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鮮鑫劉震坤
(1.樂山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四州樂山 614000;2.重慶三峽職業(yè)學院,重慶 404155)
淺談豆粕中主要抗營養(yǎng)因子及處理方法
陳鮮鑫1劉震坤2
(1.樂山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四州樂山 614000;2.重慶三峽職業(yè)學院,重慶 404155)
豆粕是常用的優(yōu)質的蛋白質飼料,但其中含有較多抗營養(yǎng)因子,會影響各種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引起畜禽不良反應。本文介紹了豆粕中存在的抗營養(yǎng)因子的種類,并對其作用機理以及處理方法進行了簡要闡述,以期為豆粕在畜禽飼料中的廣泛應用提供依據。
豆粕;抗營養(yǎng)因子;處理方法
豆粕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yǎng)物質,但同時也含有很多抗營養(yǎng)因子,這些抗營養(yǎng)因子如蛋白酶因子、凝集素、寡糖、大豆抗原蛋白等,不但降低了豆粕的利用價值,還可能危害動物的健康。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應盡可能降低豆粕抗營養(yǎng)因子的負面影響,提高豆粕營養(yǎng)成分的利用率。
抗營養(yǎng)因子是影響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產生不利影響以及使人和動物產生不良生理反應的物質,常見的豆粕抗營養(yǎng)因子有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寡糖、大豆抗原蛋白、抗維生素因子、植酸等。
2.1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大豆蛋白酶抑制因子是大豆中的主要抗營養(yǎng)因子之一。采食含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日糧后,畜禽的采食量、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降低,但其影響程度受日糧中蛋白酶抑制因子濃度高低的影響。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與小腸液中胰蛋白酶結合,生成無活性復合物,降低胰蛋白酶的活性,從而導致蛋白質利用率降低,引起胰腺肥大和增生,消化系統(tǒng)紊亂和失調,嚴重時出現下痢,使動物生長受阻。含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日糧會使動物采食量和日增重下降,從而降低飼料轉化率。
2.2 凝集素
凝集素是指在非免疫球蛋白本質的蛋白質或糖蛋白。動物采食凝集素會降低胃排空速率,從而影響動物采食量,使動物生長受阻。另外凝血素還會引起腸細胞退化,微絨毛變短萎縮,腸腔糜爛,病變組織水腫和杯狀細胞肥大增生等。凝血素又可誘導小腸內部菌群的改變,引起腹瀉、吸收障礙、生長抑制甚至死亡。凝血素對動物的抗營養(yǎng)作用及毒性與其含量和動物種屬、年齡、以及個體等因素有關,含大量的凝血素的日糧對動物生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但無毒性作用。
2.3 寡糖
寡糖是低聚糖的總稱,動物攝入適量的寡糖是有益的,能夠促進腸道有益菌的增殖。豆粕中寡糖主要包括棉籽糖,水蘇糖以及少量的毛蕊花糖。水蘇糖會導致豬的消化率明顯降低,還會使斷奶仔豬日糧能量和營養(yǎng)物質消化率下降。棉籽糖和水蘇糖可以增加食糜通過胃腸道的速率,進而影響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豬體內沒有可以降低水蘇糖等豆粕寡糖的α-半乳糖苷酶,導致進入消化道后段的水蘇糖等寡糖,被寄生的厭氧微生物分泌的相應的酶類降解,導致結腸pH值降低。
2.4 大豆抗原蛋白
大豆抗原蛋白也稱為致過敏蛋白質、致敏因子,是指大多數豆類子實中含有的一種大分子蛋白質或糖蛋白,能夠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并能與這些抗體結合,引起特異性免疫反應。被動物攝入后能改變體液免疫功能,引起腸道致敏反應,引起腸道對大分子蛋白質通透性的短暫性增加,影響腸道組織重量和消化液的分泌。大豆抗原蛋白的過敏反應還會導致仔豬腹瀉、體重嚴重下降甚至突然死亡。
2.5 其他抗營養(yǎng)因子
抗營養(yǎng)因子除了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豆粕寡糖、抗原蛋白外,還有抗維生素因子、植酸、脲酶等對動物生長性能和生理健康影響都比較大。
3.1 加熱處理
熱處理法對熱不穩(wěn)定的抗營養(yǎng)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凝集素、脲酶、抗維生素因子等產生破壞作用,但對大豆抗原蛋白、植酸、寡糖等熱穩(wěn)定性好的抗營養(yǎng)因子無效。
常壓加熱的溫度低,一般在100℃以上。常壓處理30min左右,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可降低90%左右,不破壞賴氨酸的活性。高壓處理時,溫度、壓力、pH值及原料性質變化時加熱時間也隨之變化。
3.2 化學處理
化學處理是通過添加一些化合物,達到處理或抑制抗營養(yǎng)物質的作用,從而提高豆粕的營養(yǎng)價值。不同化學物質對豆粕抗營養(yǎng)因子的破壞程度不同。用尿素處理生豆粕比較方便,且價格低廉,適宜的處理條件為:20%水、尿素濃度5%、20d,適合于小批量處理生豆餅。1%氫氧酸鈉溶液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及脂肪氧化酶的破壞程度最大?;瘜W方法在工業(yè)上易于控制,但殘留大量化學物質,影響飼料的品質,降低飼料的適口性,還會造成環(huán)境的污染,對動物的機體也有毒害作用。
3.3 酶制劑處理
將植酸酶中入豆粕中,對植酸進行水解,不僅可以消除酸對金屬離子的螯合作用,同時由于植酸被植酸酶水解時可釋放出磷、以及其他礦物元素而被動物吸收利用。
3.4 微生物發(fā)酵
利用微生物在豆粕中生長繁殖和新陳代謝,積累消化分解酶和中間代謝產物,分解和破壞抗營養(yǎng)因子,使豆粕中的一些成分改變,降低豆粕中有害因子含量,原來豆粕中的一些不能被消化吸收的寡糖可以被吸收利用。
3.5 作物育種方法
解決大豆及豆制品對動物生產影響的關鍵是要培育出專門化的品種。通過作物育種的方法選育出低含量或不含胰蛋白酶抑制劑和脂肪氧化酶等抗營養(yǎng)因子的大豆新品,進而提高大豆及豆粕的利用價值。
豆粕在畜禽飼料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但豆粕中存在的多種抗營養(yǎng)因子降低了豆粕的營養(yǎng)價值。目前對抗營養(yǎng)因子的研究已經取得初步進展,盡管如此,許多深層次的問題還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
[1] 劉寅哲.膨化豆粕對禽類消化吸收的影響[J].糧油加工,2008,(7):99-100.
[2] 瞿明仁.飼料衛(wèi)生與安全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8:90-91.
[3] 鄭愛娟,鄭樹貴,楊桂芹.抗營養(yǎng)因子及其處理方法[J].飼料與添加劑,2002,(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