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兒童醫(yī)院(300134)康倩 趙淑英
小兒經(jīng)皮腎穿刺活檢術對兒童腎臟疾病的診斷、指導治療以及判斷預后具有重要意義[1]。小兒紫癜性腎炎、難治性腎病綜合征、遷延性腎小球腎炎、狼瘡性腎炎等患兒,需在彩超引導下行小兒腎組織穿刺活檢術協(xié)助診斷,確診后實施治療方案。自2014年1月~2016年6月,總結本院腎臟科108例小兒在彩超引導下行腎組織穿刺活檢術,術前準備充分,術中順利,術后恢復良好。現(xiàn)將彩超引導下行小兒腎組織穿刺活檢術的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科住院行腎活檢、臨床資料完整、無禁忌癥、符合做腎穿條件的患兒108例作研究對象,其中男66例,女42例,年齡6月~14歲。
1.2 方法 患兒俯臥于檢查床上,頭偏向一側,腹部置一約10cm厚沙袋或枕頭,以壓迫腹部固定腎臟,穿刺點選擇在右腎下極外側緣,先做體表定位,再用超聲核實穿刺點的位置,同時測量腎下極表面至皮膚的深度,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鋪洞巾,局部逐層麻醉至腎包膜,在穿刺點上用皮鉆鉆開皮膚,用穿刺針按測得深度及進針方法刺入直至出現(xiàn)滿意擺動,表明此時針已達腎表面,令患兒深吸氣后憋住氣,對低齡或不合作的患兒采用捂口捏鼻的方法屏氣10秒鐘以上,B超引導下快速取出腎臟組織后拔針,拔針后用力壓迫穿刺部位5~10min,用無菌紗布包扎傷口,然后用沙袋、腹帶加壓包扎,俯臥送回病房。將采集的腎臟組織立即送病理檢查。
2.1 術前護理
2.1.1 詳細詢問病史,特別注意有無出血性疾病史,征求家長及患兒的同意。
2.1.2 全面查體排除有出血性疾病、腹部腫瘤、肝脾腫大、全身性感染性疾患等禁忌證的患兒。服用抗凝藥的患兒需要提前3d停用。對于煩躁易動、不配合的患兒,術前遵醫(yī)囑適當應用鎮(zhèn)靜劑。
2.1.3 術前要做好雙側腎臟彩超檢查,檢查出凝血時間、血小板計數(shù)、凝血酶原時間及纖維蛋白原、血型,必要時配血以備急用。同時測尿素氮及血肌酐,以了解腎功能狀況。
2.1.4 術前訓練 協(xié)助家長訓練患兒俯臥時控制呼吸的能力,吸氣并憋氣10秒鐘以上。同時訓練患兒床上大小便,防止術后患兒不習慣床上排便引起尿潴留。教會家長協(xié)助患兒床上大小便的方法,即術后患兒俯臥時,由2人協(xié)助患兒小便,1人抱住患兒的胸腹部,1人抱住患兒的下腹部和膝部,將患兒移向床邊,避免患兒腰部用力,同時給予采取遮擋措施。
2.1.5 術前1~2日囑患兒進食清談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膩食物,以免引起術后便秘,加之一些患兒不習慣床上排便,增加術后排便不暢的痛苦。術前午飯不宜過飽,以免術中俯臥時不適。
2.1.6 術前1日做局麻藥皮膚敏感試驗,根據(jù)實驗結果選擇藥物。術前1小時肌肉注射維生素K1及立止血,防止術中出血。
2.1.7 術前心理護理及健康宣教:由醫(yī)師向患兒及家長解釋腎穿刺活檢術檢查的目的、意義、必要性、重要性及檢查的風險性、安全性,操作過程及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由責任護士向患兒及家長講解術前、術中及術后的注意事項,安排已行腎穿刺的患兒家屬進行交流,減輕家屬和患兒的疑慮和恐懼,增強信心。同時針對患兒及家長的個體差異選用適宜的宣教方法。
2.2 術中護理 術中患兒的配合程度是決定腎穿成敗的關鍵。術中護士應配合醫(yī)生擺好患兒體位,取俯臥位,在腹部下,在肋骨和骨盆之間墊一約10cm高的沙袋或枕頭,松解衣褲,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在穿刺過程中護士給予鼓勵的語言、溫柔的語氣分散其注意力,增加安全感,從而提高穿刺合作程度。配合醫(yī)生進行操作,操作中要嚴格執(zhí)行無菌術,當穿刺針進入腎包膜處即指導患兒屏氣,年幼兒則采用捂口捏鼻法,同時觀察患兒面色、呼吸、心率,詢問有無頭暈、胸悶等。拔針后,無菌紗布壓迫穿刺點,一般需5~10min,無菌敷貼覆蓋,沙袋、腹帶包扎,平車護送病員回病房[2]。
2.3 術后護理
2.3.1 體位 患兒術畢安返病房后,置患兒于俯臥位4~6h,平臥24h,床上排便,避免腰部用力,一周內禁止劇烈運動。
2.3.2 監(jiān)測生命體征 術后給予心電監(jiān)護,1小時測量心率、血壓1次,掌握心率、血壓的動態(tài)變化,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報告醫(yī)生。
2.3.3 局部傷口的護理 保持傷口敷料的清潔、干燥,每日換藥一次,如發(fā)現(xiàn)敷料潮濕或被尿液污染及時更換,12~24小時去掉沙袋,48小時去掉腹帶。
2.3.4 飲食護理 腎穿刺后要求患兒短時間內大量飲水,促使膀胱在短時間內充盈,盡早排尿,以利于出血的觀察及尿路的沖洗,以防血凝塊阻塞所致的腎絞痛。術后進食易消化清淡飲食,宜少量多餐,不宜過飽。
2.3.5 皮膚護理 因小兒皮膚較為嬌嫩,長期受壓極易產(chǎn)生壓瘡,增加患兒痛苦?;純盒g后需要保持絕對臥床,適當作下肢、骶尾部、足跟等部位按摩,避免同一部位長期受壓,增加舒適感。24h后,需要2h更換一次體位,左側臥位、平臥位、俯臥位等交替進行。
2.3.6 尿液的觀察 術后應密切觀察尿色、尿量的變化。留取前3次尿標本及次晨第一次尿標本送檢。如持續(xù)出現(xiàn)肉眼血尿,延長臥床時間,延長沙袋壓迫及腹帶包扎時間,遵醫(yī)囑給予止血藥,同時觀察患兒有無腹痛、腹脹、腰痛等癥狀,必要時行B超檢查。
2.4 并發(fā)癥的觀察與護理 ①血尿:術后應仔細觀察患者尿量、尿色、面色及肢體溫度,并留取標本送檢。動態(tài)觀察尿液顏色,以判斷出血程度。如有肉眼血尿,多發(fā)生在穿刺當天24h內,大多在1~3天內消失,無需特殊處理,囑多飲水(有浮腫的患兒應酌情飲水),以便沖洗尿路,防止出血較多時血塊阻塞輸尿管。對血尿顏色較深者應使用止血藥,直到肉眼血尿消失。②腎周圍血腫:腎臟血管豐富,質地較脆,并隨呼吸上下移動,在進行腎穿刺活檢時常會發(fā)生腎血腫,一般的血腫無需特殊治療,多在1個月內自行吸收;出血較多,劇烈腰痛、腹痛的患者,可使用止血藥,持續(xù)臥床休息。如無血壓、脈搏變化時也不需輸血,經(jīng)內科保守治療出血仍不止者,需手術止血治療。③腹痛、腹脹腹痛、腹脹主要是由于緊張,腹帶包扎過緊及術前術后飲食不當引起,適當放松腹帶及加強飲食管理,避免過飽,少吃脹氣食物,是減少術后腹痛和腹脹的主要手段。腹痛明顯時遵醫(yī)囑給予小劑量的鎮(zhèn)靜藥。④急性尿潴留多為患兒不習慣床上排便或過于緊張導致排尿困難,給予按摩下腹部,熱毛巾熱敷下腹及會陰部,或聽流水聲刺激膀胱收縮等誘導排尿方法,經(jīng)上述處理后可緩解、防止尿潴留發(fā)生。
3.1 彩超引導下做小兒腎組織穿刺活檢術時,會產(chǎn)生一定創(chuàng)傷,增加患兒痛苦。同時,大多數(shù)患兒為學齡期兒童,極易產(chǎn)生叛逆心理,難以與臨床配合。因此,加強對患兒、家長開展心理護理,疏導不良情緒,可促進其與臨床配合。
3.2 腎臟穿刺活檢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準確性高的特點。但也對腎臟產(chǎn)生創(chuàng)傷,腎臟具有血流豐富、容易出血的特點,加上腎臟疾病患者易發(fā)生腎臟感染,使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危險性增高,因此,做好圍術期護理有著重要的意義。
3.3 有研究顯示,正常人出血時間多為1~3min,且由于腎臟位置較深,正常情況下隨呼吸上下移動,壓迫止血對腎組織止血效果不佳,術后主要靠血管自行凝血,因此對凝血功能無異常的患者,腎穿刺后早期下床活動可能不會增加出血的發(fā)生。
腎臟穿刺活檢術是一項有創(chuàng)檢查,可能發(fā)生出血、感染、尿潴留等并發(fā)癥。有效的護理措施可明顯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醫(yī)務人員專業(yè)技術水平,加強護患溝通,督促術前訓練,醫(yī)務人員具有高度的責任心是提高成功率和減少并發(fā)癥的關鍵所在。針對基礎性的護理,護士做得精、細、操作到位,大大提高了患兒和家長的滿意度。通過對108例腎穿刺患兒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行科學、有效、精心的規(guī)范化護理,預防和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了腎穿刺的成功率。
綜上所述,腎穿刺術安全可靠,實用性強,嚴重并發(fā)癥少,需要醫(yī)護人員有較高的技術及有效的護理,有效的心理支持減輕了患兒及家長的焦慮情緒,并得到其很好的配合。同時提高了患兒和家長的滿意度之后,又能有效提高手術成功率和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