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貴 王小豐
★民族研究★
彝族父子連名制譜系研究
王明貴 王小豐
父子聯(lián)名制譜系在許多民族中存在過,是一種古老的譜系傳承方式。彝族的父子聯(lián)名制譜系與阿拉伯等的父子聯(lián)名譜有明顯區(qū)別,與之同時并行的還有彝族的母系譜和獨特的家支制度特征。彝族父子連名譜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最長的長達近萬年。君長和大姓的譜系為《中國彝族通史》的編纂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參考。隨著歷史的演進,彝族父子聯(lián)名制譜系在一些彝族家族中,已經(jīng)向借鑒漢族譜系形式方面轉(zhuǎn)變。
父子聯(lián)名制;彝族家譜;歷史發(fā)展;轉(zhuǎn)變
父子連名制譜系是一種古老的譜系傳承方式。所謂父子連名制,就是以父權(quán)制為基礎(chǔ),以父系血緣為紐帶,在命名方式上采取一代父名與下一代子名連接,子名又與孫名連接,不斷往后延伸,形成一個無限不循環(huán)長鏈,是記錄一個家族的來源與發(fā)展的父系傳承模式。父子連名制的鏈條上,父名之上還要連接祖父之名,祖父之上還要連接曾祖父名,一直往前溯源。而孫名之下還要連接曾孫名,一直往后推進,可以無窮無盡。這樣從一個家族的始祖之名,不斷地往后連接沿續(xù),形成一個家支的譜牒。在沿續(xù)的過程中,某一代中有幾個兄弟的時候,就開始分別按照兄弟各自的名字,往后起名沿續(xù)一支新的譜系,按長幼秩序分別稱為大房、二房、三房……幺房。如此各房之間的家譜融匯在一起,就是一個龐大的家支譜系。
彝族父子連名制起源很早,早在母系社會時期就有了。翻開著名的《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彝文史籍,其中有許多父子連名的譜牒;而且,不但有父子連名譜牒,還有母系譜牒;不但有母系譜牒,還有各種鳥類、獸類、甚至妖類的譜牒。例如《彝族源流》第九卷中記載的《烏氏譜》即是鳥譜系(烏是彝語對鳥類的通稱),如次:
“樹上棲鳥九種最有名。文雅的鶴不亂唳鳴,青翅的鵑不亂啼叫,灰老鷹不亂呼喚,烏鴉雙翅白,喜鵲的花翅膀很美,夜鶯的翅膀黃,鴿子兩點花,山喳雀尾腳紅。它們都是消災(zāi)好鳥,鶴給君消災(zāi),鵑給臣消災(zāi),鷹給畢摩消災(zāi),把根與本上的污穢祛除,使其不失去本性,鳥之事就是這樣。”
可見,彝族以連名譜系的方式記述人與物的世系,是一種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追本溯源的敘史方式。這與彝族極其重視尋根的哲學思維密切相關(guān)。探尋父子連名起源于何時,可以從彝族史詩《勒俄特依》中找到一些信息。這部史詩中說,在很古的時候,人類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生子不見父的時期。石爾俄特是彝族古代第一個要去尋找父親的人,他找遍各地都沒有找到父親,后來遇到一個叫孜尼詩色的女子,女子教他說娶個女人回家生孩子,就能見到父親了。石爾俄特于是娶孜尼詩色為妻,生下孩子,他就是孩子的父親了。從他開始,也就有了父子連名譜的開端。[1]
在父子連名制產(chǎn)生之前,有沒有一個母女連名制或者母子連名制的時代,或者有沒有這兩種連名方式,目前研究的成果尚不能證明其存在。即使是彝族的母系譜,也是掛在父系譜之上來敘述的,沒有獨立成為母女連名形式,也沒有獨立成為母子連名形式,這種母系譜主要是為了說明姻親關(guān)系的清白,譜系沒有錯亂,沒有開錯親、結(jié)錯婚,同時說明姻親之間血統(tǒng)的純正。比如收入《爨文叢刻》中的《君代母系》,和《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中收錄的一些彝族譜牒,名義上是母系譜,實際上是父系譜牒的補充。例如《爨文叢刻》中的《君代母系》,就是敘述水西歷代君長的母系,從元代開始的情況如次:
“……濮婁蘇主,是阿宗額果的母親。耿恒蘇克,是額果濮賢的母親。隴勺婆立,是濮賢阿尼的母親。唄烏阿勺,是阿尼阿腦的母親。阿各舍珍,是阿腦阿畫的母親。隴忍舍婁,是阿畫大俄的母親。魯索益匹,是大俄老內(nèi)的母親。魯淑舍宗,是老內(nèi)隴贊的母親。濮巧蘇珠,是隴贊靄翠的母親。濮勒舍紅(即漢文史書所記載的奢香),是靄翠隴弟的母親。濮迭舍珠(漢文史書稱奢助),是隴弟濮直的母親。阿大舍衣,是濮直納考的母親。濮賢舍局,是納考本哲的母親。唄恒蘇古,是本則隴知的母親。扉洛舍知,是隴知隴鋪的母親。糯宗舍底,是隴鋪不玖的母親。隴享舍諾,是不玖直罷的母親。通隴額赫,是直罷安鐘的母親。阿亨蒙魯,是安鐘直俄的母親。魯依舍諾,是直俄隴則的母親。阿亨舍魯,是隴則保習的母親。阿匹臥吐,是保習奮老的母親。婁米省古家的女兒,名本局舍紐,是奮老隴古等三兄弟的母親。君長的姻親,一代也不錯亂,如江水源流,傳到如今啊。”[2]
由此可知,在父子連名制譜牒產(chǎn)生之前,沒有完整的母女連名制度或者母子連名制度,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發(fā)現(xiàn)母女連名譜牒或者母子連名譜牒。可見,父子連名譜是在父權(quán)制建立之后,作為保護男子權(quán)力的象征而產(chǎn)生的一種特權(quán)形式。父子連名譜系制度,是形成家支制度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是形成家支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沒有父子連名制的家支是不存在的,同樣沒有哪一個家支沒有自己的父子連名譜。只是在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彝族文化受到漢文化的融合與涵化,彝族才采用了漢族的取名方式,致使許多地區(qū)的彝族再也不采用父子連名制記述自己的家支傳承方式,而是采用了姓氏加輩份加名字的方式,來取名和傳承家支制度。
父子連名的方式,有完整的父名連接完整的子名的形式,如阿拉伯國家的父子連名方式;有父名的一部分連接子名的形式,如彝族的父子連名方式。有只連接父名之上的幾代人的情況,如阿拉伯國家的的父子連名方式;有從始祖開始一直往后無窮無盡地連下去的形式,如彝族的父子連名方式。
彝族的父子連名制度,伴隨著的是彝族的家支制度。家支的形成,是同一始祖的父系血緣連接起來的一個龐大父系家族成員聯(lián)合體,一個家支是以本家支中的始祖為名號,有的也以本家支中最為有名的祖先為名號。例如水西阿哲家族,就是因其蜀漢時期有名的祖先妥阿哲,因為為蜀漢軍隊獻糧通道軍功卓著,受封為羅甸王建立羅甸國,于是阿哲就成了這一家支名。烏撒四大家族之首的阿景家支,也是以其著名的祖先阿尼阿景為其家族的家支名。家支發(fā)展到一定的規(guī)模,要進行分支即分家。彝族一般是在發(fā)展到九代或者十代的時候,就可以舉行分支儀式,這個分支儀式稱為“尼目”,即通過祭祀歷代祖先之后,根據(jù)實際情況分為幾個新的家支。舉行過“尼目”大典分支以后,各家支之間可以進行聯(lián)姻,否則還在一個家支之中,是不能形成婚姻關(guān)系的。據(jù)《洪水泛濫史》等史詩的記載,彝族六祖是六弟兄,由于“天地津梁斷”而沒有了婚姻對象,就以“白馬祭天,黑牛祭地”,舉行分支儀式,然后各家支之間就開親了。
彝族家支的分家,有的要把做“尼目”祭祖大典的地點敘述清楚,有的還要把去向、居住地等都記載明白。著名的彝族“六祖分支”時,就把“六祖”分出去的地理方位和居住地域都作了記述。彝文古籍《確皮遮默》(六祖根源)中說:
“遠祖希慕遮,三十一代后,遭洪水泛濫,只剩下篤慕。云南洛尼山,他擇為居地,娶三君女為妻,生了六個子,六個六祖先,即此產(chǎn)生了。武祖慕雅節(jié),乍祖慕雅考,糯祖慕雅熱,恒祖慕雅臥,布祖慕克克,默祖慕齊齊。篤慕之六子,威榮如天高,根深枝葉茂,如啟默根海大,似密默江漫濫,六祖裔繁衍,這樣住下了。
武乍二長房,居楚吐以南;糯恒二次房,辟洛博以北;布默二幼房,實益中央漫。三君主之女,乃六祖之母,蚩額伍吐是,慕雅節(jié)和慕雅考之母;能額咪多是,慕雅熱和慕雅臥之母;宜額咪哺是,慕克克和慕齊齊之母。武擇朵妥地,即朵妥必布;乍擇考托地,即考托考勒(可道可樂);糯擇俄姆地,即俄姆洪索;恒返易蒙地,即易蒙佐姆;布返妥卜地,即妥卜恩博;默擇知中地,即知中戛勒。找六祖根源,就是這樣的?!盵3]
“六祖分支”之后,各支又分別建立新的父子聯(lián)名譜,并且分別稱為“武氏”“乍氏”“糯氏”“侯氏”“布氏”“默氏”,簡稱武、乍、糯、侯、布、默,形成各支可以獨立的父子聯(lián)名譜。家支分家后,要通過尋找“福祿水”的儀式,找到標志本支新的“徽號”標記,并取新的家支名稱,稱為“能彝”、“訶篤”。如著名的烏撒四大家之首的阿尼阿景家族中,“能彝”稱為“始吐能彝-阿尼阿景”的就是人口最多的部分。[4]分支后的新家支,就可以重新建立新的譜系,于是新的次父子聯(lián)名譜系增加了。
流傳廣泛的著名的彝族父子連名譜,有南詔國十三代王譜,水西君長譜,龍云譜等。
南詔十三代王譜為:細努邏——邏盛——盛羅皮——皮羅閣——閣邏鳳——(鳳伽異——)異牟尋——尋閣勸——勸龍晟——勸利晟——晟豐佑——佑世隆——隆舜——舜化貞。[3]
水西君長譜,彝文史籍《西南彝志》與漢文方志《大定府志》的記載基本相同,小有差異?!段髂弦椭尽分械乃骶L譜即《勿阿納世系》為:
在勿阿鼐(勿阿納)之前為19代:慕齊齊——齊雅宏——宏雅德——德翁舍——舍烏蒙——烏蒙糾-糾雅努——-努雅魯——魯雅杓——杓雅默——默雅德——德施耿俄(德阿施)——施默武——武孟德——孟德朵——朵雅迂——迂俄索——俄索畢額——畢額勿。畢額勿傳勿阿鼐(勿阿納),從勿阿納開始為:一世勿阿鼐,二世鼐阿宗,三世宗阿哺,四世哺雅杓,五世杓雅妥,六世妥阿哲,七世阿哲畢額,八世畢額抹勿,九世抹勿杓,十世杓雅迭。一世迭雅維,二世維額尼,三世額尼阿赤,四世赤阿篤,五世篤阿迭,六世迭雅堵,七世堵阿疊,八世疊阿鐸,九世鐸阿沓,十世沓阿萋。一世阿萋阿甫,二世阿甫那知,三世那知篤色,四世篤色阿勾,五世阿勾阿維,六世阿維阿施,七世阿施洛那,八世洛那阿殼,九世阿殼額迭,十世額迭紀啟。一世啟阿仁額,二世仁額樸藹,三世樸藹額梓,四世額梓魯杓,五世魯杓篤仁,六世篤仁阿宗,七世阿宗額果,八世額果樸色,九世樸色阿尼,十世阿尼阿倮。一世阿倮阿瞿,二世阿瞿達俄,三世達俄魯佴,四世魯佴魯載,五世魯載阿萋,六世阿萋魯砥,七世魯砥那苦,八世魯苦布則,九世布則魯鋪,十世魯鋪魯知。一世魯知布局,二世布局直罷,三世直罷安宗,四世安宗直俄,五世直俄魯則,六世魯則哺晰,七世哺晰斐倮,八世斐倮魯谷,九世魯谷魯?shù)?,十世魯?shù)卖數(shù)?。一世魯?shù)~徐,二世額徐密宗,三世密宗阿格,勿阿鼐之后,傳了六十三代。[5]
根據(jù)彝文古籍的記載,彝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萬年以前。其計算的依據(jù),即彝族普遍認同的希米遮時代之前,還有360代;希米遮到“六祖”之父篤米31代,篤米第六子慕齊齊開始的水西譜系傳到祖摩阿格即安勝祖時是84代,到康熙三十七年即公元1698年安勝祖乏嗣停襲“水西宣慰使”之職。如果加上安勝祖之后至今的代數(shù),按20年一代計算,也有15代,合計為480代,有9600年之長,與彝文古籍記載的彝族萬年史相當。但是,根據(jù)有關(guān)研究,更多的專家傾向于彝族歷史從希米遮時代開始比較確定的歷史,也就是說把暫時不能確證的部分譜系只是作為參考。[6]因此,有的彝族譜系將希米遮到“六祖”的31代譜計算在內(nèi),如著名的《龍云系譜》就是如此,其父子連名到龍云即納吉烏薩時,已經(jīng)傳了176代。[7]有的則沒有這樣計算家族譜系,而是實事求是從自己家支的始祖開始計算,如烏撒四大家族之首的阿尼阿景家支,從始祖開始計算譜系,可溯源的譜系長達125代。[4]可見彝族父子聯(lián)名制譜系對研究彝族歷史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在編纂《中國彝族通史》時,通過收集整理云南、四川、貴州等省的著名彝族家族特別是君長和大姓的譜牒,為順利編纂這部通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參考史料。有的彝族家譜隨著《中國彝族通史》2012年公開出版之后,也相繼于2013年公開出版了。*張曉佳.我省首部彝族家譜公開出版發(fā)行[N].畢節(jié)日報,2013年6月13日(7)版,根據(jù)報道內(nèi)容,這部家譜是《阿尼阿景家族發(fā)展史》。
彝族的父子連名譜牒,結(jié)合彝族的家支名號,是區(qū)分彝族家族集團和姻親關(guān)系的主要標識。在彝族地區(qū),重大的社會活動和一般的民間交往,往往都是認識新朋,交會老友,特別是姻親互會的重要場合。無論是結(jié)交新朋,會面老親,牢記自己的家支名號,記熟自己的家族譜牒,都是十分重要的。否則互相詢問起來,講不清楚自己的家支姓氏,家族不認你;分不清楚自己親戚的姓氏,親戚也不認你。而要記牢家族姓氏,不但要熟記自己家支的姓氏名稱,還要背誦父子連名形式的譜牒,這是必要的功課。在傳統(tǒng)彝族社會,只要能夠熟記自己家支和母舅家支的姓氏和譜系,就可以在彝族地區(qū)通行無阻,不用帶任何盤纏,就可以周游各地,認家門,走親戚,自由自在而不會有什么危險。反之,就可能寸步難行。父子連名形成的一張巨大的家支網(wǎng)絡(luò),與親戚的家支的巨大的網(wǎng)絡(luò),構(gòu)成了彝族傳統(tǒng)社會的主要結(jié)構(gòu)體系。
父子連名制度曾經(jīng)在世界上的許多民族中盛行,至今仍然在傳承著的也不少見。彝族父子連名制,既與其他民族的父子連名制有相同之處,如都是以子名接父名往后延伸傳承;也有與其它民族不同之處,如在接續(xù)方式上只取父名的部分音節(jié)而不是全部來作為子名的開頭部分。同時,由于彝族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居住地域山高水深,切割嚴重,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嚴重不平衡,受到漢文化的影響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父子連名制的傳承上也有很大的差異。保留彝族傳統(tǒng)社會文化較完整的地區(qū)如大涼山等,父子連名制的傳承也較好,而在貴州等受漢文化影響較大的地區(qū),父子連名制的傳承已經(jīng)逐漸淡化,多數(shù)已經(jīng)采用漢族的姓氏字輩方式。
[1]馮元蔚譯.勒俄特依[O].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
[2]馬學良主編,羅國義審訂.增訂爨文叢刻[O].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p102-107
[3]王明貴.中國少數(shù)民族人口叢書·彝族 [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3年,p11、p14
[4]安鳴鳳、王繼超、王明貴主編.阿尼阿景家族發(fā)展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年,p1-2
[5]王明貴、王繼超.水西簡史[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11年,p36-37
[6]王天璽、張鑫昌主編.中國彝族通史[M].昆明:云南出版集團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7]王明貴.撮泰吉與彝族尋根哲學觀[J].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3期
[責任編輯:林俊華]
The Study on Pedigree of Yi People's Patronymic Linkage Naming System
WANG Ming-gui WANG Xiaofeng
The patronymic linkage naming system existed in many ethnic groups, and it's an ancient lineage inheritance wa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Yi People's patronymic linkage naming system and Arabians' in that it has features of mother pedigree of Yi and male family system of Yi. It has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because the longest pedigree of Yi People's patronymic linkage naming system has a history of nearly ten thousand years. The Pedigree of the lord and the prominent family provided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the compiling ofYi'sHistoryofChina. With the evolution of history, as far as the pedigree of Yi People's patronymic linkage naming system is concerned, some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some Yi families who have borrowed the forms of Han People's pedigree.
Patronymic linkage naming system; Yi family tre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hanges
王明貴,貴州工程應(yīng)用技術(shù)學院彝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貴州畢節(jié),郵編:551700)
K892.3
A
1674-8824(2017)02-0021-04
本文系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古代彝族譜牒整理翻譯與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AMZ002;貴州省重點支持學科“貴州工程應(yīng)用技術(shù)學院中國文學學科”成果。)
王小豐,畢節(jié)市民族中學教師。(貴州畢節(jié),郵編:5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