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分別了解“人文知識”,以及“教師素養(yǎng)”這兩個概念。爾后,我們才能更加明確地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所在。什么是“人文知識”呢?我國《辭?!分羞@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蹦敲次覀儸F(xiàn)在所說的人文,或者人文精神,或者人文思想,顯然是指人類文化中先進的、科學的、優(yōu)秀的、健康的部分。我國教育中,由于急于培養(yǎng)有用之才,因此常常忽視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加之授課形式主要以教師傳授為主,內化不足,所以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知識、技術或藝術,但往往知識面狹窄,能力畸形,缺乏較深厚的素養(yǎng),特別是作為現(xiàn)代人的綜合素養(yǎng)。其中,尤其是人文素養(yǎng)。那么教師這個行業(yè)主要需要具備哪方面的人文素養(yǎng)呢?關心學生生存、促進學生發(fā)展是教師區(qū)別于其他社會角色的職業(yè)特征,也是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核心。支撐和服務于這個核心的是教師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方法。人文知識,是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基本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歷史知識、哲學知識、美學知識等方面。人文精神,是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核心要素?,F(xiàn)代教師要具備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一、具有強烈的教育使命和責任心。我們的學生、下一代的精神面貌如何、生存方式如何,他們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信心、有活力、有尊嚴,全靠我們今天的教育。
二、對教育的理想不斷追求。沒有理想的教育,便不能造就理想的人。我們應該不斷追問:什么是教育的真諦?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的遠景應該怎樣繪就?在接一批新的學生時,有沒有確立你的目標?特別是我國現(xiàn)在的大學教育,大學生們普遍缺乏遠大理想,大學老師應從最基本的培養(yǎng)開始,積極引導與培養(yǎng)學生樹立健康、正確的職業(yè)理想。
三、積極維護教育的公平。我們要積極維護教育的公平,關心弱勢群體的教育,關心教育機會的平等。在教學活動中,摒棄標準化、同步化、統(tǒng)一化,對待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一視同仁、一律平等地對待。
四、以學生生存和發(fā)展為本。以學生的生存為本,就是我們的教育教學要提升學生的生存質量,讓學生在現(xiàn)實的學校生活中積極勤奮、心靈充實,并為學生未來生活的幸福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要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要給學生提供最大的選擇機會,包括學習時間、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等,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最大的張揚。
五、以寬容之心善待學生。意味著教師要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和學生一起去感受和體驗,去感受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期待以及沮喪的心情。
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主要包括: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知識素養(yǎng)、能力素養(yǎng)、職業(yè)心里健康四大部分。
一、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是從教師對待事業(yè)、對待學生、對待集體和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上來體現(xiàn)的。
二、教師的知識素養(yǎng)包括:政治理論修養(yǎng)、精湛的學科專業(yè)知識、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其中專業(yè)學科知識和文化知識是教師所教授的專業(yè)知識的能力及怎么教的問題。
三、教師的能力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教育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自我調控和自我反思能力。此外,對于高校教師,還應該具備教育科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
四、職業(yè)心理健康是指一個優(yōu)秀教師所應有的心理素質。主要包括:高尚的師德、與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健康的人格。其中,教師的人格素養(yǎng)對學生的發(fā)展起著推動作用,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它主要表現(xiàn)為:積極樂觀的情緒、豁達開朗的心胸;堅忍不拔的毅力;廣泛的興趣。
因此,只有通過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正確恰當?shù)靥幚砗弥R與情感,知識與價值,科學與人文的關系,才能更好地激發(fā)自己的潛能,不斷提高和超越自己,為應對困難與沖突提供心理保障。
那么,該如何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呢?首先,要向書本學習。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常常進行閱讀,從書本中汲取營養(yǎng),學會思考。其次,要向他人學習。不僅要向專家學者和同行學習,而且還應該向自己的學生學習,因為“教學相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再次,要向實踐學習?!皩嵺`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想獲得真才實學,就必須向實踐學習,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才能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質。
可以說,沒有學習,就沒有教師的成長??傊ψx書和學習,不停歇地讀書和學習,是提高教師人文素養(yǎng)、培育人文精神的必備條件,是教師成長為優(yōu)秀教師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黃濟,王策三主編.現(xiàn)代教育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孫喜亭著.教育原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3]胡德海著.教育學原理[M].甘肅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鄭金洲著.教育通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5]石中英著.教育學的文化性格[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項賢明著.泛教育論——廣義教育學的初步探索[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簡介:石彥林(1983-),女,漢族,籍貫:山東省青島市。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