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艷,尹利華,馮麗彥,白蘭,王樂天(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總醫(yī)院肝臟移植研究所,北京 100039)
我國器官移植技術發(fā)展迅速,但發(fā)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器官來源不足的問題[1]。目前,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DCD)成為移植器官的主要來源,然而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器官捐獻者家屬做出捐獻的決定往往要經歷巨大的思想波動及心理斗爭,加上因親人去世的悲痛情緒,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傷害,這一現(xiàn)象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醫(yī)護人員的關注。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總醫(yī)院對106例器官捐獻者家屬在捐獻過程中出現(xiàn)的情況,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及干預,使家屬基本情緒穩(wěn)定,積極面對逝者、家庭和社會。現(xiàn)對器官捐獻家屬的哀傷護理總結匯報如下。
本院移植研究所自2013年9月12日- 2015年6月2日共進行了器官捐獻106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32例。年齡為6個月~ 70歲。
哀傷是人們在失去心愛的人或事物后所產生的一種自然的正常情感反應,是痛苦經歷和悲痛的體驗[2]。哀傷護理是指專業(yè)護理人員以醫(yī)學、心理學的多種理論體系為指導,以良好的醫(yī)患關系為橋梁,應用各種心理學技術,協(xié)助哀傷者(指遭遇失落或被奪取心愛的人)在合理的時間內引發(fā)正常的悲傷并健康的完成,以增進重新開始正常生活的能力,其目標是協(xié)助哀傷者處理因失落而引發(fā)的各種情緒困擾[3]。
3.1 思想教育:患者住院期間,提前對其家屬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相關疾病知識及心理壓力疏導,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家屬的焦慮水平[4]。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和交流,真誠聆聽并給予有效指導,取得患者家屬的信任,使家屬將內心思想和痛苦訴說出來,護理人員及時給予心理支持和幫助。向家屬宣傳器官捐獻的重大意義及其崇高性,使家屬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形成正確的認識。
3.2 心理護理:患者家屬既要照顧患者,又要承受失去親人的巨大精神打擊和難以抑制的悲痛心理。對捐獻者家屬做好死亡教育,向家屬解釋死亡是生命的最終歸宿,每個人都無法逃避,使家屬真正理解死亡的意義,認識到生老病死的自然規(guī)律,提高家屬的心理承受能力。護理人員應給予家屬心理安慰,語言親切,態(tài)度誠懇,及時了解家屬的需求,護理工作中應針對不同職業(yè)、不同性格的患者家屬進行適合的心理護理。
3.3 家庭支持:家庭是患者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依托,無論社會保障體系如何完善,都無法代替家庭的作用[5]。護士應認真聆聽家庭每個成員訴說心理感受和軀體癥狀,然后針對每個人的表現(xiàn)與感受進行評價,并給予正確指導,協(xié)助改善親屬之間的關系,使其家庭內部加強溝通,互相鼓勵,從而建立和諧的家庭支持體系。
3.4 輔助療法:可以通過音樂療法調節(jié)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及自主神經系統(tǒng)的協(xié)調功能[6]。根據(jù)不同的心理表現(xiàn),對癥配樂法分組選擇不同的音樂,引發(fā)人體心理生理狀態(tài)的改善,產生興奮或抑制的情緒反應,緩解緊張情緒,有效轉移注意力,從而達到放松的作用,減輕家屬悲傷心理。
3.5 家屬參與:積極詢問家屬的要求,盡最大能力以最佳的途徑滿足家屬正當合理的需求,以降低家屬心理疾病的發(fā)生率。盡量滿足家屬對患者治療、護理和生活的要求,鼓勵患者家屬參與患者的照護活動,使家屬從中得到安慰,從而穩(wěn)定情緒,積極配合醫(yī)護工作。
3.6 尊重家屬意見:林慧蓮等[7]提出了臨終關懷中的舒適護理,讓患者進入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適與放松,家屬也獲得了心理上的舒適。滿足家屬參與照護的需求,提高合作性和喪親后的支持,還有在患者病危時,家屬可能提出拒絕搶救及治療,我們應對其意見予以尊重并視情況合理合法地采納,使捐獻者減少痛苦,且有尊嚴的離去,使家屬得到安慰。
3.7 人性化的臨終護理:人性化的臨終護理給捐獻者家屬以有力的支持,有利于其承受悲痛和憂傷,在護理中貫徹整體護理觀念的體現(xiàn)。臨終關懷是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的全程護理模式,它涵蓋了所有的生理、心理、社會、精神的需要。要為患者和家屬提供一個共度有限時光的安靜環(huán)境,盡量滿足家屬提出的對患者有利的要求,其中包括治療、護理、生活等方面的合理要求,放寬陪護制度,指導家屬參與一些生活護理,盡量讓家屬多陪伴患者,使患者家屬得到慰籍,借以彌補以前自己對患者的不周之處,減輕家屬在患者逝世后的內疚心理。
綜上所述,對捐獻者家屬的哀傷護理是器官捐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護士應觀察和分析捐獻者家屬不同心理變化,不同的影響因素,積極采取相應護理措施,使家屬順利度過即將失去和失去親人后的痛苦歷程,提高家屬的心理健康、生活質量,同時改善捐獻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