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明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 陜西延安 716000)
在黨內斗爭中實現(xiàn)黨的團結
——以黨中央反對張國燾分裂主義斗爭為視角
郭建明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 陜西延安 716000)
長征途中,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開展了反對張國燾分裂主義的斗爭,維護了全黨的團結。北上抗日的正確政治路線是在反對張國燾分裂主義斗爭中實現(xiàn)黨的團結的根本前提。高超的政治斗爭策略是在反對張國燾分裂主義斗爭中實現(xiàn)黨的團結的決定性因素。廣大黨員干部的堅定支持是在反對張國燾分裂主義斗爭中實現(xiàn)黨的團結的組織基礎。共產國際的支持和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張浩的有效工作是在反對張國燾分裂主義斗爭中實現(xiàn)黨的團結的重要外部保障。黨中央反對張國燾分裂主義的斗爭對于今天維護黨內團結仍然具有重要啟示。
黨內斗爭 黨的團結 張國燾分裂主義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經歷了一場粉碎張國燾分裂活動的驚心動魄的黨內斗爭,最終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戰(zhàn)勝了張國燾的分裂、逃跑錯誤,實現(xiàn)了紅軍三大主力的會師。在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回顧這一斗爭歷程,總結在黨內斗爭中實現(xiàn)黨的團結的歷史經驗,對今天維護黨的團結和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1935年9月,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擺在紅軍面前的首要問題是北上抗日還是南下退卻,這關系到黨和紅軍的生死存亡。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客觀地分析當時的國內形勢,提出了北上抗日,建立川陜甘革命根據地,促進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發(fā)展的政治路線。而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人張國燾懼怕與胡宗南的部隊發(fā)生正面交鋒,認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全國的革命形勢處于低潮,主張向中國西部邊遠的川康地區(qū)退卻。
從當時各方面情況看,黨中央的北上政治路線是正確的,而張國燾的南下主張是完全錯誤的。從抗戰(zhàn)形勢看,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已占領東北,并向華北地區(qū)發(fā)動了新的進攻,民族危機日益深重,“團結抗日,一致對外”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呼聲。北上抗日,建立川陜甘革命根據地,是我們黨挽救民族危亡、團結、帶領人民高舉抗日大旗的實際舉動,也有利于我們黨在抗日斗爭中發(fā)展、壯大自身力量。從與國民黨斗爭的角度看,陜甘地處西北,遠離國民黨統(tǒng)治的中心區(qū)域——南京、上海、武漢、江浙,國民黨的統(tǒng)治力量比較薄弱。陜甘地區(qū)的軍閥派系眾多,相互矛盾復雜,戰(zhàn)斗力薄弱。剛被調來西北地區(qū)的東北軍帶有強烈的抗日反蔣情緒,便于我們黨做聯(lián)合工作。而張國燾主張南下的逃跑路線正陷入了敵人的圍剿布局。當時,國民黨正以全力壓迫紅軍到黃河以西地區(qū),再沿黃河構筑封鎖線,以阻止紅軍向北向東發(fā)展,妄圖切斷紅軍與全國抗戰(zhàn)救亡運動的聯(lián)系,使紅軍陷入不利地位,然后逐步殲滅。從生存環(huán)境看,陜甘是西北地區(qū)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可以基本滿足部隊的物質需要,而南下的地區(qū)則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人口稀少,土地貧瘠,民族隔閡嚴重,不適合大規(guī)模的軍隊進入,也不利于紅軍的進一步發(fā)展。
長征結束,紅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落腳陜北,以鐵的事實證明了黨中央北上抗日政治路線的正確性。張國燾南下逃跑失敗以及西進受挫,證明了他的分裂逃跑主義路線的嚴重錯誤。
1.堅持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原則,又以大局為重,采取靈活妥協(xié)策略
1935年6月,懋功會師時,張國燾看到紅一方面軍只有一萬人,而且武器裝備落后,而自己領導的紅四方面軍有八萬人,武器裝備遠較紅一方面軍先進,就四處宣揚“誰有軍隊,誰最強,誰就應當領導”,狂叫要改組中央和中央軍委,妄圖以槍指揮黨,破壞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在兩河口會議上,毛澤東批評了張國燾南下川康的逃跑路線,重申了中央北上川陜甘的正確路線,但出于團結起見,又讓張國燾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而張國燾卻以“川康省委”名義致電中央,要求改組中央軍委和紅軍司令部。7月份,又指使紅四方面軍政委陳昌浩致電中央,建議由張國燾擔任軍委主席,并要挾中央說“如不集中軍事領導,便無法順利滅敵”[1]。黨中央和毛澤東堅決維護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抵制了張國燾改組中央和中央軍委的無理要求,同時又做了策略性的妥協(xié)。毛澤東與周恩來商量之后,決定將周恩來擔任的紅軍總政委的職務讓給張國燾,以便團結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并以中央軍委的名義及時發(fā)布了任命通知。然而,張國燾并不滿足,得寸進尺。他又提出所有原中央軍委會機構歸入總司令部管轄,由他下達一切軍事命令,中央軍委不再直接發(fā)布軍事命令,只負責審查軍事計劃和重要人事變動,妄圖直接掌握軍事大權。在8月份召開的沙窩會議上,張國燾又以“提拔工農干部”為幌子,提出增加四方面軍9人當政治局委員,妄圖控制中央政治局。毛澤東堅持中央軍事委員會秉承政治局的原則,堅決反對張國燾妄圖架空中央軍委的提議,明確了軍事統(tǒng)一的重要性,粉碎了張國燾篡奪軍權的陰謀。對于張國燾企圖改組中央政治局的提議,毛澤東既堅持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原則,不畏強權,又從維護一、四方面軍團結的大局出發(fā),對張國燾做了一些必要的讓步,從四方面軍中提升三人為中央委員,三人為候補委員,兩人進政治局。9月,中央北上巴西途中,張國燾竟然發(fā)出電令,要求陳昌浩脅迫中央南下,并企圖危害黨中央。毛澤東堅決抵制了這種妄圖以槍指揮黨的行為,毅然帶領紅一方面軍三軍團單獨北上,迅速脫離險境。對于陳昌浩派來勸阻的紅四方面軍的騎兵,毛澤東既向他們講明了中央北上的道理,又對他們的阻攔行為進行了嚴厲批評,要他們回去轉告張國燾、陳昌浩以革命大局為重,他們就沒有再進行阻攔。同時,中央向四方面軍發(fā)出《為執(zhí)行北上方針告同志書》,對四方面軍的廣大干部戰(zhàn)士進行教育,“無論如何不應該南下退回原路,南下是草地、雪山、老林,人口稀少,糧食缺乏,敵人在那里的堡壘線已經完成,我們無法通過。南下只能是挨凍挨餓,白白地犧牲生命,對革命沒有一點利益,對于紅軍南下是沒有出路的,南下是絕路?!盵2]
2.采取思想斗爭從嚴,組織處理從寬的策略
9月12日,中央在甘南俄界召開了政治局緊急擴大會議,點名批評了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錯誤,揭發(fā)了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反對北上抗日,主張南下退卻的大量事實。多數(shù)代表對張國燾的行為非常憤慨,要求開除張國燾的黨籍。毛澤東從團結四方面軍的大局出發(fā),認為暫時不宜對張國燾做出組織結論。會上一致通過了《關于張國燾同志錯誤的結論》,對張國燾的錯誤進行了揭發(fā)和批判,嚴正聲明了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原則。為了給張國燾改正錯誤的機會,這個決定沒有向全黨公布,只發(fā)至中央委員一級。9月14日,中央在北上途中致電張國燾,向其說明北上的目的“只是為著實現(xiàn)領導全國抗日的戰(zhàn)略方針,并企圖以自己的艱苦奮斗,以便利于他們北上?!盵3]9月中旬,張國燾公然在阿壩召開分裂黨的大會,說中央北上抗日方針是“右傾機會主義”逃跑路線,而他的南下逃跑路線是“進攻路線”,進行蠱惑人心的宣傳,“打到天荃、廬山吃大米,赤化四川”等,率領部隊南下成都。10月5日,張國燾在卓木堡非法作出《關于成立第二中央的組織決議》,成立以他為首的“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中央軍委”,還狂妄地宣布“開除毛、周、博、張的黨籍”。12月5日,他又致電中央,要求中央應稱“北方局、陜甘政府和北路軍,不得再冒用黨中央的名義?!?936年1月,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關于成立第二“中央”的決定》,指出張國燾的做法“自絕于黨,自絕于中國革命”,責令其取消一切“偽中央機構”,并向全黨公布了俄界會議的決定。中央在思想上對張國燾進行嚴肅斗爭的同時,組織上仍采取了寬大政策,既沒有宣布撤銷他的黨內職務,也沒有開除他的黨籍。1936年,紅二方面軍歷經千辛萬苦,在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大大加強了反對張國燾分裂主義的力量。張國燾想拉攏紅二方面軍對抗中央,遭到了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肖克等同志的堅決反對。二、四方面軍通過電臺得知,中央率領一方面軍已過雪山、草地,到達了陜北,并取得了直羅鎮(zhèn)大捷,開辟了晉西北戰(zhàn)場。南下的軍事失敗,加上廣大指戰(zhàn)員的抵制,張國燾被迫于6月6日宣布取消偽中央,準備按照中央的指示,成立西南局。7月初,在甘孜會議上,張國燾被迫接受了二、四方面軍共同北上的決定,他說:“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是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既然你們大家都贊成北上,那我就放棄我的意見嘛”[4]。7月27日,中央從團結的大局出發(fā),仍然任命張國燾為北方局書記,希望他率軍立即北上陜甘,并多次致電令其協(xié)助一方面軍打擊胡宗南部隊,對其擅自率部西進青海的行為提出了嚴厲批評。廣大的四方面軍干部戰(zhàn)士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逐漸有了清醒的認識,也看到了黨中央的寬宏大度,增加了他們沖破張國燾阻力的勇氣,從而在1936年10月10日實現(xiàn)了紅軍三大主力的會師。
3.實行“打擊極少數(shù),團結大多數(shù)”的策略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了張國燾分裂主義的破產。但是,張國燾仍不知悔改。1936年10月,他借口執(zhí)行中央軍委《寧夏戰(zhàn)役計劃》,強令四方面軍西渡黃河,進入河西走廊,妄圖向大西北退卻,建立自己的“獨立王國”,以挽救自己的失敗命運。他的這種繼續(xù)分裂黨的行為,將西路軍推向了絕路。兩萬一千五百多將士,除七百余人在李先念的帶領下突圍至新疆外,其余全部壯烈犧牲。在反對張國燾分裂活動中,黨中央和毛澤東始終堅持把張國燾和廣大四方面軍的干部戰(zhàn)士區(qū)分開來,堅持“打擊極少數(shù),團結大多數(shù)”的斗爭策略。為了防止在反對張國燾分裂主義路線的斗爭中出現(xiàn)擴大化錯誤,毛澤東明確強調“只批張國燾的錯誤,不能批對張國燾路線錯誤本來就不應負責的四方面軍干部,更不能批戰(zhàn)士”。[5]黨中央和毛澤東并沒有因為四方面軍的干部戰(zhàn)士曾跟隨張國燾走上分裂道路而歧視、排擠他們,而是進行耐心地說服教育,幫助他們改正錯誤。毛澤東經常去紅軍大學講課,幫助在那里學習的四方面軍干部早日轉變思想。對于那些在反對張國燾分裂主義路線中一時想不通的干部,毛澤東親自去看望他們,同他們促膝談心,解除他們思想上的包袱。黨中央的這一做法,促使了廣大四方面軍干部戰(zhàn)士思想的快速轉變。1937年3月,在延安會議上,絕大多數(shù)四方面軍的干部都積極揭發(fā)張國燾的錯誤。3月31日,中央政治局正式通過了《關于張國燾錯誤的決定》,嚴正指出張國燾的錯誤是反黨反中央的路線錯誤。黨中央在嚴厲批判張國燾錯誤的同時,仍采取了“治病救人”的原則。《決定》明確指出:“中央估計到他在黨內的歷史,及對于自己錯誤開始認真的認識與以后絕對忠實于黨的路線的聲明,認為暫時應把黨的組織結論問題保留起來,給張國燾同志及極少數(shù)國燾路線的堅決執(zhí)行者,開展自我批評,揭發(fā)自己的錯誤,同自己的錯誤作斗爭,并在實際工作中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6]。4月,在延安召開的反張國燾路線大會上,廣大四方面軍的干部戰(zhàn)士又以充分的事實進一步揭發(fā)了張國燾的罪行,紛紛要求黨中央把張國燾撤職,開除黨籍,有的還要求槍斃張國燾。毛澤東對這些干部戰(zhàn)士進行耐心地說服、教育,勸告他們說:“對我們黨內犯錯誤的同志不應該懲辦了事,斗爭是為了團結,經過斗爭,要達到團結的目的。一個同志落到井里,我們不能向他拋磚頭,而應該把他救上來。張國燾雖然對黨犯下了這樣重大的錯誤,黨仍然耐心地等待他”[7]。但是,對于中央的一再挽救和教育,張國燾陽奉陰違,最終在1938年4月借口祭黃帝陵,逃離延安,投降國民黨,成了可恥的叛徒。黨中央派周恩來等前往勸說,希望他回黨工作或暫在國內或國外修養(yǎng),但張國燾一意孤行,黨中央只得在1938年宣布開除他的黨籍。
1.中央軍委主席、紅軍總司令員朱德和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同張國燾進行了面對面的斗爭
在阿壩會議上,張國燾唆使一些人逼朱德就北上南下兩個路線哪個正確進行表態(tài)時,朱德說:黨中央的北上路線是正確的,北上決議,我在政治局會議上是舉過手的,我是一個共產黨員,我的義務是執(zhí)行黨的決定,南下是沒有出路的。[8]劉伯承也反復說明,北上是上前線抗日,從全國的形勢來看,這樣做很有利,怎能說是逃跑?如果南下一定會遇到很多麻煩,弄不好會自投羅網,最后還得北上。[9]1935年10月,張國燾在卓木堡召開高級干部會議,宣布另立以他為首的“臨時中央”,還宣布朱德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朱德語重心長地說:“大敵當前,要團結嘛!中國工農紅軍在黨中央統(tǒng)一領導下,是個整體。大家都知道,我們這個‘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國全世界都聞名。要我這個‘朱’去反對‘毛’,我可做不到呀!無論發(fā)生多大的事情都是紅軍內部的問題,大家要冷靜,要找出解決的辦法,可不能叫蔣介石看我們的熱鬧!”[10]
2.紅一方面軍一、三軍團領導人聶榮臻、彭德懷等不受張國燾拉攏,使黨中央身邊有一只可靠的軍事力量
1935年9月9日,張國燾發(fā)電報給陳昌浩,要求其要挾黨中央南下。右路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葉劍英截獲了電報的內容,并及時報告了毛澤東。毛澤東和張聞天、博古、周恩來、王稼祥舉行緊急會議,決定連夜率領彭德懷領導的三軍團先行北上,脫離險境,并通知在俄界的林彪、聶榮臻帶領的一軍團原地待命。陳昌浩派人送信給彭德懷,要求他回頭南下,遭到了彭德懷的拒絕。
3.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zhàn)員,尤其是主要領導干部徐向前,對張國燾的錯誤進行了抵制
當黨中央帶領紅三軍團先行北上時,陳昌浩在駐地召開部分紅四軍干部會議,提出要派部隊追擊。徐向前堅定地說:“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叫他們聽指揮,無論如何不能打!”[11]由于在場的多數(shù)領導干部不同意,陳昌浩沒有下命令派部隊追趕中央,只派了一個騎兵連前去勸阻。
4.紅二方面軍領導人任弼時、賀龍、關向應、肖克等對張國燾進行了斗爭
1937年7月,紅二、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朱德見到任弼時激動地說:好哇!你們這一來,我的腰桿也硬啦!任弼時笑著說:“總司令,我們來聽你的指揮!”賀龍握著朱德的手說:“我們二、六軍團天天想,夜夜盼,就盼和中央會合呢!”朱德說:“你們來了,我們一起北上,黨中央在毛主席那里?!盵12]中央聞訊立即去電,由二、六軍團的領導人任弼時、賀龍、關向應、肖克等組成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甘孜會師后,張國燾向二方面軍散布小冊子,散布黨中央有錯誤的謠言。朱德、劉伯承與任弼時等一起做了大量工作,開展對張國燾錯誤路線的斗爭。朱德同六軍團政委王震談了一個晚上,王震明確表示要同張國燾斗爭。任弼時多次找四方面軍領導干部談話,耐心地進行說服工作。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傅鐘回憶,任弼時多次找他徹夜長談,以和藹的態(tài)度教育他,也教育了許多干部,團結到黨中央、毛主席的正確路線上來。
1.共產國際支持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北上抗日的政治路線
1935年,歐亞兩個法西斯戰(zhàn)爭策源地形成,全世界面臨著德意日法西斯的戰(zhàn)爭威脅。在這種形勢下,共產國際改變了過去的“左”傾關門主義策略,轉向實行反法西斯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共產國際“七大”指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共產黨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立廣泛的反帝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產國際派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張浩回國,向中央傳達共產國際“七大”會議精神。在長征途中的黨中央,在并不了解共產國際“七大”會議精神的情況下,已經把北上抗日確立為自己的政治路線,并同張國燾的南下退卻逃跑路線進行了堅決斗爭。黨中央在聽了張浩的傳達后,接受了共產國際的意見,在瓦窯堡會議上制定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當時的蘇聯(lián)特別擔心在未來戰(zhàn)爭中受到德、日法西斯的兩面夾攻,迫切希望中共中央同國民政府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抗擊日本,以便在中國戰(zhàn)場“拖住日本”。共產國際與蘇聯(lián)的立場是一致的,當共產國際了解到中共中央積極響應“七大”的號召并迅速實現(xiàn)了策略轉變后,就對中共中央產生了信任和支持。在與張國燾的分裂路線斗爭中,黨中央利用與共產國際恢復了電訊聯(lián)系的條件,多次去電,積極主動地爭取共產國際的支持,讓共產國際了解張國燾問題的真相和危害。共產國際了解了真實情況后,完全同意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的正確路線,反對張國燾鬧分裂,打破了張國燾從共產國際獲得支持的幻想。
2.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張浩(林育英)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5年,張浩歷經千辛萬苦,從蘇聯(lián)經蒙古大沙漠到達黨中央所在地瓦窯堡,向中央傳達了共產國際“七大”精神和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八一宣言”精神。同時,他帶回了與共產國際進行電臺聯(lián)絡的密碼,恢復了黨中央與共產國際中斷的電訊聯(lián)系。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張浩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為解決張國燾分裂問題,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方面,他打破了張國燾獲得共產國際支持的幻想。另一方面,他采用靈活的手法促使了張國燾態(tài)度的轉變。1936年1月,張浩給張國燾去電,向他傳達共產國際關于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新策略,并表示原到川康地區(qū)與他會晤以解決目前的問題。張國燾接到張浩的電報后表示“彼此可用電訊商談各項問題”。1月22日,張浩電告張國燾,“可以組織中共北方局、上海局、廣州局、滿洲局、西北局、西南局等。根據各種關系,有的直屬中央,有的可由駐莫中共代表團代管,此或為我黨統(tǒng)一的一種做法?!盵13]1月24日,張浩又給張國燾、朱德發(fā)了《共產國際完全同意中共中央路線,張國燾處可成立西南局》的電報。1月28日,張國燾被迫召開四方面軍各機關活動分子會議,作了《關于民族革命的高潮與黨的策略路線》的報告,表示原則上同意共產國際的路線,“解決辦法應在適當?shù)貐^(qū)建立中央,陜北方面成立西北局,我們成立西南局?!盵14]這樣,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遂告破產,最終在6月6日張國燾宣布取消他另立的偽中央。
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反對張國燾分裂主義活動的斗爭對于今天維護黨內團結仍然具有重要啟示。廣大黨員必須深刻認識到,黨的團結是黨的生命,要高度警惕黨內出現(xiàn)張國燾式的陰謀家、野心家。廣大黨員要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自覺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看齊,自覺地講紀律、守規(guī)矩,維護黨的集中統(tǒng)一,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兩個百年”目標而努力奮斗!
[1]中國共產黨歷次重要會議集[C].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63.
[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9冊)[C].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6:504.
[3]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C].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471.
[4]成仿吾.記叛徒張國燾[M].北京出版社,1985:131.
[5]薄一波.回憶片段[N].人民日報,1981-12-26.
[6]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C].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24.
[7]丁吉楠.張國燾和“我的回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275.
[8]余洪遠.長征時期甘孜、阿壩、毛爾蓋等會議的歷史情況[A].四川現(xiàn)代革命史研究資料(第4、5合刊)[C].
[9]中共四川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紅軍長征在四川[M].四川省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222.
[10]徐向前.歷史的回憶(中)[M].解放出版社,1985:461.
[11]徐向前.歷史的回顧[M].解放軍出版社,1984:302.
[12]王震.忠誠的戰(zhàn)士光輝的一生——紀念賀龍同志[N].解放軍報,1977-1-28.
[13]林育英致張國燾電1935-12-22.[A].郝成銘,朱永光.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文獻卷(上冊)[C].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69-70.
[14]張國燾譜及言論[M].解放軍出版社,1985:395.
D23
A
1007-9106(2017)04-0005-05
郭建明(1981—),男,中國延安干部學院講師,政治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政治學理論、黨的建設、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