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衍超
(山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 山西臨汾 041000)
■歷史民族研究
霍山中鎮(zhèn)廟建文碑初探
段衍超
(山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 山西臨汾 041000)
洪洞縣興唐寺鄉(xiāng)興唐寺村有座中鎮(zhèn)廟,廟內(nèi)現(xiàn)存一通建文皇帝御祭中鎮(zhèn)霍山之神碑,這在全國已發(fā)現(xiàn)的御祭碑文中,是唯一一通明確記載“建文”年號的碑石,具有彌足珍貴的文物價值。至遲從明末清初就有學(xué)者對該碑進行關(guān)注,著錄其碑文,分析其價值。但多數(shù)學(xué)者往往只著錄碑文的祭文部分,很少提及祭文下的題名,然而這些題名可以幫助糾正當(dāng)?shù)胤街居涊d的錯誤,因此也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霍山;中鎮(zhèn)廟;建文御祭碑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乙酉,明太祖朱元璋駕崩,遺詔皇太孫朱允炆登基為帝,“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nèi)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1]55。年號建文,人稱建文皇帝。建文皇帝為限制囂張跋扈的諸藩勢力,接受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下詔削藩,導(dǎo)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江山易手。永樂皇帝即位后隨即廢除了“建文”年號①,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下令毀掉建文帝在位時的一切痕跡,所以文獻中關(guān)于建文一朝的記載寥寥可數(shù),以“建文”年號所立之碑也都?xì)拇M。但值得欣喜的是,今在霍山腳下的洪洞縣興唐寺鄉(xiāng)興唐寺村中鎮(zhèn)廟內(nèi),仍存有一通建文皇帝遣官祭祀中鎮(zhèn)霍山之神的碑石。
現(xiàn)存于洪洞中鎮(zhèn)廟內(nèi)的建文皇帝御祭中鎮(zhèn)霍山之神碑刊立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記載了建文皇帝即位后遣官致祭中鎮(zhèn)霍山之神一事。
乾隆元年(1736),平陽知府章廷珪受命修中鎮(zhèn)廟,“歷代碑記,世遠(yuǎn)年湮,或欹或仆,剝落不一,今按此移樹于正殿游廊之左右。”[2]下冊,179建文碑就有可能在此次重修時被移樹正殿游廊。
歷經(jīng)近600年的風(fēng)雨,該碑在1967年地震考古和文物普查時尚能見到,但僅兩年后的1969年,中鎮(zhèn)廟就被拆毀。木材和石料被用于修建小學(xué),該碑也不知去向,再無人問津。直到2009年7月該碑又再次被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放于洪洞縣興唐寺鄉(xiāng)興唐寺村中鎮(zhèn)廟內(nèi)加以保護。
清代學(xué)者顧炎武、朱彝尊、倪濤等人對此碑均有著錄,或收錄祭文,或題寫跋文。民國時力空以及當(dāng)代地方學(xué)者對該碑也多有收錄。此外,地方志中對此碑也有記載,雍正《山西通志》、道光《趙城縣志》、道光《直隸霍州志》都收錄了朱彝尊所作跋文。
(一)顧炎武《求古錄》
明清之際的著名金石學(xué)家、史學(xué)家顧炎武周覽名山大川,見過該碑,并將該碑祭文收錄進《求古錄》[3]501和《金石文字記》。顧炎武在《求古錄·自序》中寫到:“予自少時即好求訪古人金石之文而猶不甚解,及讀歐陽公《集古錄》,乃知其事多與史書相證明,可以補缺正偽,殆不但詞翰之工而已。比二十年間,周游天下,所至名山巨鎮(zhèn)祠廟伽藍(lán)之跡,無不搜尋。登危峰,探窈壑,捫落石,履荒榛,伐頹垣,畚朽壤,其可讀者,必手自抄錄,得一文為前人所未見者,輒喜而不寐?!彼膸烊珪目偩幾牍偌o(jì)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也說:“炎武性好遠(yuǎn)游,足跡幾遍天下。搜金石之文,手自鈔纂,凡已見方志者不錄,現(xiàn)有拓本者不錄,近代文集尚存者不錄,上自漢《曹全碑》,下至明建文《霍山碑》,共得五十六種,每刻必載全文,蓋用洪適《隸釋》之例,仍皆志其地理,考其建立之由,古字篆隸,一一注釋?!盵4]2247可見,顧炎武確在中鎮(zhèn)廟見過建文霍山碑,并將其抄錄以流傳后世。這就說明建文霍山碑在明清之際尚能見到,但尚未引起廣泛注意。此后,該碑也曾多次歷經(jīng)險惡,“及覽歷代碑文,勝慨莫若。洪武三百年來,禋祀未墜,逅遇逆闖棄毀,僅余數(shù)椽?!盵5]295歷經(jīng)“志建文者,皆毀之”和明末李闖起義兩次劫難,及地震、戰(zhàn)爭等破壞,該碑還能完好保存至今,實屬難得。
顧氏在其著錄的《求古錄》和《金石文字記》中分別以《建文碑》和《霍山廟建文碑》為名收錄了該碑的祭文。祭文后還有顧氏對該碑的說明:“右小石刻一通,在霍山中鎮(zhèn)廟西壁上。予行天下,見洪武、永樂以來祭告岳瀆之文及它碑記甚多,獨未有建文年者。意其在位日淺,又或文皇御宇之日,而臣下之獻諛者從而鏟去之也。乃此文雜于數(shù)十百碑之中,而字畫完好無缺,故亟錄之。后之君子每痛國史不存建文一代事跡,無從考證。若使通雅之士歷深山窮谷而求之,如此碑者世間或尚有一二,不止霍山廟也,不猶愈于羅永庵之詩,程濟、史彬之錄偽撰而無稽者乎?因并書之,以告后人之能信古者?!盵3]407這恰好證實了明清之際該碑確實尚能見到且鑲刻于中鎮(zhèn)廟西壁,并且字劃完好,字跡清晰。另外,這段文字還指出了該碑對于修補惠宗實錄的作用。
(二)朱彝尊《曝書亭集》
朱彝尊的《曝書亭集》[6]第1318冊,228卷五十一收錄了其所作《霍山廟建文元年碑跋》。其跋文原文如下:
右霍山廟碑,建文元年正月壬午祇祭上帝於南郊。二月癸亥,鴻臚寺序班周敖、國子監(jiān)生袁綱,奉命以香幣牲醴祭告中鎮(zhèn),勒其文於碑,嵌廟西壁上。蓋自燕師靖難之後,四年之政事悉行革除,舊典遺文去之惟恐不盡。乃普天之下,尚留此一片石存人間。世之君子,有志於補修惠宗實録者,辭雖不多,所宜大書特書,布在方策者也。
從該跋可以知道明建文元年二月,皇帝派遣使臣周敖、袁綱二人祭祀霍山之神,并勒石銘碑。但正如朱彝尊跋文所述“蓋自燕師靖難之后,四年之政事悉行革除,舊典遺文去之惟恐不盡”,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奪取帝位后,廢掉“建文”年號,改稱洪武,“乃革命而后,紀(jì)年復(fù)稱洪武。”[1]66楊天民《復(fù)建文年號疏》載“夫建文為太祖嫡孫,固皇上一脈骨肉之親也。若聽其泯滅,如宗誼何?臣仰窺圣衷,必灼知情理之不容恝,祖孫兩朝,名分各殊,就中皆有嫌微當(dāng)辨,若令孫蒙祖號,則幾無別矣。臣仰窺圣衷,必灼知統(tǒng)系之不宜混,識大識小,貴在不遺。今革除幾二百年,其事已不無散逸失,今再不搜輯,將散逸愈多,可令熙朝無完史耶?”[7]4728可見,“建文”年號不但被廢,且有關(guān)“建文”一朝的記載在神宗時就已散逸亡失,幾不可見。光緒時,朱彝尊論著中關(guān)于金石的題跋又被整理匯編成《曝書亭金石文字跋尾》一書,單行成冊,《霍山廟建文元年碑跋》亦在其中。
(三)雍正《山西通志》
雍正《山西通志》卷二一五亦收錄了朱彝尊所作跋文。[7]5296
(四)倪濤《六藝之一錄》
清代錢塘畫家倪濤篤志嗜學(xué),酷愛金石,其撰寫的《六藝之一錄》也以《建文霍山廟碑》為名收錄了該碑祭文,其后并附顧炎武對該碑的說明[6]第832冊,119。此外,倪濤所編纂的《六藝之一錄續(xù)編》卷四還以《霍山廟建文元年碑記》為名,收錄了朱彝尊所作跋文。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下詔編修四庫全書,《六藝之一錄》和《六藝之一錄續(xù)編》又被收錄進四庫全書,得以留存。其書“凡六書之異同,八法之變化,以及刊刻墨跡之源流得失,載籍所具者,無不裒輯。其間只錄前人成說,不以己意論斷?;蛴斜舜水愓?,舛互難合者,亦兩存其說,以待后人之抉擇。”[4]2917
(五)道光《趙城縣志》、《直隸霍州志》
道光《趙城縣志》[8]卷三十四以及道光《直隸霍州志》[2]下冊115卷二十五也收錄了朱彝尊所作跋文。
(六)民國馬甲鼎《游霍山記》、力空《霍山志》
民國學(xué)者馬甲鼎游覽霍山時,亦見該碑嵌鑲于中鎮(zhèn)廟正殿西壁?!罢钗彘g,內(nèi)祀中鎮(zhèn)神像,兩壁分嵌宋金元明御祭文及歷代名流題詠碑碣。而朱竹垞②所考訂之建文元年碑亦嵌西壁,長約二尺,高不及焉,文亦御祭之詞,書法并不精。祗因燕王昏黠,篡位之后泄憤無知之物,凡志建文者皆毀之,故留世極少,因厥見珍,此片石乃可貴耳?!盵5]407
此外,力空編撰的《霍山志》[9]卷五也收錄了該碑祭文及朱彝尊所作之跋文。
該碑為青石質(zhì),高45、寬65、厚14厘米,并無碑額。全文27行,滿行24字,共272字,碑文楷書,但書法并不精湛?!渡轿鞅倮m(xù)編》與《三晉石刻大全·洪洞卷》[10]二書不僅將該碑的祭文全文錄下,還詳細(xì)記錄了后列陪祭官員等題名,內(nèi)容更加完整。但《三晉石刻大全·洪洞縣卷》碑文中存在文字誤讀,故將《山西碑碣續(xù)編》收錄碑文[11]217原文錄下:
維建文元年歲次己卯,二月壬寅朔二十二日癸亥,皇帝遣序班周敖、國子監(jiān)生袁綱,致祭于中鎮(zhèn)霍山之神曰:予荷昊天祐命,承皇祖丕緒,正大寶位,統(tǒng)率神人。乃正月壬午,祗祭上帝於南郊,山川百神既與奠享,尚以未能特偹③祀事于祠下為憾,是用遣官,奉香幣牲醴致祭,惟神以靈峻之德,作鎮(zhèn)中土,時出雲(yún)雨,協(xié)相兆民④,以稱予懷柔之意焉。尚享。
—陪祭官
霍州知州胡增 吏目郝昞
—執(zhí)事霍州儒學(xué)生⑤
王佑 史瑛 張武 王懋 李鼐 馬聖 郭俊 王昭 梁豫 郭原 陳謐王謙 王復(fù) 翟鼎 邢璧 李貞 辛民 任彬 崔□ 邢麟 張□ 郭□ 米森 任瑄 王用 馬□ 姬清 劉綱 任哲 馬端
—本州吏典⑥:
司吏陳□ 李孝先 劉繼先
典史趙□ 杜本 成士賢 劉玘
所吏張彝 驛司楊顏
石工賀義夫刊。
建文霍山碑在全國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御祭碑石中是唯一一通明確標(biāo)注“建文”年號的,它不僅可以填補建文一朝的記載空白,而且該碑對于輯補明洪武末年到永樂初年的霍州職官以及了解明代地方官僚機構(gòu)設(shè)置有所裨益,如碑中所列霍州知州胡增、吏目郝昞、霍山遞運所大使王亮、霍山驛丞杜□等均不見史載。此外,碑刻材料也可與文獻材料相互校對、相互印證,從而糾正方志記載的錯誤。經(jīng)過查考,現(xiàn)將文獻中可考的人名錯訛作一一糾正:
1.史瑛
成化《山西通志》卷十載:“史瑛,霍州人。中洪武己卯⑦鄉(xiāng)舉,歷升東昌府學(xué)教授?!盵12]579萬歷《山西通志》卷二十二亦載:“史(瑛)〔英〕,霍州人,御史?!盵13]664但該書〔英〕下有注,其注曰:“‘史瑛’,康熙《通志》卷十九、雍正《通志》卷六十六、乾隆《平陽府志》卷二十一、道光《直隸霍州志》卷二十一科目俱作‘史英’,是。此人名‘瑛’乃‘英’之增筆形訛,今據(jù)改。”[13]682該書點校凡例第六條載:“所校出訛、衍、倒之文字,標(biāo)圓括號(),并用比正文縮小一號的字排??;所補改乙正之字標(biāo)六角括號〔〕?!盵13]點校凡例可見,校對者認(rèn)為‘瑛’乃‘英’之訛,故改之。另嘉靖《霍州志》洪武己卯科亦載:“史英,山東東昌府教授。以子濡貴,封監(jiān)察御史。”[14]98然現(xiàn)據(jù)原碑,清晰可見確有“王”旁,確系史瑛無疑。故可證萬歷《山西通志》記載無誤,而是后人在整理校對時誤改,同時也可訂正嘉靖《霍州志》、康熙、雍正《山西通志》、乾隆《平陽府志》、道光《直隸霍州志》的錯誤。
2.任瑄
萬歷《山西通志》卷二十二載:“任(瑄)〔宣〕,府同?!盵13]665該書〔宣〕下有注,其注曰:“‘任瑄’,康熙《通志》卷十九、雍正通志卷六十六、乾隆平陽府志卷二十一、道光直隸霍州志卷二十一俱作‘任宣’,是。此人名‘瑄’乃‘宣’音同且形似增筆之誤,今據(jù)改?!盵13]683可見,校對該志時,校對者參校諸本均作“宣”,故而誤以為原載“瑄”為“宣”之誤,故訂正之。然今據(jù)原碑,可證萬歷《山西通志》本無錯誤,也可訂正康熙《山西通志》、雍正《山西通志》、乾隆《平陽府志》、道光《直隸霍州志》的錯誤。
3.米森
嘉靖《霍州志》卷七永樂戊子科載:“米森,貴州石阡府推官。”[14]98萬歷《山西通志》卷二十二亦載:“米森,推官?!盵13]665該書米森下有注,注曰:“米森,雍正《通志》卷六十六、道光《直隸霍州志》卷二十一同,康熙《通志》卷十九、乾隆《平陽府志》卷二十一、《萬姓統(tǒng)譜》卷七十九則俱作‘宋森’。”[13]682雍正《山西通志》卷六六永樂六年戊子科鄉(xiāng)試條雖亦記作米森,但在其注釋中說到:“米森,康熙《山西通志》卷一九有宋森,‘霍州人,推官’,疑即此人?!住?、‘宋’未知孰是。”[7]1611可見文獻記載的不同已經(jīng)引起校對者的懷疑,只是苦于材料缺乏,無從取舍,姑且存疑置之?,F(xiàn)據(jù)原碑確系米森無疑,故可訂正康熙《山西通志》、乾隆《平陽府志》之誤。
4.王佐
馬金花主編的《山西碑碣續(xù)編》與汪學(xué)文主編的《三晉石刻大全·洪洞卷》執(zhí)事霍州儒學(xué)生員中載有王佑,今檢索舊志,不見明初有王佑其人。而成化《山西通志》卷十載:“王佐,霍州人。充洪武三十五年貢,中永樂壬午⑧應(yīng)天鄉(xiāng)舉,除淳化縣學(xué)教諭。”[12]580嘉靖《霍州志》卷七、萬歷《山西通志》卷二十二、康熙《山西通志》卷十九、康熙《霍州志》卷七、道光《直隸霍州志》卷二十一也都有王佐在建文年間中舉的記載。“佑”與“佐”形狀相類,碑文“佐”字,稍有石化或剝泐,便被極易誤認(rèn)為“佑”字,故推斷“王佑”當(dāng)為“王佐”之誤讀。
5.馬璧
《山西碑碣續(xù)編》與《三晉石刻大全·洪洞卷》執(zhí)事霍州儒學(xué)生員中載有馬聖,今檢索舊志,不見明初有馬聖其人。而萬歷《山西通志》卷二十二國朝舉人永樂乙酉科載:“馬璧,霍州人。教諭?!盵13]665嘉靖《霍州志》卷七、康熙《山西通志》卷十九、康熙《霍州志》卷七、雍正《山西通志》卷六十六、道光《直隸霍州志》卷二十一也都有馬璧在永樂初中舉之事。“聖”、“璧”二字形亦相類,而馬璧在當(dāng)時為儒學(xué)生員,永樂初中舉才更加合理。故推斷碑文本身當(dāng)為“馬璧”而非“馬圣”。
6.邢情
《山西碑碣續(xù)編》與《三晉石刻大全·洪洞卷》執(zhí)事霍州儒學(xué)生員中載有姬清,今檢索舊志,不見明初有姬清其人。而嘉靖《霍州志》卷七載:“邢情,永樂年貢,任知縣。”[14]124康熙《霍州志》卷七記載亦同。[15]194道光《直隸霍州志》卷二十一科目亦將邢情列入永樂年貢條。[16]中冊50就碑石剝泐后的殘缺亦更加接近“邢情”之字形,故推斷“姬清”當(dāng)為“邢情”之誤讀。
霍山因地處九州之中,又以其雄渾險峻之勢,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和祭祀。明洪武三年,太祖遣使楊瑩然“賚捧金香盒一個,重十六斤。每歲春秋,令有司致祭。每遇改元及兵荒,仍遣官祭告?!盵17]298建文皇帝登基改元后,遣官祭祀霍山之神,勒文于碑。建文霍山碑留存至今,是全國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唯一一通明確標(biāo)記“建文”年號的御祭碑文刻石,具有彌足珍貴的文物價值。同時,該碑在糾正當(dāng)?shù)胤街居涊d錯誤等方面也有裨益,同樣具有寶貴的文獻價值。所以,更須格外珍惜,好好保護。
[注 釋]
① 明神宗時曾詔令恢復(fù)建文年號,《明史》卷20載:“二十三年秋九月乙酉,詔復(fù)建文年號”,《萬歷野獲編》卷一也載:“上命建文朝事俱附太祖本紀(jì)之末,而不沒其年號”;南明弘光元年,定建文皇帝的廟號為“惠帝”,謚號“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乾隆元年,又追封建文皇帝為“恭閔惠皇帝”。
② 朱竹垞:即朱彝尊,清初詞人、學(xué)者、藏書家,浙江秀水(今嘉興)人。字錫鬯,號竹垞,著有《曝書亭集》80卷等。
③ 碑石作“脩”。
④ 《臨汾歷代碑文選》第48頁、《中鎮(zhèn)霍山志》第249頁均作“協(xié)和兆民”。顧炎武《求古錄》、《金石文字記》、倪濤《六藝之一錄》亦作“協(xié)相兆民”。現(xiàn)據(jù)原碑,確為“協(xié)相兆民”。
⑤ 原碑“執(zhí)事霍州儒學(xué)生”七字下,還有一“貟”字,《山西碑碣續(xù)編》、《三晉石刻大全·洪洞卷》均丟,故應(yīng)為“執(zhí)事霍州儒學(xué)生貟”。
⑥ 《三晉石刻大全·臨汾市洪洞縣卷》所收錄《建文元年二月御祭中鎮(zhèn)文》作“本州吏與”,見第105頁。
⑦ 洪武并無己卯年,己卯當(dāng)為建文元年。
⑧ 永樂并無壬午年,壬午當(dāng)為建文四年。
[1] 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 直隸霍州志[M].霍州:霍州市史志編纂委員會,2001.
[3] 顧炎武.顧炎武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 紀(jì)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5] 山西旅游景區(qū)志叢書編委會.中鎮(zhèn)霍山志[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4.
[6] 文淵閣四庫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7] 山西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6.
[8] 趙城縣志[M].南京:鳳凰出版社,1990.
[9] 力空.霍山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10] 汪學(xué)文.三晉石刻大全·臨汾市洪洞縣卷[M].太原:三晉出版社,2008.
[11] 馬金花.山西碑碣續(xù)編[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
[12] (成化)山西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3] (萬歷)山西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4] (嘉靖)霍州志[M].霍州:霍州市史志編纂委員會,2001.
[15] (康熙)霍州志[M].霍州:霍州市史志編纂委員會,2001.
[16] (道光)直隸霍州志[M].霍州:霍州市史志編纂委員會,2001.
[17] (康熙)山西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4.
[學(xué)術(shù)編輯 黃彥震]
[責(zé)任編輯 李兆平]
The First Exploration of Jianwen Tablet in theTemple of Moutain Huo
DUANYan-chao
(SchoolofHistory,ShanxiNormalUniversity,Linfen041000,China)
There was an old temple used to worship Moutain Huo at Xingtangsi Village,Xingtangsi Town,Hongdong County and a stone tablet written by emperor Jianwen still existed in this temple. It was the only one that carved Jianwen definitely,so it has a precious cultural relic value. Many scholars have put their attentions on this tablet from the late of Ming dynasty. They noted the inscription and analyzed its value. But most of them only tend to write the oration,while the names followed the oration were rarely mentioned. But the names can help to correct error of local chorography. Therefore it also has important literature study value.
Mountain Huo;the temple of Mountain Huo;a royal tablet written by Jianwen emperor
2016-09-05
段衍超,男,山東肥城人,山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
K248
A
2095-770X(2017)03-0051-05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