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潔
我們是后知后覺的一代,在歷經(jīng)凹凸,到達應該迷惘和無助的年齡時,才慢慢察覺自己被困在很小的世界里,又要多么小心地活著不越雷池一步。
“只要稍稍扭動,這個世界就會轉向你。”總這樣想的從斑駁年代中走來的孩子們如今都已經(jīng)漸行漸遠。
清楚地記得高一早操時,我因萎靡不振被霏霏嘮叨:“你晚上排練到10點才回家,又要熬夜看電視,第二天還要很早到學校搞定家庭作業(yè),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蔽覔]手做操,應和著“知道了知道了”。
人類始終不是不倦不怠的生物。我熬夜熬成惡習,睡到5個小時就覺得很奢侈。到了高三,我反倒一下子輕松起來,就像是死刑犯抱著必死的心情滋潤地過完最后的日子。很多事情開始一件件地被冠上“最后一次”的名號:女生們最后一次在體育課逃到高二的教室吃方便面;男生們最后一次在下課時千里迢迢跑到實驗樓上廁所,為了能在洗手臺上的超大鏡子前擺弄擺弄發(fā)型;在埋頭拼殺時不經(jīng)意地抬起頭,我們也會不合時宜地傷感,這也許是最后一次這么多人坐在同一個地方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共同努力了……
雖然我表面上無比平靜無瀾,但還是無法避免分別。一天24個小時,在一起13個小時,互相唏噓、毒舌、吹牛,即使我們處在年代交界處,也沒有“80后”和“90后”的分歧,彼此已經(jīng)不僅僅是習慣那么簡單。可我們終究還是要面對各自沒有對方的未來世界,不做作也不哭,只是一下子空虛無邊。
高考結束不是終點,不是起點,也不是轉折點,它只是我們生命中一次略顯顛簸的震動。震動過后,除去青春的碎衣,是世界粉身碎骨的擊撞。
我們已經(jīng)不是孩子了,是該小心翼翼的時候了,小心翼翼地挑選工作、挑選生活。我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迷戀著傷口和黑暗,總覺得它們可以安撫一切。但生活不可能布滿傷口和黑暗,總有一天我們要自己撐起生命的暖色,所以我們不再盲目地喜歡和黑暗有關的東西,不再追求放蕩不羈或過激的個性,而是擔起生命的責任。但這并不意味著放棄夢想,只是把夢想實質化,作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