監(jiān)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立聯(lián)絡員制度,每月召開1次聯(lián)絡員工作會議,通報相關情況,協(xié)調落實創(chuàng)建工作的具體事宜。建立獎勵機制,定期表彰獎勵為創(chuàng)建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
(七)民眾參與,服務人民
堅持 “專業(yè)人才領軍、基層干部統(tǒng)籌、業(yè)余隊伍支持、志愿者廣泛參與”的原則,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充分發(fā)揮人才優(yōu)勢,建立文化專家?guī)?、團隊庫、演員庫和作品庫,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豐富的人才儲備。“全州建立2500支業(yè)余文藝團隊,123支品牌團隊,建立文化志愿服務機制,注冊志愿者2100人。加強基層文化組織力量建設,全州103個鄉(xiāng) (鎮(zhèn))文化站,每個站落實3名工作人員,每個行政村 (社區(qū))配備1名文化輔導員?!保?]利用民族節(jié)慶廣泛開展文化活動,舉辦農民工藝術節(jié)、“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的參與率和受眾率。
民族地區(qū)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必須結合民族地區(qū)實際,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優(yōu)勢,走出一條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道路。要科學規(guī)劃,強化組織領導,明確工作任務,既要重視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也要加強文化素質提升這個軟件工程,建立公共文化后續(xù)發(fā)展的長效機制,以保證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工作穩(wěn)步推進。人是文化工作的核心要素,是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的依靠力量和根本歸宿。必須始終堅持文化建設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作為民生的重要內容來抓,努力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不斷推進公共文化資源均等化,有效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實做到文化發(fā)展為了人民,文化發(fā)展依靠人民,文化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民族地區(qū)建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過程,更是努力建設精神文明,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改變精神面貌的過程,示范區(qū)的創(chuàng)建,必將為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內在動力和精神源泉。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N].光明日報,2013—11—16.
[2]高福安,劉亮.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與對策研究 [J].現代傳播,2011,(6):1 —5.
[3]楚雄州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規(guī)劃 (2013—2015年)[Z].楚雄州文化體育局,2013.
[4]楚雄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楚雄州州情簡介 [EB/OL]. (2017-03-24) [2017-07- 01].http://www.cxz.gov.cn/StateInfoView.aspx?id=86&subid=1271&tag=xv2.
[5]佚名.云南省楚雄州被正式授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稱號 [EB/OL].(2016-11-08) [2017-07-01].http://www.whyn.gov.cn/list/view /1 /4936.
[6]楚雄州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后續(xù)創(chuàng)建規(guī)劃 (2016—2018年)[Z].楚雄州文化體育局,2016.
On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Zones of 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Areas Inhabited by Minority Ethnic Groups—A Case Study of Chuxiong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GENG Shangxun&SHI Mi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675000,Yunnan Province;Chuxiong Prefectural CPC Committee Party School,Chuxiong,675000,Yunnan Province)
To construct demonstration zones of 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areas inhabited by minority ethnic groups is an important step to implement decisions prescribed a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foster confidence in and commitment to our own culture.After two years’practice,the Chuxiong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has found a way to develop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with local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Because of this achievement,the Prefecture has been named a national demonstration zone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A comparison of the Prefecture in this respect before and after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 zone and a summary of the experience gained thereby can be of practical value to other areas in achieving urban-rural equality in terms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rovision.
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Chuxiong Prefecture;basic information;effect;enlightenment
G249.20
A
1671-7406(2017)05-0122-06
2017-07-15
耿尚勛 (1980—)男,楚雄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
(責任編輯 劉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