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銜接的價值分析

      2017-03-29 17:29:26楊紅
      行政與法 2017年3期
      關鍵詞:行政法學行政權行政訴訟法

      摘 要: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都是我國解決行政爭議的法定制度,在我國《行政復議法》討論修訂之際研究兩種制度的銜接問題,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證層面都具有重要價值:有利于大行政法體系的形成——行政法學研究方向和視野的新拓展,為建立大行政救濟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有利于暢通當事人權利救濟渠道——合理界定行政權與司法權的邊界,能夠實現優(yōu)化解紛資源之目的。

      關 鍵 詞:行政復議;行政訴訟;信訪制度;國家賠償

      中圖分類號:D9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7)03-0085-08

      收稿日期:2016-11-28

      作者簡介:楊紅(1972—),女,甘肅定西人,甘肅政法學院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行政法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甘肅省高等學?;究蒲袠I(yè)務費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是否銜接,既關乎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理論體系的健全和完善,也對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制度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關于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銜接的價值,可以從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來加以分析。

      一、理論價值——建立大行政

      救濟理論體系①

      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銜接一直以來是作為行政訴訟中起訴部分的一個內容來對待的,更具體一點來講,這一問題在我國行政訴訟中屬于起訴程序范疇,所以,學界的研究多以程序銜接為視角。本文試圖以完善我國行政爭議救濟理論體系為目的,站在兩種制度順暢銜接的角度,重新審視制度設計的合理性。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順暢銜接,對于建立我國大行政救濟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大行政法體系形成的過程

      從1985年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成立至今,中國行政法學的發(fā)展已走過了30多年,就目前的行政法學體系來看,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都從屬于行政法學這一大部門法。但是,關于行政訴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問題一直存在爭議,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行政法學界掀起了行政訴訟法地位的大討論,以胡建淼教授為代表的“并列論”[1]和以楊海坤教授為代表的“從屬論”兩種觀點[2]針鋒相對。“并列論” 認為,行政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一起同屬于訴訟法,它與行政法的調整對象相去甚遠,因而二者是兩個相并列的獨立法律部門?!皬膶僬摗?則認為,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不完全等同于刑事訴訟法與刑法、民事訴訟法與民法的關系。刑事訴訟法與刑法、民事訴訟法與民法都是并列的法律部門,但行政訴訟法卻不是與行政法并列的法律部門。行政訴訟法在實質上應作為行政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行政訴訟法學在實質上也只應作為行政法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兩種觀點的爭執(zhí)難分高下。但從兩個方面可以看得出“從屬論”占據著主流的地位:一是政法院校法學本科專業(yè)課程的設置。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多數法學本科專業(yè)將原來分開的《行政法學》《行政訴訟法學》兩門課程合一,教材的名稱也隨之變?yōu)椤缎姓ㄅc行政訴訟法》;二是學術組織的變遷。1998年, 原中國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之下設立了與刑事訴訟法學專業(yè)委員會和民事訴訟法專業(yè)委員會相并列的行政訴訟法學專業(yè)委員會。2006年,原中國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分立為中國法學會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和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原中國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之下的行政訴訟法學專業(yè)委員會被并入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3年,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之下又新設了行政審判專業(yè)委員會。由此觀之,大行政法體系已經形成,行政訴訟法與行政復議法同屬行政法體系的組成部分。

      (二)行政法學研究方向和視野的新拓展

      雖然大行政法體系已深入人心,但是,隨著我國行政法學理論研究的深入和細化,行政法學研究者也在不斷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如具有中觀特點的部門行政法研究的興起——經濟行政法、應急行政法等,甚至有的學者在嘗試更為微觀的研究領域——交通行政法、醫(yī)藥行政法等。筆者認為,面對行政法學研究者不斷拓寬研究視野的發(fā)展趨勢,應加強對行政救濟理論體系的整合,①將信訪、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四大救濟制度予以整體設計,重視制度之間的銜接和協調。具體的思路設計如下:第一,信訪與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之間的銜接。我國《信訪條例》第2條規(guī)定:“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采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庇纱丝梢?,信訪受理的事項主要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失當、失職行政行為。我國的信訪制度作為各級人民政府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重要手段,一直發(fā)揮著表達民意、消除民怨、改善政府與人民群眾關系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行政救濟的作用。當然,信訪并非是一種純粹的行政救濟手段, 它還承載著其他的功能。近年來,信訪領域“信訪不信法”甚至“棄法轉訪”“以訪壓法”等問題仍比較突出,嚴重損害了司法權威,影響了正常有序的涉法涉訴信訪秩序。因此,2014年3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體現了國家層面規(guī)范信訪行為,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維權,強化政法機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目的。對于當前“大信訪、中訴訟、小復議”的行政救濟局面,有學者認為應當通過協調信訪與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關系來得以扭轉。[3]第二,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順暢銜接。根據我國2014年《行政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行政訴訟與行政復議的關系堅持當事人自由選擇為一般原則,法定復議前置為例外原則。據此,行政爭議發(fā)生之后,當事人在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路徑的選擇上一般是自由的,所以,法律對兩種制度的設計應保障順暢銜接。也就是當事人在復議完畢之后應無障礙地可以進入行政訴訟。第三,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與行政賠償的正常銜接。根據我國《國家賠償法》第9條的規(guī)定:“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應當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也可以在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時一并提出?!币虼?,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與行政賠償在范圍、當事人資格等方面應當正常銜接。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銜接研究,在理論上對構建大行政救濟體系具有指導價值。以此為契機,應逐漸將行政賠償制度納入行政救濟體系,加強行政救濟理論的研究,為高效、公正地解決行政爭議奠定理論基礎。

      二、實證價值——優(yōu)化解紛資源

      作為解決行政爭議的兩大主要制度,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有效銜接,可以消除不必要的權利救濟障礙,優(yōu)化解紛資源,充分發(fā)揮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在解決行政爭議方面的優(yōu)勢,及時、公正地化解行政爭議,全面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一)暢通當事人權利救濟

      就行政爭議的解決機制來看,雖然各國家和地區(qū)的行政救濟法律規(guī)定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的特點:即行政爭議的處理程序主要分為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并堅持司法終局裁決原則。結合我國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行政相對人認為行政行為侵權的,其權利救濟的途徑主要有行政調解、信訪、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等,呈現出多元化行政糾紛解決機制的特點。關于這幾種救濟途徑的關系,學界較為統(tǒng)一的認識是:行政復議應成為解決行政糾紛的主渠道,行政訴訟次之,行政賠償往往在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的同時一并提出,所以,對其地位可以和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附帶界定。爭議較大的是行政調解、信訪救濟和行政檢察監(jiān)督。筆者試對此予以分析。

      行政調解以其所具有的專業(yè)性、高效性、非強制性等特點而被作為ADR機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解紛方式,一直以來受到該領域研究者的關注。隨著我國社會矛盾的日益凸顯,行政調解化解行政糾紛的優(yōu)勢也引起了國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但認真梳理我國行政調解的理論和實踐不難發(fā)現,不論是內在的制度還是外在的保障都不利于行政調解的發(fā)展。從行政調解制度自身來看,我國行政調解的法律依據較零散,大多散見于《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等專門的程序法及其司法解釋和《婚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及《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 等行政法規(guī)中。此外,《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guī)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guī)定》等規(guī)章中也有相關的具體規(guī)定。依據不統(tǒng)一,導致行政調解程序不規(guī)范,各自為政的局面十分突出,①行政調解的組織機構也五花八門,如有調解委員會、調解小組、法制處室等各種形式。行政調解的范圍目前主要針對的是與行政管理有關的民事糾紛,行政糾紛的調解較少。行政調解的法律效力不明確更是嚴重制約著這一制度的發(fā)展。除了制度自身的缺陷,行政調解的外部環(huán)境也影響著行政調解作用的發(fā)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行政調解的理論研究滯后。從現有的行政法教材來看,鮮有論及行政調解這一行為的。著作方面,北京大學湛中樂教授主持的2007年度中國法學會部級重點研究課題《行政調解、和解制度研究》由法律出版社2009年出版。相較于其他行為的研究成果來看,行政調解的研究可以用冷清來形容。再看近年來關于行政調解的論文,主要表現在行政管理學角度、ADR糾紛解決機制層面、行政訴訟調解方面,而行政過程中行政糾紛的行政調解未能引起行政法學者的關注。二是行政主體服務行政意識不足。長期以來,我國行政主體重管理輕服務,重剛性手段輕柔性方式。雖然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強調服務型政府的構建,但各級政府服務行政的意識嚴重不足。政府對社會資源的豐富持有和強大攝取能力使行政具有解決糾紛的能力,但現實是享有糾紛解決能力的行政主體并無解決糾紛的動力。因此,應將政府參與糾紛解決作為其服務功能和法定職責。[4]受行政限權等理論的影響,行政主體解決糾紛的權力一度呈收縮的態(tài)勢。[5]加之“維穩(wěn)”的需要,也使行政主體解決行政糾紛的積極性嚴重不足,民事糾紛一般也都推到法院解決。行政糾紛不嚴重沒人管,一旦當事人訴諸法院,行政主體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息訟。表面的和諧往往醞釀著嚴重的矛盾甚至是群體性事件,威脅著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面對行政調解的“內憂”和“外患”,筆者建議,在內部可通過統(tǒng)一立法、設立專門機構、規(guī)范行政調解程序、明確行政調解協議效力等途徑來規(guī)范和完善行政調解的內在制度;在外部可增強服務行政的理念、加強行政調解的理論研究、“三調聯動”,構建大調解機制,優(yōu)化行政調解有效運行的外部環(huán)境。

      關于對信訪救濟的認識,學界也有不同的觀點,代表性的意見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取消信訪制度。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信訪救濟過分依賴行政手段化解矛盾和糾紛,有弱化司法權威的趨勢,與法治化進程是背道而馳的,主張廢除作為權利救濟方式的信訪,保留作為公民政治參與渠道的信訪。[6]二是信訪法治化。有學者認為,完善信訪制度的關鍵在于信訪立法,應將信訪制度納入法治建設的正軌中去。2005年《信訪條例》的修訂實施被媒體解讀為是強化信訪制度的標志。有的學者從憲法權利的層面論證了信訪法治化的必要性:“信訪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只有不斷加強,不能弱化;信訪說到底就是體現了公民的請愿權利,而這一權利是公民政治權利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沒有權威性是目前信訪機構遇到的最大問題,必須要強化信訪在政府序列中的地位;中國目前的權利救濟方式不是太多了,而是嚴重不足,不能僅依賴司法救濟這一條路。”[7]三是信訪矯正論。持這觀點的學者認為,應當在客觀分析信訪運作機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權利救濟的現狀,全面認識信訪救濟的利弊。在信訪救濟未來的制度創(chuàng)新中,應該發(fā)揮信訪救濟的獨特優(yōu)勢;集中矯正其不講程序、缺乏規(guī)范、充滿悠意的弊端,將信訪救濟規(guī)范和改造為行政訴訟救濟與行政復議救濟的過濾機制、補充機制和疑難處理機制。[8]四是還原論。有學者認為:“目前強化信訪制度是一個建立在錯誤的理論之上的錯誤的制度選擇,唯一正確的選擇是強化法院的功能,將信訪機構還原為一個下情上達的信息傳遞機構?!?[9]在中央提出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引導涉法涉訴信訪案件進入法治軌道解決的背景下,結合上述學術觀點,筆者以為,信訪救濟的定位既要體現制度設計的初衷,也要結合我國行政糾紛解決的現狀,總的發(fā)展方向應是回歸。但是,在肯定信訪救濟的底線作用的同時,應當堅持訴訪分離,規(guī)范信訪程序。

      關于行政執(zhí)法檢察監(jiān)督,筆者參考現有的研究成果,將其限定為檢察機關依法對行政活動的監(jiān)督,不包括對行政訴訟的監(jiān)督。[10]長期以來,檢察機關對行政權的監(jiān)督主要是在職務犯罪的預防等方面, 雖然我國《憲法》和法律為檢察機關行使監(jiān)督權提供了一定的依據,但是,行政執(zhí)法檢察監(jiān)督屬于專門監(jiān)督,具體的監(jiān)督范圍、監(jiān)督程序、監(jiān)督效力等問題仍有待法律的明確授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檢察機關加強行政權力監(jiān)督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要求:“完善對涉及公民人身、財產權益的行政強制措施實行司法監(jiān)督制度;檢察機關在履行職責中發(fā)現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行使職權的行為,應該督促其糾正;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币源藶橐罁?,行政執(zhí)法檢察監(jiān)督重點在于建立健全行政強制措施司法監(jiān)督、督促糾正行政違法行為和行政公益訴訟三項制度。為了進一步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要求,2015年6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并通過了有關決定,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開展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改革試點。初步選擇的試點地區(qū)為北京、內蒙古、吉林、江蘇、安徽、福建、山東、湖北、廣東、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等13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檢察院,試點期限為兩年,期滿后,對實踐證明可行的,將適時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完善有關法律。2015年7月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fā)布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方案》(下稱《方案》),對試點案件的范圍、訴訟參加人、訴前程序、提起訴訟和訴訟請求等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根據該《方案》,試點期間檢察機關將重點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領域的案件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由此可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到的三個方面的制度建設,行政公益訴訟有了具體的落實措施,其他兩個方面的制度建設仍有待探討和完善。

      綜上,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銜接對于暢通當事人權利救濟路徑具有根本性的保障作用,應當予以高度關注,但是,在行政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中,行政調解在分流糾紛、減輕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負擔、維護社會和諧等方面仍具有積極作用。國務院在2010年發(fā)布的《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國發(fā)[2010]33號)中明確提出:“要把行政調解作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要職責,建立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總責、政府法制機構牽頭、各職能部門為主體的行政調解工作體制,充分發(fā)揮行政機關在化解行政爭議和民事糾紛中的作用。完善行政調解制度,科學界定調解范圍,規(guī)范調解程序。對資源開發(fā)、環(huán)境污染、公共安全事故等方面的民事糾紛,以及涉及人數較多、影響較大、可能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糾紛,要主動進行調解?!毕噍^于其他救濟制度而言,關于信訪的定位,筆者贊同“底線救濟”的觀點。①因為建設法治社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行政調解、行政復議、行政賠償等方式無法保障當事人權利實現時,當用盡司法救濟仍無法獲得權利保障時,國家必須為人們保留將信訪作為“底線救濟” 的權利。對于正在試點和探索中的行政執(zhí)法檢察監(jiān)督,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一是理論論證。立足我國現實國情,借鑒域外經驗,研究論證檢察機關對行政執(zhí)法活動監(jiān)督的法理基礎和法律依據,保障改革的科學性和合法性;二是實踐調研。對于試點情況充分調研分析,從行政執(zhí)法機關的適應情況、檢察機關監(jiān)督的成本與效果等方面綜合研判。至于行政執(zhí)法檢察監(jiān)督應否納入行政爭議救濟機制,還需慎重對待,但筆者更傾向于其監(jiān)督地位,而不應當作為爭議解決體系的組成部分。

      (二)合理界定行政權與司法權的邊界

      在我國,行政復議屬于行政系統(tǒng)內解決行政爭議的制度,行政訴訟作為三大訴訟制度的組成部分屬于司法救濟,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銜接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行政權與司法權在解決行政爭議方面的權力關系。當然,一個國家和地區(qū)行政權與司法權的關系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說,我國《行政訴訟法》內容的發(fā)展變化也反映著我國行政權與司法權關系的變遷。

      ⒈嚴格防止司法權過度干預行政權階段:1989年《行政訴訟法》時期。1989年4月4日七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1989年《行政訴訟法》),這部法律從起草到通過只用了兩年時間,速度之快令人驚訝。分析該法的出臺背景可知其更多的是出于政治需要的考慮。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為了鞏固機構改革的成果并使行政管理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必須加強行政立法,為行政活動提供基本的規(guī)范和程序。要完善行政機關組織法,制定行政機關編制法,用法律手段和預算手段控制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要層層建立行政責任制,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要制定行政訴訟法,加強對行政工作和行政人員的監(jiān)察,追究一切行政人員的失職、瀆職和其他違法違紀行為。”從黨的十三大報告可以看出,制定行政訴訟法的背景是為了落實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更具體地講是為了加強對行政權的監(jiān)督。1989年《行政訴訟法》第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币源藶閾?,行政訴訟也被稱為“合法性審查之訴”。這一立法定位,體現了司法權對行政權監(jiān)督的權力制約理論,具有突出的民主法治色彩,迎合了政治體制改革的需求。但從我國的現實國情出發(fā),這種不切合實際的定位恰恰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行政訴訟制度的發(fā)展。首先,先入為主的目的設計使得行政主體對行政訴訟產生了天然的排斥。既然是監(jiān)督行政權的制度,人民法院就是監(jiān)督者,行政主體是被監(jiān)督者,行政主體一旦被訴,就被“有罪推定”為不合法,這就加劇了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和被告之間的緊張關系。這種情形從被告缺席、行政首長不出庭等現象可以為證。其次,“合法性審查”這一濃厚的監(jiān)督目的阻礙了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和審查方式的推進。既為審查,當然是審查的范圍越小對被審查者越有利,所以抽象行政行為的訴訟、合理性審查等問題遲遲不能有所進展。第三,監(jiān)督與責任的必然關系導致行政訴訟管轄成為行政主體博弈的王牌。監(jiān)督、合法性審查等詞語使得行政訴訟的結果與責任關系緊密,行政主體為了避免責任的承擔就會在管轄法院方面做足功課。

      與理想設計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1989年《行政訴訟法》的現實規(guī)定,這部法律因其承載著過于超前的政治功能而最終使其充滿了妥協的味道。在整部法律的內容中自始至終存在著一種非常微妙的關系需要認真對待,即人民法院有權監(jiān)督行政權,但這種監(jiān)督是有“度”的,這個“度”導致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如履薄冰。具體表現在行政復議終局裁決、行政復議范圍大于行政訴訟范圍、行政復議的審查范圍寬于行政訴訟的審查范圍、行政復議前置的法律規(guī)定較多等方面,這樣的規(guī)定表面上阻礙了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正常銜接,其背后則反映出行政權對司法權的擠壓和滲透,也體現了行政權不愿接受司法監(jiān)督的初衷。通過司法權監(jiān)督行政權,這是我國行政訴訟制度的良好初衷,但權力制約的前提應是兩種權力勢均力敵。在2005年的“中國行政法學年會”大會交流發(fā)言中薛剛凌教授認為:“中國行政訴訟制度,高估了人民法院的作用。”理性審視我國的現實國情,司法權難以與行政權抗衡是不爭的現實。人民法院在人事任免和財政供給方面受同級權力機關和政府的控制,在實質性權力關系方面受地方黨委的領導。這種受制于人的司法體制還要求其監(jiān)督行政權,真可謂是“強人所難”,所以“封閉對抗型的行政審判模式遭遇挫折。”[10]

      ⒉適度擴大司法權監(jiān)督行政權范圍階段:2014年《行政訴訟法》時期。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于2014年11月1日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2014年《行政訴訟法》)的決定。這是行政訴訟法實施24年以來的第一次“大修”。修正案立足于解決“立案難、審理難、執(zhí)行難”等突出問題,增設了許多重大的新制度、新規(guī)定。為了保障2014年《行政訴訟法》的順利實施,增強人民法院的可操作性,2015年4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發(f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新解釋》)。立法的變化反映出我國行政訴訟中司法權與行政權關系的變遷,就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銜接視角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一,強調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禁止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干預行政審判。2014年《行政訴訟法》第3條的規(guī)定屬于新增內容,被學界稱為“宣示性條款”。2015年3月30日,中辦、國辦公布《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guī)定》,詳細規(guī)定了記錄、通報、責任追究的主體和程序,在權力和司法之間立起一道“防火墻”。 其二,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范圍銜接更加順暢。2014年《行政訴訟法》第53條規(guī)定了可以一并請求對規(guī)范性文件進行審查進行了規(guī)定,這一規(guī)定與《行政復議法》第7條的規(guī)定做到了有效銜接。其三,加強了對復議行為的審查。2014年《行政訴訟法》第26條規(guī)定了經過復議之后案件的被告確認規(guī)則,加強了對行政復議行為的審查力度,將復議機關一律納入被告的范圍?!缎陆忉尅返?—10條對復議機關列為共同被告情形下的審查做了較為詳細地規(guī)定,占了《新解釋》條文的五分之一,特別強調了對復議程序合法性的審查,體現了司法權對行政復議權監(jiān)督的強化。

      可以說,2014年《行政訴訟法》及《新解釋》規(guī)定的內容體現出國家層面試圖解決行政訴訟“難”的問題,扭轉我國司法權監(jiān)督行政權的不利局面,這對于更好地發(fā)揮行政訴訟在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jiān)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等均具有重要的意義。當然,“徒法不足以自行”。2014年《行政訴訟法》的規(guī)定能否得以順利實現,行政審判實踐中的老大難問題能否得到一攬子解決,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關注。但應當注意到,我國行政訴訟制度的發(fā)展過程已表明,我國司法權與行政權的關系正朝著合作與開放的方向發(fā)展,這是中國行政審判實踐不斷探索的選擇,體現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的法治原則。

      【參考文獻】

      [1]胡建淼.中國行政法學理論體系的模式及評判[J].中國法學,1997,(01).

      [2]楊海坤.中國行政法基本理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562—566.

      [3]楊寅.信訪與行政復議銜接疑難問題解析[J].法學,2007,(06).

      [4]江國華,胡玉桃.論行政調解——以社會糾紛解決方式的多元化為視角[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5]于建嶸.對信訪制度改革爭論的反思[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5,(05).

      [6]趙凌.信訪改革引發(fā)爭議[N].南方周末,2004-11-18(03).

      [7]應星.作為特殊行政救濟的信訪救濟[J].法學研究,2003,(04).

      [8]周永坤.信訪潮與中國糾紛解決機制的路徑選擇[J].暨南學報,2006,(01).

      [9]解志勇.行政檢察:解決行政爭議的第三條道路[J].中國法學,2015,(01).

      [10]章志遠.開放合作型行政審判模式之建構[J].法學研究,2013,(01).

      (責任編輯:王秀艷)

      猜你喜歡
      行政法學行政權行政訴訟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法學的理論譜系
      行政權社會化之生成動因闡釋
      新聞傳媒對行政權監(jiān)督的路徑
      新聞傳播(2018年6期)2018-12-06 08:56:26
      經濟法的司法程序機制研究
      現代交際(2016年16期)2016-10-21 15:02:56
      房屋拆遷行政訴訟問題探析——以新《行政訴訟法》為視角
      當代中國警察行政法學研究的三個基本問題
      行政法論叢(2016年0期)2016-07-21 14:52:23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的行政法學研究與實踐——廣西行政法學研究會2015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行政訴訟法修法解讀
      學習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12
      《行政訴訟法》讓公權力更規(guī)范
      學習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10
      “一帶一路”對我國行政法學的挑戰(zhàn)及其回應
      五华县| 奉节县| 雷山县| 剑河县| 阜南县| 房产| 肇州县| 囊谦县| 怀宁县| 丁青县| 宁安市| 平湖市| 新丰县| 新宁县| 望江县| 彝良县| 东莞市| 庆云县| 油尖旺区| 昭通市| 平度市| 罗城| 儋州市| 云安县| 轮台县| 凌源市| 临沂市| 鄂温| 北流市| 吴川市| 广南县| 东宁县| 固始县| 台州市| 兴安盟| 资中县| 富锦市| 阆中市| 牟定县| 开化县| 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