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
[摘 要] “中國歷史文選”課程是高校歷史學專業(yè)課程網(wǎng)絡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是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和工具課。學好此門課程不僅有利于提高歷史學專業(yè)學生分析運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同時對專業(yè)中國史方向其他課程的學習有著不可獲缺的助益。然而,隨著現(xiàn)代教育水平要求的提高,傳統(tǒng)“中國歷史文選”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組織形式等存在諸多不足,“中國歷史文選”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 改革; 傳統(tǒng)“中國歷史文選”課堂;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4-0108-02
“中國歷史文選”全稱“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是我國高校歷史學專業(yè)開設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課程通過對文史并茂的典型史籍、史篇的講讀,幫助學生提高文言文閱讀和史料運用能力。提及此門課程,很多人稱它是“似象非象”的課程,似古漢語,又像歷史文獻學,同時還與古目錄學、 版本學及中國古代史等課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爸袊鴼v史文選”就是這樣一門與諸多學科相關的多邊緣交叉課程。課程的綜合性也決定著課程學習的艱難性。面對有著一定學習難度的課程,一些高師“中國歷史文選”課堂仍然采取傳統(tǒng)教學方法模式,不論是在課程學時的安排設置,還是在課堂教學方式方法使用、教學課堂組織上都存在墨守成規(guī)問題,教學效果堪憂,現(xiàn)就此淺要地談一下個人的幾點思考。
一 合理安排課程,確保教學質量
“中國歷史文選”作為一門課程設置下來,源于近代國學大師陳垣先生。1922年陳先生在北京大學歷史系任教期間,發(fā)現(xiàn)“白話文運動”后,一些青年學生逐漸忽略文言文學習,這就歷史系學生而言,無疑是專業(yè)學習的一大缺失。因此,陳垣先生先后開設了“史學名著選讀”和“歷史名著評論”兩門課程,這就是歷史文選課的前身。建國后,教育部正式設立“中國歷史文選”課程,據(jù)統(tǒng)計,20世紀80年代一般綜合性大學歷史文選課程授課總課時數(shù)為200學時左右,一般院校總課時為150學時左右;90年代各高校總學時在175左右。然而,近年來很多高?!爸袊鴼v史文選”總學時數(shù)已壓縮到54學時左右,平均每周3學時,且課程學習只在一個學期,面向大一學生開設。從調查數(shù)字不難看出,各高校正逐年減少此門課程的課節(jié)數(shù),“中國歷史文選”課程學時呈降序排列。銳減的授課時間,已很難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講述,教學效果堪憂。以現(xiàn)在很多高校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趙淡元主編的《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為例,此教材上、下兩冊,約五六十萬字,一學期54學時根本無法完成全書教學內容的講析,任課教師只能從中摘講,破壞教材內容完整性的同時,高質量的教學效果更是無從談起。此外,我們還面臨著一個不征的事實,現(xiàn)今初中、高中古漢語教學力度不夠、教學起點不高、層面不廣,再加上多元化現(xiàn)代媒體信息環(huán)境對學生精力的牽扯,致使現(xiàn)在的青少年極少能靜坐在桌前研讀史籍,歷史學專業(yè)學苗古漢語水平大幅降低。不斷減少的授課學時加之古文根基偏弱的生源,嚴重影響到“中國歷史文選”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提升。
針對這一課程狀況,建議形成從上至下的合力,對課程安排合理布局。首先,專業(yè)相關領導應提高對課程重視程度,切忌將其淪為古代漢語的翻版或中國古代史的附庸,應適當增加課時數(shù)量(每周至少應保證4學時),確保一定數(shù)量選文的講授。其次,要考慮到“中國歷史文選”課程與其它課程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不僅局限于為大一新生開設。再次,任課教師要提高對自身的要求,不斷提高個人素質和業(yè)務水平,加深對教材的熟知度和教學內容的把握。講課時,將選文精選精講和泛讀引導相互結合,講授不需要每篇文章都面面俱到,而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接受情況,來選擇各種體裁的典型文章有針對性地講解,確保在一定的教學時間內,幫助學生逐步掌握課程知識,明確中國史學發(fā)展線索,提高其閱讀和運用文言文的能力。
二 明確教學目的,打破傳統(tǒng)教學框架,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目的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指導著教學工作方向,是否達到教學目標是檢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周予同曾說:“‘中國歷史文選作為高等學校文科歷史專業(yè)的課程之一,……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各種典型的歷史作品,培養(yǎng)學生閱讀并運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也向學生介紹一點有關中國史料學和中國史學發(fā)展概況的常識?!?王能毅和鄒旭光在《中國歷史文選教學研究》中也指出“歷史文選課的最終目的,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第一手歷史資料的能力,為進一步研究歷史打下基礎?!睅孜幌壬患s而同地指出了歷史文選教學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素質提高的目的性,這正是我們相關從教人員應緊緊把握的準則,一切教學活動都應服務于此。
自“中國歷史文選”作為獨立課程開設以來,已相繼出版十余種教材。但因編者個人能力及對各種文體顧及層面和教學側重點把握的差異性,導致教材好壞不一、良莠不齊。有的教材內容陳舊,結構不當,難易度安排不合理。這就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要選擇權威教材;二要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條條框框。比方說授課中,大可打破教材的編寫順序,對課程內容做以調整,秉承由淺到深,從易到難的原則,先領學生入門,激發(fā)他們興趣,再求深入。切忌一下子就讓學生接觸很難的知識,使其產生厭學心理,事倍功半,得不償失??梢愿鶕?jù)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設計專項練習,有針對性地加強課程訓練,循序漸進,不要操之過急。此外,“中國歷史文選”教材中普遍缺少繁簡轉換、古漢語常識、古文翻譯等文言文基礎知識。這時我們可以再次拋開教材,合理充實教學內容,尋找相關專題為學生補充新知,逐步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因為文選課涉及到文獻學、訓詁學、??睂W、職官、天文、地理、宗教等多方面的知識,要達到教學目標所要求的對學生能力素質培養(yǎng),單靠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45分鐘的講授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適當?shù)卦谡n程中設計實踐性環(huán)節(jié)。如在講重點篇章前,教師可以把文章中生僻或重點的字、詞、句找出來,介紹相關工具書,讓學生自己動手翻譯解決,然后再在課上互動學習,這不僅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養(yǎng)成,還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此外,還可結合理論內容,有針對性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實踐參觀。如本人在講到《史記·平準書》一課時,其中涉及漢初幾位君主為擺脫經(jīng)濟凋敝的窘境更鑄錢幣內容,這也成為后來漢朝一系列經(jīng)濟政策出臺的主要誘因。為加深學生對選文的理解,增強感性認識,就曾專門帶領學生到校文物室的古幣陳列室參觀了秦漢不同時期的鑄幣,學生們親眼看見了秦的半兩錢、漢的榆莢錢、五銖錢后,課上學習興趣濃厚,擴大眼界的同時對課程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足見打破傳統(tǒng)教學框架,豐富教學內容對學生課程學習的助力作用。
三 改變陳舊教學方法,增強師生互動,體現(xiàn)教學課堂“雙主”原則
目前很多高?!爸袊鴼v史文選”課堂延續(xù)著陳舊的教學方法,主要以教師講述為主,采取“填鴨式”教學,死板地向學生灌輸教材上的固定知識內容。老師和學生之間基本上沒有互動交流,即便是有也僅僅局限于簡單的一問一答,教學模式單調,課堂氣氛十分沉悶。上面已經(jīng)談及“中國歷史文選”課程本身以古文選篇為主體,內容相對晦澀難懂,再加上陳舊的教學方法,刻板的課堂組織,無疑是“雪上加霜”,很難帶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勁頭。這就要求授課教師更新教學思想,大膽創(chuàng)新,在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上多下苦功,增強課堂上師生間的互動,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成為課堂的真正“主體”,而教師從旁指導,變成課程學習的“主導”。
為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多樣性,要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作用,利用影音資料、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F(xiàn)在市面上可以找到許多與史學專業(yè)有關的影音資料,如中央電視臺播放了大型文獻紀錄片《百年中國》《考古》《上下五千年》等等,知識性都很強,內容較為權威。我們大可選擇相關資料配合教學內容學習,便于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強感性認識,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教師要親自制作一些高水準的多媒體課件,這種教學手段集圖形、文字、聲音、影象于一體,為教學活動營建了豐富的視聽環(huán)境,化抽象教學內容為具體,便于學生獲取多維的全方位課程信息,針對性更強,加大了課堂教學容量。更為重要的是教學新思路的打開,我們應逐漸把教學重心從傳統(tǒng)的“重教”轉為“重學”,由課堂上以教師為主變成以學生為主,增強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教師每學期可以挑出一、兩篇內容較為簡單,便于理解的選文布置給學生,師生互換角色,預先把主要的教學方法、思路和文章重點交代給學生,然后由學生在課上分段講授。學生講完后,先進行學生間的互評,再由教師及時補充點析。這既有助于學生在親自體驗中逐漸摸清掌握歷史文選學習的脈絡,也是對他們實際動手、表達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實效性。這種方法對于高師歷史學專業(yè)的學生尤為適合。
綜上所述,“中國歷史文選”課程改革任重道遠,期間既需要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高校領導提高認識、科學統(tǒng)籌;又需要“中國歷史文選”課程專任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不斷總結經(jīng)驗,推陳出新,不斷做出大膽嘗試。
參考文獻
[1]楊燕起,等.中國歷史文選教學研究[M].北京:北師大出版社,1987.
[2]趙淡元.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周予同.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