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琪,郭曉月,鄭雨茜
(1.中國傳媒大學 廣告學院,北京 100024;2.滄州師范學院 齊越傳媒學院,河北 滄州 061001)
紅色文化指的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中國各階級、階層人民在革命戰(zhàn)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反映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理想、信仰、價值等以文化獨有的方式所展現出的一種文化結晶[1]。紅色文化具有很高的傳承價值,它代表的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人類先進文明的恰當融合。傳播紅色文化,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傳播社會正能量具有重要意義。
齊越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黨員、播音藝術的一代宗師和廣播電視工作者的楷模,一生對黨忠誠,作風正派,為人正直,愛憎分明;襟懷坦白,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嚴以律己,廉潔奉公,嚴謹治學,精益求精;深入工農,聯系群眾,培育新人,無私奉獻[2]。他這種忠誠、敬業(yè)、愛民、廉潔、奉獻的精神正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因子。建立齊越教育館,展示齊越同志生平業(yè)績和風范,就是對齊越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也是對我黨紅色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文化傳播是指以改變人的思想觀念為目的,以建立一套社會主流文化系統和態(tài)勢為目標的思想文化傳播活動[3]。紅色文化傳播,就是要通過一系列科學的傳播手段,將紅色文化所代表的先進思想意識和崇高精神內涵作用于人們的頭腦,達到文化育人之功效。借助紅色文化傳播,可以實現對社會成員的正確引導,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要達到改變思想觀念的目的,絕非易事。因此,在紅色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要注意優(yōu)化方式,解決好以下問題: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當今復雜的傳播環(huán)境下,“酒香也怕巷子深”。每個人每天接觸到的信息五花八門、紛繁龐雜,思想觀念和意識也在經受新與舊、左與右、上與下的碰撞。紅色文化要想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首先就要改變姿態(tài),強化傳播意識,時刻保有用紅色文化激發(fā)人民群眾昂揚向上、實現偉大中國夢的責任感和熱情,時刻保有“言者”說話的欲望和態(tài)度,依靠紅色文化傳播,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
紅色文化的傳播是一個包含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復雜系統。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的可管可控性比較強,也在文化傳播中顯示出良好的效果。但在大眾傳媒時代,要想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傳播效應,對大眾傳媒渠道的占領成為題中之義。大眾傳媒渠道發(fā)展到今天,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報刊、廣播、電視這些傳統媒體,“所有人對所有人傳播”的新媒體時代,人人皆媒體,事事皆傳播,新的傳播形態(tài)層出不窮,新的傳播方式迭代更新。紅色文化傳播渠道必須適應這樣顛覆性的變化,從受眾角度出發(fā),尋找最有效的傳播渠道。
傳播不等于宣傳。宣傳是一個單向傳播過程,帶有灌輸性和強制性,也正是其強制性特點,往往會出現矯枉過正、夸張渲染的負面效應。傳播是一個雙向互動過程,傳播組織在與受眾的溝通交流中,通過信息的傳遞、觀念的傳達達到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影響受眾思維的效果。紅色文化要想發(fā)揮應有的育人作用,在傳播過程中一定要盡量避免說教色彩和空洞宣傳,尊重傳播規(guī)律,以受眾為中心,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將紅色文化所蘊含的先進思想意識傳達出去。
齊越教育館的建立對于傳承我國人民廣播的優(yōu)良傳統,促進新聞廣播影視人才培養(yǎng)和播音與主持人教育研究意義重大,同時也為傳播齊越精神、傳播代表先進文化發(fā)展方向的紅色文化構建了全新陣地和平臺。在傳播齊越精神的過程中,齊越教育館注重提煉符號信息、整合傳播體系、實現多方聯動,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信息是符號與意義的統一體。傳播學中所謂的符號是指抽象信息等的傳播得以實現的可被感知的對象。要將抽象的信息通過傳播的手段向公眾傳播,就必須使具有確切意義但又顯得抽象的信息內容進行符號化[4]。通過對齊越事跡的追溯和尋訪,齊越教育館凝練出“忠誠、敬業(yè)、愛民、廉潔、奉獻”的齊越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边@同樣是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齊越精神正呼應了當下黨中央對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號召,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
凝練精神不是目的,而是為了讓這種寶貴的精神遺產更好地傳播、發(fā)揚,因此,就需要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齊越精神更加飽滿、豐富,直指人心。在凝練出具有時代意義的齊越精神的基礎上,齊越教育館又通過大量具象的符號詮釋了這種精神。六大展區(qū)的212件文物、177張圖片、103段音視頻,正是齊越光輝的一生、革命的一生的生動再現。比如,在“傾情廣播,聲震寰宇”展區(qū),再現開國大典時齊越和丁一嵐在天安門城樓向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播音的情景,設置互動體驗區(qū),讓參觀者現場播音,感受那種激情澎湃的豪情;在“情系姜莊,根植厚土”展區(qū),齊越下放滄縣姜莊子勞動期間的生活場景通過十二幅連環(huán)畫來展現,這種藝術的形式一方面彌補了當年影像資料缺失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讓參觀者耳目一新,深受教育;在“育才哺英,為人師表”展區(qū),通過LED屏幕播放齊越的學生姚喜雙、敬一丹、婁玉舟、付程等人對恩師的回憶視頻,使參觀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齊越生前愛生如子、敬業(yè)奉獻的精神;在“高山仰止,風范長存”展區(qū),展出的“齊越遺書”,就是一張非常樸素的作文紙,齊越先生在這張紙的背面鄭重寫下了“……不搞追悼儀式;將骨灰撒在山西大建安和滄州姜莊子……”的遺言。這封遺書讓參觀者深受震撼,紛紛感嘆齊越的簡樸、純真……這些具象的符號構成了講好齊越故事的重要元素,它們使齊越精神立體化、生動可感,增強了齊越精神的感召力。
根據傳播的范圍,傳播活動可以分為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齊越教育館在紅色文化的傳播過程中調動各方力量,整合傳播體系,達到傳播效果和教育實效的最優(yōu)化狀態(tài)。
齊越教育館培養(yǎng)了一批學生解說員。解說員在對館內情況熟知的過程中,實現了齊越精神的內化傳播,也即人內傳播;解說員在為參觀者講解的過程中實現了群體傳播。參觀者在觀后會形成自己的心得體會,在相互交流溝通中完成人際傳播的過程。通過對參觀者心得體會的收集、整理、編印等工作,組織傳播的過程也得以實現。另外,齊越教育館非常重視對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各種大眾媒體的使用,尤其是在融媒體時代,齊越教育館注重多種媒體的聯動應用,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有效塑造了齊越教育館專業(yè)、高端的品牌形象,廣泛傳播了齊越精神,微信、微博等互聯網媒體則實現了對年輕人的廣泛滲透,微信朋友圈的轉發(fā)功能實現了信息的裂變式傳播,影響巨大。
在傳播過程中,齊越教育館已經實現了從人內傳播到大眾傳播的體系閉環(huán),實現了各種傳播手段的良性互動,教育實效和傳播實效成果顯著。
在紅色文化傳播過程中,齊越教育館在“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尤其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上進行了有益探索,提出“將其打造成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人才的新高地”的目標。圍繞這一目標,齊越教育館重視發(fā)揮平臺引領作用,實現廣泛聯動,擴展傳播范圍。
第一,成立由齊越教育館展區(qū)、功能體驗區(qū)、資料研究室三部分組成的齊越教育研究中心。該中心以發(fā)揮學術研究功能、傳承齊越精神為己任,正積極開展齊越播音教育思想、語言傳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第二,發(fā)揮齊越大講堂高端文化引領功能,邀請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前來講學,擴大齊越精神傳播范圍。在播音界及文藝界聲名卓著的姚喜雙、方明、陳醇、關山、邵燕祥等人在齊越大講堂開展的講座,不僅極大地提高了齊越教育館的社會知名度,而且極大地增強了齊越教育館傳播紅色文化的力量。第三,承辦研討會、主題培訓等活動,借助這些活動提升齊越精神傳播聲量。齊越教育館籌建以來,滄州師范學院先后承辦了京津冀語言文字事業(yè)協同發(fā)展研討會、齊越播音創(chuàng)作和播音教育思想研討會、京津冀語言傳播教育暨齊越精神研討會以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主持人“堅定信念,敬畏話筒”主題培訓等活動,借助這些在業(yè)界和學界有廣泛影響力的大事件,齊越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發(fā)揚和傳播。第四,主動走出去,使齊越精神傳播范圍由京津冀向江浙擴展。在籌建齊越教育館的過程中,滄州師范學院師生自編自導自演了原創(chuàng)話劇《熱土難離》,在連演10場受到如潮好評后,于2016年底應邀走進華西村,將齊越精神遠播江浙。
齊越教育館作為國內新聞傳播從業(yè)人員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播音藝術教育研究基地、中小學教師漢語口語表達技能培訓基地、京津冀語言傳播綜合實訓基地,在與各部門、系統和團體組織建立合作的過程中具有天然優(yōu)勢,內外聯動的傳播效果顯而易見。
當然,齊越教育館要進一步擴展齊越精神及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還可以在聯動建設上繼續(xù)做文章。比如,與各級黨組織、黨校建立合作關系,讓齊越教育館成為黨員干部受革命教育的現場教學基地;與各級中小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建立合作,讓齊越教育館成為青少年紅色文化教育的第二課堂;與旅游系統合作,參與規(guī)劃旅游路線,開展紅色文化旅游體驗項目等。
齊越教育館在探索紅色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尊重傳播規(guī)律,不斷強化傳播意識,優(yōu)化傳播渠道,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和紅色文化育人實效。作為繼承和發(fā)揚齊越精神的重要平臺,齊越教育館通過對紅色文化傳播路徑的不斷探索,必將成為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傳播品牌。
[1] 周宿峰.紅色文化基本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2] 楊沙林,姚喜雙.把聲音獻給祖國——齊越的播音生涯[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
[3] 郝雨.中國現代文化的發(fā)生與傳播[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
[4] 張志松.紅色文化傳播的實證研究[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3,(1):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