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琬珊
摘要:波德萊爾在其代表作詩集《惡之花》中描寫了窮苦人、老人、妓女、吸血鬼、死尸等這些毫無詩意,甚至是庸俗、病態(tài)的主題。作者執(zhí)著于描寫這赤裸裸的丑惡,意在從中挖掘出特殊的美。本文試圖從《惡之花》中的女人、死亡和城市這三個隱喻意象中,找到它們之間的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一種統(tǒng)一和契合。
關(guān)鍵詞:波德萊爾;《惡之花》;隱喻意象
在象征主義中,情感不是直接抒發(fā)或被描述出來的,而是用詩歌的完整的意象暗示出來的。波德萊爾作為象征主義的代表詩人,是一位善于用意象來表達(dá)感情、諷刺社會的天才。他的詩集《惡之花》是惡與美的完美交織,他從惡的沼澤里挖掘出一只只奇異而耀眼的花朵。在他的詩歌中那一個個庸俗甚至病態(tài)的主題,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他在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的糾結(jié)與掙扎,對生活的激情與憤恨,對世界的欲望與悔恨。在《惡之花》這本詩集中,女人、死亡和城市這三個主題是出現(xiàn)的頻率最多、也是最能體現(xiàn)波德萊爾對世俗的厭惡和對美好的渴望的意象。而這三個意象,并不是獨立的,而是在詩歌中互相“應(yīng)和”,相輔相成的。
一、隱喻意象在描寫上的契合
女人、死亡和城市的隱喻意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波德萊爾的詩歌中,通過描寫的手法,詩人使這三種意象相互融合、相互“應(yīng)和”。波德萊爾顛覆了浪漫主義的陳詞濫調(diào),他的詩歌《給一位過路的女子》中,美麗而陌生的女子穿過人潮涌動的街道,永遠(yuǎn)的消失了,仿佛不曾出現(xiàn)過。對于波德萊爾來說,真正的美,不是物質(zhì)的、肉體的,而是永恒的、高尚的、超脫于世界的靈魂。肉體的美是脆弱的,會隨著時間消失,就像路過的美人一樣。因此,波德萊爾反對這種脆弱的、稍縱即逝的美麗,禁不住感嘆“遠(yuǎn)遠(yuǎn)地走了!晚了!也許是永訣!”(《給一位過路的女子》郭宏安譯)。在《小老太婆》中,美麗隨著年齡而消逝直至走向死亡,我們不再認(rèn)識這些“曾經(jīng)也是女人”的人,她們也不再“是光榮”的、不再“是優(yōu)雅”的,“這些丑八怪......在馬車的轟隆中不住的驚跳/她們這樣走著,坦然而無懼/穿越活躍的城市的混混沌沌”(《惡之花》郭宏安譯)。在詩人眼中,美的極致就是消失和幻滅,所有的美最終都會走向死亡。美,就是“在死人身上走”,波德萊爾在《獻(xiàn)給美的頌歌》中這樣說。
詩歌《腐尸》描寫的是一具橫陳在街頭的放蕩的女人的尸體。而這具腐爛的尸體也是象征著在法蘭西第二帝國統(tǒng)治下的首都巴黎,那個骯臟的城市道德潰爛、社會衰落、政治腐敗。就像泰奧菲爾·戈蒂耶在他的書中說,波德萊爾在《惡之花》中描寫的女人常常象征著她們所處的環(huán)境:“她們驕縱、冷漠、刻薄、僅僅從惡毒的言行中才能找到樂趣,由于無聊而戚戚于懷,只能靠愚蠢的、歇斯底里的幻想來抵償”。就如同那個時代所建造的“黑壓壓的一堆麻風(fēng)病院和四周徘徊著一群尋歡作樂的幽靈的烏煙瘴氣的迷宮”般的宮殿一樣(《回憶波德萊爾》 陳圣生譯)。
女人、死亡和巴黎的關(guān)系有時也暗喻在詩歌的文字游戲中。盡管“巴黎”一次在法語中是陽性名詞,但在波德萊爾的詩歌中,仍然用女人來象征著這座城市。在他的很多詩歌中,都把女人比作船,這個意象來源于西岱島,西岱島是巴黎城區(qū)的發(fā)源地和搖籃,它位于塞納河上,被塞納河水所環(huán)抱,就像是一只鼓起帆的小船漂浮在水上。如《美麗的小舟》:
當(dāng)你拖曳的長裙撩起微風(fēng),
像美麗小舟朝大海駛?cè)ィ?/p>
揚(yáng)起風(fēng)帆,搖曳飄逸,
伴隨柔曼和舒緩的韻律。
如果說女人象征著巴黎,是一只帆船,那么死亡就是它的船長:“哦死亡,老船長,起錨,時間到了!”波德萊爾在他的詩歌《遠(yuǎn)航》中吶喊到:“這地方令人厭倦,哦死亡!開航!”女人和死亡的意象融合在第三個意象——城市中,這是波德萊爾詩歌的獨創(chuàng)。在他的眼中,巴黎這座城市正在沒落,像一艘船慢慢向海底沉沒,在海水中毀滅。在《晨光微熹》中:“霧海茫茫,淹沒了高樓與大廈”;在《七個小老頭子》中:“一片臟而黃的霧淹沒了空間”,房屋出現(xiàn)在“占滿了一條漲水的河的兩旁”;在《唐·璜下地獄》中,象征著死亡的船帶唐·璜告別宏偉的城市和心愛的女人一直駛向地獄。
在《惡之花》中,女人、死亡和城市這三個意象是不可分割的,它們互相融合在一束隱喻之花中。在《晨光微熹》中:
黎明披上紅綠衣衫,瑟瑟發(fā)抖,
在寂寞的塞納河上慢慢地走,
暗淡的巴黎,揉著惺忪的睡眼,
抓起了工具,像個辛勤的老漢。
在這首詩中,黎明是一個女性的隱喻。她在塞納河上走著,但她并不像真正的黎明那樣是一個給人以美麗的顏色和溫暖的女人。她穿著紅色和綠色的衣裳,瑟瑟發(fā)抖地走著。黎明,是一天的初始,在人們的認(rèn)識中,它象征著希望。而同樣的,它也象征著前一天的結(jié)束,換句話說,對波德萊爾來說,黎明象征著死亡:在紅色的鮮活的身軀下,是那綠色的腐爛的尸體。黎明,是“靈魂載著倔強(qiáng)而沉重的軀體”開始最后的搏斗的時間,是死亡、“垂死掙扎”、在“收容所”中“吐出最后一口氣”的時間。巴黎,像一個“辛勤的老漢”“揉著惺忪的睡眼”“抓起了工具”,在結(jié)束了一天辛苦的勞作之后卻不能休息,因為新一天的工作已經(jīng)開始,死亡已經(jīng)在這一天的盡頭等著他了。在這首詩中,女人、城市和死亡的意象相互契合其中。
二、隱喻意象在感情上的契合
優(yōu)雅、貧窮、妓女出沒于《惡之花》中的巴黎,死亡也在巴黎的街道上游蕩。波德萊爾對這三個意象有著相同的感情:他愛它們也恨它們,它們對于他來說是美的也是丑的、是好的也是壞的、是理想也是墮落。在詩人的詩歌中,它們互相應(yīng)和。詩人想從惡中、從女人、死亡與城市的深處尋找到美。
波德萊爾對女人、死亡與城市存在著迷戀與憎恨的矛盾的感情,他既歌頌它們又諷刺它們。波德萊爾迷戀女人,尤其是妓女,女人是他詩歌靈感的源泉。在《頭發(fā)》、《異域的芳香》、《舞蛇》中波德萊爾為美麗的女人譜寫著頌歌。但同時,他也批判下等階級的女人,他蔑視她們“仿佛淫蕩的女人,把兩腿高抬”,他憎恨那些“尋歡作樂的蕩婦們,張著大嘴睡得又死又蠢”,他把她們稱作“丑八怪”。同樣地,死亡對于波德萊爾來說有一種別樣的魅力,但同時他也對死亡有一種深深的厭惡。他的這種悖論的感情體現(xiàn)在詩歌《給一位紅發(fā)女乞丐》中,在他眼中他看到的是這個女人的“貧賤”、“病身”、“破洞的長襪”,而這些恰恰是為了歌頌她年輕時的“美艷”、“雅致”和“甘甜”。女乞丐這一意象象征著波德萊爾那個時期的巴黎城,在骯臟混亂的城市的外表下,詩人想尋找生的希望和心靈的純凈。波德萊爾一方面同情那些被殘酷的社會壓榨的貧窮的女人,另一方面又厭惡那些如同第二帝國般邪惡無恥的妓女。這種矛盾的感情來自于波德萊爾的母親。年幼喪父、母親改嫁、繼父嚴(yán)厲而專制,這些都使年幼的波德萊爾變得敏感、內(nèi)向。對母親的戀母情結(jié)也影響了波德萊爾一生對女人的感情。父親去世后母親的改嫁是波德萊爾人生的轉(zhuǎn)折點,他失去了獨占母愛的權(quán)利,這大大的傷害年幼的波德萊爾的心,同時也動搖了他對母親、甚至是對女性的信任。波德萊爾一生對女人的迷戀與厭惡、贊美與唾棄正是他對母親的感情的表現(xiàn)。
他的這種交織著希望與失望的情感同樣也展現(xiàn)在城市和死亡的意象中。波德萊爾是一位“巴黎的畫家”,他在印度旅行期間一直想念著他的祖國。他就好像是一位城市的觀察者,帶著好奇與熱情游走在巴黎的街道上。巴黎對于波德萊爾來說就像他的母親和女人們,承載著他對這個城市的記憶和情感。但城市的重建與變化就像是他母親的改嫁,帶給他的是冷酷的改變和殘酷的背叛。因此,詩人眼中的巴黎城是“可怖的風(fēng)光”。他甚至感到一種對巴黎的思鄉(xiāng)之情:“朦朧遙遠(yuǎn),它的形象/今晨又令我醺醺然”。巴黎的城市化帶給他憂郁,也同樣是他創(chuàng)作的靈感之源。在《惡之花》中,波德萊爾用《巴黎風(fēng)貌》來命名這一章的詩歌,在這一章中,我們能感受到暗含其中的詩人的痛苦和飛速城市化的巴黎中,找不到自我的憂郁感情。這種混亂和傷感讓詩人感到自己仿佛是異鄉(xiāng)人。正如在《天鵝》中,詩人感嘆道:“巴黎在變!我的憂郁未減毫厘!”
舊的巴黎城已死,新的城市像浪蕩、賣弄感情的妓女,而城市的暗處彌漫著的死亡似乎更能帶給詩人平靜和坦然。波德萊爾厭惡死神,卻又向往和迷戀它。在他的詩歌《遠(yuǎn)行》、《天鵝》、《骷髏舞》、《七個小老頭子》、《小老太婆》、《頭發(fā)》中,波德萊爾把死亡這一意象融入到這些不同的主題中,通過死亡意象,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人間悲劇正在上演。正如波德萊爾所說:“死亡是窮苦人的解脫,因為天堂沒有生活的苦痛?!钡谠娙烁桧炈劳龅耐獗硐拢苍谂兴劳?,這是源于他對生活的熱愛。波德萊爾給死亡這一抽象的意象以生動的形象:蠕蟲、幽靈、惡魔,它們游蕩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不斷蠶食著人們的靈魂。但是生活的苦痛對波德萊爾來說也是一種挑戰(zhàn),是一種財富,正如他在《祝?!分袑懙剑骸拔抑劳纯嗄耸俏ㄒ坏母哔F”“感謝您,我的上帝,是您把痛苦當(dāng)作了圣藥治療我們的不潔!”對生活和死亡的思考讓波德萊爾看到了死亡所隱含的生的意義。
女人、死亡和城市意象融合在波德萊爾的《惡之花》這部詩集中。他對這三個意象的矛盾的態(tài)度也展示在這部詩集中。通過文字的隱喻,這三個意象相互契合,相互“應(yīng)和”。就像這部詩集的名字一樣,詩人描寫女人、死亡和城市的惡,正是為了給世人展示世界的美麗的“花”。
參考文獻(xiàn):
[1]波德萊爾.惡之花[M].郭宏安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
[2]泰奧菲爾·戈蒂耶.回憶波德萊爾[M].陳圣生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9.
[3]本雅明.發(fā)達(dá)資本主義時期的抒情詩人[M].張旭東,魏文生譯.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