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劉萍
資訊
聚焦
本刊記者_劉萍
楚艷作品。
李迎軍楚艷發(fā)布作品動態(tài)秀
春回大地之時,北京服裝學院首屆博士研究生畢業(yè)論文答辯會暨設計作品動態(tài)秀于3月10日在京舉行。
此次申請答辯的李迎軍和楚艷是北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搶救傳承與設計創(chuàng)新”博士人才培養(yǎng)項目中國傳統服飾設計創(chuàng)新研究方向的兩位博士生。他們從設計學、藝術學、消費文化學、社會學等角度出發(fā),致力于研究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現代化問題,探索如何與當代時尚設計、當代生活方式相結合,由此賦予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命力。
該“博士人才培養(yǎng)項目”的獨特之處在于強調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結合,其答辯除常規(guī)的博士論文外,還要對其基于博士論文的設計作品進行評判。李迎軍的論文題目為《20世紀20、30年代旗袍造型的現代化嬗變》,其畢業(yè)設計作品以“朝花夕拾”為主題,以20世紀20、30年代旗袍的造型結構、工藝手法、審美特征、文化內涵為核心,回歸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思考序列,探討被“遺忘”許久的傳統“十字型結構”在當代“再生”的可能性。
楚艷的論文題目為《唐代服飾紅色的復原探索及設計創(chuàng)新》,其畢業(yè)設計作品以“千年之約”為主題,從千年前雍容典麗的唐代服飾中發(fā)掘靈感,展現大唐服飾色彩美學與視覺元素。經過重新設計演繹的寶相花紋飾,如靈魂圖騰般,大量出現在服飾的細節(jié)處,同時將唐代服飾紅色的意向之美,通過傳統天然染色方法予以賦彩,透露出絢爛而平淡、寧靜而活潑的東方美學氣質。
論文答辯會邀請到了清華美院教授李當岐、中央美院教授許平、蘇州大學教授李超德等相關學科知名專家學者作為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
據北京服裝學院院長劉元風介紹,北服“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yǎng)項目”試點于2012年10月獲批以來,學校依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相關文件的要求,以項目制的方式,在博士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質量評價標準及機制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的有益探索。
其培養(yǎng)以“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為指導思想,以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為出發(fā)點、立足點和工作目標,以建立部門、行業(yè)共同參與管理、指導為準則,組建了項目實施指導委員會并開展了導師遴選、師資隊伍建設、招生錄取、學術研究與創(chuàng)作平臺搭建等一系列具體工作,逐步落實了項目論證部門、地方政府和項目高校對項目建設的投入與支持的協同培養(yǎng)機制。
該項目主要分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研究、中國傳統服飾的傳承研究、中國傳統服飾設計創(chuàng)新研究三個研究方向。
日前,由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和迪尚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迪尚”第十一屆中國時裝設計大賽成果獎開始征稿。
由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認定的2015~2016年度舉辦的全國(國際)時裝設計比賽金、銀、銅(一、二、三等)獎獲得者,可自行申報或由比賽主辦單位推薦參加第十一屆中國時裝設計大賽成果獎評選。此次獲得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認定的專業(yè)賽事包括“漢帛獎”、“真維斯杯”、“喬丹杯”等17個。
符合申報條件的選手要根據2018春夏流行趨勢,設計系列休閑男女裝(每系列4~5款),設計要求定位在18~32歲都市年輕群體,體現活力和個性,造型考究,特點清晰,貼近市場,有商業(yè)前景。
時裝設計稿包括彩色效果圖、款式圖、面料實物小樣、設計主題及說明。迪尚集團將提供部分面料庫資源,可根據面料庫信息制作設計圖稿。
參評選手請于2017年3月24日前提交設計稿件,組委會將根據參評者提交的設計稿,預評產生本屆“迪尚”大獎入選者(18~20名);4月,入圍者可以提交申請赴威海迪尚集團制作作品實物,集團將提供部分面料及設備并請專業(yè)人員指導;5月28日在威海,將根據入選者提交的實物作品(4~5套)動態(tài)及靜態(tài)展示,通過現場設計、答辯終評、買手投票,產生一、二、三等獎并頒獎。具體獎項為一等獎1名,將獲專業(yè)獎學金10萬元;二等獎2名,獎金5萬元;三等獎2名,獎金2萬元;入圍及獲獎設計師有機會與迪尚集團設計中心進行深度合作;比賽組織獎獲得者將獲1萬元獎金。
(賀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