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北京 100000)
農村老年人需求調查
——以j省t市s村為例
楊純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北京100000)
江蘇省老年人群體數(shù)量非常龐大,同時它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也很高,這使得該地區(qū)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筆者試圖通過對家鄉(xiāng)老人的深度訪談,了解老年人有哪些沒有被滿足需求,從而提出建議。
農村;老年人;需求
(一)馬斯洛需求理論
目前學者對于“養(yǎng)老需求”這一概念的直接界定比較少,較多的是對其進行理解性的闡述和對需求層次的分類。對養(yǎng)老需求的分層研究,比較直接的是根據(jù)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認為需求的實現(xiàn)呈現(xiàn)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到自我實現(xiàn)需求的由低至高的跨越。而養(yǎng)老需求是體現(xiàn)老年人對于生存狀況的需求與愿望,與實際相結合,對于農村的老年人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面臨著身體素質越來越差,經濟收入越來越少,子女不在身邊等很多問題,由此也帶了不同層次的需求。馬斯洛需求理論在本文中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點:一幫助我們認識到老人生活需求的多樣性,二對于老人服務方案設計應該兼顧到老人需求的不同層次。
(二)社會支持理論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支持系統(tǒng),支持系統(tǒng)分為正式支持系統(tǒng)和非正式支持系統(tǒng)。非正式支持是指農村留守來年人的各位家庭成員,包括兒女、配偶、孫子女、其他親戚等;正式支持網絡包括政府、農村社區(qū)等。老年人屬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很難再通過自身的條件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必須通過獲取各種社會支持才能滿足?,F(xiàn)在我國的情況是:老人的非正式支持網絡構成人員外出務工了,所以在這個方面基本上是缺失的。而正式支持網絡也由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是不十分完善所以沒有起到特別大的作用。因此,社會支持理論為農村留守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
學界一些學者對于養(yǎng)老需求的分層則主要表現(xiàn)為三分類說,即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這種分層具體體現(xiàn)在我國年頒布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該法的第十一條規(guī)定:贍養(yǎng)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yǎng)、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羅佳麗,2014)。
(一)經濟支持
經濟支持是老年人生活的一個最基本的物質保障,是養(yǎng)老需求層次的第一維度,屬于較低層次的物質需求。農村老年人如果離開了經濟支持,其最起碼的生活將難以得到維持,通過對老人的訪談,筆者了解到老人的經濟收入主要有三部分。
1.自給自足
通過訪談,六位老人雖然年紀都比較大,但是依然做著一些簡單的工作貼補家用,工作的類型比較多,大部分老年人都種著一些時令農作物去賣,在訪談過程中,樊先生告訴我們“我每天夏天跟冬天都種菜去賣錢,像現(xiàn)在這個天,絲瓜黃豆都賣的很好,街上的人都好這口新鮮的,賣一兩個月下來,也能賺個兩三千”。據(jù)了解,樊先生在賣菜期間都得凌晨兩點起床,準備去街上的菜市場“搶占好地方”,九點多鐘回來之后就歇息會兒,下午四點左右去地里面收菜,準備第二天的貨物。牛奶奶在訪談時表示自己一年四季都在干活“今年天氣不錯,我去幫人家翻菱角,從早上4點到下午2點,一天100塊,錢不少,就是太累了,這個不來錢,但是閑著也是閑著,還是去賺點錢吧”。從訪談中不難看出,農村的老人們都有著養(yǎng)活自己的方式。而且很多老人自愿選擇去工作,而不是閑置在家。
2.子女供給
在筆者的假設中,子女的經濟支持是老年人生活經濟來源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然后實際情況并不是如此,而且老人對于子女的經濟支持呈現(xiàn)出比較抗拒的狀態(tài)。子女對于父母的經濟支持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有需要的時候給,比如在父母生病的時候,李奶奶在訪談中說道:“前年我得了胃癌,國家報銷60%,剩下的都是我兩個女兒出的,連帶著照顧我也是我的兩個女兒,我跟我老伴一般都不要他們的錢,我們自己養(yǎng)的活自己“。第二方面是特定時間給,比如過年國慶等,楊爺爺表示“我兩個兒子都在外面開店,他們很忙,也就放長假回來,一回來就給我塞錢,其實我也用不到,讓他們不要給他們便要給”。第三方面是老人倒貼子女,李奶奶表示”我的那個兒子不爭氣,前兩年出了車禍,他姐姐們都拿出了錢,我也拿了,孫子上學的錢都是我們這兒出,他就是個蛀蟲“。在整個訪談過程中,第一二方面比較多,第三種情況比較少。老人年老之后就會面臨很多健康問題,需要用錢的部分比較多,因此子女的經濟支持對于老人來說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3.養(yǎng)老金和保險
在被問及有沒有養(yǎng)老金時,只有一位老人表示有養(yǎng)老金,而其他五位老人都沒有。“我們都是農民,哪會有什么養(yǎng)老金,那些是在單位上班的才有,我們都是自己養(yǎng)活自己,國家不管我們的”??梢婐B(yǎng)老金在農村的覆蓋率比較少,根據(jù)訪談內容,老人對于新農保持有很肯定的態(tài)度?!靶罗r保好哇,交錢也不多,但是我們就多了份保障”。“新農?!睂τ谵r村老人來說,不僅發(fā)揮著救命稻草的作用,也體現(xiàn)著國家對于他們的關懷,在老年生活中也多了分寬慰。
(二)生活照料
生活照料的前提是以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跟老伴的身體狀況密切相關。隨著年紀增長,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總體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各種慢性疾病,大病都會有爆發(fā)的可能。在接受訪談的老人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慢性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等。在病發(fā)的時候,大部分老人都會選擇跟老伴之間相互照應。王奶奶在訪談時說道“我老頭子前年中風了,現(xiàn)在天天躺在床上,我就照顧他,有什么辦法呢,不能麻煩孩子回來照顧他呀”。李奶奶表示自己得癌癥時,都是女兒照顧的“我女兒擔心老頭子照顧的不仔細,就她們倆來了,輪換著照顧我,其實我讓她們給我找個護工就好了,她們硬是不放心,自己來了”。李奶奶在說這段時,雖然嘴上是抱怨,但是還是透露出對女兒們的滿意,父母都會希望自己生病時子女在身邊照料,但是并不想成為子女的累贅,子女應該要多探望自己的父母,了解到他們的真實想法。
(三)精神養(yǎng)老需求
精神養(yǎng)老需求主要側重于老年人的日常娛樂生活以及自我價值的肯定。在采訪中的六個老年人中,只有兩個是識字的,其他四位都不認識,精神養(yǎng)老需求與老人的經濟狀況和受教育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被問及日常娛樂活動時,李奶奶表示“我就愛聽點小曲兒,打打麻將,我也聽不懂,就是覺得熱鬧,以前還有人來我們這兒唱戲的,現(xiàn)在都沒了,我就只能聽聽收音機“。唯一一個有退休金的劉爺爺表示自己會讓女兒給報名一些旅游團,出去走走,”我年輕的時候哪兒去過,現(xiàn)在主要是帶老伴去看看,她哪兒都沒去過“。由此可見,很多老人對于日常娛樂生活并沒有很多想法,較低的文化程度弱化了老年人文化娛樂活動的意識以及限制了這一群體參加文化娛樂活動的種類(趙會淑,2016)。
在被問及是否對現(xiàn)在的生活滿意時,老人們紛紛表示很滿意,”現(xiàn)在好啊,吃得好,穿的暖,每天都有肉,以前想都不敢想啊“。農村老人更多的是側重在基本需求上,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對于大部分老人而言過于空洞,老人更多的還是圍繞比較切合實際的”我這輩子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我兩個兒子都有出息,我的孫女成績好,考上了研究生,他們過得好我就開心“。由此可見,老人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并不高,很多都只是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子女依舊是農村老人的中心。
(一)結論
1.農村老人在滿足自己需求時,一般依靠自身力量跟非正式支持系統(tǒng),很少去用正式支持系統(tǒng)。造成這樣的情況有兩種原因:第一是農村老人思想比較保守,傳統(tǒng)的贍養(yǎng)模式認為,贍養(yǎng)主要依靠于兒女,尤其是兒子,與國家沒有關系。大多數(shù)老人在接受訪談時被問及“你覺得誰應該養(yǎng)你時”,很少有老人提及國家。第二是正式支持系統(tǒng)的缺失,對于農村老人而言,只有新農保是國家給予的福利,農村里面也沒有一些便民措施,比如針對老人的一些休閑娛樂措施,在被問及“村子里有哪些針對老年人的娛樂休閑時”,老人們表示都不太清楚。因此,農村老人正式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建構是非常有必要的。
2.農村老人的非正式支持系統(tǒng)不夠完善,對于老人的部分精神需求并不能發(fā)揮作用。對于老人而言,最好的養(yǎng)老方式莫過于兒孫繞膝、子孫滿堂,但是現(xiàn)實情況是成年子女大多出去務工,孫輩一般送到城市里面上學,由于此類養(yǎng)老環(huán)境的變化,老人從這些渠道獲得的精神支持正在呈弱化趨勢(陳芳,2016)。子女乃至家庭和外界情感支持不足使得部分農村老年人在有需要時,無法獲得精神上支持,晚年生活的孤寂之感已成為農村老年人的精神困擾。通過訪談也可以了解到,老人大多與子女分開居住,老人與子女之間的聯(lián)系不夠緊密,在老人發(fā)生意外或需要生活幫助時,第一時間出現(xiàn)在老人面前的是老伴以及鄰居,然而鄰居也只是人們借小物品的主要求助對象,其他的情感實際及陪伴支持類型都不屬于鄰居提供的范圍(賀寨平,2006)。子女作為贍養(yǎng)父母的主體,是老人非正式支持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這部分的缺失無疑會給老人的需求滿足帶來一些不便,這使得老人的非正式支持系統(tǒng)部分缺失。
(二)建議
為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有必要重新建構農村老年人精神贍養(yǎng)的社會支持網絡,其中包括正式支持網絡與非正式支持網絡。
關于非正式支持系統(tǒng),首先,要加強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聯(lián)系。外出務工的子女只有在節(jié)假日才會回家與父母團聚,這點時間是無法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因此應該倡導子女隔三差五打打電話,關心老人,一句簡單的問候也使父母溫暖很久。其次,發(fā)動農村或者隔壁城鎮(zhèn)的健康低齡老人,廣大家庭婦女,黨員群眾,青少年志愿者一起形成志愿者團隊,定期為老人提供一些志愿服務,比如,可以到老人家面聊聊天,為老人表演文藝節(jié)目,幫助老人理理發(fā)。最后,要培養(yǎng)鄰里互助力量。老人的生活中,與鄰居的接觸往往比成年子女還要多,很多事情都是“遠親不如近鄰”,農村老人與鄰居有著和善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筆者認為子女可以作為其中的助推劑,比如送一些小禮物給鄰居,使鄰居感受到善意與誠意,村委會也可以舉辦一些活動,加強鄰里之間的建設。
關于正式支持系統(tǒng),首先,村委會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很多城市中的社區(qū)服務都可以同樣的引用到農村當中,將村委會變成“社區(qū)活動室”,可以有一些老人喜歡的棋牌活動,也可以創(chuàng)辦社區(qū)老年組織。幫助建立農村社區(qū)老年人協(xié)會或組織,組織老人參與集體活動和各項娛樂活動,加強老人之間的交流與聯(lián)系,充實老人的精神生活,沖淡孤獨和寂寞。其次,農村地方文化部門、宣傳部門等部門應共同合作,組織一些文娛活動,比如老人們很津津樂道的戲曲文化,一個月組織一次,豐富老年人的閑暇生活,增強老人對所在農村社區(qū)的歸屬感,從而也緩解老人的孤獨感。另外,可嘗試設立老年婚姻介紹所,幫助鰥寡、孤獨、離異的老人牽線搭橋,尋找晚年生活伴侶(姜向群,2004)。
[1]陳芳.蘇北農村老年人精神贍養(yǎng)的社會支持網.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14.110.
[2]賀寨平.社會經濟地位,社會支持網與農村老年人身心狀況[J].中國社會科學,2002.
[3]姜向群.“搭伴養(yǎng)老”現(xiàn)象與老年人再婚難問題[J].人口研究,2004;28(3):94-6.
[4]羅佳麗.農村留守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問題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14.
[5]趙會淑.農村老年人文化娛樂生活狀況調查[J].學術園地,2016;596.
楊純,女,漢,江蘇泰州,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工作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