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磊
平江縣第一中學 湖南岳陽 414500
依法治國是中國的法治和文化,當代的依法治國起源于先秦法家,同時融合了西方法治文化,是一種當代中國式的文化形態(tài)。通過對依法治國進行文化解釋可以突出依法治國的文化方位,強化其文化主體性。本文分析了依法治國與法治的關系,從文化傳承角度研究了依法治國的文化源頭,從文化交往角度分析了依法治國對西方法治文化。通過這一系列的研究,希望能夠更好地幫助大家理解依法治國,進而更好地通過依法治國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依法治理國家,是一種中國式的法治和文化現(xiàn)象,而法治則是法律之治,與國家和文化以及歷史都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具有一定的普適性。中國的依法治國理念是通過不斷的實踐得出的一種政治、法律和文化現(xiàn)象。而法治如果是全世界人民的經(jīng)驗,則其具有法律規(guī)則和服從于法律規(guī)則的公約,而法治涉及到具體國家,還需要考慮法律規(guī)則運用的主體,運用的法律規(guī)則是何種法律規(guī)則,法律規(guī)則的運用方法,法律治理的對象以及法律治理的核心。所以具有普適性的法治在各個國家都具有不用的特點。因此要區(qū)分普適性的法治和具體的法治,而依法治國與法治之間的關系就像具體的法治和普適性的法治,依法治國屬于法治,其包含了法治的基本要素,例如司法獨立、民主政治以及人權(quán)保障等等,同時依法治國又不等于法治,其包含了黨的領導,是適應中國國情的一種法治,是中國式的法治和文化,具有其自身的文化源頭和邏輯。因此,本文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研究依法治國的文化源頭,從文化交往的角度,研究了依法治國的文化邏輯等。
我國當代的依法治國理念起源于先秦時期的法家,先秦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不論人物的地位高低,關系遠近,也不論發(fā)生的是何種事情,一律采用法律來進行決斷,從而產(chǎn)生了職責分明的社會關系和秩序。先秦法家是通過“一斷于法”的手段,杜絕社會中“親親尊尊之恩”的現(xiàn)象,實現(xiàn)真正的治,即以一斷以法的方式來實現(xiàn)國家和天下的治。法家學派的大家和論著非常多,最為有名的就是《管子》、《商君書》和《韓非子》。其中《管子》是最先提出依法治國的,要求人的行動必須要以法律為依據(jù),從此,確定了法家的核心思想?!俄n非子》中同樣出現(xiàn)了“動無非法”的表述,《商君書》中雖然沒有出現(xiàn)依法治國的表述,但是“明王之治天下也,緣法而治,按功而賞”的表述。由此可見,先秦法家是我國當代依法治國的文化源頭,當代依法治國是對先秦法家的文化傳承。
文化是人類為了適應生存環(huán)境而形成的一種社會成果,與民族之間的關聯(lián)性非常強,因此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而文化傳承是對歷史文化的發(fā)展和完善,因此,當代的依法治國對先秦法家的文化傳承。首先,從先秦法家到當代中國的依法治國,中華民族在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先秦時期,依法治國僅僅針對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只能滿足國家財政發(fā)展的需求,但是對于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卻無法滿足,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和缺陷。而當代中國通過不斷地自我發(fā)展和完善,彌補了先秦法家的不足,形成了當代依法治國的理念。其次,當代依法治國同樣也包含對先秦法家的文化復制,主要是對先秦法家“一斷于法”和“治”兩個核心要素的復制,這些共性體現(xiàn)了文化的復制,同時在此基礎上,還增加了黨的領導、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jié)合,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新的要素。最后,先秦法家是中國的原創(chuàng)文化,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國的理念,而這一理念沿用至今,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走向和民族性格,主要體現(xiàn)在依法治國方面。
先秦法家的依法治國主要是以富國強兵為目標,這也符合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時代需求,只有國富兵強才能生存下去。富強是“治”的唯一和最直觀的檢驗方式,同樣其在追求富強的效果上確實比儒家、道家、墨家等要好的多。但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國家的統(tǒng)一,政治格局的變化,政權(quán)之間的競爭關系得到了緩解,法家的主流地位也就慢慢被儒家學說所取代。直到19世紀的中葉,中國又重新處于了一個戰(zhàn)國格局之中,以梁啟超為代表的中國思想界又提出了依法治國,依法救國的主張。梁啟超的主張即是對先秦法家的傳承,同時也是文化交往的產(chǎn)物,因為其是吸收了西方法治文化之后提出的,引用了西方法治文化中“法學”和“法治”等概念,梁啟超認為先秦法家為故物,而西方法治文化為洋貨,而文化交往就是通過洋貨來看故物,是不同文化在同一群人之間的交匯,這些人將這兩種文化進行融會貫通,實現(xiàn)文化交往。梁啟超從1989年流亡日本開始,大量地接觸了所謂的洋貨,使他深刻認識了西方思想,所以梁啟超既熟悉先秦法家的思想,也熟悉西方法治文化??梢娏簡⒊岢隽艘婪ň葒鴮嶋H上就是文化交往的產(chǎn)物,因為如果沒有先秦法家的思想啟發(fā),梁啟超不會想到通過法治主義來進行救國,而如果沒有西方法治文化,梁啟超也不會提出法治主義的主張,因為法治主義這個概念就是洋貨。
依法治國的文化交往主要有五種形態(tài),包括法律借鑒、法律繼受、法律移植、法律整合以及法律融合。其中法律借鑒是向另外的國家學習一些自己需要的法律制度;而法律繼受是指全面接受別國的法律制度;法律移植是將法律制度在民族之間進行移動;法律整合是指不同國家通過不斷的接納調(diào)整實現(xiàn)新的整體法律;法律融合是指不同國家之間相互影響、滲透實現(xiàn)法律文化的演化。而當代中國依法治國的理念卻不屬于這五種形態(tài),是先秦法家對西方法治文化的吸收,具體包括法治概念,主權(quán)在民原則,人人平等原則以及司法和行政的劃分等。
當代中國依法治國的理念起源于先秦法家,同時引進了西方法治文化。本文通過文化解釋的方式對依法治國進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從文化傳承的角度,指出了當代中國依法治國的源頭是先秦法家,其次從文化交往的角度,指出了當代中國依法治國吸收了西方法治文化的思想。依法治國除了法律解釋和政治解釋之外,本文又給出了一種文化解釋,依法治國在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法家已經(jīng)趨于成熟,是當代中國依法治國傳承的文化源泉。同時匯入了西方法治文化??傊壳耙婪ㄖ螄且环N吸收了西方法治文化的中國式法治,這就是依法治國的文化方位。另外通過對依法治國的文化解釋,體現(xiàn)了依法治國的文化主體性,其是中國文化的產(chǎn)物,依法治國的文化精神就是由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依據(jù)法律治理國家和公共事務。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是責任主體,而先秦法家的責任主體是君主,雖然責任主體發(fā)生了變化,但是其文化邏輯是一以貫之的??傊婪ㄖ螄且环N起源于先秦法家,吸收了西方法治文化的一種中國式政治和文化。
參考文獻:
[1]喻中.依法治國的文化解釋[J].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6(03):3-14.
[2]喻中.法家第三期: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思想史解釋[J].法學論壇,2015(01):13-19.
[3]喻中.論先秦法家與依法治國[J].南通大學學報,2015(04):37-44.
[4]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