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偉
【摘要】涉軍事件無小事,軍事事件本身較為敏感和特殊,相較于其他事件更容易引起受眾關注。同時,軍事事件也與國家的核心利益和國防安全密切相關。伴隨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社交媒體的興起對涉軍輿論的引導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本文從輿論引導的“時”“效”“度”、把握受眾心理、創(chuàng)新社交媒體話語方式、區(qū)分正負面輿論的不同引導方式、加強網上輿論領袖和網評隊伍建設等層面對涉軍輿論引導進行探討。
【關鍵詞】涉軍事件 社交媒體 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G223 【文獻標識碼】A
互聯(lián)網和社交媒體的興起,使涉軍事件更容易得到人們的關注和討論,進而形成輿論熱點。媒體似乎已經掌握了一套應對涉軍輿論事件的引導和處置方案,但是互聯(lián)網和社交媒體的興起給涉軍輿論引導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在此背景下,涉軍事件的輿論引導工作仍有很大改進和加強的空間。
一、把握“時”“效”“度”三個維度
涉軍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關注,一旦形成輿論熱點,往往能夠在短時間內給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秩序造成很大影響。把握涉軍輿論引導的“時”“效”“度”是處置和應對涉軍輿情的重要原則。特別是在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實現(xiàn)即時傳播,更應當著重把握涉軍事件輿論引導的時效性、注重和提升輿論引導的效果、預測和管控涉軍輿論的走向和程度。
(一)先聲奪人,主動作為
涉軍事件無小事,每件都受到人們強烈關注,在社交媒體大行其道的當下,涉軍事件引發(fā)關注并形成熱點輿論更為頻繁。在這樣一種時代背景和媒介環(huán)境下,應對和處置涉軍輿論事件就應當先聲奪人,主動發(fā)聲。針對一些熱點軍事事件,媒體特別是軍隊媒體(以下簡稱軍媒)應第一時間發(fā)布相關信息,積極回應受眾關切,解答受眾疑惑。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針對很多軍事熱點事件發(fā)生后,往往都是由境外媒體(以下簡稱外媒)戴著有色眼鏡發(fā)聲,有時甚至是歪曲事實或直接攻擊我黨我軍。對于這一情況,我國媒體不應被動回應,被外媒牽著鼻子走,而應采取設置其他議程等方式巧妙回應。當然,更為根本和可靠的方式應當是預判事件的走向,建立應急反應機制、制定相關應對方案,提前做好新聞傳播和輿論引導整個流程的相關策劃。只有這樣,才能夠對事件走勢做到心中有數,并在最合適的時間給予最合適的解答。
(二)多渠道多形式,強化信息到達和傳播效果
對于軍事輿論熱點事件,不光要主動發(fā)聲、主動作為,更為根本的是讓發(fā)出去的聲音能夠使受眾接受、能夠有說服力,做到擲地有聲。
社交媒體的發(fā)展為涉軍輿論事件的引導帶來了挑戰(zhàn),同時也帶來了機遇。想要在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提高輿論引導信息的到達率,把輿論引導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軍媒必須順應媒介融合趨勢,借力互聯(lián)網,運用新媒體、社交媒體如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推送相關信息,強化信息的到達與傳播效果。例如前段時間火爆熒屏的大型國防教育節(jié)目《真正男子漢》寓正能量于無形,起到了很好的國防教育的傳播效果,給我軍的典型宣傳和輿論引導帶來重要啟示。
(三)注重策略引導,建立反饋機制
注重了輿論引導的“時”和“效”,還有“度”需要重點把握。對于軍事熱點事件的相關輿論,總的原則是宜疏不宜堵。但是輿論引導應該嚴格把控事件發(fā)展傳播的“度”,盡力把輿論事件控制在可控范圍。
要精準估算涉軍輿論引導的區(qū)間數量,什么問題淡化報道、什么問題強化報道都應做到心中有數,掌握好分寸火候。要重視輿論領袖的作用,注重策略引導,建立輿情反饋機制,把握輿論事件的“度”。
只有把握好涉軍輿論引導的“時”“效”“度”,才能夠做到在輿論引導中不處于被動,才能把人們的思想、行為引導到正確的方向和宏偉目標上去,才能夠真正掌握輿論引導的話語權、主動權,最終才能規(guī)避不良影響,提高正面效應,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把握受眾心理,創(chuàng)新話語方式
由于新媒體的互動性,在傳播過程中,傳播者與受眾的界限十分模糊。社交媒體用戶既是受眾又是傳播者。研究和把握受眾心理對于新形勢下的軍事新聞宣傳和涉軍事件輿論引導具有重要意義。
(一)扭轉傳播觀念,利用多平臺,采用多形式
以前的輿論引導和傳播觀念都是以國內為主,而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各國越來越強調軍事外宣和軟實力。涉軍輿論引導也需要注重軍事外宣的重要性,不能只顧國內,不顧國外;要打通國內國外兩個輿論場,就要注重對國內外兩個輿論場的涉軍事件進行引導和把握。
在社交媒體時代,人們的閱讀時間被碎片化,人們獲得信息的方式和時間從報紙、廣播、電視轉移到移動終端等社交媒體上。所以對于涉軍輿論的引導就必須順應媒體融合的時代潮流,借助互聯(lián)網思維,在多媒介、多平臺上進行輿論引導。
另外,還應當注意社交媒體時代受眾閱讀習慣的巨大變化。受眾對于接收信息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很多受眾都是非有趣的資訊不看、標題不搶眼的不看,有的受眾甚至是沒有圖片和視頻就不看。所以,為保證涉軍輿論的引導效果,就應該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并結合多種形式進行引導,如評論、圖片、動漫、視頻等。
(二)研究受眾心理,創(chuàng)新話語方式
社交媒體時代受眾心理發(fā)生的變化是顛覆性的。首先從時間上來說,人們很少集中大塊時間去獲取信息,信息獲取方式更多的是碎片時間。從閱讀習慣來說,人們更容易被生動、活潑、網絡化、流行性的文字所吸引。以微信公眾號為例,“軍報記者”“環(huán)球軍事”“國防時空”等軍媒都做了關于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9·3”大閱兵的系列報道,針對閱兵中出現(xiàn)的涉軍熱點事件進行了傳播和回應,在新媒體平臺上與網友進行了深度互動。我們應當明確,在社交媒體時代傳統(tǒng)嚴肅的話語方式已經難以吸引受眾,只有網絡化、流行化、生活化的話語方式人們才會樂于接受。
(三)以事為主轉為以人代事
涉軍輿論事件往往都是圍繞某一涉軍熱點事件所展開并繼而得以發(fā)酵,形成輿論。傳統(tǒng)的輿論引導往往糾結于涉軍事件本身,并沒有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及該事件如何逐步發(fā)酵形成輿論的深層原因,更沒有把落腳點放到事件中的人當中。
無論任何事件,所涉及到的最終落腳點毫無疑問是人,在進行輿論引導的時候就應該特別重視事件中的人。例如在“也門撤僑”的實例中,媒體把輿論引導的注意力和落腳點放在了撤回來的僑胞和護送僑胞回國的海軍身上。社交媒體發(fā)布了一名海軍女軍官牽著一名小女孩手的照片,該圖片引起人們關注并在社交媒體上廣泛轉發(fā),成功地從側面展現(xiàn)了我國海軍近年來取得的成績,并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愛好和平、敢于擔當的大國形象。
三、注意區(qū)分正負面輿論的不同引導方式
涉軍事件所形成的熱點輿論,往往存在正負兩個層面。對于這兩種不同性質輿論的處置方式也應有所區(qū)別。
首先,對于涉軍熱點事件形成的正面輿論,比如國內外民眾對于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9·3”大閱兵的高度評價、天津港爆炸事件中圍繞消防員形成“最帥的逆行”輿論,包括關于潛水員官東不顧自身安危下水救人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熱點討論。對于這一類的正面涉軍輿論,軍媒應當加強議程設置,在國內外積極宣傳和報道,增強傳播效果,逐步形成對我國有力的輿論態(tài)勢。向國內外展現(xiàn)我國當代軍人的優(yōu)良作風和高尚情操。而對于負面的涉軍輿論,軍媒應在第一時間主動出擊,及時公布相關信息和澄清不實信息,確保信息的公開透明;極力疏導公眾不良情緒,擠壓謠言生存空間。
比如網上對于舉行勝利日閱兵的質疑聲,一些網友稱舉行閱兵是“勞民傷財”,并要求官方公開經費。針對這一事件,各大媒體發(fā)布《抗戰(zhàn)閱兵值不值?看看中國的收獲你就明白了》一文,通過擺事實的方式指出舉行抗戰(zhàn)閱兵的重要歷史意義,如:使中國二戰(zhàn)勝利者地位和貢獻得到社會認可、為中國國民上了一堂珍貴的歷史教育課、推動中國和其他國家實質合作、展現(xiàn)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等,從而使負面輿論得到平息,規(guī)避了負面輿論帶來的不良影響。
四、加強網上輿論領袖和網評隊伍建設
社交媒體時代,受眾大多都是通過移動客戶端或社交軟件的分享中獲取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水軍”“五毛”的言論反而容易引發(fā)關注,因為他們的文字毫無顧慮并帶有較強主觀色彩,甚至是攻擊性的言論。而網友往往都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tài),喜歡關注也喜歡轉發(fā)。這樣一來,“水軍”“五毛”的不當言論就通過社交媒體得到廣泛傳播,進而形成負面輿論帶來消極影響。因此,輿論領袖和網評隊伍的規(guī)范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涉軍輿論事件的引導,光有官方媒體的聲音遠遠不夠。在某些問題上網民不愿意相信官方媒體,反而愿意相信某些網友的說法。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對網上輿論領袖的培養(yǎng)和加強網評隊伍的建設。
針對網友關于“9·3勝利日閱兵”的質疑聲,少將羅援發(fā)表《抗戰(zhàn)閱兵何罪之有?怎么就成了“秀肌肉”》直接回應了網友關于閱兵的諸多疑問和質疑,成功平息負面輿論,減弱了消極影響。
五、結語
隨著社交媒體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們獲取信息、發(fā)布信息將更為便捷,如此一來,涉軍輿情將更為頻發(fā),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也將更為顯著。這就要求我們重視對社交媒體涉軍輿論的正確引導,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涉軍輿情起因、發(fā)展、走勢及其應對的研究,探索出新形勢下正確引導涉軍輿情的新辦法,為改革強軍營造良好的大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匡文波 《新媒體輿論模型、實證、熱點及展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
2.周洋 《社交媒體語境下涉軍輿論事件的對外傳播策略》,《軍事記者》,2013年第11期。
3.何端端等 《軍事廣播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變革之道》,《中國廣播》,2015年第10期。
(作者單位:海軍92746部隊 )
(本文編輯: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