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邏輯學上按照前提和結論之間的聯(lián)系方式不同,把推理分為演繹推理和非演繹推理。演繹推理中,前提必然蘊涵結論;非演繹推理中,前提不必然蘊涵結論。
關鍵詞:演繹推理,非演繹推理,證據(jù)
Abstract: The logic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premise and the conclusion in different ways, the reasoning is divided into deductive reasoning and non-deductive reasoning. Deductive reasoning, provided the inevitable implication conclusions; non-deductive reasoning, without necessarily implies conclusions.
Keywords: deductive reasoning, non-deductive reasoning, evidence
【中圖分類號】D925.2
在刑事訴訟中經(jīng)常用到非演繹推理,如回溯推理、歸納推理、類比推理等。這些推理由于前提和結論之間不具有必然的邏輯推出關系,因而所得結論是或然為真的,不是必然為真的,所以把它們歸類為非演繹推理。非演繹推理中有一個特殊情況是歸納推理中的完全歸納推理。由于這種推理在前提中考察了該類對象的全部對象,無一遺漏,所以它的結論是從前提必然推導出來的,就前提和結論相聯(lián)系的性質(zhì)而言,它已屬于演繹推理。例如,美國人所說的“零年因素”。有人發(fā)現(xiàn)自1840年起至1960年止,凡在尾數(shù)為零的那一年當選的美國總統(tǒng),沒有活著離開白宮的:1840年威廉·亨利·哈里森當選為總統(tǒng)后不幸病亡;1920年沃倫·哈丁當選為總統(tǒng)后不幸病亡;1860年亞伯拉罕·林肯當選、1900年威廉·金利當選、1960年約翰·肯尼迪當選均被刺殺。所以美國人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零年因素。這是個完全歸納推理,因為考察了1840年——1960年間在尾數(shù)為零的年份當選為美國總統(tǒng)的人的全部對象,所以其結論是必然為真的。
在刑事訴訟中經(jīng)常用到的非演繹推理,其實是一種“有缺陷的推理”。所謂“有缺陷的推理”,指的是或者推理所依據(jù)的前提沒有如實反映客觀事物,是“不完全的、不充分的”;或者不正確地把“直覺”結合在一起,即推理形式錯誤。這類推理主要是指在演繹推理中屬于無效的推理形式,有: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必要條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選言推理肯定否定式等。在邏輯學上,將推理形式劃分為有效推理形式、無效推理形式。有效推理形式是指當且僅當對一個推理形式中的任一變項做任何代入,都不會出現(xiàn)前提真實而結論錯誤這種情形,這個推理形式就是有效的。也就是說,在有效推理形式中,只要前提正確,結論就必然正確。無效推理形式是指前提真實,結論卻不必然正確,但不是說結論必然錯,結論有時也可為真,由于它的結論不是必然地由前提推出,所以結論與前提之間的聯(lián)系是或然性的。完全相信這種推理的結果會導致“想當然、主觀臆斷”的錯誤,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怎樣認識這種推理的結論、怎樣使用這種推理,不在于可否運用這種“有缺陷的推理”,而在于是否認識到這種推理的邏輯性質(zhì),能否正確看待所得結論的可靠程度。這一點對于法律工作者來說尤為重要。在運用證據(jù)的過程中,既離不開演繹推理,又難免要用到結論或然可靠的非演繹推理,因為犯罪現(xiàn)象特別復雜,我們運用邏輯推理所依據(jù)的前提有時是不完全的、不充分的,有時還依靠經(jīng)驗的積累,在運用證據(jù)過程中將所獲得的事實連接成推理時,很難完全符合正確推理形式的要求。因此要求法律工作者要正確看待所運用的推理的邏輯性質(zhì),即演繹推理結論必然為真、完全可靠,非演繹推理結論或然為真、不完全可靠,它的推理過程只是提供一個思路、方向。
例如,下面這個案例,某年盛夏某村婦女鄧正英因為其丈夫外出打工,帶著年僅一歲女兒獨自居住。某日清晨,母女二人被害,在鄧正英手指甲里發(fā)現(xiàn)血跡,床頭發(fā)現(xiàn)一枚血指紋,經(jīng)查兩處血跡和鄧正英本人血型不符,血指紋也與鄧正英本人指紋不符。偵查人員推定作案人應是本村青壯年男性村民,熟悉鄧正英家中情況,并且身上有抓痕。經(jīng)查其公公楊某某身上有抓痕,但不能合理解釋傷痕來歷。進一步偵查發(fā)現(xiàn)楊某某血型和兩處血跡血型相符,其指紋也和床頭血指紋相符,于是楊某某被列為犯罪嫌疑人。而楊某某不懂法,在偵查人員讓其坦白從寬時,竟誤以為坦白從寬就是承認自己殺人了,承認了就沒事了、就可以回家了,于是承認自己因為鄧正英生了女孩斷了楊家香火,而殺害了兒媳、孫女,把偵查工作引入歧途。楊某某被羈押一年后,后經(jīng)一村民反映在案發(fā)第二天早晨,看見本村村民周某不顧天氣炎熱身穿長褲、未領到期工錢外出長期未歸。偵查人員根據(jù)這一線索,作出如下推理:
如果兇手身上有抓痕,則他一定會盡量掩蓋并設法逃避偵查,
今有周某不顧天氣炎熱身穿長褲且不領到期工錢外出,
所以,他的身上有可能有抓痕。
如果某人是兇手,那么他的身上一定有抓痕,
周某身上有可能有抓痕,
所以,周某有可能是兇手。
這里的兩個推理用的都是充分條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式,它的結論是或然為真的。后來偵查人員在村民舉報下,將逃往深圳、逍遙法外一年的周某抓獲,周某果然是強奸不從、殺人滅口的兇犯。在這個案子中,偵查人員開始也是使用了這種“有缺陷的推理”得出楊某某為兇犯,雖然當時對楊某某宣稱“因兒媳生了女孩斷了楊家香火,才將她殺死”曾有懷疑,因為楊某某既然如此才殺死兒媳卻沒有必要將其孫女一起殺死,況且案發(fā)前他們相處得很和睦,但由于楊某某本人糊涂認罪,致使偵查工作誤入歧途。后來也是憑借這種“有缺陷的推理”找到了真兇周某。這個案例生動地說明了對于這種“有缺陷的推理”及非演繹推理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要看到它的推理結論是或然為真的邏輯性質(zhì),可為偵查工作提供線索,在使用時要謹慎,要結合其他證據(jù)經(jīng)過全面考察。邏輯本身并不能代替對證據(jù)的搜集,邏輯推理也不能代替證據(jù)的最終證明。
作者簡介:徐海燕(1968--),女,副教授,碩士,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邏輯學研究所,研究方向:邏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