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靜
內容摘要:在新文學史上,丁玲是一個有才華的著名女作家,她的短篇小說取材廣泛,成功而又生動地塑造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中國婦女形象,其中有以個性解放為起點追求光明的新女性;有為階級解放而獻身的歌名女性;有苦難中覺醒成長的勞動婦女;有一心為革命事業(yè)的女共產黨員。深刻反映了我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這數(shù)十年的時代風貌,是一個具有歷史連續(xù)性的系列整體。
關鍵詞:丁玲 新女性 短篇小說
在新文學史上,丁玲是一個有才華的著名女作家,她始終保持旺盛的革命熱情,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以現(xiàn)實主義的筆觸寫下了不少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取材廣泛,成功而又生動地塑造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中國婦女的形象,深刻反映了我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這數(shù)十年的時代風貌,為中國新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出色的貢獻。
丁玲50余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從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開始。她的短篇創(chuàng)作一開始就把婦女的命運與解放密切的聯(lián)系在一起,對于舊社會不幸婦女的深切同情和對于新時代當家做主的婦女熱情的歌頌。這些富有時代特色的思想內容,作者是通過活生生的藝術形象來體現(xiàn)的,在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下,這些藝術形象是一個具有歷史連續(xù)性的系列整體。
一.以個性解放為起點追求光明的新女性。
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新女性,指“五四”以后獲得了教育權與婚戀自主的城市自由女性。包括“五四”時期掙脫出舊式婚姻枷鎖的知識女性與處在大革命潮頭低谷之中的時代女性,以及投身社會解放大潮中的進步女性。
丁玲是一個敏銳感受時代情緒的作家,她最早的作品,描寫的是負著時代苦悶與心靈創(chuàng)傷的叛逆女性,喊出了她們的不滿與不平,基調哀怨而又激憤,噴射著作家自己內心的激情。夢珂(《夢珂》)和莎菲(《莎菲女士的日子》)便是此類叛逆女性的代表,屬于“五四”新思潮中“解放女性”形象。
夢珂這個閱世未深的少女有著許多憧憬,但現(xiàn)實安排給她的確是一堵堵冷而硬的墻。她受到“五四”革命思潮的影響,沖出封建家庭,從偏僻的鄉(xiāng)鎮(zhèn)來到繁華的上海求學。她的反抗性格集中表現(xiàn)在對封建傳統(tǒng)的叛逆和對個性解放、婚姻自主的追求上,她因不滿紅鼻子先生、對繪畫的模特兒的侮辱和對自己的誣陷而離開了學校,寄居姑媽家,在姑媽家里,她敞開愛的心懷癡戀著她的表哥,而她并沒有獲得真正的愛情。當受到表哥等人情感上侮謾,美好的戀愛理想破滅時,她不得不再次出走,但等待她的卻是不幸的困境。她在無奈何的情況下,當了“圓月劇社”的一名演員。在這里,夢珂遭到的是肉體與精神的更大摧殘,盡管夢珂在現(xiàn)實生活中屢遭失敗,但在她身上已經確立了一種自己選擇人生道路而不屈從他人擺布的女性自主意識,它本質上是對傳統(tǒng)的奴性和惰性的反抗。在小說結尾,丁玲還從女性角度敏感地分析了使夢珂繼續(xù)不幸下去的原因。從而展現(xiàn)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女性的可悲命運,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最黑暗的一角,夢珂這一以個性解放為起點追求愛情的新女性的結局,告訴了人們只有把個人的抗爭融匯到人民的斗爭中去,才能使女性獲得真正的個性解放和人格獨立,如果不是這樣,追求的僅僅是個性的解放和個人的愛,哪怕反抗得再勇敢,到頭來也只落得個悲劇性的結局。這一作品的問世,影響了以后的創(chuàng)作傾向。
續(xù)夢珂之后,丁玲又發(fā)表了震驚一代文藝界的《莎菲女士的日記》,這是丁玲稍稍懂事,接觸社會碰壁之后,淤積在心頭的對舊社會的不滿,反抗而發(fā)出的“絕叫”。
莎菲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的女子,她盡情舒展自己的個性,享受青春的快樂,幻想著熱烈而刺激的愛情與痛苦的生活。但是,她找不到一個真正理想的人,與她往來的是云霖這樣平庸、猥瑣的朋友,是葦?shù)苓@樣怯弱、可憐的求愛者。來自新加坡的凌吉士,曾使她產生了“美的夢想”,但很快就破滅了。她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在“高貴的美型”里安放著“卑劣的靈魂”的紈绔子弟,是只知道從女人身上尋找“一時的肉感享受”,熱衷于升官發(fā)財和吃喝玩樂的市儈,覺得并非自己理想中人,但是她又迷戀男子的“色”,為凌吉士“豐儀”所傾倒,渴求他的“熱吻”和“擁抱”,當目的達到后她又感到悔恨,陷入痛苦和絕望,決計到無人認識的地方,“悄悄的活下來,悄悄的死去”。莎菲的這種性格實際上是充滿了對社會鄙視和個人的孤獨的靈魂的倔強,她受社會冷遇,與環(huán)境對立,而反抗是孤獨無力的,這使她不能損傷社會的一根毫毛而為社會的亂箭所射中,這一本日記便是她撫摸創(chuàng)傷時發(fā)出的叛逆而又傷慘的絕叫??梢哉f“莎菲女士”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愛上矛盾心理的代表者。莎菲所追求的實際上是人類精神上已經達到最高層次的健全合理的好社會,她熱情地追求著戀愛自由、個性解放的人生理解破滅了,但她那種將自己內心世界的一切復雜隱秘處赤裸裸地亮出來的行為,卻是對于道德規(guī)范的大膽冒瀆和人們所尊崇的傳統(tǒng)禮教的勇敢挑戰(zhàn),具有強烈的反封建進步意義。
夢珂和莎菲雖然不滿現(xiàn)實,富有反抗精神,但走的都是追求個人愛情幸福的道路,她們是20年代中期追求個人幸福而又矛盾苦悶的女性,這一女性形象正如易卜生筆下的娜拉,她們所走的道路正如娜拉的第一次出走,她們的結局也正如魯迅所言的一樣:“不是回來便是墮落”?!盎貋怼币馕吨耘f做為人附庸的家庭主婦,“墮落”即指為謀生而向金錢文化靠攏,成為肉的商品,無論哪樣爭得的自由都會被賣掉,這便是我國五四時期追求個性解放的女性知識分子的形象。
二.為階級解放而獻身的革命女性
“左聯(lián)”成立前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倡導與最初實踐,影響著丁玲的文學觀,她開始不滿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染上一層感傷”看不到應有的出路。1930年和1931年創(chuàng)作的《一九三0年春上?!泛汀短锛覜_》就表現(xiàn)了作者在黑暗中尋找“新人”的努力。
《一九三0年春上?!罚ㄖ唬┲械拿懒眨煺嫔屏?,有理想,不滿現(xiàn)實,她與作者子彬相愛,有著一個美好的小家。當革命浪潮沖來時,她和子彬之間發(fā)生了嚴重的分歧,子彬脫離現(xiàn)實,美琳則追求進步,渴望到社會中去,越來越不安于幽居家中,“她還要別的!她要在社會上占一個地位。”“她本能的需要活動,她要到人群中去,去了解社會,去為社會勞動,她生來便不是一個能幽居的女人。”美琳經過痛苦的思想斗爭,她終于拋棄了新式太太的生活,投入了如火如荼的革命運動,踏上了為人民大眾求解放的道路,從黑暗走向了光明。
《田家沖》里的三小姐雖然出身于剝削階級的家庭,但在黨的培養(yǎng)、教育下,終于背叛了本階級,走上了為窮苦大眾謀解放,求幸福的革命道路,成為了真正的革命者。
較之20年代的夢珂和莎菲,美琳和三小姐則是30年代努力擺脫追求個人幸福的道路,走向追求真理,為人民解放事業(yè)而獻身的革命女性,她們的形象正好回答了魯迅《娜拉走后怎么辦》這一問題:投身民族解放大潮,便可獲得新的生命。也是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追求階級解放的女性知識分子的代表。莎菲、夢珂到美琳和三小姐,展示了“五四”以來追求光明,渴望自由解放的女性逐步成長的歷程。這實際上也是作者思想發(fā)展的表現(xiàn),展示了作者對當時革命運動的傾心向往。
三.苦難中覺醒成長的勞動婦女
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中,丁玲正把深沉的愛傾注到了中國社會最底層——勞動婦女身上,她關注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被侮辱、被迫害的婦女的命運,她用她的筆描述著日本帝國侵略所造成的民族災難,表現(xiàn)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把自己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與廣大被壓迫階級,被壓迫群眾的民族解放斗爭聯(lián)系在一起了。正符合了《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要求:作品大眾化?!段以谙即宓臅r候》就是這類題材的短篇小說。
《我在霞村的時候》這個短篇中的貞貞是一個生活在西北解放區(qū)的農村的十七八歲的女孩子,她熱情、明朗、倔強……主動和村上一個在磨坊里給人做雇工的小伙計相愛著,但遭到了村里的封建勢力的非議和責難。她的父親是一個頑固而專橫的老頭子,財迷心竅,看到鄰村一家米鋪老板的“家道厚實”,就把自己的獨生女嫁給小老板當填房。貞貞不甘心做買賣婚姻的殉葬品,采取了到天主堂做修道女的方式進行了反抗和斗爭。這較之前面小資產階級知識女性對社會的反抗,貞貞的反抗也更加大膽,更加堅決,但困難也更加沉重。正當貞貞要跑到天主堂決心做“修女”來殉自己愛情的時候,她被鬼子擄了去,遭到了獸性的蹂躪,并患了難醫(yī)病癥。盡管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把她推入深淵,摧殘她的精神和肉體但她還是硬著頭皮,挺著腰桿,生活了下來,她“身在曹營心在漢”,曾兩次從日本軍隊中逃跑,并與游擊隊取得聯(lián)系,以自己的特殊身份為游擊隊遞送情報,致使日本鬼子吃了敗仗。
這個短篇中貞貞就是這樣一個忍辱負重的不幸女性,作者通過女主人公貞貞的痛苦經歷,揭露和鞭撻了日本侵略者的獸行,反映了解放區(qū)人民苦難中的覺醒和成長,深入開掘和表現(xiàn)了在這社會大變動時期,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之下,在新與舊,進步與落后的斗爭中,解放區(qū)勞動婦女所激發(fā)出來的生活信念與革命意識,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解放區(qū)農村的社會變革,也預示了我們民族的光明前途。
如果說《我在霞村的時候》中的貞貞是一個苦難中剛剛覺醒的形象,那么,《新的信念》中的陳老太婆就是苦難中站起來的復仇的戰(zhàn)士形象,在日本鬼子掃蕩時,她親自目睹侵略者的暴行,小孫女被蹂躪致死,小孫子慘遭殺害,自己也被踐踏。她強忍著屈辱,帶著復仇的渴望,用以煽起人們內心的激怒和仇恨的火焰,奔赴殺敵的戰(zhàn)場,徹底消滅侵略者,作者通著陳老太婆這一形象,展現(xiàn)了受害的中國勞動婦女不甘屈辱的堅韌的心靈和倔強的性格。從而激勵廣大民眾堅持抗戰(zhàn)的“新的信念”。
四.一心為革命事業(yè)的女共產黨員
丁玲的短篇創(chuàng)作的另一方面的重要內容,就是寫光明世界婦女的新生,歌頌新時代婦女的當家作主精神。作品《在醫(yī)院中》是延安時期丁玲坦露最多矛盾的作品。這篇帶有很強批判性的小說,寫的是年輕的理想主義者陸萍與她所處環(huán)境之間的沖突。主人公陸萍是上海一個產科學校畢業(yè)的學生。她對工作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具有可貴的工作熱情,蓬勃的革命朝氣,現(xiàn)代的科學知識,這正是抗戰(zhàn)初期千千萬萬投奔抗日根據(jù)地的革命知識青年的藝術寫照。從她的言行舉止中,我們不難找到一顆年輕的愛黨、愛祖國、愛人民之心。她與周圍環(huán)境的矛盾,是和高度的革命責任感聯(lián)系著的先進的文化科學思想與落后的小生產勢力的矛盾,敢于創(chuàng)新的當家作主的姿態(tài)與偏愛保守、自私茍安的思想習氣的矛盾。
作品正是通過主人公陸萍的眼睛看出醫(yī)院這一環(huán)境的種種矛盾和不合理的地方,陸萍和《莎菲女士的日記》里的莎菲同屬一環(huán)境中的“疏離者”形象,所不同的是,莎菲作為一個絕對的個人主義者并不嘗試去改變環(huán)境,因而盡管有種失望和不滿,但那傷痛都朝向自身,并沉溺于一種自我毀滅的感傷情調之中而使矛盾消于無形;而陸萍卻被一種來自自我和理想的愿望所折磨,小說中提到她在極端失望的時刻患上“舊有的神經衰弱癥”,似乎是一種莎菲式的絕望,但因為“希望的存在,那盡管是鐵箍卻是她自愿套上去的”約束的存在,卻使她不肯沉溺于幻滅。因而,陸萍與環(huán)境之間的緊張關系就不可解脫,她必須時刻意識到外力的存在,并在對舊我的脆弱的指責中振作起精神來磨礪自己。從而尖銳地揭露了矛盾,顯示了這種思想作風給我們革命事業(yè)所帶來的危害,具體真切地說明了,要在一個經濟、文化上都很落后的國土上,進行先進的改革,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會遇到多少嚴重的困難和障礙。作者從生活實際出發(fā),以嚴峻的現(xiàn)實主義筆墨再現(xiàn)了這個艱難曲折的過程。生活在解放區(qū)的丁玲如此正式現(xiàn)實,大膽揭露尚未引起人們的注意的、嚴重的阻礙革命前進的問題,展示了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對革命事業(yè)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現(xiàn)了作者敏銳的洞察力和高度責任感。
1979年,平反后的丁玲重新投入黨的懷抱,拿起了戰(zhàn)斗的筆,寫下了歌頌新時代婦女的著名短篇小說《杜晚香》。作品中的主人公杜晚香,生活在一個窮僻的小山溝,13歲就由后母做主許配給并不怎么寬裕的李家的小兒子做媳婦。在李家,她勤勤懇懇,長年不息地勞累著,過著艱難的歲月。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她一家人翻了身;抗美援朝時,她支持丈夫李桂報名參加志愿軍;在土改復查隊的培養(yǎng)下,她去縣里訓練了三個月,當上了婦女組長,又當了婦女主任,隨后光榮地加入共產黨,初步懂得了為大多數(shù)人做事比為一個人做事更有意義。她學著那些工作隊的人們走家串戶,宣傳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1958年,當丈夫李桂從四川軍事學院集體轉業(yè)到東北支援邊疆建設時,她決心跟丈夫一樣。去北大荒后,她以當家作主的姿態(tài)和火一樣的熱情,先在家屬區(qū)工作,后又勇敢地投入到洶涌的開荒勞動的波濤,具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實干精神。不管受到怎么的稱贊,她始終是平易近人、心胸坦白、樸實堅強、老老實實按照黨的要求,為著共產主義事業(yè)而奮斗。
作者以革命主義手法,為我們成功的塑造了一個不圖名、不圖利、一心為革命,一心為人民的共產黨員的高大形象,體現(xiàn)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這個形象較之作者以前所塑造的婦女形象,更為豐滿、更為典型、更為理想,是丁玲作品中婦女形象的新發(fā)展,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建樹。
從夢珂到杜晚香,丁玲在她的短篇創(chuàng)作中塑造了眾多的婦女形象,她們之間多數(shù)是苦難中的承受者,反抗封建的叛逆者,追求光明的探索者,投身工農運動的革命者,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實干者。這些閃耀著時代的光輝的婦女形象,豐富了新文學的人物畫廊,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女性和勞動婦女走上革命道路的某些特點,展示了中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戰(zhàn)斗歷程,也展示了時代的濃烈氣息,看到巨大的生活激流,聽到中國人民向新生活進軍的腳步聲。從她們的身上,我們也看到了作者的美好心靈,永遠是和人民群眾和黨的革命事業(yè)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就是丁玲刻畫各種婦女形象的深刻社會意義所在,也是她的現(xiàn)實主義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所達到的高度藝術成就所在。
參考文獻
[1]《我的創(chuàng)造生活》.丁玲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2]《中國現(xiàn)代女作家》.阿英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丁玲作品集》.長江文藝出版社.1979年版
[4]《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吳宏聰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版
[5]《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選》.吳宏聰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版
[6]《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王曉明主編.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11月版
(作者單位:陽江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