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蕾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法院庭審中批評性話語分析
張 蕾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法院庭審的過程是采用一問一答的互動形式,庭審參與者對于自己在庭審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會對其潛意識產(chǎn)生很大影響。法官和律師在庭審中是提出問題的一方,因占據(jù)話語的主動權,所以顯得比較強勢;而被告、原告以及證人在庭審中主要是通過回答問題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在話語權方面因被動而顯得較為弱勢。這即是庭審中存在著話語權不平等的現(xiàn)象。文章以法院庭審中批評話語為研究對象,研究庭審過程中法官、律師、原告、被告以及證人之間存在的不平等話語權問題,并提出在庭審的過程中改變強勢主體支配話語權的策略。
法院庭審;話語權力;批評性話語
在實際的話語交流中,因為地位角色的不同導致話語權力有大小之分。在法院庭審的時候,庭審的參與者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何種機構角色會決定他們在庭審過程中用何種方式表達自己的話語。
我國法院的庭審方式主要是控辯式,現(xiàn)階段法院庭審中存在的話語權力主要表現(xiàn)在強勢方對于話語權力的支配與控制以及弱勢方對于話語權力的維護與爭取,下面簡要敘述在法院庭審中雙方對于話語權力的態(tài)度。
庭審中法官以及律師等機構角色在庭審過程中是強勢方。法官在整個庭審過程中是話語權力最大的機構角色,法院庭審中存在不對稱的權力關系,在庭審中法官的話語權不僅高于其他庭審參與者,而且在庭審過程中存在話語權力的分配權。由于法官和律師本身就具有關于庭審的專業(yè)知識,相比較其他的庭審參與者,他們在庭審過程中更容易肆意的支配甚至打斷其他參與者的話語權力。律師的責任在于維護原告或者被告的權益,在法院庭審的過程中也享有較大的話語權力,因為他們的話語將會影響法官做出最后的抉擇,法官的判決影響著社會的公平以及司法的公正,但其做出判決的依據(jù)是雙方律師在庭審過程中的博弈。因此,律師在庭審當中的話語權力也顯得尤為重要。
由于法官和律師在庭審過程中占有絕對的話語權,導致原告、被告以及證人的話語權力被削弱。這些弱勢方的話語權力被削弱存在許多原因。首先,原告、被告以及證人對于庭審的專業(yè)知識了解不多,他們并不太懂得庭審的程序,也不知道如何在庭審的過程中為自己發(fā)聲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其次,許多被告和原告更多的把希望寄托在律師的身上,他們更相信律師能通過法律知識來幫助他們維護權益。由此看出原告、被告以及證人不自覺地作為話語權力的弱勢方在庭審中的確存在著話語權力缺失的現(xiàn)實狀況。但恰恰是這些弱勢方才是法院庭審的訴訟主體,因此他們應該要在庭審的過程中爭取自己的話語權力來維護自身的權益。在庭審過程中,弱勢方維護自己的話語權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采用閃避性的答案,例如,在面對法官或者律師提出問題的時候,可以通過轉換問題的概念,間接否認指控以及利用借口進行回答。另外,弱勢方也可以打斷律師的問題和指控,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庭審當中化被動為主動奪取個人的話語主動權。以上兩種方法都能很好的幫助在庭審中話語權力的弱勢方,能夠幫助話語權力弱勢方爭取個人的話語權力,維護自身的權益。
在抗辯制庭審的形式中,法官的作用更像是一個仲裁者。在法院的庭審中,證據(jù)材料的收集都是交由原告方和被告方自己收集,而且,法官對于證據(jù)的提出都要讓雙方進行反復的辯論和詢問,再通過反復的辯論。證據(jù)當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虛假的證據(jù)會因為辯論而產(chǎn)生矛盾,通過矛盾的產(chǎn)生會使辯論越來越接近真相,有利于案件真相的查明,維護原告和被告雙方合法的權益,同時也避免了法官的誤判而產(chǎn)生的冤假錯案,給社會帶來負能量。因此,抗辯制的庭審形式能夠通過辯論得到事情的真相,有利于案件的判罰。
當法院受理了案件,就肩負著調查案件的真實情況以及維護原告和被告合法權益的責任。由于我國現(xiàn)階段一味的追求案件的真實情況導致在庭審過程中并沒有做到充分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而通過抗辯制庭審形式能夠讓雙方在庭審中的地位保持一致,都具有進行上訴的權利??罐q制庭審形式對法官的要求是法官在開庭之前不能夠事先了解案件的材料更不能夠收集有關案件的證據(jù),防止法官因為案件材料的影響產(chǎn)生對某一方的偏見導致對某一方不利的情況。法官在庭審過程中通過雙方的辯論逐步了解案件的真實情況,再根據(jù)法律依法做出判決。這種情況下,抗辯制庭審能夠很好的維護雙方的權益,在庭審的時候法官不會代入個人情感,嚴格根據(jù)法律維護雙方的權益,真正的做到了對雙方的公平。
庭審當中的話語是一種機構性的語言,在庭審過程中不同權利的參與者所持的話語權力是不一樣的,而參與者在庭審中的語言權利受到當事人的法律專業(yè)知識以及辯論中的話語技巧的影響。正是由于當事人的背景不同導致庭審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不對稱的話語權力。
在庭審辯論沖突的時候,當事人會采用打斷的形式來維護自己的話語權。打斷的模式主要分為言語類打斷和非言語類打斷這兩種形式,言語類打斷在庭審當中應用更為廣泛,言語類打斷主要有直言打斷、間接打斷以及推理打斷三種模式,直言打斷是當事人不贊同某種觀點而表達自己否定的態(tài)度,是打斷模式中應用最多的一種。非言語打斷主要有沉默、通過體態(tài)語打斷以及不可抗性因素打斷,通過沉默打斷主要是當事人在面對其他人的觀點時長時間的沉默,通過沉默表達自己不同意對方提出的觀點,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打斷方式。庭審過程中的弱勢方在打斷強勢方的話語權的時候應該要趨利避害,同時也要表現(xiàn)出對庭審的尊重。
在進行庭審的過程中,為了使陪審員對整個案件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提問者需要注意提問的對比性和連貫性,借助對比的方式來表述對被提問者不利的信息。例如,在離婚案件中,律師可以先說被告的妻子不是一個好母親,也不是一個對丈夫忠心的妻子,但是這些都是因為家庭暴力引起的,因為在家里丈夫經(jīng)常毆打自己的妻子,這些才是誘發(fā)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這種對比的策略,可以使陪審員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整個事情的經(jīng)過,從而作出相應的判斷。
元語言主要是指有關語言的語言,其可以對目標信息和目標語言進行評說、標示或者評述等。在進行庭審的過程中,元語言可以借助自身的特點來反映語言 本身所指代的范圍,即人們可以借助描述性語言本身或者自然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庭審階段,元語言策略逐漸成為律師實現(xiàn)對對方證人和原被告進行控制的一種方式??梢酝ㄟ^談話焦點的限制給予充分的體現(xiàn),這主要是因為元語言可以成為提問者霸占談話空間的有力武器,只有擁有了話語權的一方才可以更好的發(fā)揮元語言的作用。
[1]曾春艷.淺議法庭審判中的性別語言意識形態(tài)之批評話語分析[J].青年與社會,2013(24).
[2]蔣 婷,李美奇,楊郁梅.仲裁庭審中仲裁員的打斷策略與權力研究[J].外語教學,2016(2).
[3]王曉靜,李世新,王 欣.刑事法庭中法庭辯論階段語篇的及物性研究[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2017-10-17
張 蕾(1982-),女,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基礎教學部教師。
DF0-055
A
1672-1500(2017)04-0102-02
張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