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嶺峰
在修訂版的教材中,《角的度量》這節(jié)內容主要包括“量角器的認識”與“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兩部分內容。從知識類型來看,這是一節(jié)典型的操作技能課。所以一線教師往往把教學的重點定位在“用量角器量角”這一操作技能上。應該說,這樣的教學定位還是可取的。只是,作為一節(jié)操作技能課,怎樣才能引導學生將操作工具——量角器的認識更好地與操作技能學習結合起來?怎樣更好地引導學生在充分認識量角器的構造基礎上,準確應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shù)?換句話,如何引導學生將操作技能的習得與掌握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于這些問題的思考與實踐,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去關注。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張齊華老師的《角的度量》這節(jié)課的教學嘗試,從兩個方面給了我們啟發(fā),現(xiàn)具體分析,供大家參考。
在傳統(tǒng)的《角的度量》教學中,“解讀量角器”是一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因此,從“解讀”定位上來設計“量角器的認識”這個環(huán)節(jié),一般可以從“初識量角器——理解制作原理——再識量角器”幾個步驟引導學生認識量角器。而在張齊華老師的課上,顯然已經打破了這樣的認識順序。他是將量角器的認識作為一種操作需要,在學生自主嘗試以后,借助交流操作方法展開討論,從“試”中讓學生初步認識量角器。重點圍繞兩個環(huán)節(jié)展開:
環(huán)節(jié)一:嘗試量角。
任務:你會利用量角器,度量下面四個角的大小嗎?(這幾個角的實際度數(shù)分別為:60度、110度、83度、45度)
這是一個引導學生對量角器從模糊認識到精確認識的過程。從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來看,他們在課前已經初步了解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是一種量角的度數(shù)的工具。于是,讓學生嘗試量角的度數(shù),一則順應學生的學習心向,因為這個時候學生更愿意自己去嘗試,而不是由老師來講;二來也為后面進一步學習討論提供必要的學習材料。
環(huán)節(jié)二:交流觀察方法。
先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嘗試測量后的結果,然后再全班交流。
先交流第一個角的測量情況,出現(xiàn)了兩個結果:有的學生認為是60度,有的學生認為是120度。于是,張老師將結果60度與120度作為討論的關鍵點,請學生說明正確與否的理由。
于是我們看到,在度量角的度數(shù)時,學生“量角”的水平經歷了三個階段,其實也反應了他對“量角器”的認識同樣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直觀認識階段,即學生將頂點與起始邊對準后,直接看另一條邊所對的度數(shù)。這個時候,結果會有兩個(如60度的角,另一邊對著的度數(shù)既是60度,也是120度)。因為這是在量角器上直接顯示出來的外圈和內圈的數(shù)。
第二階段即為經驗認識階段,即有些學生在判斷時,是以銳角小于90度、鈍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為依據(jù)的,因為所量的第一個角是銳角,顯然不可能大于90度,而現(xiàn)在要從60度和120度中作出選擇,當然應該是60度。應該說,這種認識比第一階段有了進步,也是我們一線教師一般用的方法。課上,能夠正確量出度數(shù)的學生也基本采用了這樣的方法。
我們認為,量角的度數(shù)還有一個更有價值的階段,也就是意義認識階段。這也是最終需要學生達成的階段。即幾度的角,其實是包含了幾個1度角(即角的度量單位)。本節(jié)課中,張老師希望學生能夠實現(xiàn)第三個階段的目標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在引導學生解讀這個“60度”的時候,充分展開討論,讓學生感悟“60度其實是包含了60個1度的角”的本質內涵。
在以上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因為有相關任務(即量角)的嘗試,所以在嘗試過程中,他們對量角器各部分內容的觀察與思考更加的深入,所獲得的信息也相對比較充分,形成的經驗也更加的豐富。
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將量角的度數(shù)作為教學重點,并將操作訓練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從而忽視了理解量角器構造原理的教學。在張齊華老師的課中,我們發(fā)現(xiàn)張老師在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不僅將“量的功能”定位于學會量,還在于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體會量角器的構造原理,既關注了操作技能的訓練,又將數(shù)學理解與數(shù)學思考放到了重要的地位,其實質不但體現(xiàn)了知識技能習得與數(shù)學活動經驗積累共同生長的教學理念,同時也讓學生對角的度量單位(即1度角)的概念有充分的感悟與認識。教學時,張老師是以一個關鍵性問題“你憑什么說這個角中有60個1度?”引發(fā)學生思考,展開教學的。
我們說,這個問題其實是這節(jié)課的核心,也是真正切入到角的度數(shù)本質的問題。張老師在課上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的:
請學生在量角器上找出1度的角。張老師請了兩位學生,第一位學生指出了0刻度線與順次的那個1格,說這就是1度角;第二位學生說:不僅僅這里有1度角,其他地方也有1格1格的,這些也是1度角。于是,張老師順勢將學生指的1格,畫出從中心點延伸的射線,讓學生明白,這里的1格,其實不是1格,而是從中心點出發(fā)的兩條射線形成的角,也就是1度角,這也是測量角的大小時所用的單位。
然后組織學生討論:60度的角中包含著幾個1度角?兩位學生展示了思考過程。一位學生是看外圈的,180到120間,正好是60個1度角,所以是60度;還有一位學生則是從起點開始,先看0到10之間是10度,再這樣10度、10度地數(shù)出6個10度,即為60度。
至此,做適度的總結:并不是刻度指向60才是60度,而是因為它里面包含了60個單位(1度角),所以是60度。這也是角的度數(shù)的本質內涵。
接著,在對后續(xù)3個角的測量結果反饋時,張老師始終以這個問題作為核心,引導學生思考、說理。學生度量角的度數(shù)的水平也從直觀認識到經驗認識,最終走向意義認識的水平。
筆者以為,張齊華老師的《角的度量》一課,與傳統(tǒng)的《角的度量》教學相比,具有明顯的特點:一是摒棄了以角的大小比較作為導入的設計,而是直接切入到量角的度數(shù),組織學生嘗試,從學生的嘗試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起點;二是不但引導學生將角的“度量”從直觀認識水平上升到經驗認識水平,而且還往上走了一步,即走向了意義認識水平,很好地體現(xiàn)了“操作的客觀性應以事物本質特征為根本”的學習理念,嘗試解決傳統(tǒng)教學始終無法解決“學生經常讀錯角的度數(shù)”的問題。這樣的教學還是能夠給一線教師以啟發(fā)的。
在課的最后,張老師對度量角的方法作總結時強調了三個基本要點:中心點對頂點,0刻度對一條邊,另一邊指向的度數(shù)即為角的度數(shù)。筆者以為,如果在最后一點的總結中,強調“這個角包含有幾個1度角,就是這個角的度數(shù)”的說法,則會更加能夠體現(xiàn)出本節(jié)課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