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 張曉昕 徐柯心 張文婷 樊嬌嬌 趙崇軍 馮婭茹 倪媛媛 馬志強 林瑞超
·綜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收載的有毒中藥毒性研究概況
夏青 張曉昕 徐柯心 張文婷 樊嬌嬌 趙崇軍 馮婭茹 倪媛媛 馬志強 林瑞超
有毒中藥的應用和記載歷史悠久,其毒性是把雙刃劍,能否合理使用,直接關系到臨床用藥安全。本綜述通過檢索相關中文數(shù)據(jù)庫,總結了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收載的83種有毒中藥的毒性等級、用法用量、含量測定、毒性成分、毒性靶器官、半數(shù)致死劑量等信息,以期為有毒中藥毒性、毒性分級、毒性控制方法等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有毒中藥; 藥典; 毒性分級; 用法用量; 毒性成分; 毒性靶器官; 半數(shù)致死劑量
有毒中藥的合理應用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用藥的智慧與特色,有關中藥毒性的記載歷史悠久,因在某些病癥中所起到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其使用一直延續(xù)至今?!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以下簡稱藥典)已于2015年12月1日正式實施,其一部共收載藥材與飲片618種,其中“性味與歸經(jīng)”項下標注有“大毒”“有毒”或“小毒”的共計83種,占總數(shù)的13.43%,毒性分級系沿用歷代本草的記載,作為臨床用藥的警示性參考。本綜述通過檢索藥典以及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維普網(wǎng)等相關中文數(shù)據(jù)庫資源,對藥典中收載的83種有毒中藥的用法用量、含量測定、毒性成分、毒性靶器官、半數(shù)致死劑量(LD50)等信息進行綜述,并討論了其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以期為有毒中藥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藥典中共收載83種有毒中藥,其中10種標注為“大毒”,42種標注為“有毒”,31種標注為“小毒”[1]。
10種“大毒”中藥中,川烏和草烏一般炮制后使用,巴豆僅提示外用適量;川烏、馬錢子、馬錢子粉、巴豆霜和草烏的含量測定項中規(guī)定了指標成分的含量上限與下限,這些指標成分均既為有效成分,又為有毒成分;僅鬧羊花項下未列有含量測定項。
42種“有毒”中藥中,土荊皮、天南星僅外用,未給出具體用量;制川烏、附子、制草烏用法用量項下提示先煎久煎;含量測定項中,千金子霜、制川烏、蒼耳子、苦楝皮、制草烏、罌粟殼項下規(guī)定了指標成分的上下限;干漆、白附子、白果、金錢白花蛇、牽牛子、商陸、常山、蘄蛇等8個品種未列有含量測定項。
31種“小毒”中藥均提示了用量范圍,苦杏仁項下提示生品入煎劑后下;川楝子、紅大戟含量測定下規(guī)定了指標成分上下限,水蛭含量測定項采用了效價作為指標,九里香、土鱉蟲、大皂角、小葉蓮、飛揚草、地楓皮、金鐵鎖、草烏葉、南鶴虱、豬牙皂、綿馬貫眾、綿馬貫眾炭、紫箕貫眾、蒺藜、榼藤子、鶴虱等16個品種未列出含量測定項。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大毒中藥僅鬧羊花最大用量大于0.6 g,其他9種大毒中藥中6種(占“大毒”中藥總數(shù)的50%)最大用量不高于0.6 g,4種未提示用量;有毒中藥中,最大用量大于9 g的有7種(占“有毒”中藥總數(shù)的16.67%),大于3 g但小于等于9 g的16種(占“有毒”中藥總數(shù)的38.10%),大于1 g但小于等于3 g的有9種(占“有毒”中藥總數(shù)的21.43%),小于等于1 g的有7種(占“有毒”中藥總數(shù)的16.67%),另有3種未提示用量;小毒中藥中,最大用量大于9 g的有9種(占“小毒”中藥總數(shù)的29.03%),大于3 g但小于等于9 g的14種(占“小毒”中藥總數(shù)的45.16%),大于1 g但小于等于3 g的有7種(占“小毒”中藥總數(shù)的22.58%),小于等于1 g的有1種(占“小毒”中藥總數(shù)的3.23%)。由此可以看出,有毒中藥的用量與其毒性等級總體呈負相關。
藥典收載的83種有毒中藥,因其臨床使用頻率、藥材消耗量等不同,致使其關注度不同,毒性研究進展相差較大。較為常用的有毒中藥,如附子、半夏等,研究較為深入,其所含毒性成分、毒性靶器官、毒性作用機制等均較為明確。而臨床用量較少的有毒中藥,如三顆針、金鐵鎖等,毒性研究較為欠缺。本綜述通過檢索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維普網(wǎng)等相關中文數(shù)據(jù)庫資源,對藥典中收載的83種有毒中藥的毒性成分、毒性靶器官、半數(shù)致死劑量(LD50)等進行了歸納總結。詳細信息見表1~3。
“大毒”中藥的主要毒性成分和主要毒性靶器官基本明確,急性毒性有據(jù)可查,毒性部位提取物LD50值小,毒性大。檢索結果顯示礦物藥紅粉毒性成分為氧化汞等無機汞,而其主要毒性靶器官和急性毒性缺乏相關數(shù)據(jù)支持。本綜述亦未檢索到鬧羊花急性毒性相關數(shù)據(jù)。出乎意料的是,在以“大毒”中藥天仙子水煎液進行急性毒性實驗時,未見小鼠中毒死亡現(xiàn)象,不能測得LD50值,因此,有必要進一步通過生物學方法篩選出天仙子中的毒性部位和毒性成分,明確其毒效物質(zhì)基礎,以保證臨床用藥安全。
檢索結果顯示,13種“有毒”中藥相關的主要毒性成分、主要毒性靶器官和急性毒性LD50值信息不完善。其中,三顆針、白果、金錢白花蛇、硫磺等4種中藥,沒有檢索到任何一項有關上述基礎毒性數(shù)據(jù)的信息。在蜈蚣和千金子霜急性毒性實驗中,未出現(xiàn)小鼠中毒死亡現(xiàn)象,無法測得LD50值。
“小毒”中藥的毒性研究進展總體較慢,且不同品種間相差較大,僅有10種“小毒”中藥的檢索結果涵蓋了上述全部三項毒性數(shù)據(jù)。九里香、土鱉蟲、大皂角、地楓皮、豬牙皂、綿馬貫眾炭、紫箕貫眾、鶴虱、翼首草等9個品種,未能檢索到任何一項有關上述基礎毒性數(shù)據(jù)的信息。在有關紅大戟、急性子和蒺藜的急性毒性實驗中,亦未出現(xiàn)小鼠中毒死亡現(xiàn)象,無法測得LD50值。
根據(jù)表1~3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有毒中藥毒性靶器官主要集中于肝臟(24種,占28.92%)、腎臟(24種,占28.92%)、消化系統(tǒng)(24種,占28.92%)、神經(jīng)系統(tǒng)(23種,占27.71%)和心血管系統(tǒng)(22種,占26.5%)。急性毒性半數(shù)致死劑量(LD50)數(shù)據(jù)較為繁雜,由于藥物提取方式、動物選擇、給藥方式、給藥次數(shù)、觀察時間、統(tǒng)計與計算方法等方面的不統(tǒng)一,造成現(xiàn)有數(shù)據(jù)的可比性較差,不能準確概括其與有毒中藥毒性等級的關聯(lián)性。中藥毒性成分主要為生物堿、萜類及揮發(fā)油、皂苷、毒蛋白等。
表1 藥典標注為“大毒”的中藥品種基礎毒性信息
表2 藥典標注為“有毒”的中藥品種基礎毒性信息
續(xù)表
表3 藥典標注為“小毒”的中藥品種基礎毒性信息
中國有毒植物有943種,分屬101個科,在900余種有毒植物中有500余種為藥用植物,進行過深入的化學、藥理和毒理研究的不到30%[117]?!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收載的83種有毒中藥僅占中國有毒植物的8.8%,但其均為確有療效、臨床較為常用的品種。有毒中藥在一些疑難雜癥的治療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如對于西藥束手無策的肝硬化腹水、惡性腫瘤積水,中醫(yī)利用“峻下逐水”藥治療收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但由于有毒中藥的特殊性,導致臨床上很難控制其使用,極易出現(xiàn)毒性反應。進一步明確有毒中藥的“毒—效”關系,建立更為合理的毒性評價與控制方法刻不容緩。
近些年,中藥毒性研究領域的學者在有毒中藥的毒性成分、毒性靶器官、毒性作用機制、毒性分級方法、毒性控制方法、炮制減毒和配伍減毒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推動了對有毒中藥和中藥毒性的認識。但是,中藥毒性控制方法仍較為欠缺,沒有形成較為通用、高效的毒性控制手段。由于醫(yī)療環(huán)境的變化,對于毒性較難掌握、易于引發(fā)病人中毒的有毒中藥,為避免產(chǎn)生醫(yī)療糾紛,其在臨床中的使用率大大降低。
化學評價模式仍然是當前應用較為廣泛的評價模式。現(xiàn)行藥典中,僅有13種有毒中藥的含量測定項下對指標成分同時做出了含量上限與下限要求,其指標成分多既為有效成分又為有毒成分,其他70種有毒中藥缺乏相應的毒性控制指標。然而,一種或幾種化學成分的含量并不能充分體現(xiàn)中藥的毒性,更無法體現(xiàn)中藥毒性的分級情況。為解決這一問題,本領域?qū)W者將指紋圖譜模式應用于毒性控制,隨著各種色譜光譜技術的聯(lián)用,指紋圖譜模式在毒性控制中展現(xiàn)了一定的優(yōu)勢。然而,指紋圖譜模式并無法直觀地表現(xiàn)出中藥的毒性,尤其是毒性成分或毒性部位不明確的有毒中藥,且仍無法體現(xiàn)毒性等級。傳統(tǒng)中藥毒理研究主要為急性毒理研究和長期毒理研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觀測的方法及指標不斷豐富,也更具有特異性,如:血清藥理實驗觀察、毒代動力學研究觀察、遺傳毒理學研究觀察等。近年來,逐漸有關于中藥毒性生物評價模式的報道出現(xiàn),生物評價模式也逐漸受到本領域?qū)W者的認同和重視,選擇合適、合理的觀察指標和動物模型,尤其是相應疾病動物模型,根據(jù)動物中毒反應構建以“毒價”為指標體系的生物評價模式,建立樣品制備、動物實驗操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等相關標準操作規(guī)程,結合各種相關毒理學終點以及化學、儀器分析手段,形成較為通用、能夠高效地反映中藥毒性的評價體系,將積極推動有毒中藥毒性成分、毒性靶器官、毒性作用機制、毒性分級等方面的研究。對于現(xiàn)行藥典中記載的83種有毒中藥,分級多依據(jù)傳統(tǒng)記載與經(jīng)驗,無系統(tǒng)數(shù)據(jù)支撐,毒性可比性較差,應以上述評價體系建立急性毒性、發(fā)育毒性、心臟毒性、肝臟毒性、腎毒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毒性等篩選模型,探討其毒性和毒性分級的合理性;現(xiàn)行藥典收載但未標注毒性且已引起中毒事件的中藥,如何首烏、千里光、檳郎等,以及現(xiàn)行藥典未收載但臨床常用且已引起中毒事件的中藥,如黃藥子、雷公藤、藜蘆等,應利用上述評價體系明確其毒性,并對其毒性合理分級;對于未標注有毒且未出現(xiàn)毒性報道的中藥,應利用上述評價體系普遍篩查其潛在毒性,降低中藥中毒事件發(fā)生概率,保證臨床用藥安全。
[1]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
[2] 劉瑤,焦豪妍. 川烏毒理與藥理現(xiàn)代研究進展[J]. 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0,31(3):66-67.
[3] 劉強強,郭海東,徐策,等. 川烏毒理作用研究進展[J]. 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2,8(8):110-112.
[4] 賈旋旋,李文,李俊松,等. 馬錢子的毒性研究進展[J]. 中國中藥雜志,2009,34(18):2396-2399.
[5] 龔千鋒,周道根,張的鳳,等. 馬錢子不同炮制品急性毒性實驗研究[J].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19(3):47-48.
[6] 華春玉. 不同粒徑馬錢子粉的急性毒性實驗[J]. 醫(yī)藥導報,2001,20(12):776-776.
[7] 李軍,門啟鳴,劉進朋,等. 天仙子研究概況[J]. 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2,30(3):615-618.
[8] 黃文娟,姜林. 巴豆中維醫(yī)炮制品質(zhì)量和LD50的比較及相關性分析[J]. 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3(1):13-15.
[9] 黃志輝,吳雪茹,劉香英.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毒性中藥分析[J]. 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4,12(11):111-113.
[10] 張小紅,董磊遲,李會軍,等. 高效液相色譜蒸發(fā)光散射檢測法測定鬧羊花中鬧羊花毒素II的含量[J]. 中國新藥雜志,2013,22(5):602-604.
[11] 凌珊,龔千鋒. 草烏的研究進展[J].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3(3):90-94.
[12] 劉帥,劉曉艷,李妍,等. 草烏及其炮制品的急性毒性實驗研究[J]. 中國藥物警戒,2015,12(7):513-521.
[13] 張凌,劉長安,李文宏,等. 草烏與瓜蔞白及半夏配伍的急性毒性研究[J]. 時珍國醫(yī)國藥,2014,25(11):2616-2618.
[14] 劉亞楠. 中藥斑蝥研究進展[J]. 中藥與臨床,2013,4(1):50-52.
[15] 劉沁. 斑蝥質(zhì)量分析與毒性研究[D]. 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
[16] 王少敏,陸繼偉,孟莉,等. 頂空進樣GC/MS法研究干漆中的揮發(fā)性毒性成分[J]. 中成藥,2014,36(3):567-571.
[17] 王偉成,陸榮發(fā),趙世興,等. 土荊皮甲酸的抗生育作用和毒性[J]. 生殖與避孕,1989,9(1):34-37.
[18] 李曉翠,苗愛東,張洪峰,等. 土荊皮的研究進展[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23(29):3301-3304.
[19] 李妃,李成平,付暉,等. 山豆根研究進展及毒性成分檢測方法補充報道[J]. 藥物分析雜志,2013,33(8):1453-1463.
[20] 王君明,崔瑛. 山豆根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毒性研究進展[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4):229-232.
[21] 孫蓉,楊倩,趙燕. 山豆根不同組分小鼠急性毒性比較研究[J]. 中國藥物警戒,2010,7(5):257-262.
[22] 孟夏,侯朋藝,陳曉輝. 千金子毒性作用的研究進展[J]. 中國藥房,2013,24(7):657-660.
[23] 梁婭君,鄭飛龍,唐大軒,等. 千金子不同提取物對小鼠的毒性及藥效學的初步研究[J]. 華西藥學雜志,2011,26(1):27-29.
[24] 李濱,劉石磊,鄒存珍,等. 千金子急性毒性實驗研究[J]. 黑龍江醫(yī)學,2006,19(2):96-96.
[25] 孫付軍,宋衛(wèi)國,李英霞. 千金子及不同含油量千金子霜急性毒性比較[J]. 中國藥物警戒,2011,8(1):20-23.
[26] 柴玉爽,王玉剛,花雷,等. 附子烏頭草烏及其炮制品的毒效比較[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1,13(5):847-851.
[27] 楊書彬,王喜軍. 天南星的毒性認識及毒性研究現(xiàn)狀[J]. 中醫(yī)藥學報,2009,37(5):102-104.
[28] 董偉. 中藥天南星的毒性研究[D]. 哈爾濱: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1.
[29] 吳魯東. 天南星及其炮制品的質(zhì)效評價[D].廣州:廣東藥學院,2014.
[30] 林慧彬,安蕓,路俊仙,等. 中藥木鱉子的研究進展[J]. 時珍國醫(yī)國藥,2009,20(4):785-787.
[31] 王一碩,趙麗娜,張振凌. 中藥木鱉子炮制歷史沿革及毒性研究進展[C]//2010中藥炮制技術、學術交流暨產(chǎn)業(yè)發(fā)展高峰論壇論文集,2010.
[32] 張險峰. 甘遂的毒性及其解毒藥理機制研究進展[J]. 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4,34(18):1611-1615.
[33] 刁義平. 生甘遂和醋甘遂提取物急性毒性和刺激性實驗研究[J]. 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7,9(4):243-246.
[34] 姜瑋,王新敏,唐于平,等. 甘遂不同提取物對斑馬魚急性毒性的初步觀察[J].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8(1):53-56.
[35] 鮑薈竹. 仙茅的毒效學和靶器官毒作用規(guī)律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1.
[36] 黃金鈺,戴忠,馬雙成. 白附子的研究進展[J]. 中草藥,2015,46(18):2816-2822.
[37] 孫力,胡艷文,于曉紅. 生白附子混懸液經(jīng)口給藥的急性毒性實驗研究[J]. 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0,17(5):437.
[38] 韋祖巧,鄒翔,曲中原,等. 白屈菜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 中草藥,2009,40(S1):38-40.
[39] 曲桂娟,董曉慶,王延卓,等. 白屈菜總生物堿對小白鼠急性毒性試驗的研究[J]. 中國獸藥雜志,2010,44(9):17-18.
[40] 姚靜慧,李晶,林宇棟,等. 半夏毒性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3,47(9):90-93.
[41] 孫蓉,黃偉,鮑志燁,等. 基于功效和物質(zhì)基礎的半夏毒性研究進展[J]. 中國藥物警戒,2010,7(1):37-40.
[42] 中國人名解放軍后字236部隊四所. 姜對大白鼠實驗性矽肺防治效果的初步觀察[J]. 衛(wèi)生研究,1972,(2):18-25.
[43] 梁愛華,商敏鳳. 朱砂的毒性研究概況[J]. 中國中藥雜志,2005,30(4):249-252.
[44] 何海洋,康峰,顏俊文,等. 朱砂、朱砂安神丸與氯化汞、輕粉的急性毒性對比[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2):219-223.
[45] 李丹,雷國蓮,顏永剛,等. 華山參生品與炮制品急性毒性實驗研究[C]//第一屆全國中藥商品學術大會論文集,2008.
[46] 張荒生,王進軍. 中藥全蝎的藥理研究進展[J]. 中國中醫(yī)急癥,2007,16(2):224-226.
[47] 文麗梅. 中藥中各類毒性成分的中毒機制和炮制減毒原理[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20):2279-2280.
[48] 韓偉. 芫花化學成分及質(zhì)量標準研究[D].咸陽:陜西中醫(yī)學院,2010.
[49] 代光秀. 醋炙對芫花毒性和藥效影響的實驗研究[J]. 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2,30(12):2766-2767.
[50] 趙一,原思通,李愛媛,等. 炮制對芫花毒性和藥效的影響[J]. 中國中藥雜志,1998,23(6):344-347.
[51] 汪洋. 中藥蒼耳子的毒性物質(zhì)基礎及中毒機制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2010.
[52] 張婷婷,鄢良春,趙軍寧,等. 蒼耳子"毒性"及現(xiàn)代毒理學研究進展[J]. 藥物評價研究,2010,33(5):2814-2818.
[53] 周鴻立,孫永旭,李勇,等. 兩頭尖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18(5):1239-1241.
[54] 趙振坤. 中藥兩頭尖的質(zhì)量控制及其毒性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3.
[55] 張建樓. 苦楝皮對妊娠早期小鼠胚胎毒性的研究[C]//全國動物生理生化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暨第十三次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匯編,2014.
[56] 葛秀允,孫立立,張樂林. 醋制對京大戟刺激性毒性作用的影響[J]. 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5,35(5):380-385.
[57] 邱韻縈,郁紅禮,吳皓. 大戟科大戟屬根類中藥的毒性研究進展[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7(23):259-264.
[58] 王曉帆,張元媛,馬超,等. 牽牛子毒性研究進展[EB/OL].北京: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2012-06-14]. 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1206-218.
[59] 敖冬梅,魏群. 牽牛子研究進展[J]. 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3,10(4):77-80.
[60] 孫蓉,鮑志燁,黃偉,等. 香加皮不同組分對小鼠急性毒性實驗比較研究[J]. 中國藥物警戒,2010,7(10):579-584.
[61] 孫蓉,鮑志燁,黃偉. 基于功效和物質(zhì)基礎的香加皮毒性研究進展[J]. 中國藥物警戒,2010,7(7):432-434.
[62] 趙臺安,鄭鐘璇,卜俊,等. 洋金花的法醫(yī)毒理學研究Ⅱ、急性毒性的測定[J]. 法醫(yī)學雜志,1988,4(2):26-28.
[63] 趙永娜. 臭靈丹水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及鎮(zhèn)痛作用的實驗研究(英文)[J]. 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2005,17(4):457-459.
[64] 汪蘭云,莊果,李俊松,等. 狼毒醋炙前后毒性比較研究[J]. 江蘇中醫(yī)藥,2012,44(6):71-72.
[65] 楊陽. 狼毒大戟對小鼠經(jīng)口急性毒性試驗[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3(4):23-26.
[66] 雷宏東. 常山堿的提取、分離及其藥效學研究[D]. 蘭州: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2011.
[67] 郭志廷,梁劍平,雷宏東,等. 常山提取物的急性毒性試驗研究[C]//第十一屆全國青年藥學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會論文集,2012.
[68] 李一飛,姚廣濤. 商陸藥理作用及毒性研究進展[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3):248-251.
[69] 董菊,吳娟,王明艷,等. 雄黃及其復方的毒理學研究進展[J]. 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2011,25(6):601-604.
[70] 梁愛華,李春英,王金華,等. 雄黃的毒性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2011,36(14):1889-1894.
[71] 顧晶晶,黃珍禎,谷穎敏,等. 雄黃可溶性砷和價態(tài)砷與小鼠急性毒性關系的研究[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8):230-233.
[72] 張小紅,李翠麗,于俊杰,等. 蓖麻子中蓖麻堿的提取分離與含量測定[J]. 中國新藥雜志, 2011,20(18):1741-1744.
[73] 楊光義,葉方,王剛,等. 蓖麻子藥效成分分離純化和藥理作用研究概述[J]. 中國藥師,2012,14(4):552-554.
[74] 蘇雅拉圖,黃鳳蘭,張繼星,等. 蓖麻毒蛋白的研究進展[J]. 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5(4):419-422.
[75] 邱賽紅,邱敏,丁雯雯. 蜈蚣毒性的研究概況[J].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32(7):79-81.
[76] 徐曉琳. 中藥蜈蚣抗腫瘤作用及其毒性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9.
[77] 徐麗紅,王建清,陶秋,等. 高效液相色譜同時測定3類食品中的5種罌粟殼生物堿[J]. 分析測試學報,30(12):1387-1391.
[78] 謝珊. 蘄蛇粗毒的經(jīng)口急性毒性實驗[J].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4(5):80-81.
[79] 寇冠軍,秦姿凡,鄧雅芳,等. 蟾酥的研究進展[J]. 中草藥,2014,45(21):3185-3189.
[80] 李興平,雷玲,胡竟一,等. 蟾酥的急性毒性和丹羚心舒膠囊急性毒性研究[J]. 中藥藥理與臨床,2012,28(6):127-129.
[81] 劉卉,楊錦芬,詹若挺. 丁公藤研究概況與展望[J]. 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12,(1):36-39.
[82] 李振華,鞠建明,華俊磊,等. 中藥川楝子研究進展[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21(1):219-223.
[83] 王小娟. 川楝子毒性及配伍減毒的代謝組學研究[D].合肥:安徽醫(yī)科大學,2011.
[84] 程蕾,雷勇,梁媛媛,等. 川楝子不同提取部位藥效及毒性的比較研究[J]. 中藥材,2007,30(10):1276-1279.
[85] 葉耀輝,馬越興,張恩慧,等. 藏藥桃兒七與小葉蓮HPLC分析及其毒性差異研究[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18):80-84.
[86] 宋龍,徐宏喜,楊莉,等. 飛揚草的化學成分與藥理活性研究概況[J]. 中藥材,2012,35(6):1003-1009.
[87] 趙玲霞,馬俊霞,郭麗. 水蛭的藥效與毒性[J]. 河北醫(yī)藥,2004,26(1):78.
[88] 謝艷華,王四旺,施新猷. 水蛭的臨床應用及毒性研究[C]//全國藥品不良反應與臨床安全用藥學術會議暨首屆上海藥物流行病學與臨床合理用藥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4.
[89] 孫蓉,李素君. 基于功效和物質(zhì)基礎的艾葉毒性研究進展[J].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34(1):86-88.
[90] 孫蓉,王會,黃偉,等. 艾葉不同組分對小鼠急性毒性實驗比較研究[J]. 中國藥物警戒,2010,7(7):392-396.
[91] 孫蓉,王晨. 北豆根毒性研究進展[J]. 中國藥物警戒,2009,6(9):546-549.
[92] 楊倩,羅棟,趙燕,等. 北豆根不同組分對小鼠急性毒性的影響[J]. 中國藥物警戒,2010,7(2):70-72.
[93] 李興華,鐘麗娟,王晶晶. 京大戟與紅大戟的急性毒性和刺激性比較研究[J]. 中國藥房,2013,24(3):208-210.
[94] 林楠,陳華師. 中藥兩面針研究進展[C]//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藥炮制分會2009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9.
[95] 劉延成,程風杰,蒙衍強,等. 兩面針化學成分、藥理活性及抗腫瘤機制研究進展[J]. 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2012,24(4):550-555.
[96] 李艷芝,王慧云. 兩面針化學成分及其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 中國藥房,2013,24(31):2966-2968.
[97] 黃偉,趙燕,孫蓉. 吳茱萸不同組分對小鼠急性毒性試驗比較研究[J]. 中國藥物警戒,2010,7(3):129-134.
[98] 李波,李莉,趙軍寧,等. 吳茱萸乙醇提取物對大鼠急性毒性及肝毒性的影響[J]. 中藥藥理與臨床,2013,(2):120-124.
[99] 杜志德. 苦木總生物堿的毒性研究[J]. 中成藥,1984,(5):40.
[100]杜虹韋,張愛華,趙欣蕾. 苦杏仁毒性及其解毒方法研究進展[J]. 黑龍江中醫(yī)藥,2013,43(4):58-59.
[101]李貴海,董其寧,孫付軍,等. 不同炮制對苦杏仁毒性及止咳平喘作用的影響[J]. 中國中藥雜志,2007,32(12):1247-1250.
[102]趙鑫,王丹,朱瑞良,等. 金鐵鎖的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 中草藥,2006,37(5):796-796.
[103]烏力吉特古斯,白學良,阿拉坦松布爾,等. 蒙藥草烏葉化學成分及臨床研究進展[J]. 中草藥,2006,37(3):472-474.
[104]劉沛. 草烏葉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分析[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141-142.
[105]劉國卿,蔣瑩. 幾種中藥揮發(fā)油的急性毒性及對戊巴比妥鈉的協(xié)同作用[J]. 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89,20(1):57.
[106]孫蓉,楊倩. 基于功效和物質(zhì)基礎的鴉膽子毒性研究進展[J]. 中國藥物警戒,2010,7(3):159-161.
[107]楊倩,龔彥勝,孫虎,等. 鴉膽子水提組分大鼠長期毒性實驗研究[J]. 中國藥物警戒,2011,8(6):339-342.
[108]孫蓉,楊倩,張作平,等. 鴉膽子不同組分對小鼠急性毒性的比較研究[J]. 中國藥物警戒,2010,7(2):73-77.
[109]何明生,李秀. 重樓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 世界中醫(yī)藥,2012,7(6):579-582.
[110]陳清.重樓的藥理作用及其毒性反應的研究進展[J]. 醫(yī)藥導報,2012,31(7):886-888.
[111]陳明霞,王相立,張玉杰. 中藥急性子油類成分分析及毒性考察[J]. 中國中藥雜志,2006,31(11):928-929.
[112]華樺,趙軍寧,鄢良春,等. 蛇床子毒性效應譜及劑量-反應關系研究[C]//2012中藥和民族藥學術會議論文集,2012.
[113]華樺,趙軍寧,鄧治文. 中藥蛇床子的化學、藥理毒理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C]//2010年全國中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
[114]崔月曦,劉合剛. 貫眾的研究進展[J]. 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14,16(12):1043-1048.
[115]夏蕾,王麗霞,牟稷征. 制何首烏和白蒺藜對小鼠毒性作用的實驗研究[J]. 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0,10(1):34-35.
[116]肖二,熊慧,趙應紅,等. 榼藤子及其炮制品的急性毒性及對胃腸運動的影響[J]. 中藥材,2010,33(11):1704-1707.
[117]庾石山. 若干有毒藥用植物中新穎結構活性天然產(chǎn)物的發(fā)現(xiàn)及其功能研究[C]//中國化學會第9屆天然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論文集,2012.
(本文編輯: 董歷華)
Review on toxicity of tox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corded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15 version)
XIAQing,ZHANGXiaoxin,XUKexin,etal.
SchoolofChineseMaterialMedica,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KeyLaboratoryforQualityEvalu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102,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LINRuichao,E-mail:linrch307@sina.com
The applications and records of tox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long time. Safety of drug use depends on the way they u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the toxicity grades, dosages and administration, content determination, toxic ingredients, toxic target organs and median lethal dose of the tox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recorded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15 version)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review.
Tox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pharmacopoeia; Toxicity grade; Dosage and administration; Toxic ingredients; Toxic target organs; Median lethal dose
北京市科學研究與研究生培養(yǎng)共建項目—科研項目(2050205)
100102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學院 中藥品質(zhì)評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夏青(博士研究生)、張曉昕(碩士研究生)、徐柯心(碩士研究生)、張文婷(博士研究生)、樊嬌嬌(碩士研究生)、趙崇軍(博士研究生)、馮婭茹(碩士研究生)、倪媛媛(碩士研究生)、馬志強、林瑞超]
夏青(1988- ),2014級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藥、民族藥品質(zhì)評價。E-mail:sdxq1021@163.com
林瑞超(1954-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藥、民族藥品質(zhì)評價。E-mail:linrch307@sina.com
R28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7.03.037
201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