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會殺人嗎?”
如果直接這么提問,會顯然有些幼稚可笑。小說所講的故事當然是虛構(gòu)的,這是婦孺皆知的常識。但是,如果認真地對待這個問題,這個提問倒也觸及文學復雜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影響。法國新小說派作家羅布-格里耶的小說《窺視者》曾流行一時,該小說作品的封面有文字介紹云,閱讀此書必使讀者深入到書中殺人狂的內(nèi)心深處,進而去強烈地體驗殺人狂的感覺,并使讀者最終成為殺人“同謀”。如此煽動性的語言雖不免有些夸大,卻也道出了小說與“殺人”某種可能的關(guān)聯(lián),只不過閱讀小說中的“殺人”未必一定變成讀者的外在社會行為,但在讀者內(nèi)心造成某種深刻的影響卻是完全可能的??磥恚膶W的虛構(gòu)性并不能與某種道德后果脫離干系。
文學批評的“芝加哥學派”(又稱“新亞里士多德學派”)第二代人物韋恩·布斯(Wayne Booth, 1921-2005),曾在其代表作 《小說修辭學》中,非常嚴肅地討論了小說敘事技巧與倫理關(guān)系。這部著作的書名頗有些歧義,乍一看來是在討論文學敘事修辭方面的技術(shù)問題,實則揭橥了一個深層的文學問題:虛構(gòu)性的文學修辭與小說家的道德責任之間的潛在關(guān)系。該書英文版于一九六一年面世,曾被批評界譽為二十世紀小說研究的“里程碑式的”著述。時隔二十六年后,中譯本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刊行,距今已有三十年。今天面對中譯修訂版,竟不免唏噓,感慨良多。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年代,那時的文學有某種異常獨特的影響力,它后來被文學史家稱為“新時期文學”,在當時勇敢地承擔了解放思想和更新觀念的角色。每當一部有思想鋒芒和道德力量的新作問世時,都會掀起大大小小的“轟動效應”,成為坊間爭相傳看的文本。文學的功能在那個時代被放大了,但確實推助了整個社會的思想解放,這與今天娛樂至死的文學迥然異趣。
然而,八十年代的文化面臨著一些特殊問題,一方面要破除極“左”的文藝思潮的束縛,另一方面又迫切需要改變文學研究觀念和方法,所以八十年代中期興起文學研究方法論的大討論。不過,當時可資借鑒的國外小說研究的資源委實不多,記得一本內(nèi)部發(fā)行的福斯特《小說面面觀》,在文學批評界廣為傳看。在這樣的情況下,翻譯布斯的《小說修辭學》對推進國內(nèi)小說研究就具有積極意義。雖然當時并未意識到這一點,但時隔三十年后回頭看,這本書中譯本的面世,的確對國內(nèi)的小說研究起到了相當積極的推動作用,布斯在此書中提出的那些獨特概念,諸如“隱含的作者”“講述—顯示”二分“敘述距離的控制”或“非人格化敘述”等,很快成了當今小說研究文獻中習見的術(shù)語了。
布斯的《小說修辭學》中譯本在八十年代刊行,也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主要在兩方面:首先是八十年代思想解放運動,在文學藝術(shù)領(lǐng)域啟動了對“文革”和十七年文學藝術(shù)的批判性反思,尤其是對那種曾經(jīng)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政治說教式的文學藝術(shù)的深刻批判。文學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擺脫了政治教條束縛,開始走向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局面。正像一切社會文化現(xiàn)象所有的物極必反趨向一樣,厭惡了說教式的文學藝術(shù),當然也會抵制一切與之相關(guān)的理論主張。布斯這本書有一個基本主題,那就是小說家如何通過敘事技巧的運用來踐履文學的道德責任??梢韵胍?,這個主張在當時一定不為人們所重視,甚至被人們所鄙夷。在這樣的背景中,布斯的《小說修辭學》就難免被誤解和誤讀。很多批評家和研究者將其敘事技巧形式的理論與其敘事倫理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生硬地割裂開來,把一系列布斯式的概念,當作小說敘述的技巧范疇加以理解,與其最為關(guān)切的敘事倫理全無關(guān)聯(lián)。其實,這是一個經(jīng)常會看到的跨文化接受的規(guī)律性現(xiàn)象,本土對任何外來文化的接受,總是要受到接受者自己的現(xiàn)實語境的制約,有所選擇地理解甚至誤讀外來文化并為我所用。據(jù)說,魯迅當年曾一度非常鐘愛挪威畫家蒙克,并打算編撰譯介蒙克的畫集。遺憾的是此事一直沒有付諸實施,他很快“移情別戀”于德國畫家珂勒惠支,并大力宣介珂勒惠支的版畫,并帶動了“新興木刻運動”。我猜想大概是當時中國的社會文化境況,并不適合引入蒙克式的高度自我張揚的表現(xiàn)主義,珂勒惠支的寫實主義以及對下層民眾疾苦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則是當時語境下的合適選擇。布斯小說修辭學理論的中國接受情況亦復如此,當時對文學的道德說教的反感和抵制,驅(qū)使這本書的讀者生生地在布斯小說修辭學中劈開一個裂隙,只取其小說敘事技術(shù)的一半,而摒棄了敘事倫理的另一半。
其次,是英美小說理論與法國結(jié)構(gòu)主義敘事學在中國接受中所產(chǎn)生的某種張力。從整個西方學界的情況來說,八十年代是法國結(jié)構(gòu)主義敘事學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英美小說理論顯得有點頹勢和過時。布斯的《小說修辭學》中譯本在八十年代后期面世,正巧遭遇了這一局面。我們知道,英美小說理論與法國敘事學是兩個不同的理論學派,前者有英美經(jīng)驗主義的色彩,后者則帶有歐陸理性主義的傳統(tǒng),這就形成了對小說敘事研究完全不同的理路。八十年代一些英美小說理論的著作陸續(xù)被譯介,初步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理論場域。最初是八十年代初內(nèi)部發(fā)行的福斯特《小說面面觀》,而后詹姆斯《小說的藝術(shù)》、盧伯克《小說技巧》、洛奇《小說的藝術(shù)》等著述相繼問世,也包括布斯的這部著作,并成為英美小說理論在中國接受的關(guān)鍵一環(huán)。在我看來,較之于法國敘事學更加技術(shù)性和符號學的學理性研究,英美小說理論帶有更明顯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因而與小說創(chuàng)作和批評分析的關(guān)系更為密切。換言之,如果說法國結(jié)構(gòu)主義敘事學更偏向于理論分析和符號學建構(gòu)的話,那么,以布斯為代表的英美小說理論則更傾向于現(xiàn)實的文學問題和批評實踐,所以敘事倫理在小說修辭學中被提出是合乎邏輯的。只消把布斯的《小說修辭學》和托多羅夫的《散文詩學》稍加比較,可以清晰地看出兩者差異,前者更加偏重于小說敘事的倫理學,而后者則強調(diào)小說敘事的技術(shù)層面和語法層面。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布斯的《小說修辭學》對敘事倫理的討論,在如日中天的法國結(jié)構(gòu)主義敘事學面前略顯保守。此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英美小說理論往往先于法國敘事學提出一些概念,但后者會將這些概念納入其結(jié)構(gòu)主義敘事學的理論框架重新界定,因而形成一個全新的概念。如英美小說理論的“視點”概念,到了法國結(jié)構(gòu)主義敘事學,便發(fā)展成為所謂的“聚焦”概念。隨著法國結(jié)構(gòu)主義敘事學的強勢登場,人們在大談法式“聚焦”概念時,卻忘記了它源于英美式的“視點”概念。這大概就是理論發(fā)展的邏輯,新概念取代了舊概念成為時尚后,后者的歷史貢獻很容易一筆勾銷。另一個頗為有趣的比較是,布斯在論證小說修辭學的倫理特性時,選擇了法國新小說作家羅布-格里耶 《窺視者》這樣的前衛(wèi)作品,這也許是因為越是前衛(wèi)的文學,在敘事技巧上就越是富于創(chuàng)新,同時也就越容易彰顯敘事倫理問題的迫切性。布斯所要證明的問題是,小說敘事方式及其敘述距離的控制,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技術(shù)問題,而是牽涉敘事所產(chǎn)生的復雜的道德效果。反觀托多羅夫的敘事學研究,則較多地選取了《奧德賽》《一千零一夜》或《十日談》等古典作品,但他要談及的卻是一個很前沿和時髦的敘事語法和結(jié)構(gòu)分析問題。
布斯《小說修辭學》在中國被有所選擇地加以理解甚至誤讀,也許是這本書在中國“理論旅行”(薩義德)的必然命運。然而過了三十年,當我們重讀這部經(jīng)典著作時,卻會有不同的想法。在娛樂至死風氣很盛的今天,在敘事技巧無所不用其極和敘述內(nèi)容無所不及的當下,媚俗、情欲、暴力、過度娛樂化和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文學敘事,已經(jīng)成為當代文學的普遍景觀,于是,敘事倫理便成為任何嚴肅的理論研究不可忽視的問題。布斯這部著作的重新再版,正可謂恰逢其時。從八十年代對說教式文學的鄙夷,到二十一世紀對敘述倫理的重新關(guān)注,看起來只是一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風水輪轉(zhuǎn),實際上卻更觸及當代中國社會和文化轉(zhuǎn)變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今天的社會道德底線被一再僭越,從食品安全問題,到環(huán)境風險,從大學生投毒案,到電話詐騙,整個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處于岌岌可危之中。文學對這種道德困境不能袖手旁觀,作家有責任在促使社會向善轉(zhuǎn)變方面有所作為。所以,重讀布斯的《小說修辭學》便有某種積極意義。布斯所提出的小說修辭學的道德意涵,在今天來看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問題。二00五年十月十日,芝加哥大學新聞辦公室就布斯逝世發(fā)表了一篇特稿,把布斯視為一個踐履了學者、教師、人文主義者和批評家多重角色的思想家,贊譽他是二十世紀最重要和最有影響的批評家之一,其理論貢獻是“把技巧和倫理分析相結(jié)合,從而改變了文學研究的形貌”,并宣稱布斯的著作業(yè)已成為文學研究中倫理批評的“試金石”。
那么,文學對道德重建能起作用嗎?換句話說,文學能阻止殺人嗎?我想起了布羅茨基的一個精彩說法:“與一個沒讀過狄更斯的人相比,一個讀過狄更斯的人更難因為任何一種思想學說面向自己的同類開槍。”為何狄更斯的作品或者更為廣闊的文學會具有如此功能呢?布羅茨基堅信:“文學是人的辨別力之最偉大的導師,它無疑比任何教義都更偉大,如果妨礙文學的自然存在,阻礙人們從文學中獲得教益的能力,那么,社會便會削弱其潛力,減緩其進化步伐,最終也許會使其結(jié)構(gòu)面臨危險。”較之于布羅茨基道義上的論斷,布斯更強調(diào)文學必須回到修辭學的本原,那就是修辭學乃是“發(fā)掘正當信仰并在共同話語中改善這些信仰的藝術(shù)”。在《小說修辭學》之后,布斯進一步發(fā)展了這一學術(shù)理念,理直氣壯地舉起了“傾聽的修辭學”之大旗,他強調(diào)文學有必要“致力于推動當前爭論中的各方相互傾聽對方的觀點”,進一步彰顯出修辭學的倫理學作用,因為道理很簡單:“修辭學[涉及了]人類為了給彼此帶來各種效應而分享的一切資源:倫理效應(包括人物的點點滴滴)、實踐效應(包括政治)、情感效應(包括美學),以及智性效應(包括每個學術(shù)領(lǐng)域)?!?/p>
也許我們有理由說,布斯的理論所以不同于“文以載道”,就是在于他并沒有把文學修辭學當作達成特定倫理目標的工具,毋寧說,在布斯的文學理念中,文學修辭學本身就是倫理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在布斯看來,最好的倫理思考往往并不直接指向“你不應該如何”,而是鼓勵人們追求一系列“美德”,即:值得稱贊的行為舉止之典范習慣。因為他確信文學教育和文學閱讀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形態(tài)改變著讀者。以我之見,這一點在當下的中國文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布斯后來在其一系列論著中深化了他的修辭倫理學觀念,他深有體會地說過:“英語教師從倫理上教授故事,他們比起最好的拉丁語、微積分或歷史教師來說對社會更為重要?!币驗椤拔覀兌紤撆τ霉适率澜缢茉煊凶晕彝苿恿Φ膶W習者”,“從倫理上去教故事比其他任何教學都更重要,實際上,它還比其他任何教學都更難”。細讀《小說修辭學》,我們可以清晰地感悟到布斯深刻的倫理關(guān)懷和人道主義精神。
如果我們歷史地看待布斯的修辭倫理研究,還可以置于更加廣闊的二十世紀文學理論格局中加以審視,放到形式主義和文化政治兩種取向的緊張關(guān)系中加以理解。照伊格爾頓的說法,一九一七年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什克洛夫斯基的《文學即技巧》一文的面世,拉開了形式主義文學思潮的大幕。此一觀念深刻地影響了當代文學理論的走向,有力地塑造了當代文學理論的地形圖。毫無疑問,形式主義文學理論顯然有其存在的深刻理由,它深化了我們對文學形式和審美層面的理解,奠定了文學研究作為一門學科的合法性與基本研究范式。但形式主義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它排斥了文學與社會的復雜關(guān)聯(lián),把文學研究當作某種純形式和文學技巧的分析,進而抽離了文學的政治意義和社會功能。也許正是由于形式主義的這一局限性,上世紀六十年代后結(jié)構(gòu)主義思潮崛起,導致了文學研究的激進轉(zhuǎn)向,高度政治化的文學研究大行其道,理論家和批評家們放棄了早先關(guān)注的風格、修辭、技巧、形式等問題,熱衷于討論諸如階級、性別、種族、身份認同等問題。形式主義和文化政治的緊張可以說始終未能真正緩解,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才出現(xiàn)了審美回歸的思潮,“新形式主義”登上歷史舞臺。然而,如果我們回溯上世紀六十年代布斯的《小說修辭學》以及后來他的一系列著述,會驚異地發(fā)現(xiàn),他的文學理論很好地解決了這個矛盾,化解了形式主義和文化政治的緊張關(guān)系。布斯深信文學研究始終面臨著一個兩難困境:一方面,文學研究的流行觀念是強調(diào)詩就是詩不是別的什么;另一方面,熱愛文學的人又不得不秉持一個信念,即“好的文學對我們的生活至關(guān)重要”。正是基于對這一兩難困境的深刻體認,他才努力扮演文學研究中的一個“雙重角色”,即他不但是一個精于技巧或形式分析的大師,比如他對敘述視點、距離、隱含作者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現(xiàn),同時,他又是一個有著深刻人道關(guān)懷的思想家,他重返修辭學的倫理根基,將形式分析與道德關(guān)懷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這也許就是芝加哥學派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思想遺產(chǎn),也是這本書再版的意義所在。
(《小說修辭學》,[美]韋恩·布斯著,華明、胡曉蘇、周憲譯,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二0一七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