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陽光體育活動是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以及關于學校體育工作的講話精神,明確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性,轉變思想,形成“陽光體育、健康快樂”的共識,樹立“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理念。以“健康、運動、陽光、未來”為宣傳口號,深入研究體育對青少年德、智、美、勞的形成的重要作用,探討以體育為手段,并且通過體育競技和全面性體育活動,增強學生參與未來社會競爭的能力,體驗和享受運動過程中的快樂,營造“陽光體育、健康快樂”的校園精神。
一、陽光體育與體育教育的關系
陽光體育是學校體育的一種新的形式以及要求,它是學校體育教育的補充和完善,是學校體育教育為適應素質教育而創(chuàng)新出來的一種新的模型。要實現陽光體育教育的目標就不能脫離體育教育,因為陽光體育教育的實施可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因此,從整個教育的角度來看,陽光體育和體育教學是一種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的關系。體育教學中可以對陽光體育的內容進行教學,同時在課外體育活動時間也可以把體育教育的內容列入活動的范圍。
二、主動宣傳體育教育,營造和諧的體育氛圍
1.利用學校的校園廣播、班報、黑板報、班會、隊會等各種形式,向學生廣泛宣傳陽光體育的好處,使學生形成興趣。
2.開展活動,征集學生喜歡的體育活動項目和游戲。
3.組織學校全體教師參與陽光體育活動,并發(fā)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
4.學校開展的游戲比賽、趣味運動會等活動,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參加,家校合作共同培養(yǎng)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這樣就可以在學校形成一種強烈的、和諧的體育氛圍,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得到教育和熏陶,自覺積極地投身到課外體育活動中來。
三、抓活動安排,做到內容完整
1.規(guī)范體育課堂教學。認真落實課程計劃,積極推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滲透陽光體育運動內容,教授正確的鍛煉方法。
2.組織兩操和大課間活動。精心組織廣播操、眼保健操活動;每天上午開展60分鐘的大課間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安排具體。
3.舉行運動競賽,做到“周周有活動、月月有競賽”。學校陽光體育運動會的傳統(tǒng)項目有:童謠舞、乘法口訣舞、學習雷鋒舞、腰鼓、跳繩賽、踢毽子賽、拔河賽、12·9長跑賽、乒乓球賽和棋類賽。此外,將班級竹竿舞賽、班級乒乓球對抗賽常態(tài)化?;顒訉哟涡悦黠@,保證了活動的普及性與參與率;競賽方式靈活,集中與分散、小型(單項、分年級)與綜合性(體育節(jié)、田徑運動會)比賽相結合。
四、抓好學校管理,堅持高效有序
1.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領導小組。學校成立由校長任組長,分管校長為副組長,部門負責人、體育教師和班主任為成員的陽光體育運動領導組,組織和領導學校陽光體育運動的實施、檢查、評比工作,構建立體化管理機制。
2.制定實施方案,精心、有序地組織活動?;顒忧熬陌才?,通過會議進行布置;活動中專人負責;活動后及時總結反饋、積累經驗。
3.重視檢查評比。領導組和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制度認真做好活動的檢查、評比工作,使檢查人員固定化、分工明確化。體育課教學、業(yè)余訓練由學校教導處和體育教研組負責檢查;大課間、兩操活動由體育班委、兩操檢查員和值周教師負責檢查;課外體育活動由體育教師負責檢查。及時反饋檢查結果,讓學生了解活動開展與體質健康狀況,幫助學生調整鍛煉計劃。
4.獎勵、激勵與評價。學校將陽光體育活動情況列入班級評比競賽中,把學生參與及表現情況作為學生體育與健康課成績的一部分,評比后對學生進行獎勵,獎勵以獎狀和獎品的形式發(fā)放,從而激勵學生自覺參加鍛煉。
5.抓項目選擇,力求形式多樣。陽光體育運動中的大課間、課外體育活動項目多,選擇適宜的活動項目至關重要。我校項目選擇的原則是因地制宜、逐步豐富。大課間內容依據學校實際、體育傳統(tǒng)以及季節(jié)、氣候情況確定,從一開始單調的廣播操和健身跑到如今的廣播操、繩操、自編操、乒乓球、羽毛球、拔河、墊上運動、踢毽子、做游戲、武術操等,活動內容逐漸多樣、不斷拓展,地域特色和學校傳統(tǒng)逐步形成。如,雨天改做室內操、眼保健操等。多樣化的活動內容,滿足了學生的不同需求,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總之,體育使教育有一種向上的精神,掀起“陽光體育”運動高潮,是學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開展“陽光體育”活動是一項長期而且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們還要堅定不移地開展下去。
參考文獻:
[1]王玉婷.體育藝術類項目在陽光體育中開展現狀及價值體現:以石家莊市區(qū)中學為例[D].河北師范大學,2012.
[2]張建軍.太原市中學陽光體育開展現狀的調查與研究[D].山西大學,2010.
[3]遲桂斌.山東省農村初級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田徑教學現狀調查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0.
[4]李鍵.黎族傳統(tǒng)體育作為中學陽光體育活動內容的可行性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