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松,張玉萍,唐金武,顧文輝
(云南省昆明市瀕危動植物收容拯救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4)
富民枳(PonciruspolyandraSQDing),又名野橘子,屬于蕓香科(Rutaceae)枳屬(PoncirusRaf.),是丁素琴等1984年報道的枳屬一個新種[1]。目前,富民枳的野生資源已瀕臨滅絕。因此,云南省林業(yè)廳和科技廳于2009年12月聯(lián)合編制的《云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和《云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緊急行動計劃(2010~2015年)》中,昆明地區(qū)共有5個物種在冊,其中富民枳種群數量約為10株,瀕危等級為稀有,被列為亟待開展拯救保護的“雙二十”極小種群物種名錄。
富民枳(PonciruspolyandraSQDingetal.),是丁素琴等于七十年代中期開展云南省富民縣柑橘資源調查中,根據當地群眾提供的情況,發(fā)現(xiàn)的枳屬一個新種,其特征為常綠小喬木,成年樹體高約2.5m,新梢呈三棱形,綠色,老枝圓整。葉腋著一芽一短尖刺。中掌狀三出復葉,頂生葉片有波狀鋸齒,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深綠色。柑果幼嫩時扁圓球形,綠色,被絨毛,成熟期為10—11月,較普通枳果實大,黃色,扁圓球形,果面粗糙,基部淺洼,有放射溝紋。
自富民枳作為枳屬的一個新種發(fā)表以來,其分類地位頗有爭議。郭天池及何天富等人認為,富民枳是一個天然枳橙(P.trifoliata×Citrussinensis)類型,是枳與甜橙的天然雜種[2]?;阼?、枳橙與富民枳的RAPD分子標記分析結果顯示,3個種/雜種可聚分為2個類群,即枳橙與富民枳構成一個類群,枳獨自構成一個類群,表明富民枳與枳橙的親緣關系更近,而與枳的親緣關系較遠。
基于分子生物學技術手段,分別采用cpDNA的PsbH-PetB、TrnL-TrnF和TrnS-TrnG片斷序列、SSR和cpSSR分子標記技術探討了富民枳的分類地位[3]。富民枳與普通枳無論是在核基因組還是在葉綠體基因組上均存在較大差異,SSR標記具有高純合率,因此,均支持富民枳作為枳屬的一個新種。
富民枳果實瓤瓣內充滿肥大的種子,呈黃白色。播種繁殖出苗率高,飽滿種子萌發(fā)率可達94%~96%。分生根蘗能力強,在樹體周圍樹根遇坡坎或壕溝處,若自然覆土較淺,地下根部均能產生不定芽,形成根蘗苗,分株繁殖苗易成活,生長健壯,生長速度超過同期播種的普通枳。
采取富民枳1~2年生枝條進行扦插繁殖試驗,無論是采用500mg·L-1、1 000mg·L-1和100mg·L-1濃度的ABT生根粉處理,還是應用相同濃度的IBA、NAA和2,4—D處理,在70d后均未生根,但500mg·L-1濃度的2,4—D處理有促進1年生插穗產生愈傷組織的效應。由此可見,富民枳的扦插繁殖有一定的難度。
富民枳具有較強的耐寒力,根據對富民枳自然分布區(qū)域的調查,分布地海拔于2 400m左右,冬天有霜雪,水結冰,年均溫11 ℃左右。
富民枳花器構造中,雌蕊與雄蕊的相關位置可分為3種類型,即雌蕊花柱略高于雄蕊、花柱與雄蕊相平和花柱略低于雄蕊。而花柱比雄蕊略低的花類型,其雌蕊瘦小,有退化現(xiàn)象,授粉結果率低,此類花占總花量的79%,坐果率僅有1.2%;花柱與雄蕊等高類型花占總花量的10.5%,坐果率為2.2%;雌蕊比雄蕊略高者占總花量的10.5%,坐果率高達28%。前兩種類型為退化花類型,占總花量的89.5%。因此,富民枳結實率明顯低于普通枳,不宜作為采果目標樹種進行推廣使用。
以富民枳等7種砧木嫁接云檸1號檸檬,對嫁接苗葉片養(yǎng)分含量進行測定分析,綜合評價結果顯示,以富民枳為砧木處理的嫁接苗葉片中礦質元素養(yǎng)分含量最佳,說明富民枳具有高效吸收利用養(yǎng)分的特性[4]。用富民枳分株苗作砧木,嫁接紅橘、甜橙等20余個柑橘品種,接口生長牢固,大腳現(xiàn)象嚴重,嫁接的柑橘品種成年樹體與普通枳砧相比,表現(xiàn)矮化、早熟。因此,富民枳是一種優(yōu)良矮化的柑橘砧木樹種。
富民枳分布區(qū)域狹小,僅分布于滇中高原富民縣老青山周邊,海拔下限2 100m,海拔上限2 400m,生于峽谷陽坡,石巖山地灌叢中,屬于云南省特有的枳屬樹種,于1989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據相關文獻資料記載,在丁素琴等于20世紀70年代采集富民枳標本的老青山東側東瓜嶺山谷中,有大量的富民枳野生資源分布[5]。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于1992年開展富民枳野外資源調查時,在富民縣老青山周邊僅發(fā)現(xiàn)15株野生植株。2012年,昆明市瀕危動植物收容拯救中心與富民縣林業(yè)局聯(lián)合開展的富民枳野生資源調查時,共發(fā)現(xiàn)11株野生資源,其中1株生長于富民枳的原生地老青山冬瓜嶺,而其余10株生長于富民縣農業(yè)局茶桑果站位于大營鎮(zhèn)的種植園內,屬于遷地保護的富民枳野生資源。由于富民枳野生資源的快速減少,于1999年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云南省林業(yè)廳和科技廳于2009年12月聯(lián)合編制的《云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和《云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緊急行動計劃(2010~2015年)》,已把富民枳列為亟待開展拯救保護的“雙二十”極小種群物種名錄。
在野外調查工作中,工作人員深入到富民枳原生地進行了全面細致觀測與調查,歷時60余天,根據文獻記載的富民枳分布區(qū),深入到富民縣永定街道辦事處龍馬村委會的11個自然村,對富民枳可能分布的5km范圍內區(qū)域進行了現(xiàn)地調查,記錄富民枳原生地植被60多種,其中喬木樹種40余種,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20余種,拍照記錄500余張,走訪群眾20余戶。
在調查過程中,共走訪相關村民20余戶,制作訪談筆錄5份。根據相關人員介紹,富民枳的野外原生地位于現(xiàn)在的龍馬村委會冬瓜林干溝箐,生長于溝邊5~6m范圍內。富民縣于1986年推廣發(fā)展柑橘種植,擬將富民枳作為砧木加以利用,將野外發(fā)現(xiàn)的富民枳移栽10余株到縣茶桑果站苗圃種植,開展了嫁接繁殖試驗,由于嫁接口大腳特征明顯,當時認為不適宜用作柑橘類砧木,沒有進一步大面積發(fā)展富民枳。
也有人員介紹,當年移栽種植的富民枳有20余株,于1998年移植3株到昆明世博園內,現(xiàn)存活較好,其余植株于2008年為配合武昆高速公路的建設,將保存的富民枳進行了移栽,在苗圃內僅保留了幾株,但現(xiàn)已全部死亡。此外,2005年茶桑果站還組織單位技術人員采集富民枳果實,剝取種子開展了苗木培育工作,共得到富民枳實生苗100余株,回歸種植于老青山干溝箐溝邊,全部沒有成活。被訪人員認為,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富民枳原生地周邊伴生樹種已缺失,水分保持較差,使冬春干旱更為嚴重,從而導致種植的富民枳幼苗全部死亡。
在走訪調查中發(fā)現(xiàn),龍馬村委會冬瓜林村村民龍德昌家的家門口現(xiàn)存活有1株富民枳?,F(xiàn)地調查該株富民枳,地徑12~14cm,樹高3m。據龍德昌介紹,現(xiàn)存于他家門口的富民枳已有40多年的樹齡,是他父親從山上移栽于此,當時移栽了3~4株,但僅存活了1株,自移栽種植后就沒有進行管理,任其自然生長,每年2—3月開花,但始終沒有結果。其父親曾嘗試開展了扦插育苗,但沒有成功。此外,據龍德昌介紹,在他小時候到干溝箐放牛,富民枳果實在秋天成熟時都是黃色的。
在走訪調查中還得知,龍馬村委會馬鹿塘村村民韓德育家的家門口現(xiàn)有3株富民枳。現(xiàn)地觀測,有2株主干明顯,地徑分別為3cm和8cm,樹高分別為1.2m和2.2m;另一株為叢生,高1.8m。據韓德育介紹,3株富民枳至今尚未開花,是他在25年前從干溝箐溝邊移栽到他家,當時株高僅有10cm左右,移栽后沒有進行過澆水等管理,每年春季開始發(fā)芽,進入雨季后就不再萌發(fā)新芽。另據韓德育介紹,原生地富民枳株高可達2m以上,大多植株為叢生,果實為黃色,但沒有食用。富民枳的根部可以入藥治療風濕,效果較好。因此,在野外挖取了一些富民枳的根段,留存后用于入藥。
由此可見,當地村民對富民枳的應用價值認識較淺,對其科學理論價值更無認知,無論是對富民枳的野生資源,還是采挖移植后的植株,保護意識均不強,也許是導致富民枳野生資源極劇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富民枳原生地分布的喬木類樹種主要有云南松、滇油杉、云南榧樹、川黃檗、高山櫟、栓皮櫟、厚皮香、化香樹、黃檗、黃連木、滇青岡、白櫟、漆樹、五角楓、青榨槭、山楊、山玉蘭、云南含笑、頭狀四照花、野核桃、長梗潤楠等21種;灌木類植物主要有錦繡杜鵑、紫珠、樹蘿卜、長葉枸骨、大白花杜鵑、馬纓杜鵑、栽秧花、西南紅山茶、十大功勞、山梅花、清香桂、鞘柄木、南燭、旌節(jié)花、莢蒾、黃楊、黃牡丹、大花衛(wèi)矛、粉葉小檗、板凳果、扁桃木、刺老苞、大果爬藤榕、地涌金蓮和滇常山等25種,此外,還發(fā)現(xiàn)桑寄生灌木1種;草本類植物主要有大戟、拉拉藤、馬先蒿、商陸、木賊、南星、七葉一枝花、蕁麻、唐松草、紫堇、云南鼠尾草等11種,蕨類植物主要有鳳尾蕨和里白2種。
在調查的老青山冬瓜嶺周邊方圓5km范圍內,沒有發(fā)現(xiàn)富民枳的野生植株,與前期相關報道中認為富民枳野生資源已經滅絕的結論相一致。新發(fā)現(xiàn)從原生地移栽的富民枳3株,即栽種于馬鹿塘村村民韓德育家的家門口。此外,現(xiàn)地調查了前期從原生地移栽于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園遷地保護園內的4株、昆明世博園內3株、冬瓜林村村民龍德昌家1株共計8株,均生長良好。
經過對富民枳原生地的現(xiàn)地調查,由于多年的放牧、周邊區(qū)域的開墾等,造成原生地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加之當地村民對富民枳的保護意識不強,隨意采挖等,導致了富民枳野生資源的快速滅絕。此外,當前富民枳原生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變較大,若不采取特殊保護措施,也不利于人工培育富民枳小苗的回歸種植。
在富民枳原生地龍馬村委會冬瓜嶺,組織黨員、村民進行科普宣傳,充分發(fā)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黨員帶頭,不到原生地塊放牧,并協(xié)助管護人員,同時做好其他村民保護意識的宣傳教育工作。
結合扶貧工作的要求,通過對富民枳原生地進行封山育林,保護原有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為人工培育富民枳苗木的回歸種植創(chuàng)造生存條件。
聯(lián)合科研院校加快富民枳人工苗木的培育工作,通過回歸種植試驗,從中篩選出抗逆性強、適應性好的種苗加以推廣種植,不斷擴大富民枳種群數量。此外,在原生地通過造林等工作,選擇種植耐旱、耐貧瘠、適應性強的伴生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進一步改善富民枳的野外生存條件。喬木樹種可選用清香木、滇青岡、白櫟、華山松、四照花、野核桃、大花衛(wèi)矛等;灌木樹種可選用杜鵑、云南含笑、十大功勞、刺腦苞、長葉枸骨;草本植物可用紫堇、唐松草、馬先蒿、拉拉藤、大戟等。
富民枳野生資源已經滅絕,而從原生地移栽種植的11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園遷地保護園內4株、昆明世博園3株、龍馬村委會冬瓜嶺村龍德昌家1株、馬鹿塘村韓德育家3株),長勢良好。此次調研工作對下一步富民枳的人工種植,擴大種群數量的技術措施制定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從調查的資料可以看出,當年富民縣發(fā)展柑橘產業(yè),從原生地移栽了部分富民枳作為嫁接砧木,這是富民枳瀕危的原因之一。其次,原生地距離村莊很近,又是放牧的必經之路,多年放牧中的牲畜破壞導致富民枳越來越少。第三,當地老百姓用富民枳的果實治療咳嗽,用根治療風濕,過度采挖入藥也是富民枳野生資源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
[1] 丁素琴,張顯努,暴卓然,等.中國枳屬一新種[J].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1984(3):59-60
[2] 劉利勤,楊靜,顧志建.富民枳的核型與分類位置探討[J].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2007,29(2):198-200
[3] 范眸天,梁明清.富民枳與枳的花粉形態(tài)與分類位置探討[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1998,13(3):298-300
[4] 鐘瑞芳,王仕玉,梁明清,等.富民枳的生物學特性及利用研究初報[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1,16(3):244-246
[5] 易龍,周常勇,周彥,等.中國野生柑橘上衰退病毒分離株分子特征分析[J].中國農業(yè)科學,2007,40(5):93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