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彥
有這樣一首樂曲,它并非天籟之音,卻是曠世之作。覓一段閑暇時光,不為別的,只為放松,聽一曲二胡獨奏——《二泉映月》。
無錫惠山正沉浸在朦朧的月色中,寂寥無聲。一聲深沉的嘆息打破了夜的寧靜,阿炳靜坐在泉邊,聆聽著淙淙的流水聲,低聲呢喃。
婉轉(zhuǎn)的樂曲在耳畔奏響,含蓄深邃,一顆心早已沉靜。天上明月高懸,水面月光如銀,一泓清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涓涓細流順著山勢,流向遠方。月光似水,空明澄澈,靜影沉壁。曲調(diào)平緩卻低沉壓抑,似乎是在講述雙目失明的阿炳在坎坷不平的人生路上的風霜雨雪。
樂曲時而深沉,時而激昂,時而悲壯,時而傲然,一股清泉無聲地注入阿炳的心田。靜水藏深,哀傷與苦澀、不平與悲憤,一下子涌上心頭,洶涌澎湃。那是樂曲的高潮,是內(nèi)心的悲鳴,是靈魂的呼喊,阿炳用手中的二胡傾訴著他辛酸悲苦的一生。阿炳飽經(jīng)滄桑,受盡折磨,對人生有著深刻的體會。他心中五味雜陳,一種難以抑制的情感從心底迸發(fā)出來。再也不能忍了,多少年的徘徊流浪,多少年的風吹雨打,多少年的苦難窘迫,阿炳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那一束月光裹著淡淡的青輝,穿透被黑暗籠罩的心扉。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樂曲舒緩而起伏,恬靜而激蕩。月戀水,水懷月,同輝水韻,勝景中的阿炳傷感愴然,昂揚憤慨。對命運的掙扎與反抗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交織成串串音符,譜寫出篇篇樂章。不平之鳴結(jié)束了樂曲,讓人意猶未盡。
在阿炳心中,月兒凄冷,泉水蒼涼。月光雖明,世道卻暗;泉水雖甜,人生卻苦;水面雖平,人間卻不平。阿炳那孤獨者的心境、夜行者的傷感以及不屈服的個性和對光明的希望,成就了《二泉映月》。
多少年華都已逝去,但這首《二泉映月》永遠凝結(jié)在弦上,滿腔的愁怨似泉水般汩汩溢出,愈久彌珍,意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