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偉
中餐文化,在世界飲食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有口皆碑:烹飪技藝多樣,美食品種豐富,講究健康食療,講究營養(yǎng)平衡。然而,在眾多贊美的同時,也有很多微詞。筆者歸納了一下,主要是“以稀為貴”和“以豐為貴”兩個陋習。他們不僅損害了中國文化的形象,也損害了中國人的形象,這是中餐文化中的兩大污點。
所謂“稀”,就是指稀少、珍稀。以稀為貴,就是盲目崇尚珍稀動植物食材,什么少,就吃什么,越是珍稀的動植物,越是想方設(shè)法吃。比如,有些人要吃天鵝、吃老虎、吃魚翅、吃猴腦,在他們的觀念里,認為只有吃到這些,才能證明自己有身份,請客才算有面子;好像只有珍稀的,才是最美味的,才是最健康的,才是最高貴的。其實這是一個誤區(qū)。飲食的選擇,是幾千年文明進化的積累,好吃的有益的食物,我們的祖先會千方百計地把它馴化、栽培、家養(yǎng)?!耙韵橘F”的飲食習慣,威脅到了生態(tài)平衡。中國飲食文化的多樣性,應(yīng)該以維護生物多樣性為前提。鑒于此,東方美食傳媒曾于2001年發(fā)起“拒烹、拒售、拒吃”簽名活動,號召廣大餐飲人和消費者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至2008年已得到一百多萬餐飲人的積極支持與參與。
所謂“豐”,就是豐盛、量大?!耙载S為貴”,是指請客吃飯點菜寧多勿寡、寧奢勿儉。中國人以前窮,吃不飽,但重視禮節(jié)、要面子,寧愿自己吃不飽,請客也要多而好。婚宴、生日宴、壽宴、商務(wù)宴等宴席在意以“滿”“多”“全”為標準,桌子要滿、菜量要大、菜品要全,造成嚴重浪費。請客“以豐為貴”是善意的,生怕客人吃不飽,其實這已成為典型的“中國式浪費”。據(jù)估算,全國每年餐廳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約為500億 kg,相當于全國糧食總產(chǎn)量的1/10。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為國家增產(chǎn)約500億 kg糧食,餐飲行業(yè)每年浪費相當于一個“袁隆平”。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是當過農(nóng)民的,從播種到收獲,風吹日曬,千辛萬苦,深知糧食來之不易。以勤儉節(jié)約為榮,視奢侈浪費為恥,是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當然亦應(yīng)體現(xiàn)在飲食上。
中餐文化是我們引以為豪值得驕傲的國際名片,“以稀為貴”和“以豐為貴”是這張名片上的兩個污點,擦掉污點,才能使中餐文化更加璀璨奪目,傳播得更為廣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