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
最近,門診來了這樣一對夫妻:兩人都是從外地考到上海的大學(xué),畢業(yè)后,又留在上海工作、成家立業(yè)。經(jīng)過多年打拼,這對夫妻終于在上海買了房子,日子也漸漸地富裕起來。由于男方父母早逝,孝順的他們就想把遠在老家的女方父母接來同住。
可兩位老人到上海后,精神一天比一天差,日漸消瘦,失眠抑郁。沒過多久,兩位老人還跟小夫妻抱怨,表示要回老家生活。這對小夫妻很疑惑:本想讓父母享清福,為什么父母反而不高興呢?
聽完他們的故事,我告訴他們,讓老人享清福是兒女孝心的表現(xiàn),但更重要的是,兒女應(yīng)尊重父母的選擇,讓父母自行選擇喜歡的生活,這樣才能讓老人體會到晚年的快樂。
在我的門診,類似這樣的案例并不少見,幾乎每個月都會遇到。對于小輩而言,大多想不通,為什么老人享清福也會變得抑郁?
人到老年,往往有自己的生活習(xí)慣,和附近的街坊聊天、和朋友下棋……對于長期生活在農(nóng)村的老年人,他們更是固守在自己以前的生活圈里。
此外,大多數(shù)的老年人幾十年如一日操勞,無論身體還是心態(tài),都形成了一種慣性。如果環(huán)境突然出現(xiàn)較大的改變,對老人身體健康是極為不利的。除了環(huán)境改變帶給老年人不良影響外,與子女共同生活而產(chǎn)生的空虛感也會成為老年人精神健康的一大“殺手”。
當(dāng)人年紀大了,“被需要”的感覺會逐漸強烈。若子女一心想讓老年人享清福而不讓他們有事可做,老年人就會產(chǎn)生一種“自己沒用”的想法而悶悶不樂。久而久之,會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抑郁情緒。
因此,如果子女一定要接父母來同住,倒不妨適當(dāng)安排一些家務(wù)給老人。讓老人明白,自己是被人需要的,那樣,他們的生活也有了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子女應(yīng)把多溝通、尊重老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所謂的“老人享清?!保⒎鞘且先藦氐追艞墑谧餍菹ⅲ步^非子女給父母安排“美好的生活”。相反,學(xué)會尊重老人的需求,讓老人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意愿從事一切力所能及的事,對老人健康才有裨益。
學(xué)會尊重父母的需求和感受,則需要子女多和父母進行溝通。
身為子女,不要竭力說服父母接受自己的安排,要更多地傾聽父母的感受,尤其是一些自認為對父母有益的事,更要事先溝通。
另一方面,對于老年人來說,也不妨坦誠地和子女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比悶在心里的更有益健康。
如果兩代人之間互相敞開心扉,一般都能化解彼此心中的“癥結(jié)”。
當(dāng)然,如果老人因為空虛感已經(jīng)造成了較嚴重的抑郁、焦慮和失眠,并伴有不安、易怒、頭暈等癥狀,那么就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dǎo)、家庭治療,緩解身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