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璽璋
張恨水傳 選章九
文解璽璋
“平居”的日子雖然辛苦,卻也不乏樂趣。最讓張恨水感到稱心如意的是北京古老厚重、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圍,雖然“五四”新文化運動發(fā)生在北京,但是北京敦厚寬容、和平幽默的文化底蘊,不僅將新文化融入蕭散悠遠的古都韻致之中,而且古都文化與新文化的相得益彰,更營造出一種兼容并蓄的人文氣息,淳樸溫馨,情趣盎然,是他之前在上海不曾感受到的。在這里,他這個“不新又不舊” 的文學青年,簡直如魚得水。
初到北京之時,張恨水還是貧寒的一介書生,兩手空空,囊中無物,只靠賣文為生。那時他住在會館里,每月只需十余元,房飯兩項便可安排妥當。閑暇之余,如果尚有余裕,他盡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當初,有兩件事是他最有興趣的,一是聽戲,一是讀書。旅京不久,他就曾有過一次“豪舉”。多年后回憶這段生活時他仍很得意地說:“一天我在交過房、飯費后,只剩下一元現(xiàn)大洋了,這一塊錢怎么花呢?恰巧這時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巖三個人聯(lián)合上演,這當然是好戲,我花去了身上最后一塊現(xiàn)大洋去飽了一下眼福耳福?!?/p>
張恨水肯為聽戲傾囊并不是沒有緣由的。他是安徽潛山人,家鄉(xiāng)是京劇的發(fā)源地之一,著名的二簧腔就是從流行于此的吹腔、撥子演化而成的;之所以稱作二簧,是因為演奏時需用兩把嗩吶。“昔有觀潛山風水者,謂該縣出三十六把黃龍傘。但龍氣不足,將流于假。于是至清中葉,業(yè)伶者群起。戲臺上故多帝王,潛山之黃龍傘,遂盡走上戲臺?!边@固然只是一種傳說,但“據(jù)舊京潛山人調(diào)查,昔四大徽班北上,伶人十之八九為安徽籍,潛山人尤多”。譬如,號稱徽班領(lǐng)袖、京劇鼻祖的程長庚,以及后繼者楊月樓,都是潛山人氏,張恨水因此頗感到有些自豪:“愚嘗有一閑章,文曰程大老板同鄉(xiāng)?!彼@么說無非是想表達,與程大老板同鄉(xiāng)是可以標榜的。他的迷戀京劇,由此可謂淵源有自,絕非無來歷者。
然而,看戲是要花錢的,雖說那時的張恨水獨自一人“漂”在北京,每月有五六十元的收入,不算多也不算少,“除以半數(shù)匯家供甘旨外,而衣食所需,綽有余裕”。即便如此,要是由著他的性子看戲,怕也難以盡歡。所以,有時他也不得不“蹭戲”看。當初他借住在歙縣會館,對面就是江西會館,那些宦囊既飽、無所事事的士大夫偶值喜慶,必在此舉辦堂會。張恨水覺得,這是“蹭戲”的最佳時機——“故江西會館有堂會,予必作不速之客?!辈贿^他說,千萬不要“貿(mào)然而往。大抵夜間十一二鐘,酒宴早罷,賀客暫稀,于是峨冠博服,從車馬中從容步入。門禁(大概為步軍統(tǒng)領(lǐng)所轄之游緝隊)者目逆而送之,以為客也,漫不過問。及入戲場,則豪竹哀絲,好戲方登場。主人間而覺者,明知為知音之客,亦安之若素焉”。
當然,值得花的錢還是要花的。張恨水很明白這個道理:“人生有一種嗜好,要多花一些錢,也要多耗一些精神?!?所以,為了梅蘭芳與楊小樓合演的《霸王別姬》,他可以“大破慳囊”,花十塊大洋一看而再看,“雖然還是做了兩回二等看客,已覺是盡力而為”。即使如此,他仍然表示:“若有相當?shù)臋C會,我還可以花五塊錢?!彼麑Ρ本┝娼缑磕甑摹案C窩頭會”也很推崇,因為屆時可以欣賞平常不易見到的名伶合作之戲。他曾舉一例:“如全部群英會,則裘桂仙飾孫權(quán),程繼仙、姜妙香合演周瑜,郝壽臣飾黃蓋,蕭長華飾蔣干,侯喜瑞飾曹操,馬連良飾孔明(本魯肅為重,兼祭東風,則孔明不弱矣),譚富英飾魯肅?!?這樣的演員陣容若在平時,幾乎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民國十年(1921)前,頭等池座,僅售五元耳”。
張恨水對京劇的癡迷,還表現(xiàn)在他很用心地學習戲曲知識,虛心求教,隨時探討和研究。他說:“不才雖不懂戲而酷嗜皮黃。因是工作之余,在十二點鐘附近,必有一度戲?qū)W之討論。議論風生,每不知東方之將白?!?身邊的同事或為老戲迷、或為名票友、或熟于坤伶掌故的,都是他的老師。他寫了很多談?wù)搼蚯奈恼?,常在《明珠》《夜光》兩副刊上發(fā)表,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比如他在《舊劇中的琴與簫》一文中談到,劇中該用古琴的地方而用三弦或月琴,或該吹簫時以笛聲代替,都是不夠嚴謹?shù)?。他以《空城計》和《浣紗記》為例,前者諸葛亮在城樓上彈琴的時候,場面上用的就是三弦或月琴。古琴發(fā)音“非常之儉樸與清緩”,而三弦或月琴“音調(diào)非常地急促與繁復(fù),和琴韻恰好成反比。有些沒聽過琴的人,以為琴音就是如此,豈不大謬?”后者伍子胥上場時,手拿一管洞簫,“吹的時候,場面上用笛子代,也是很急促的”,和婉轉(zhuǎn)的簫管聲完全不同,“而且伍大夫當日吳市乞食所吹的簫,并不是現(xiàn)在的簫管,乃是排簫。排簫是許多竹管列成一排,捧著吹的”。
張恨水對于京劇中慢板的過門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固然不贊成新文學家“廢皮黃去胡琴”的主張,以為“令人笑破肚皮之事也”;但他認為,皮黃慢板的某些過門,“實屬太長”,不妨加以改進。他“以《四郎探母》坐宮一場論之,楊延輝叫板后,一人靜坐臺上,等第一過門拉完,始唱‘楊延輝坐宮院’。在此中間,不能做表情,又無其他角色可資陪襯,雖名伶亦不得不呆若木雞,實無味也”。于是他建議,“愚以為胡琴過門,不過調(diào)和音節(jié),及令歌者稍一換氣,實無拖長之必要”。至于舊劇的劇本,張恨水則更多指摘,比如《花田錯》一劇,他對卞璣寫扇題詩一段,就以為多有不妥或不通之處。他指出,花田會上,劉小姐指使丫鬟春蘭向卞璣索買字畫,卞璣當場揮筆寫就,事情尚在常理之中。及至卞璣問何以為題,春蘭答曰:“就以我們小姐為題罷?!北瀛^就覺得難以接受了:“世豈有如此大膽丫鬟,讓賣春聯(lián)一流人物,當面題其小姐耶?”再看其所題之詩:“三月里天氣艷陽春,花田會上遇美人,桃紅柳綠來相襯,燕語鶯啼動人情?!边@讓精通詩藝的人近乎崩潰,張恨水嘆道:“妙哉詩乎,而有八字一句者?!倍耶斆嬲{(diào)笑一位小姐,竟在人家的扇子上大書曰遇美人、動人情,真“可謂第一號大膽拆白黨”,他說:“此時小姐有一分羞恥,當亦不忍受,而尚一字一字念之曰:好是好,就是沒有落款。劉小姐,亦大不客氣者矣?!倍淇顒t更有諷刺意味:“湖廣湘鄉(xiāng)甲午舉人卞璣題?!彼枺骸芭e人作出這等詩,這等詩尚能叫小姐動憐才之意,演出一本《花田錯》,天下事豈非有真不可思議者乎?”
類似的指摘,張恨水寫過不少。他曾挑剔《審頭刺湯》中于情于理固不可通者;曾比較梅蘭芳與歐陽予倩的《黛玉葬花》,了然于二者各自的優(yōu)劣;即使是他最為推崇的《霸王別姬》,其中也有瑕不掩瑜之處??梢哉f,他對京劇真是愛之深、責之切,有些話可能得罪人,卻又不得不說。他直言:“舊劇詞句不通,固吾人所憾者?!?因此,他極力主張改良舊劇,特意在報上開辟專欄,討論舊劇如何改良。當時,經(jīng)過改良的新編本戲數(shù)量是相當可觀的,張恨水注意到,其中有兩種傾向不能令人滿意:“一種加許多新名詞,令伶人向觀眾致訓詞,使人聞之渾身膚栗。一種則風花雪月,堆砌成篇,普通人聞之茫無所知,亦為不通之事?!敝劣谂f戲舞臺布景,他也認為“非根本改造”不能解決問題。他很欣賞梅蘭芳的《俊襲人》,甚至稱它為“舊戲里面”的“一種革命”,“雖不能十分完善,然而場面移至幕內(nèi),戲臺上去了上下場門,不摔墊,不用飲場,場上不斷人,這都是舊戲極不堪的事,而能免除了”。有一天,他與編劇齊如山先生偶遇,便問道,既然《俊襲人》很有成績,為什么不跟著編下去呢?齊如山先生回答:“很難。你要知道,角兒要露,他們場面上也要露露。我們這不過是一種試驗,不是畹華,旁人還辦不到呢(指場面通不過)?!?張恨水聽了,“未免爽然若失,知道我們提倡的舊戲改良論,實在是件不容易實現(xiàn)的事”。
張恨水喜歡聽戲、看戲、聊戲、評戲,卻因為左嗓子,唱起來不搭調(diào),便輕易不唱戲。不過,抗戰(zhàn)期間避居重慶郊外南溫泉時,難得有看戲的機會,“終年不復(fù)一入劇場。戲癮偶來,則強細君低聲歌之,吾口奏琴手拍板以合音節(jié)”。然而,他這位“細君”殊不配合,稍一嘗試,就不肯再唱了。“無已,吾乃自唱而自解,每當風靜夜闌,月明如晝,乃移一竹椅于斷板橋頭,抬頭望月,高歌《坐宮》想老娘想得我肝腸痛斷一段。唱自不佳,然離思如剝繭抽絲,吾與楊四郎化而為一矣?!焙髞?,為了彌補一人獨唱之不足,他居然無師自通地學會了演奏胡琴,常在“山窗日午,空谷人稀”之時,“擲筆取琴,依譜奏之。習之既頻,《梅龍鎮(zhèn)》《罵殿》《六月雪》《女起解》,各能一二段。每當弦索緊張,細君隔室停針,輒應(yīng)聲而唱”。此情此景正是張恨水夢寐以求的,他很得意地比作“吹簫引風之勝”,但“細君”表示,不過是苦悶無聊,借此消遣而已,“君技雖劣,終勝無琴”。然而,“彼一唱眾和,指揮若定者,非個個有超人之技,特亦聊勝于無之列耳”。
盡管張恨水有“左嗓子”之稱,唱得并不很好,但只要有機會,他還是躍躍欲試,很想過一把戲癮。在朋友和家人的記憶中,他至少有過三次登臺“票”戲的經(jīng)歷。第一次是在民國二十年(1931),武漢大水,其間北平新聞界發(fā)起賑災(zāi)義演,地點在湖廣會館,張恨水在《女起解》中飾崇公道。第二次發(fā)生在民國二十二年(1933)前后,據(jù)左笑鴻講,一位新聞界同仁為其母做壽,在宣武門外江西會館邀了一臺票友戲。朋友們拿到戲單后發(fā)現(xiàn),張恨水的大名赫然排在了中間位置,標明他將出演《烏龍院》中的張文遠?!稙觚堅骸繁臼且怀錾┎⒅氐膽颍羰抢仙麣獯?,就由飾演宋江的演員掛頭牌,若是旦角名氣大,就由扮演閻惜嬌的演員掛頭牌,總之沒有丑角張文遠掛頭牌的道理。而這回卻是張恨水三個大字在中間,下面兩行小字,分別是生、旦的名字。這固然表示主人對張恨水的敬重,卻也破天荒地打破了梨園行的行規(guī)。據(jù)說,在一陣驚天動地的掌聲中,張文遠出場了,那幾句“四平調(diào)”,竟是一句一個好,至于唱的什么,誰都沒聽清楚,全都淹沒在掌聲和叫好聲中了。但那位旦角票友一直在笑,或許是笑張恨水的“荒腔走板不搭調(diào)”吧。這場演出還有兩個插曲值得再記一筆。一個是生旦臨場“抓哏”,當宋江說出張文遠的名字時,旦角故意說:“張心遠是誰呀?”張恨水原名張心遠,這是新聞界同仁都知道的,這一改,博得觀眾一笑。演宋江的票友心領(lǐng)神會,答道:“乃是我的徒弟?!钡┙怯謫枺骸拔衣犝f你的徒弟是有名的小說家,你怎么沒名啊?”這一問有些唐突,臺下觀眾都很緊張,不知宋江怎么回答。沒想到這位老生回答得十分機敏,他說:“有道是,有狀元徒弟無狀元師父??!”于是引來哄堂大笑,成了第二天報紙上的大字新聞。另一個純屬惡作劇。因張恨水在臺上一直一瘸一拐的,這出戲演完了,左笑鴻找到張恨水,問他什么原因。張恨水搖搖頭,什么也沒說。過了幾天,左笑鴻又提起此事,張恨水有些無奈地說:“真是豈有此理。因為不懂后臺規(guī)矩,有人惡作劇,在我的靴子里放了一顆圖釘!”最后一次是民國三十六年(1947)九月,北平新聞界慶祝“九一”記者節(jié),張恨水參演《法門寺》,為其中四大龍?zhí)字唬硗馊齻€分別由中央社北平分社主任丁履進、華北日報社社長張明煒、北平日報社社長季廼時扮演。因張恨水當時是新民報北平分社社長,故有四大社長出演四大龍?zhí)椎恼f法;又因其他三位都近視,都戴眼鏡,張恨水雖然平時不戴眼鏡,這時為了求得一致,也找了一副眼鏡戴上,又有了“眼鏡龍?zhí)住钡姆Q呼,引起臺下掌聲笑聲響成一片。
在張恨水的生活中,戲就像鹽,是不可缺少的調(diào)味品;書則好像空氣和陽光,是須臾不可分離的。他筆下有一位楊杏園,是《春明外史》的主人公,書中寫他是個手不釋卷的人,常常隨手拿起一本書,便讀起來。楊杏園既是張恨水以自己為原型的創(chuàng)造,那么,楊杏園的這種生活習慣,未嘗不是張恨水日常生活的寫照。這樣的情景在他的文章中隨處可見。有一次他大病初愈,在床上躺了幾天,覺得精神好了許多,便擰著電燈,看了一段《兒女英雄傳》,竟不覺得乏。另有一處則多了些詩意,他寫道:胡同里賣菊花的,一陣陣吆喝著剛剛過去,“只這一些兒點綴,我們便覺得秋深了。這個日子,拿著一本《陶靖節(jié)集》,坐在窗下看。案上陳列幾盆新菊,十分助人的詩興,所謂春秋多佳日,也足以讓人快樂了”。
這種讀書之樂,不是什么人、什么時候都能隨意享受的,卻是張恨水夢寐以求的。有人集一古詩聯(lián)——“無事此靜坐,有福方讀書”,他很欣賞,坦言:“此種旨趣,殊不合于現(xiàn)代人生觀。然而吾人真有此種境界,豈非大幸之事?!痹谶@里,讀書這件事,被他審美化、雅化了。他曾作《讀書百宜錄》,表達一個“善讀書者”的主張,試舉幾例:
秋窗日午,小院無人,抱膝獨坐,聊嫌枯寂,宜讀《莊子?秋水篇》。
菊花滿前,案有旨酒,開懷爽飲,了無塵念,宜讀陶淵明詩。
黃昏落日,負手庭除,得此余暇,綺懷萬動,宜讀花間諸集。
大雪漫天,爐燈小坐,人縮如猬,豪氣欲消,宜讀《水滸傳》林沖走雪一篇。
偶然失意,頗感懊惱,徘徊斗室,若有所悟,即宜拂幾焚香,靜坐稍息徐讀《楞嚴經(jīng)》。
銀燈燦爛,畫閣春暖,細君含睇,穿針夜話,宜高聲朗誦,為伊讀《西廂記》。
月明如畫,清霜行天,秋夜迢迢,良多客感,宜讀盛唐諸子一唱三詠之詩。
薔薇架下,蜂蝶亂飛,正在青春,誰能不醉,宜細讀《紅樓夢》。
冗于瑣務(wù),數(shù)日不暇,擺脫歸來,俗塵滿襟,宜讀《史記?項羽本紀》及《游俠列傳》。
淡日臨窗,茶煙繞案,瓶花未謝尚有余香,宜讀六朝小品。
不必多舉,僅此數(shù)例,已將張恨水的情趣、雅好、品性、人生態(tài)度等表露無遺。在這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晚明世風的影子,張恨水所追求的,正是晚明文人所營造的瀟灑、自適、自然造化的氣息與人的心境、心意相互映襯的境界。讀書是讀書人的本分,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在,對張恨水來說,也許還有另外一層意義,即調(diào)劑枯寂的生活,給平淡的日子增加些樂趣,心靈上也能得到陶冶和凈化,并使精神有所寄托。這就是說,在讀書這件事上,張恨水始終是以消遣的、閑適的態(tài)度對待之,全憑興趣,沒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既不想讀書做官求功名,也沒有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
北京的得天獨厚之處,恰是古典文化的葉茂根深。僅就舊書業(yè)而言,眾多的書攤、書肆,幾乎就是北京人的公共圖書館。張恨水就曾多次憶及在琉璃廠、隆福寺、東安市場搜求舊書的情景。他寫道:每年新春佳節(jié),廠甸都是“都人士女一大游樂場”,而“好搜羅斷簡殘篇之文人”,也“可趁此群書陳列之時,得從容掘發(fā)不易得之秘本”。屆時,廠甸的舊書攤之多,南自琉璃廠,北迄當年的國立師范大學,在近千米的路上依次排開,供人挑選,如果挨攤仔細瀏覽,不遺一攤的話,至少要費兩天的光陰。這些書攤之旁自然少不了張恨水的身影,他曾作《北京舊書鋪》一文表示,在“傭書之余,輒好涉足書攤,以搜索斷簡殘篇為樂”。又說,“予每屆春節(jié),必在此處有數(shù)度之徘徊”。
流連于書攤、書鋪之間的張恨水,并非無目的地閑逛,他說:“我讀書有兩個嗜好。一是考據(jù)一類的東西,一是歷史。為了這兩個嗜好的混合,我像苦修的和尚,發(fā)了愿心,要作一部《中國小說史》。要寫這種書,不是在北平的幾家大圖書館里,可以搜羅到材料的。自始中國小說的價值,就沒有打入‘四部’‘四庫’的范圍。這要到那些民間野史和斷簡殘編上去找。為此,我就得去多轉(zhuǎn)舊書攤子。于是我只要有功夫就揣些錢在身上,東西南北城,四處去找破舊書店。北京是個文藝寶庫,只要你肯下功夫,總不會白費力的。所以單就《水滸》而論,我就收到了七八種不同的版本。例如百二十四回本的,胡適先生說,很少,幾乎是海內(nèi)孤本了,我在琉璃廠買到一部,后來又在安慶買到兩部,可見民間的蓄藏,很深厚的呀。又如《封神演義》,只有日本帝國圖書館,有一部刻著許仲琳著。我在宣武門小市,收到一套朱本,也刻有金陵許仲琳著字樣,可惜缺了第一本,要不然,找到了原序,那簡直是一寶了。” 經(jīng)過十數(shù)年多方搜求,他的藏書據(jù)說已積累到萬余冊,可惜,抗戰(zhàn)爆發(fā)后幾經(jīng)遷徙,藏書大部散佚,加上他的興奮點也已轉(zhuǎn)移,寫作《中國小說史》的宏愿,終成泡影。
張恨水愛書、淘書,也不盡是找“小說史”的材料,就書而言,他也喜歡詩詞古文。雖然他說到讀書的嗜好只有兩個,其實,另有一個更讓他癡迷的,他沒有說,便是醉心于古典詞章。這個嗜好伴隨了他一生,可以說是白頭偕老、終身不渝的。他在《我的小說過程》中寫道,最初,他是熱衷于讀小說的,也讀過金圣嘆批的《西廂記》,然而,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他“忽然掉了一個方向,玩起詞章來。詞曲一方面,起先我還弄不來,卻一味的致力于詩”。那時,他所能讀到的詩集,不過《千家詩》《唐詩別裁》而已。不久,他的閱讀興趣又轉(zhuǎn)到小說上來,但對于詞章的嗜好亦水漲船高,有時讀小說,故事還在其次,他所欣賞的,倒是其中的詩詞。比如《花月痕》,他認為,魏子安詩詞均好,小說卻非其所長。所以他說:“《花月痕》的故事,對我沒有什么影響,而它上面的詩詞小品,以至于小說回目,我卻被陶醉了。由此,我更進一步讀了些傳奇,如《桃花扇》《燕子箋》《牡丹亭》《長生殿》之類。我也讀了四六體的《燕山外史》和古體文的《唐人說薈》。”
陸續(xù)地,張恨水還讀了《隨園詩話》《白香詞譜》《唐詩合解》一類的書?!峨S園詩話》中袁枚所倡導(dǎo)的“性靈說”對他影響甚大,以至于他看曹雪芹的詩竟一無是處,認為“曹雪芹詩格不高,高蘭墅詩格亦極平凡,故終《紅樓夢》一百二十回,無一超凡脫俗之句”。這時他已經(jīng)開始學作詩了,既然教書先生夸他有詩才,他又何樂而不為呢?不過,最初所學只是五言八韻的試律詩,是為科舉考試而作,格也不能算高。然而,對他來說,寫詩卻是驅(qū)趕孤獨和寂寞的一種手段。他說:“在我書桌上,有好幾個稿本,一本是詩集,一本是詞集,還有若干本,卻是我新寫的長篇小說《青杉淚》?!痹谶@部作品中,他模仿魏子安作《花月痕》的路子,在每一回里都穿插許多詩詞小品,偶爾也用幾個典,也無非填海補天之類,都是極普通的。“把這種詩去學《花月痕》的作者魏子安,可說初生犢兒不怕虎。至于詞,更是可笑。我除讀過《白香詞譜》而外,名人的詞,沒念過五十闋。這種講聲韻辭藻的東西,我怎么會弄得好?”
盡管如此,作詩的確給張恨水帶來了許多快樂。他曾憶及早年與幾個朋友嘯聚都市、以詩會友、苦中作樂的情景:“自十二歲作會了舊詩,便認識了一批自命風雅的斗方名士。后來在上海住法租界,大家穿一件破棉袍過冬。日無所事,在馬路上大搖大擺走著。夜晚在亭子間里,哼出幾首詩。次日親送到《國民日報》去投稿,再溜一趟馬路?!?在另一篇文章里,他則憶及在蘇州讀書時與幾個朋友聯(lián)詩的樂趣,他寫道:“春假時,夜窗多暇,曾共取新名詞聯(lián)句為樂,計成十余首,今已半忘,茲姑就能全記者,錄之于下。其一云:‘自負文明種,逢人說自由;推翻專制國,拋棄野蠻頭。團體誰無恙,范圍半已收;不堪談革命,流血欲成油。’其二云:‘革命誰先覺,吾儕有腦筋;夫妻雙獨立,父母半維新。要吃思朝飯,先為目的人;出洋宗旨在,標準對英倫?!淙疲骸邢胝骐y說,家庭不共和;個人生缺點,份子起風波。組織成功少,競爭失敗多;改良無處改,奈此問題何?!?/p>
張恨水很享受這種朋友之間詩詞唱和的快樂。當年,張楚萍、郝耕仁、張東野等老朋友都是他的詩友,他們常在一起唱和聯(lián)詩,歌吟詠嘆。據(jù)他回憶,與郝耕仁一起出游時,“我兩人彼唱此和,作了不少詩”。后來,他到北京結(jié)識成舍我,也是一首《念奴嬌》做了牽線的“紅娘”。張伍講過一個張恨水與成舍我賦詩聯(lián)句的故事,亦是文壇一則佳話,他寫道:
一次,父親和成舍我先生到城南游藝園一游。當時,晚風習習,蛙聲陣陣,星月朗朗,他們踏月散步,不禁詩性大發(fā),況且都是詩才敏捷的人,就在月下口占聯(lián)起句來。事后父親覺得所聯(lián)之句頗合書中需要,便把它們移到《春明外史》中,這就是第八回“佛國謝知音寄詩當藥,瓜棚遲晚唱詠月抒懷”中的楊杏園、舒九成的聯(lián)句。詩曰:
碧天迢遞夜方長,(楊)月影隨人過草塘。
樹外市聲風定后,(舒)水邊院落晚來涼。
看花無酒能醫(yī)俗,(楊)對客高歌未改狂。
不用悲秋興別恨,(舒)中宵詩緒已蒼茫。
野塘人靜更清幽,(楊)一院蟲聲兩岸秋。
淺水蘆花憐月冷,(舒)西風落木為詩愁。
不堪薄醉消良夜,(楊)終把殘篇記浪游。
莫厭頻過歌舞地,(舒)等閑白了少年頭。
強把秋光當作春,(楊)登臨轉(zhuǎn)覺悔風塵。
卻輸花月能千古,(舒)愿約云霞作四鄰。
酣飲莫談天下事,(楊)苦吟都是個中人。
歸來今夜江南夢,(舒)憔悴京華病后身。
由此可見張恨水的富于詩情和才思敏捷。他解釋自己喜歡詩的原因時說:“我想,詩之為物,抒發(fā)自己的心情,是最好的工具;而感人之深,更是他物所不能及。” 多年后,憶及自己學詩的經(jīng)歷,他還表示:“我是十一二歲,就學這勞什子。我二十年來,除了為它廢時失業(yè)而外,又是沒有得一文好處??墒?,我至今還愛它。遇到月明之夜,在月光下就哼哼唧唧,‘今夜月明人盡望’,遇到春天花紅柳綠,在東風下,又哼哼唧唧,‘春城無處不飛花’了?!?剛來北京時,他兼幾份工作,很辛苦,但工作之余,讀書的熱情絲毫未減。他曾寫道:“我這時努力讀的是一本《詞學大全》。每日從秦墨哂家回來,就攤開書這么一念,高起興來,也照了詞譜慢慢地填上一闋。我明知無用,但也學著玩。我的小說里也有時寫到會館生活和人物,也寫點詩詞,自然與這段生活有關(guān)了?!?/p>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張恨水并不認為“舊詩”有什么不好,他曾很坦然地宣稱自己是“舊詩旗幟下的一個信徒”。當初,新文學家“頗以舊詩人之頹廢,詈為無病而呻”,對此,他亦不以為然。一次,他借梁任公的詩“生平不作呻吟語”而加以發(fā)揮,認為:“雖胸襟不凡,然就詩言之,殊屬矯枉過正。蓋無病而呻,自屬不可,有病而不呻,非人情也,亦非詩情也。”他不相信,“生當清代末季,流亡海外,正有國破家亡之感,而謂心中無絲毫痛苦以發(fā)之于詩”。他以梁詩“傷心又是榆關(guān)路,處處風翻五色旗”為例,說明此“亦呻吟之聲”,于是,有感而為之詩曰:
云愁霧慘怯登臨,東望江南萬感生。
招得詩魂輕一縷,句成何求廢呻吟。
那些年,張恨水寫了不少文章,為舊詩,甚至為古典文化辯護。他認為,舊詩的價值,至少“有令人記誦的魔力,不像新詩會受人家的厭棄”。他說:“設(shè)若任取一本舊詩給人看,除非那人根本上不愛詩便了,否則他決不能說看了頭痛?!彼€談到自己昔日讀舊詩的體會:“舊詩的近體,誠然是有些束縛人的(但是作家功夫到家,也不受它的束縛),古體卻不如此。讀者若是偶然肯翻一翻唐詩,念一念《將進酒》《高軒過》《蜀道難》,那樣才氣縱橫的文字,你才知道舊詩一點不會束縛人。”
有人指責文人的吟風弄月對“亡國”負有責任,張恨水則針鋒相對,寫了《吟風弄月罷》一文,其中寫道:
有人說:中國文學是頹廢的,不是振作的,應(yīng)當洗刷一下。因為這樣的文學,和民氣大有關(guān)系的。這話誰不會說。但是我們要知道原來中國的文學,是受了壓迫,所謂不敢言而怒,文人沒有法子去作激昂慷慨文字的,并不是不作。迫不得已,只好把這一腔熱血,托之芳草美人,隱隱約約地說出來。一部《詩經(jīng)》,一部《楚辭》,不大半是如此嗎?
我不信現(xiàn)在言論自由了。我也不敢勸文人滿口手槍炸彈,去冒那個危險。所以無聊的文人吟風弄月,我們相當予以同情呢。若說這種文學可以亡國,我想另有負責的人在那里呢。
中年以后,張恨水再談“舊詩”,態(tài)度則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四十年代初,他編《剪愁集》,所作序言便頗多含糊模棱之語。詩集既名以“剪愁”,顧名思義,是要剪除故態(tài)也。但又表示,文人積習既難忘,其環(huán)境,“亦實有可以愁怨者在也”。而且,“予遭遇坎坷,每多難言之隱,更得機會,輒一觸而發(fā),因是淡月紗窗,西風庭院,負手微吟,頗亦成章”。其糾結(jié)如此,怕是內(nèi)心沖突的自然流露吧。數(shù)年之后,他在《寫作生涯回憶》中含蓄地談到,自己“在新文化運動勃興之時”,還“把時間都浪費在填詞上”,“這種骸骨的迷戀,實在是不值得”的。
張恨水的另一嗜好是養(yǎng)花。蘇東坡講究“不可居無竹”,他則謂“不可居無花”。他有《野花插瓶》一文,講到性之所好,便有“養(yǎng)花”一項,他說:“予曩居燕京,賣書所入,除以供家人澆裹外,余貲作三分用:一以購收木板書,二以養(yǎng)花,三以聽戲,非充作雅人深致,蓋因其有伸縮余地,非若他種嗜好,可成為日常負擔也。聽戲所耗甚微,購書則時興時輟。唯栽花,則為之十余年未斷,愈久則階前檐隙亦愈多,深紅淺紫,春秋映帶窗幾間,頗足助人文思。”
說起來,張恨水對花的喜愛或許可以追溯到年少鄉(xiāng)居的時候,他這個讀書種子既鐘情于古典詩詞,便不能不對芳草香花有一種特殊的敏感,這些花草不僅寄托著他的情感,也象征著他的人格、志趣和精神世界。他多次憶及故里老宅的那株臘梅:“每至臘盡冬殘,日晴風定,則空氣溫和,萬花齊放。曝背窗外,恍然八九月天氣,有香在空中飄蕩。竹籬茅舍之間,得此花為伴,亦足樂矣。”他還特別講到臘梅的好處:“其色黃,瓣銳而非圓,遂不如梅花之秀麗。其色亦較濃厚,不足以言清幽。然在隆冬,草木凋零,此尚能追隨歲寒三友,以標志其霜雪交加中之精神,究亦不可多得也?!?/p>
鄉(xiāng)間老屋的另一景致也給張恨水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寫道:“室中絕無粉飾,唯有一窗,匝以小院。院中左有芭蕉六本,為家人代雞鴨謀息蔭地者。右有古桂一株,則祖考所手植。予既來,驅(qū)逐雞鴨去之,代之以水缸,中養(yǎng)山魚十余尾。院中經(jīng)月未有人至,綠苔長至寸許,蒙茸如絨毯。于是放步偶矚,則左右上下,一望皆綠,雖乏花香,饒有清趣?!痹S多年后,他還為搖曳于身畔的“左芭蕉而右老桂”感到自得,“因念吾何日得再坐彼一窗下”。
蘇州墾殖學校則因其居住環(huán)境的花團錦簇而留在了張恨水的記憶中。據(jù)他回憶,學校所在地曾是盛宣懷的住宅,與其別墅留園僅一墻之隔,而園子之一角,也劃歸學校作為理化講堂。相傳此處原為盛宣懷的寢室,“故其外之花木,羅列至于四季”。張恨水在校讀書時,就住在這里,“花晨月夕,小立閑吟,俱感清趣,湖海十年,豪氣全消,而一念及此,猶悠然神往”。
這些地方最能看出張恨水的情趣和雅好,以及他的詩人氣質(zhì)和審美境界。定居北京之后,特別是在賣文賣得手頭寬裕后,他對生活品質(zhì)的提高有了更多的向往。在一篇文章中,他談到了對居住環(huán)境的要求:“我在北平,東西南北城都住過,而我擇居,卻有兩個必需的條件:第一,必須是有樹木的大院子,還附著幾個小院子;第二,必須有自來水。后者,為了是我愛喝好茶;前者,就為了我喜歡栽花?!?對于侍弄花草,他真是樂此不疲。每次遷新居,他都張羅著在院子里開辟一個花圃,栽種諸如紫藤、丁香、山桃、石榴之類。有時還在院子里置一大瓦盆,盆里栽上荷花。當石榴長到酒杯那么大的時候,盆里的荷葉也伸出來兩三尺高了,撐著盆兒大的綠葉,四圍再配上大小七八盆兒草木花兒,在院子里的白粉墻下,就很有意思。他當然很享受這點意思。依他的興致,他還可以“花上這么兩毛錢,買上兩三把兒玉簪花、紅白晚香玉,向書桌上花瓶子一插,足香個兩三天”。
在所有的花木中,張恨水最喜歡菊花。他寫道:“我雖一年四季都玩花,而秋季里玩菊花,卻是我一年趣味的中心。除了自己培秧、自己接種,而到了菊花季,我還大批地收進現(xiàn)貨?!倍嗄旰?,回憶起在北京養(yǎng)菊的這段經(jīng)歷,他仍然顯得興致勃勃:
北平有一群人,專門養(yǎng)菊花,像集郵票似的,有國際性,除了國內(nèi)南北養(yǎng)菊花互通聲氣而外,還可以和日本養(yǎng)菊家互換種子,以菊花照片做樣品函商。我雖未達這一境界,已相去不遠,所以我在北平,也不難得些名種。所以每到菊花季,我一定把書房幾間屋子,高低上下,用各種盆子,陳列百十盆上品。有的一朵,有的兩朵,至多是三朵,我必須調(diào)整得它可以上畫。在菊花旁邊,我用其他的秋花、小金魚缸、南瓜、石頭、蒲草、水果盤、假古董(我玩不起真的),甚至一個大蕪菁,去做陪襯,隨了它的姿態(tài)和顏色,使它形式調(diào)和。到了晚上,亮著足光電燈,把那花影照在壁上,我可以得著許多幅好畫。屋外走廊下,那不用提,至少有兩座菊花臺(北平寒冷,菊花盛開時,院子里已不能擺了)。
我常常招待朋友,在菊花叢中,喝一壺清茶談天。有時,也來二兩白干,鬧個菊花鍋子,這吃的花瓣,就是我自己培養(yǎng)的。若逢到下過一場濃霜,隔著玻璃窗,看那院子里滿地鋪了槐葉,太陽將枯樹影子,映在紗窗上,心中干凈而輕松,一杯在手,群芳四繞,這情調(diào)是太好了。你別以為我奢侈,一筆所耗于菊者,不超過二百元也。
自從離京南下,此種賞菊之樂殊不再有,張恨水則“易植花為玩瓶供。二三元之值,亦足點綴書齋臥室一周之所需”。剛到重慶的時候,“花值賤而品繁,猶饒此趣。寓樓三間,有花瓶七八具,亦足婆娑其間,藉遣客愁”。之后,他一家移居重慶郊外山間,“附近鄉(xiāng)人植黍種菜為業(yè),無蒔花者,牡丹芍藥固不可得,即巴蜀多梅,而此處亦無。茅檐泥壁,老案舊庋,亦何必反由城中購花入鄉(xiāng)以配之,此嗜逐漸淘汰將至于無。然家中尚有供花舊具一二,久置未用,令人慚對。以是春秋佳日,常呼隨行入蜀較長之一兒,負筐攜剪相隨,漫行山野間,隨采野花入家供之”。而山里野花之豐富,是他始料所不及的。“大抵春日可得山桃野杏,夏初可得杜鵑石榴,秋后則唯有金錢菊,可支持三月。”對一個愛花的人來說,野花自有野趣,“剪裁得宜,亦足資玩賞”。有一年的春夏之交,他“采胭脂色豌豆花一束,盡除肥葉,配以紫花蘿卜十余莖,再加以野石榴二三朵,合供一瓶。適城中來人,見案頭花作三種紅,大加贊賞,且問胭脂而蝴蝶狀者何花?及予指窗外豆圃視之,客乃大笑”。
但最讓張恨水牽掛的還是菊花。此地山野間有一種小花,“紫瓣黃蕊,似金錢菊而微小”,他稱作“小紫菊”。這種小花“嬌細可愛,一雨之后,花怒放,亂草叢中,花穿蓬蓬雜葉而出,帶水珠以靜植,幽麗絕倫。且花不分季候,非嚴冬不萎?!嫌悬S華’之會,此花開尤盛,竹下溪邊,得此花三五叢,輒多詩意”。他既醉心于野菊裝點出來的詩意,“乃于溪畔屋角,搜羅紫花一束,作為瓶供”,聊補無菊之憾。此時亦不可無詩,他乃作《浣溪沙》一闋:
添得茅齋一味涼,
瓶花帶露供(葉仄)書窗,
翻書搖落滿瓶香。
飄逸尚留高士態(tài),
幽嫻不作媚人裝,
黃華同類哪尋常?
張恨水填罷小詞,復(fù)“吟哦數(shù)次”,作陶醉狀,妻子聞之“批評”道:“去年吟菊,為友所哂,而仍狂奴故態(tài)耶?”她這里所說便是,“去年仲秋,友人贈佳菊二盆,一丹而一白,肥碩如芙蓉,西風白日中,置階下片時,鳳蝶一雙,突來相就,顧未一瞬,蝶又翩然去,且不復(fù)至。友笑曰:‘能有詩乎?’”張恨水應(yīng)聲而吟道:“怪底蝶來容易去,嫌他赤白太分明?!迸笥严仁悄唬^而笑曰:“窮多年矣,君個性猶是也?!睂τ谄拮拥难胖o,張恨水報以大笑,復(fù)口吟曰:“嫩紫嬌黃媚絕倫,一生山野不知名……”結(jié)果又給妻子留下了把柄,她笑著說:“今日固是重陽,不應(yīng)斷君詩興,然既曰不作媚人裝矣,又奚云媚絕倫乎?”妻子的質(zhì)疑讓張恨水多少有些尷尬,于是他說:“媚字不妨改,既是重陽,令人憶潘大臨事,予與此君同病,興盡矣。”
在這里,張恨水也許是想給自己找個臺階下,卻也透露出一些很有意味的東西,表達了他在愛菊、賞菊、詠菊的過程中所投射出的自我情感,以及所象征的詩人的個性和品格。恰如朋友所說:“窮多年矣,君個性猶是也?!边@里所謂猶是,指的正是“嫌他赤白太分明”一句,張恨水對此十分敏感,恰好說明他內(nèi)心深處對結(jié)黨、站隊的排斥。他所欣賞的,是菊花所象征的淡泊名利、不求聞達的怡然自得的心境和隱士之風,在這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以菊為知己的陶淵明的影子。他的那闋《浣溪沙》,固然是對小紫菊傲霜獨放、清雅高潔的形象的贊美,卻也以花寓人,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他把自己比作潘大臨,并聲稱“與此君同病”,這“病”便是詩人們很在意的興致,也就是說,有興致便有詩,無興致則無詩。潘大臨是北宋詩人,曾以“一句詩”而聞名于詩界。據(jù)記載,有一年重陽,臨川謝無逸寫信來,問他最近作詩了沒有。他寫了一封回信,其中寫道:“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氣所蔽。昨日滿林風雨,起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龃咦馊酥?,遂敗意。止此一句奉寄?!?張恨水忽然想到潘大臨,不過是想說“偶感遂題,興盡即止”罷了。
除了嗜戲、嗜書、嗜詩、嗜花之外,張恨水亦嗜畫。他曾有言:“詩家未嘗不愛畫,畫家亦未嘗不愛詩?!?這幾乎就是他的夫子自道。他幼年好畫,“除學校教師所授外,完全得之芥子園”。他認為,《芥子園畫譜》是初學者最實用的美術(shù)教材,“王安節(jié)用科學的手腕,編輯中國畫方法,其與馬氏文通,同為中國文藝界的破天荒之舉動,縱不絕后,實亦空前。舍芥子園畫集外,欲覓畫學津梁之線裝書,不可得也”。他總結(jié)了《芥子園畫譜》的好處,指出:“如石之皴法,樹之點葉法,簡單明了,顯而易學。又如翎毛花卉之動筆法,亦從幼胡亂下手而未得其道者,故愚以為自習中國畫而不欲一臨芥子園,未見有好法也。”當然也有短處,主要在于只有筆墨,沒有色彩,也沒有水墨的渲染,不過,為當時的印刷條件所限,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張恨水不認為自己的畫技有多高明,他說:“我雖然有時也畫幾筆,但幼稚的程度比小學生描紅模高明無多?!?但是,張伍提供了一種不同的說法,他在回憶錄中寫道:“父親對于自己的畫,還是‘自視很高的’。有一次父親和幾個老友在一起閑談,有人說父親的散文比小說好,詩又比散文好。父親自己則說:‘都不好,我的畫好?!蔽覀兒茈y判斷張恨水對自己的這兩種評價,哪個更接近事實真相。不過,在張伍看來,“父親的畫確實不錯,他的花卉,在灑脫中蘊涵著一股秀逸,是所謂的‘文人畫’”。
張恨水究竟畫得如何,我們也許很難得出結(jié)論。因為,他的畫保存下來的很少,在此糾纏意義不大,倒不如暫且放在一邊,不加深論。當然,揮毫作畫是他的所愛,筆墨紙硯和顏料杯之類是案頭必備的,有感覺、有心情的時候,總要涂抹幾筆。他還有個習慣,喜歡大年初一躲在書房里閉門作畫,“十余年來,予除夕好作詩,元旦作畫,雖在巴山草屋中,故態(tài)不除”。其實不止巴山草屋,回到北京后,這個習慣沿襲了下來,幾十年都未曾改變。據(jù)張伍記載:“來了拜年的朋友,便請到書房談話,好在他的朋友也大都是同道中人,可以共同品畫,甚至合作揮毫?!?/p>
張恨水喜歡畫,但從來沒把自己的畫視為了不起的作品。對他來說,作畫與作詩填詞一樣,都是自娛自樂、抒發(fā)情感的一種方式。目的既已達到,畫了什么或畫得如何,并不重要,所以,往往畫過便丟在一旁,隨意處置。據(jù)說,客居重慶郊外南溫泉時,他的畫有時也充作“補壁”之用。這種做法本身又何嘗不是文人之“雅好”,非俗人所能為也。他既以這種態(tài)度為之,當然不肯為“潤筆”而作畫,遇到攜巨款來求畫的,無奈之中,也只好以“仆病未能”,婉言謝絕,以示文人之清高。
朋友之間以畫互贈或合作,亦如詩詞唱和,也是文人雅好之一種,借以抒發(fā)各自的情感或懷抱。張友鸞在《老大哥張恨水》中曾提到一件往事:“記得一九四四年,我有個朋友做重慶偽社會局長,要找我去做主任秘書,一天到我家來了三趟。在那個社會里,賄賂公行,主任秘書就是給局長接受苞苴的,其‘官’不高,其‘缺’甚肥。恨水聽說此事,立刻畫了一幅松樹送我,上面題詞一道:‘托跡華巔不計年,兩三松樹老疑仙。莫教墮入閑樵斧,一束柴薪值幾錢?!蛠頃r,知道我已謝絕,就要把畫扯去。我卻覺得互相勖勉,正見交情,還是接下來留作紀念。” 由于張友鸞的豁達,此畫才得以成為張恨水極少保存下來的畫作之一。而張恨水所以能夠直言不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也是由于二人在人生態(tài)度上有某種共識。張友鸞認為,他們都曾受到兩晉和晚明文人的影響,都有一點狷介之士的狂放不羈,嫌棄官場生活,不肯入仕為官。因此,他不僅不會生張恨水的氣,而且還“為之泫然感激” 呢。
另有一事,也把張恨水重情重義的文人本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張恨水與中醫(yī)葉古紅是至交,兩家來往很多。葉的妻子魏新綠是北方人,喜歡京劇,常有票戲演出之舉。張恨水的妻子周南與之有同好,因此二人相契甚深。葉古紅祖籍四川,喜歡與文人交往,常在家中與朋友歡聚,縱情詩酒,張慧劍稱他為“詩醫(yī)”。民國二十四年(1935)冬,張恨水因故滯留南京,在葉家過除夕,多年后,他還記得當時“三五人來圍坐把盞,即席賦詩”的情景,可惜,詩已“不復(fù)盡憶”,只剩下“已無余力憂天下,只把微醺度歲闌”一句。不知是哪一次相聚,酒酣之際,張恨水答應(yīng)為葉古紅畫一幅紅葉長軸,但因忙于報紙編輯和小說創(chuàng)作,一直未能兌現(xiàn)。后來,葉古紅因病去世,張恨水感到有些對不起老朋友,遂以“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意境畫了一幅《紅葉圖》,并約張萍廬、張慧劍同去憑吊,并將這幅《紅葉圖》焚于墓前,以告慰老友。
20世紀60年代,張恨水與四子張伍及孫女合影
當然,更多時候還是文人之間的游戲筆墨。民國十八年(1929)夏天,張恨水買了一把絹質(zhì)團扇,想請四弟牧野畫點什么,恰逢畫家關(guān)南屏來訪?!瓣P(guān)君以菊得鄭曼青真?zhèn)饔忻?,而亦善翎毛者也?!睆埡匏闾岢稣埶c牧野合作,“且定題為楊柳燕子。關(guān)君慨然諾,以燕自任”。楊柳燕子雖然有了,而扇子“尚空其半,為留題處,余乃填采桑子一闋,特造吾友厲南溪之廬,請書之。南溪故善工筆畫,字亦秀麗如好女,于美術(shù)無所不愛,見扇,嗟賞不已,謂其下須有水,于是且談且抽彩筆,橫扇拖細紋,復(fù)倒筆作釘頭草,不五分鐘,事畢,柳與燕乃倍有神焉”。隨后,張恨水的詞也被書之于扇,其詞曰:
婆娑畫出多情樣,樹樹凄凄,葉葉依依,著個風流燕子飛。懊生長江南岸,秋水江籬,春草斜暉,慣向人間管別離。
張恨水后來寫了《四人合作扇》一文,記下了這件風流韻事,不過他說:“詞實不佳,詠柳僅略似耳。唯字小而作行書,風流之至,與畫恰稱,可玩也?!?/p>
至于為朋友作畫,張恨水的興致也很高。三十年代,他與補白大王鄭逸梅過從甚密。據(jù)說,鄭曾求畫于他。他知道鄭喜梅花,便畫了《絳梅圖》相贈。鄭視若拱壁,常在“書巢”懸掛,可惜十年浩劫,此畫亦被殃及,從此下落不明,令人惋惜。民國三十五年(1946),老朋友張萬里拿了一把折扇請他作畫,他見上面已有錢芥塵、左笑鴻二位先生的書法,便以自己畫得不好為由而推辭。張萬里說,不過是朋友合作紀念而已,畫得好壞沒有關(guān)系。于是,張恨水欣然命筆,畫了一幅《江行圖》,并題一絕:
有生莫恨水東流,萬里烽煙接素秋。
好是五湖尋伴處,大千一粟看神州。
在詩中嵌入當事者的名字,也是文人的游戲方式之一種??吹阶约汉蛷埡匏拿直磺度朐娭校瑥埲f里自然心領(lǐng)神會,也很感念老朋友的善解人意。民國三十六年(1947),張友鸞四十三歲壽辰,左笑鴻特意選了個墨盒作為賀禮。黃銅鑄就的橢圓形的墨盒,看上去很漂亮,但又覺得缺了點什么,于是,拿了墨盒來找張恨水,囑添墨寶。張恨水并不推辭,提筆畫了一幅菊花墨稿,還特意寫了“應(yīng)笑鴻屬為友鸞作”幾個字。左笑鴻亦揮筆補寫“笑鴻持贈友鸞兄”數(shù)字,成就了一段文壇知己互羨互愛的佳話。
還是這一年,還是左笑鴻,夏天來了,他買了一把白紙折扇,拿在手里搖著。張恨水恰來閑坐,見了便問:“怎么不著一字???”左笑鴻說:“一把粗扇子,不值得寫畫,而且也沒有把粘好了的扇子求人寫畫的。”張恨水說:“我來?!闭f著,提筆畫了一幅墨菊,還題了款。左笑鴻正道謝,齊如山進來了。左笑鴻遂把扇子遞給齊如山,請他在另一面題字。齊如山連忙推辭道:“寫字我是外行?!睆埡匏畯呐詭颓唬骸耙贿吺亲值耐庑?,一邊是畫的外行,正好配上?!睙o奈,齊如山只得留下自己的墨跡。事后,左笑鴻常對人說:“這是一柄雙絕的扇子,絕就絕在一面乃不是畫家的畫,一面乃不是書家的字,而兩人卻都是當今中國文藝界的翹楚?!?/p>
或許由于張恨水在寫作之余很喜歡畫幾筆,或許由于他對小弟弟的關(guān)愛和提攜,或者也由于寫作收入的增加,民國二十年(1931)春,他拿出部分稿費,又籌集了一些資金,創(chuàng)辦了“北平華北美術(shù)專門學?!?,簡稱“北華美?!薄K摹秾懽魃幕貞洝酚涊d了這件事,他寫道:“我四弟牧野,他是個畫師。他曾邀集了一班志同道合的人,辦了個美術(shù)學校。我不斷地幫助一點經(jīng)費,我是該校董事之一。后來大家索性選我做校長。我雖能畫幾筆,幼稚的程度,是和小學生描紅模高明無多。我雖擔任了校長,我并不教畫,只教幾點鐘國文。另外就是跑路籌款。柴米油鹽的瑣事,我也是不管的。不過學校對我有一個極優(yōu)厚的報酬,就是劃了一座院落做校長室。事實上是給我做寫作室。這房子是前清名人裕祿的私邸,花木深深,美輪美奐,而我的校長室,又是最精華的一部分,把這屋子作書房,那是太好了。于是我就住在學校里,兩三天才回家一次,除了教書,什么意外的打擾都沒有,我很能安心把小說寫下去?!?/p>
在學校里,張恨水喜歡畫幾筆的嗜好得到了極大滿足。學校邀請陳半丁、王雪濤、李苦禪、汪慎生、王青芳、許翔階等任教師,他的老朋友白石老人、劉天華、鄭穎蓀先生也常來講課,據(jù)說還有王夢白、于非二先生,也都欣然應(yīng)聘到校任教。于是,寫作、教書之余,張恨水常向畫家們請教繪畫技法,有時也悄悄來到課堂上作“旁聽生”,還曾直接向老畫家許翔階先生學習山水畫。張明明說:“父親本來就酷愛繪畫,現(xiàn)在能有這樣的機會,真是得其所哉,樂而忘倦了?!?興之所至,他也會與某位畫家來一點游戲筆墨,合作一幅畫。學校辦得有聲有色,學生多時超過二百人,分為國畫、西畫、師范等專業(yè)。據(jù)荊梅丞回憶,他是該校第一期學生,同班同學中就有端木夢賜、張仃、藍馬、凌子風、陳執(zhí)中、李景波、蘇世等人,這些人后來都在各自從事的領(lǐng)域中有所成就,成了優(yōu)秀藝術(shù)家。民國二十六年(1937),北平形勢緊張,張恨水舉家南遷,學校便被迫停辦了。
(待續(xù))
責任編輯/胡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