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鵬
從春節(jié)后到整個3月,都是資深公司人找工作的階段。年終獎發(fā)完了,和去年互稱兄弟的創(chuàng)業(yè)合伙人開始翻臉了,公司上層結構調整了,這些都讓你對獵頭打來的電話開始感興趣。
當你通過了諸多關口,開始和獵你的公司談工資的時候,對方的HR會嬌羞地提出一個問題,正好擊中你的敏感區(qū)—你期望的收入是多少?該怎么回答呢?選擇其實很簡單,大概有兩種,A,為了提高入職可能性,把工資選擇權交給對方;B,要一個盡量高的薪水。當然也有例外,我曾面試過一個女孩,問薪水要求時,她說她希望當主編,我說那我去做什么呢,她又很有誠意地說她做副主編也可以。
我提醒一下各位,這是理財專欄,而不是職場技巧專欄。所以我在這里不會教你在要工資的時候應該保持一種什么神態(tài),或者要把皮鞋的什么地方擦得最亮。我要說的是為什么要那樣做—那樣做是有道理的。
我不妨把答案先告訴你,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你應該選擇B,也就是你應該把自己的價碼標得高高的。如果你可以探知到這家公司對這個職位的價位預算,你的報價應該是這個預算的最高點。
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原因在于人們對價格的感知系統(tǒng),是一個“沒譜”的系統(tǒng)。
人們對價格的感知領域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大家可以精明地討價還價領域,我們把它叫做專家報價領域。某些人在某些領域非常熟悉,他們對整個系統(tǒng)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價格和利潤都門清,所以對這個領域的報價是否出現(xiàn)虛報非常敏感。他們所能接受的價格并不會隨著別人的報價出現(xiàn)大幅波動。比如,巴菲特對他熟悉的公司股票的價格,或者我太太對女裝的價格,都是如此。
另一部分是非專家報價領域。一般人對收到的大多數(shù)報價是否合理的判斷是模糊的,只能根據(jù)自身的生活經驗(以前遇到的類似商品的報價)來判斷這個報價太高或者很實惠,并由此決定自己是否接受。在這個領域人們的出價會因為交易對手的報價和還價而出現(xiàn)大幅波動。
為了解決非專家領域報價帶來的困擾,人們的解決方案是比價。一般來說比價策略是有效的。在4S店,你只要做個比價的姿態(tài)—這車不錯,謝謝你,我再去看看××牌子的—很多銷售經理的心理防線就會崩潰。
HR都號稱自己有人力資源的預測模型,也就是說,他們稱對于人力資源定價,自己是專家。但真實情況是他們根本沒有這樣的模型,而人才的價格是與對手討價還價確定的。有經驗的HR的經驗,其實在于如何討價還價,而不在于判斷出價人的價格底線。這有點像有的種類的青蛙只對飛行中的蒼蠅感興趣,對正在休息的蒼蠅,即使再肥大它也視若無 睹。
還有一點,HR在面對報價感到云里霧里的情況下,很難運用比價的方式來解決困擾。我說過,這是給成年公司人的建議。被獵頭獵,然后再進入應聘流程的人有一個特點,幾乎最后一輪才會談到工資問題。招聘公司這么做的目的聽上去很考究:“先看能力,再看價格”。但這么做對被獵的人的好處是,那些可以比價的人都被淘汰了。HR被迫使用被獵的人的報價作為談判基礎,這在行為學上稱之為“錨定”。HR最終給你的價格很大程度上會受到你提出的價格的影響。
如果你的職位是可比性非常低的那種,比如CEO,你甚至可以要個高得離譜的價格。
記住,我上邊說的只適用于資深公司人,如果你的資歷還不夠,處于公司招聘的狀態(tài),你的報價還需要謹慎一點,因為在這種時候,HR是可以比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