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潘
【摘要】本文從哥特式的角度,解讀《道連·格雷的畫像》中的人物與意向描寫,體現(xiàn)王爾德的唯美的藝術主張。
【關鍵詞】哥特因子 恐怖場景
奧斯卡·王爾德是英國文學史上一位頗受爭議的小說家。與眾不同行為和個性使得了王爾德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藝術之路,并踐行著自己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創(chuàng)作理念?!兜肋B·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980)更是一部晦澀朦朧,廣受爭議的小說。小說的內(nèi)容觸及到了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等敏感問題,而作者本人并未明確表明個人的態(tài)度,一經(jīng)出版便遭來非議。而正是在這部作品中,他用自己的言行和藝術作品伸張自己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思想,敢于公開挑戰(zhàn)當時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
神秘,恐怖,死亡,頹廢成為哥特小說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暴力與仇恨并非哥特思想的元素。相反,部分哥特思想是由主流文化被忽略或遺忘的社會或個人罪惡的認知、了解、悲痛所組成,強調(diào)個人主義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厭惡社會保守主義。在《道連·格雷的畫像》,也不乏這些“哥特因子”的存在。
一、哥特式的人物
哥特式的人物,不禁讓人想到蒼白的皮膚,看透世事,桀驁不馴,放蕩不羈的性格。在《道連·格雷的畫像》中,主人公道連姣好的面容,放蕩不羈的性格,扭曲的靈魂正是哥特式人物的真實寫照。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從王爾德使用白色開始,正是道連從無知的到墮落的形象轉變。白色通常被暗指無知和空白,這是作者在初次引薦道連時用的詞。事實上,用亨利勛爵的話,是屬于少年所有的那種充滿激情的白凈,純凈。當霍華德看到道連用自己的靈魂換取美貌,看到自己親筆畫作面目全非時,想借用白色讓道連明白,他是用自己的無知作為犧牲品,他引用圣經(jīng)中的一句話:“盡管你的罪行是紅色的,然而我會讓他們變得跟雪一樣白?!钡舱沁@句話,使道連產(chǎn)生了更邪惡的想法。白色已經(jīng)失去了它原有的意味,變成了死亡的代名詞。
道連的人生軌跡也如這白色,從無知到死亡,從懵懂到墮落,人格的扭曲,為的只是自己的青春能夠永遠停留,他甚至不惜出賣自己靈魂為代價。在亨利勛爵的鼓吹下,他把西比爾的死看作是藝術理想化身美好的犧牲品,而并不是他的不負責任的言辭造成了西比爾的死亡,進而將他推向了罪惡的深淵。正如畫像中逐漸丑陋、老去變形的他一樣,沒有靈魂的他失去了人性中善的一面,文章中多次提到了他邪惡的笑和臉,盡管美麗時刻伴隨著他,但他卻始終擺脫不了靈魂對他的折磨,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讀著令他陶醉的黃色書籍,最終將罪惡之刀刺向了霍華德。游離于畫像與自我之間,道連的內(nèi)心并沒有因為罪惡而寧靜,他的內(nèi)心越發(fā)焦慮和不安,正是這種扭曲變態(tài)的心理,把謀殺當成復仇的快感,在霍爾華德死后他竟然可以平靜地回到自己房間入睡,不僅沒有懺悔,反而尋找毀尸滅跡的機會。道連的淪落,心理的病態(tài),人性的扭曲,行為的怪異,都是哥特人物的真實寫照。事實上,道連在毀滅他者的同時,自我也隨之毀滅。王爾德正是從人性隱秘的陰暗面出發(fā),讓讀者體驗藝術美的極致。
二、恐怖意象
王爾德運用象征的意象,為環(huán)境的營造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意象的描寫,不僅含有豐富的心理信息,象征著人物形象,隱喻人物的內(nèi)心,暗示了人物的命運。
畫像是小說的中心意象,而畫像經(jīng)歷了一系列詭異的變化,無疑給故事更增添了幾分神秘。這幅畫像,話中的道連,經(jīng)歷了由年輕英俊,到蒼老丑陋的變化,又由蒼老丑陋重新變回了美麗英俊。畫像只是道連真實靈魂的反映,而他本人年輕的外貌只不過是其人格面具。實際上,他是一個道德敗壞的享樂者,色情狂和殺人犯,只有道連自己最清楚畫像的本來價值,畫像由具體的物象提到象征層面,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已經(jīng)遠大于其原本的價值。
陰郁、朦朧的煙霧,帶給人們更多是沉重的壓抑感,正是哥特因素的一個體現(xiàn)。文章中多次提到了霧。在道連遇到霍華德的晚上,正是天冷霧濃的夜晚,就在那個夜晚,他殺害了霍華德。當他毒癮發(fā)作的時候,也是在大霧中乘著馬車外出吸食鴉片,也正是在鴉片的迷霧中,在昏暗的煙霧籠罩的酒吧里,有個女人認出了他就是十八年前的道連,也正是在大霧彌漫,陰冷潮濕的那個晚上,他幸運的逃脫了西比爾弟弟的仇殺。霧不僅為背景做烘托,而且隱喻了道連日漸迷失的自我。
恐怖的聲音意象,不僅在視覺的基礎上更形象,更能烘托氣氛。拋棄西比爾后,道連在街道上徘徊,聽到女人嘶啞的呼喊,醉漢的罵罵咧咧,從陰暗的院子里傳來尖叫聲。這些尖叫聲,從暗處暗示了道連的不負責任導致了西比爾的死亡。當霍華德死在他的尖刀下,他站在屋外的陽臺,看到馬路對面的瘋女人,聽到她夜晚傳來瘋狂的尖叫聲讓他不禁發(fā)顫,黑暗里的尖叫隱喻了他的自殺。當他被人在酒吧里認出后,還是伴隨的首先是女人的尖叫,而最后諷刺的是,他自毀在一聲慘叫和呼啦啦的倒地聲中。尖叫聲仿佛像幽靈一樣,始終伴隨著道連,揮之不去。
三、結語
諸多的哥特元素就像附著在道連畫像上的眼睛一樣,帶著讀者去感受美帶給生命的誘惑和罪惡,在愉悅的同時,看清人性的善與惡,體會到欲望向美的升華,并致力于超越現(xiàn)實倫理學層面的道德性,使王爾德的作品更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性。
參考文獻:
[1]Wilde,Oscar.1994.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Beijing:Penguin Classics.
[2]陸建德.王爾德全集.中文版序[M].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