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考古角度看閩南文化中的海洋性因素

      2017-04-04 18:26:59易德生
      福建開放大學學報 2017年5期
      關(guān)鍵詞:印度教石刻閩南

      易德生

      從考古角度看閩南文化中的海洋性因素

      易德生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湖北武漢,430077)

      閩南文化中有濃厚的海洋性因素。以泉州為例,從泉州所遺留下來的祈風石刻和眾多宗教石刻可以印證這一點。從這些遺跡可以看到,閩南文化中的海洋性特征主要包括“愛拼會贏”的開拓進取精神和兼容并蓄的開放包容精神。

      閩南文化;海洋性因素;考古

      閩南地處福建南部,包括泉州、廈門(一直以來行政上隸屬于泉州,清代鴉片戰(zhàn)爭之后列為通商口岸,才從泉州分開)及漳州地區(qū),海岸線曲折,背山靠海,以山地丘陵為主,只有沿九龍江及晉江河流地區(qū)有小面積沖積平原。閩南早期屬于閩越人活動的地區(qū),閩越人多濱河傍海,故如《漢書》卷64上所說,“習于水斗,便于用舟”,常過著“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袁康《越絕書》卷8)的生活。閩南在唐代,尤其是五代得到迅速發(fā)展。北宋時期,泉州已經(jīng)與廣州同為中國最大兩港口。到了南宋晚期及元代,“漲潮聲中萬國商”,泉州全面超過廣州而成為中國第一大港口。當時的泉州也是世界大港之一,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被海外商人、旅行家及傳教士稱為“刺桐港”或“刺桐城”(即Zaitun,波斯文和阿拉伯文的音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最閃亮的一顆明珠。

      閩南地區(qū)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了具有濃厚海洋特色的閩南文化。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這種文化隨著閩南人漂洋過海,到達臺灣、東南亞及世界各地,形成了閩南文化圈。泉州是閩南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地區(qū),我們試從泉州遺留的若干考古遺跡來考察閩南文化中的海洋性特征。

      一、從宋元祈風石刻看閩南文化中的海洋性特征

      唐及五代以泉州為代表的閩南地區(qū)經(jīng)濟得到迅速發(fā)展,人口劇增,以至于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民稠地狹,導致泉州人開始靠海為生,大力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南宋謝履在《泉南歌》中說,“泉州人稠山谷瘠,雖欲就耕無地辟。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1]閩南海上貿(mào)易的興盛可以從泉州流行的“祈風”石刻中可以看出。

      泉州祈風石刻鐫刻于西郊的九日山巖石上,對于這些祈風石刻的原始資料,福建學者做了較好的搜集考釋。[2]祈風石刻共有十段,都是關(guān)于南宋時期的。最早的石刻為淳熙元年(即1174年),最晚的為咸淳元年(即1265年),時間跨度約一百年。祈風地點是在九日山山麓延福寺中的通遠王祠。九日山下延福寺中立昭惠廟,祭祀海神通遠王。通遠王,為閩南地區(qū)最早的海上保護神,“通遠王”,“善利王”,“廣福王”,“顯濟王”,實為一神。到了元代,通遠王海神信仰才被媽祖信仰所取代。從石刻中,我們看到,每年兩次,泉州長官或市舶司官員帶領(lǐng)大小官員到海神廟——通遠王祠(與石刻中的“昭惠廟”、“昭惠祠”、“延福寺通遠善利廣福祠”是同一地點)進行隆重的祈風儀式。

      與航海貿(mào)易最相關(guān)的是關(guān)于祈風的時間。根據(jù)石刻可知,一年有兩次祈風時間,通常一次在陰歷夏4月,一次在冬11月(有時在10月或12月)。如果我們對航海信風規(guī)律有所了解的話,就可以看出,這祈風的時間是有道理的,是和信風有直接的關(guān)系。夏4月,是東南季風常刮的時候,這時候南洋的帆船可以借東南季風來泉州等地貿(mào)易,也即石刻中所謂“回舶南風”;冬季,正是北風盡吹的季節(jié),到南洋或回南洋的帆船開始行動,即石刻所謂的“遣舶祈風”。

      需要注意的是,石刻中關(guān)于祈風儀式最早為淳熙元年(即1174年),但實際上,至遲北宋甚至唐末五代,祈風儀式已經(jīng)在閩南出現(xiàn)。[3]可以說,祈風儀式的出現(xiàn)正是閩南海上貿(mào)易大發(fā)展時期,這不是偶然的。那么這種這種儀式的目的是什么呢?南宋嘉定、寶慶間(1208-1227年)在泉州做官的真德秀所作的《祈風文》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該文云:“惟泉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舶之至時與不時者,風也。而能使風之從律而不衍者,神也。是以國有典祀,俾守土之臣一歲而再禱焉?!衿浯笳秘熟`,俾波濤晏清,舳艫安行,順風揚颿(帆),一日千里,畢至而無梗焉。是則吏與民之大厚也。謹頓首以請。”[4]大致意思是,泉州,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是靠船舶的海上、海外貿(mào)易才足用。海上船舶能否成行,主要靠風。能使風有規(guī)律而不亂吹,只有靠神。因此國家專門有祭祀的儀式,使泉州的駐守官員一年要祭祀兩次。假若神大顯靈,則波浪平靜,船舶順風而行千里,通行無阻。這樣的話,是政府官吏和人們的大饋贈。可見向海神祈風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保佑本地海商和海外客商能夠一帆風順,平安航行。而海上貿(mào)易是泉州經(jīng)濟的根本。

      這種儀式充分說明了宋元以來閩南海外貿(mào)易的興盛??梢哉f,正是這種對海外貿(mào)易的熱衷,使閩南文化染上了強烈的海洋性特征。這種海洋性特征表現(xiàn)為“以海為田”,“愛拼會贏”的開拓進取精神。閩南人勇于在變幻莫測、有眾多風險的海洋中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和海上經(jīng)濟,閩南方言中的“行船走馬三分命”、“敢死提去食”,充分體現(xiàn)了敢于冒險拼搏的心態(tài)。同時,在重農(nóng)與重商的價值趨向上,敢于進取,崇商重利,海洋中獲取經(jīng)濟成功。閩南人敢于拼搏冒險的海洋精神不僅表現(xiàn)在海外貿(mào)易上,也表現(xiàn)在明清以來他們大量移民海外,在異國他鄉(xiāng)打拼。臺灣、東南亞等地已成為閩南人移民最多的地方。以至臺灣語言與文化與閩南基本相似,而東南亞華僑主要是閩南籍。

      閩南文化中所形成的海洋精神明清以來被發(fā)揚光大。顧炎武說“漳、泉濱海居民,鮮有可耕之地,航海商漁乃其生業(yè),往往多至越販諸蕃,市易諸夷。”[5]大致意思是說,漳州、泉州等濱海居民,可耕之地很少,航海貿(mào)易及漁業(yè)是其生業(yè)。這些居民往往和諸多海外居民進行商業(yè)貿(mào)易。明代福建人謝肇淛著有《五雜俎》,該書中說漳、泉之人,“東則朝鮮,東南則琉球、呂宋,南則安南、占城,西南則滿剌迦、暹羅,彼此互市,若比鄰然?!鼻宕鷱B門從泉州分離后,延續(xù)閩南人的海洋精神,也發(fā)展成為東南一大港。道光《廈門志》卷十五《風俗略》說,在廈門,“服賈者以販海為利藪,視汪洋巨浸如衽席,北至寧波、上海、天津、錦州,南至粵東,對渡臺灣,一歲往來數(shù)次。外至呂宋、蘇祿、實力、喇巴,冬去夏回,一年一次。初則獲利數(shù)倍至數(shù)十倍不等,故有傾產(chǎn)造船者?!遍}南自宋元以來海外貿(mào)易發(fā)達,海洋文化特征濃厚,可見一斑。

      二、從泉州的宗教遺跡看閩南文化中開放及包容的海洋性特質(zhì)

      宋元時期閩南海外貿(mào)易的興盛,是與世界眾多海外商人來泉州貿(mào)易分不開的。由于懷著不同宗教信仰的海外商人、旅行家及宗教人士云集泉州,故在泉州留下了眾多珍貴的各種不同宗教的遺跡。是名副其實的中世紀“宗教大觀園”。

      (一)伊斯蘭教

      由于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及波斯商人來泉州最多,故伊斯蘭宗教遺跡最多。其遺跡主要包括寺廟建筑及建筑構(gòu)件、墓地、墓碑及其與之有關(guān)的碑刻等。泉州現(xiàn)存的伊斯蘭教遺跡及石刻非常多,實屬國內(nèi)罕見。

      根據(jù)現(xiàn)存石刻和文獻記載,宋元時期,泉州至少存在7、8座規(guī)模宏大的清真寺。其中包括北宋時修建的艾蘇哈卜寺(即“圣友寺”)、南宋清凈寺、也門人捐建的也門清凈寺,默罕默德寺,納希德重修的清真寺、后坂大清真寺等?,F(xiàn)在仍存的寺廟是艾蘇哈卜寺。根據(jù)該寺的阿拉伯石刻碑文,其最初建造于回歷400年,即公元1009-1010年(北宋早期大中祥符年間),回歷710年重修,即1310-1311年(屬于元代至大年間)。該寺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具有典型的古代阿拉伯伊斯蘭建筑風格,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除了清真寺,泉州還有大小20多處穆斯林墓葬區(qū)。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靈山圣墓。據(jù)《閩書》等文獻加載,圣墓是伊斯蘭剛創(chuàng)立之初的默罕默德的門徒三賢、四賢之墓。每當開齋節(jié)等盛大穆斯林節(jié)日,穆斯林都會到圣墓去舉行宗教活動。圣墓保存有元代的“重修圣墓阿拉伯文碑”和“鄭和行香碑”等珍貴遺跡。鄭和行香碑樹立于圣墓柱廊的西側(cè),刻文曰:“欽差太監(jiān)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干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靈圣庇佑。鎮(zhèn)撫蒲和日記立。”

      伊斯蘭寺廟建筑構(gòu)件及墓葬的墓碑大都刻有文字,因此泉州遺存的伊斯蘭石刻聞名遐邇,被稱為國之瑰寶。石刻文字以阿拉伯文為主,還有波斯文及突厥文等。不少碑刻同時有漢文、阿拉伯文及波斯文。阿拉伯文的書寫體有多種,如古老的庫法體、三一體(大楷)、小楷、花體、波斯體等。從這些碑刻中可以看到,來泉州的穆斯林國別眾多,有波斯(伊朗)、也門、土耳其、摩洛哥、埃及、印度及亞美尼亞等。其中來自波斯的穆斯林最多。這些碑文說明這些穆斯林的后裔很多還留在泉州附近,成為今天的回族,且多聚居于晉江縣的陳埭和惠安縣的白崎。

      (二)早期基督教

      早期基督教包括景教與天主教圣方濟各派。景教為早期基督教的一支,由敘利亞人聶斯脫里創(chuàng)立,稱為聶斯脫里派(Nestorian),在唐代就傳入中國。元代隨蒙古軍隊自中亞及內(nèi)蒙又在中國東南部傳播。元代所謂的“也里可溫(Arkoun)”包括景教和天主教的圣方濟各派。迄今為止,約有三十方類似石刻保存在不同的博物館里。這些墓碑石刻。根據(jù)碑刻年代,大部分碑刻為元代中后期。這些石刻,常見有十字架、帶翅膀的天使、海水、蓮花等圖案,文字有敘利亞文、拉丁文、中文、波斯文等。

      根據(jù)吳文良等學者的研究,這些石刻可分兩類,分別屬于景教或天主教圣方濟各派。至于更具體的哪些碑刻屬于前者,哪些屬于后者,則有不同意見。有學者對兩類遺物的不同特點做了初步考察,并以此做為區(qū)分景教碑刻和圣方濟各派碑刻的根據(jù)。[6]這些碑刻中,有幾方頗具典型性。其中一方于1940年在泉州津頭埔出土,碑面陰刻兩行漢字和兩行敘利亞文字。根據(jù)夏鼐等人考證可判斷為景教碑刻,碑刻時間為1313年。[7]還有一方墓碑,上有拉丁文9行,據(jù)英國學者考證,是任泉州主教安德烈·佩魯賈的(Andern of Perugia),他是意大利天主教方濟各派教士。

      (三)摩尼教

      該教或譯作“末尼教”、“牟尼教”,我國典籍常稱為“明教”或“明尊教”等。摩尼教是在吸收襖教(拜火教)、景教、佛教思想元素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公元3世紀波斯人摩尼(Mani)創(chuàng)立。摩尼教大約在隋唐之際傳入新疆。后因為唐武宗滅佛,摩尼教也受到打擊,被迫轉(zhuǎn)入地下活動,并改稱為明教。《佛祖統(tǒng)記》卷48載:“吃菜食魔,三山尤熾。為首者紫帽寬袗,婦人黑冠白衣,稱為明教會。”南宋稱摩尼教為“吃菜食魔”或“魔教”,打擊甚嚴。元代對該教持寬容態(tài)度。兩宋及元時期,溫州及泉州該教頗為流行,是東南地區(qū)兩大流行中心。

      國內(nèi)摩尼教遺跡很少,且基本湮滅,但泉州則保存有遺址及遺物。晉江縣羅山鄉(xiāng)華表山麓的草庵明教寺,是我國唯一保留至今的元代明教寺院;其中的摩尼光佛石雕像,是世界上唯一保留至今的明教偶像。整座雕像身長1.52米,寬0.83米。像背后放射佛光,神態(tài)莊嚴。雕像左上角有楷書五行34字,右上角楷書五行52字,寫的是信徒捐獻資財,希望親人進入到光明圣界。在寺廟前20多米處的山巖上,有一明代僧人刻立的四行摩尼教的“四位一體”(或稱“四寂法身”)的宗教信條,其文曰:“勸念清凈光明,大力,智慧,無上至真,摩尼光佛?!背诉@些遺物外,1979年晉江縣文物管理部門在草庵附近發(fā)掘出土刻有“明教會”三字的瓷碗和瓷碗殘片。后來在一處古窯址也發(fā)現(xiàn)了這種碗的殘片。

      (四)印度教

      印度教公元7世紀以前叫婆羅門教,7世紀之后婆羅門經(jīng)過印度哲學家商羯羅改造而稱為印度教。該教流行于南亞及東南亞某些地區(qū),信仰濕婆、毗濕奴及梵天三位主神。印度教何時傳入泉州,文獻無記載。但從一些印度教石刻和家譜來看,可能宋代印度教已經(jīng)在泉州出現(xiàn),元代則相對興盛。

      據(jù)文獻記載,北宋雍熙年間(984-988),有印度僧人羅護那從海路到泉州,并在泉州見寶林院(今寶海庵),有學者認為羅護那為印度教徒,故該寺可能是印度教寺廟。元代泉州港海外貿(mào)易進入全盛時期,海外商人云集。信奉印度教的印度商人眾多。元初有位馬八兒國(今南印度)商人叫挹伯魯馬兒(別名達瓦浙哈克羅·瓦帝格兒)曾在泉州建立一座濕婆神廟。泉州新門外有一大“獨石柱”,俗稱“石筍”或“石祖”,高3米多,狀似男性生殖器,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印度教的遺跡,因為印度教林加派崇拜“林加”(男性生殖器)。另據(jù)《清源金氏族譜》載,泉州元代建有“番佛寺”,多數(shù)學者認為在佛寺前面加“番”字,表明不是佛教寺廟,應是印度教寺廟。

      由于戰(zhàn)亂或各種原因,印度教寺廟被毀壞,所以至今只能搜集到各種建筑構(gòu)件和散亂石刻。印度教寺廟遺物現(xiàn)大概有200多方,有印度教毗濕奴石雕像,有印度教神話浮雕石刻,有印度教石雕臥?;蚺P獅,有表現(xiàn)印度神話故事的十六角形石柱等。

      閩南人在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過程中,不僅形成了不畏艱險、“愛拼會贏”、開拓進取的海洋文化;同時,在與不同國家和文化的交往中,也學會了尊重多元文化和宗教,學會了以開放的、海納百川的胸懷接納各種不同文化,形成了兼容并蓄、開放包容的具有海洋性特征的文化。正是這種開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精神,導致宋元時期的泉州成為世界宗教博物館,一個多元宗教文化的中心。

      [1]王象之.輿地紀勝[M].上海:中華書局,1992.

      [2]吳文良.泉州九日山摩星石刻[J].文物,1962,(11).

      [3]莊景輝.泉州宋代祈風石刻考釋[J].江西文物,1989,(2).

      [4]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02.

      [5]楊欽章,何高濟.元代泉州方濟各會遺物考[J].泉州文史,1983,(8).

      [6]夏鼐.兩種文字合璧的泉州也里可溫(景教)墓碑[J].考古,1981,(1).

      [7]李玉昆.南安九日山摩崖石刻勘校記[J].泉州文史,1983,(8).

      G642.0

      A

      1008-7346(2017)05-0054-04

      2017-09-25

      易德生,男,湖北鐘祥人,湖北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鐘 晴]

      猜你喜歡
      印度教石刻閩南
      中外石刻大不同
      西狹頌摩崖石刻
      印度教藝術(shù)
      家教世界(2022年1期)2022-02-23 13:40:04
      近十年(2010~2019年)遼代石刻文研究綜述
      閩南文化傳承
      快樂語文(2021年11期)2021-07-20 07:41:48
      吳松柏的閩南威士忌小鎮(zhèn)
      海峽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 08:08:20
      喜迎春天
      中國慈善家(2020年2期)2020-09-09 09:04:09
      泉州開元寺印度教古石雕考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4
      閩南,閩南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24
      絕句《題〈清廉〉石刻》獲獎感言
      中華詩詞(2017年9期)2017-11-25 08:11:32
      丰镇市| 灵璧县| 河南省| 同仁县| 临西县| 扎赉特旗| 司法| 大渡口区| 临澧县| 涟水县| 双城市| 赣州市| 集安市| 肃北| 惠来县| 颍上县| 丰台区| 沾化县| 安福县| 高雄县| 德庆县| 甘泉县| 固原市| 华池县| 鸡泽县| 赤水市| 肃南| 阳曲县| 恩施市| 确山县| 洛浦县| 丽水市| 临沭县| 商河县| 隆林| 黄大仙区| 齐河县| 阳高县| 宜君县| 克拉玛依市| 仪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