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雪, 孫婷婷, 趙延明, 羅小勇
(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xué)農(nóng)學(xué)與植物保護學(xué)院/山東省農(nóng)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控重點實驗室,山東青島 266109)
植物化感作用是近年來備受關(guān)注的科學(xué)領(lǐng)域之一,其理論基礎(chǔ)是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通過淋溶、揮發(fā)、殘株分解、根部釋放等途徑向周邊釋放化感物質(zhì),進而影響其他生物乃至其自身,既包括抑制性影響,也包括刺激作用[1-2]。研究發(fā)現(xiàn),植物化感作用具有普遍性,它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幾乎所有的植物都會產(chǎn)生并釋放化感物質(zhì),但在化感物質(zhì)種類及化感作用大小上存在較大的差異[1-7]。那些競爭性較強的植物往往會分泌抑制作用較強的化感物質(zhì)[8-10],研究植物化感物質(zhì)可以為開發(fā)新型的植物源除草劑提供依據(jù)[11]。前期的研究表明,玉米的秸稈粉末對植物的生長表現(xiàn)出較高的抑制活性,其根、莖、葉的粉末均可以顯著抑制鱧腸(Ecliptaprostrata)、反枝莧(Amaranthusretroflexus)、馬唐(Digitariasanguinalis)、稗(Echinochloacrusgalli)等雜草胚根(種子根)的生長,尤以莖的活性最高[12]。本研究利用瓊脂混粉法測定17種玉米品種的根、莖、葉、雄花、果皮等5種器官對生菜的化感作用,旨在進一步明確品種間的差異,摸清不同器官之間化感活性大小的規(guī)律,以期為玉米與其他作物間的有效輪作、玉米秸稈還田及植物源除草劑的開發(fā)提供理論依據(jù)。
17個玉米品種分別為青農(nóng)0902、210×205、費玉3號、青農(nóng)0901、濟豐96、浚單20、齊單1號、192×196、農(nóng)大108、五岳21、鄭單958、三北17、五岳288、鑒102、東單13、94498、丹玉86,植株的根、莖、葉、雄花、果皮均于2016年8月采自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xué)萊陽校區(qū)。將各器官置陰涼處干燥后,用電動萬能粉碎機粉碎2 min左右,取過40目鐵篩的粉末備用。室內(nèi)測定在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xué)青島校區(qū)進行。
受體植物為抗熱綠湖黑核西生菜特選種388(LactucasativaLinn. var.ramosaHort),購自蔡興利國際有限公司。
本研究參照瓊脂混粉法[3-5,13],將生菜種子經(jīng)0.2%次氯酸鈉溶液消毒、流水下浸泡吸水、蒸餾水洗滌后,避光置于全智能人工氣候箱(HP1000GS-B型,購自武漢瑞華儀器設(shè)備有限責(zé)任公司)內(nèi)發(fā)芽,待胚根達3~5 mm時移植至混有10 g/L玉米不同器官粉末的0.5%瓊脂凝膠上,以不含植物粉末的處理作為空白對照。每個燒杯5粒種子,重復(fù)3 次。而后置于人工氣候箱避光(防止光照對化合物及植物幼根生長產(chǎn)生影響)培養(yǎng)3~4 d。人工氣候箱條件設(shè)置為14 h 25 ℃與10 h 20 ℃ 自動循環(huán),相對濕度為60%。處理后用電子游標卡尺分別測量幼苗胚根和胚軸的長度,計算兩者的實際生長量、生長抑制率及樣本誤差。同時應(yīng)用SPSS軟件以LSD法對獲得的抑制率進行差異性分析。抑制率=(對照組生長量-處理組生長量)/對照組生長量×100%。
不同玉米品種各器官對生菜幼苗胚根生長的影響如表1所示。
2.1.1各品種不同器官之間的比較由表1可知,各品種所有器官對生菜幼苗胚根的生長均表現(xiàn)出較高的抑制活性,盡管各品種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但其抑制率的平均值表現(xiàn)為葉(84.6%)>果皮(83.7%)>莖(81.6%)>雄花(67.9%)>根(59.3%),除前三者之間差異不顯著外,其余之間的差異均達顯著水平(P<0.05),說明玉米葉、果皮和莖對生菜胚根的化感活性相對較高。其中,青農(nóng)0902、鑒102、東單13等3個品種各器官的抑制率之間的差異顯著性與之完全相同。210×205、青農(nóng)0901、浚單20、齊單1號、192×196、三北17、丹玉86等7個品種雄花與根的抑制率之間差異不顯著,莖、葉、果皮的抑制率之間差異不顯著,但雄花、根與莖、葉、果皮的抑制率之間差異顯著(P<0.05)。而其他品種各器官之間的差異顯著性變化較大。如費玉3號以葉的抑制率(88.1%)最高,莖(81.7%)、果皮(77.8%)、雄花(74.9%)的抑制率次之,根的抑制率(61.4%)最低,其中,莖與葉之間,以及莖、果皮、雄花之間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濟豐96以果皮的抑制率(92.3%)最高,葉(79.0%)、莖(73.3%)、雄花(68.4%)的抑制率次之,根的抑制率(46.2%)最低,其中,果皮與葉之間,以及莖、葉、雄花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農(nóng)大108以葉的抑制率(84.9%)最高,根(82.3%)、莖(77.9%)的抑制率次之,果皮(75.6%)、雄花(75.5%)的抑制率較低,其中,葉、根、莖之間,以及根、莖、雄花、果皮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五岳21以葉的抑制率(84.9%)最高,果皮(83.0%)、雄花(77.7%)、莖(77.3%)的抑制率次之,根的抑制率(41.1%)最低,其中葉與果皮之間,以及雄花與莖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鄭單958以葉的抑制率(89.1%)最高,果皮(82.0%)、莖(81.7%)、雄花(74.8%)的抑制率次之,根的抑制率(69.4%)最低,其中葉、莖、果皮之間,莖、果皮、雄花之間,以及雄花與根之間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五岳288以果皮的抑制率(87.6%)最高,葉(84.3%)、莖(81.4%)、根(77.8%)的抑制率次之,雄花的抑制率(45.8%)最低,其中,果皮、莖、葉之間,以及莖、葉、根之間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94498以葉的抑制率(84.4%)最高,果皮(81.9%)、雄花(77.0%)、莖(76.5%)的抑制率次之,根的抑制率(38.8%)最低,其中,葉與果皮之間,以及果皮、雄花、莖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
表1 17個玉米品種各器官對生菜胚根生長的影響Table1 Effect of different organs of 17 corn varieties on radicle growth of L. sativa var. ramosa seedlings
注:表中數(shù)據(jù)為3次重復(fù)平均值±標準誤差。同行數(shù)據(jù)后小寫字母、同列數(shù)據(jù)后大寫字母不同,表明同一玉米品種各器官之間、不同玉米品種之間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下表同。
2.1.2同一器官不同品種之間的比較對不同品種同一器官之間活性的差異性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根的抑制率以農(nóng)大108(82.3%)最高,五岳288(77.8%)、鄭單958(69.4%)、210×205(65.8%)、浚單20(65.2%)、丹玉86(63.6%)、東單13(63.5%)、三北17(63.4%)、192×196(61.5%)、費玉3號(61.4%)、齊單1號(60.3%)、青農(nóng)0901(51.7%)、鑒102(50.9%)、濟豐96(46.2%)、青農(nóng)0902(46.0%)、五岳21(41.1%)次之,94498(38.8%)最低。其中,農(nóng)大108與五岳288之間,五岳288與鄭單958之間,鄭單958、210×205、浚單20、丹玉86、東單13、三北17、192×196之間,210×205、浚單20、丹玉86、東單13、三北17、192×196、費玉3號、齊單1號、青農(nóng)0901之間,青農(nóng)0901、鑒102、濟豐96、青農(nóng)0902、五岳21之間,以及鑒102、濟豐96、青農(nóng)0902、五岳21、94498之間根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
莖的抑制率以鑒102(86.9%)最高,三北17(86.2%)、齊單1號(85.2%)、丹玉86(84.0%)、青農(nóng)0901(84.0%)、210×205(83.8%)、192×196(83.5%)、浚單20(83.1%)、費玉3號(81.7%)、鄭單958(81.7%)、五岳288(81.4%)、東單13(80.9%)、青農(nóng)0902(79.1%)、農(nóng)大108(77.9%)、五岳21(77.3%)、94498(76.5%)次之,濟豐96(73.3%)最低。其中,鑒102、三北17、齊單1號、丹玉86、青農(nóng)0901、210×205、192×196、浚單20、費玉3號、鄭單958、五岳288、東單13之間,齊單1號、丹玉86、青農(nóng)0901、210×205、192×196、浚單20、費玉3號、鄭單958、五岳288、東單13、青農(nóng)0902之間,丹玉86、青農(nóng)0901、210×205、192×196、浚單20、費玉3號、鄭單958、五岳288、東單13、青農(nóng)0902、農(nóng)大108之間,青農(nóng)0901、210×205、192×196、浚單20、費玉3號、鄭單958、五岳288、東單13、青農(nóng)0902、農(nóng)大108、五岳21之間,浚單20、費玉3號、鄭單958、五岳288、東單13、青農(nóng)0902、農(nóng)大108、五岳21、94498之間,以及青農(nóng)0902、農(nóng)大108、五岳21、94498、濟豐96之間莖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
葉的抑制率以齊單1號(90.5%)最高,鄭單958(89.1%)、費玉3號(88.1%)、青農(nóng)0901(87.3%)、三北17(85.9%)、東單13(85.7%)、五岳21(84.9%)、浚單20(84.7%)、鑒102(84.4%)、94498(84.4%)、五岳288(84.3%)、農(nóng)大108(83.6%)、丹玉86(82.3%)、192×196(82.1%)、青農(nóng)0902(81.4%)、210×205(80.3%)次之,濟豐96(79.0%)最低。其中,齊單1號、鄭單958、費玉3號、青農(nóng)0901、三北17、東單13、五岳21、浚單20、鑒102、94498、五岳288之間,鄭單958、費玉3號、青農(nóng)0901、三北17、東單13、五岳21、浚單20、鑒102、94498、五岳288、農(nóng)大108與之間,費玉3號、青農(nóng)0901、三北17、東單13、五岳21、浚單20、鑒102、94498、五岳288、農(nóng)大108、丹玉86之間,青農(nóng)0901、三北17、東單13、五岳21、浚單20、鑒102、94498、五岳288、農(nóng)大108、丹玉86、192×196、青農(nóng)0902之間,三北17、東單13、五岳21、浚單20、鑒102、94498、五岳288、農(nóng)大108、丹玉86、192×196、青農(nóng)0902、210×205之間,以及五岳21、浚單20、鑒102、94498、五岳288、農(nóng)大108、丹玉86、192×196、青農(nóng)0902、210×205、濟豐96之間葉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
雄花的抑制率以五岳21(77.7%)最高,94498(77.0%)、農(nóng)大108(75.5%)、費玉3號(74.9%)、鄭單958(74.8%)、鑒102(74.0%)、東單13(72.3%)、三北17(71.7%)、210×205(70.4%)、濟豐96(68.4%)、齊單1號(66.8%)、青農(nóng)0901(63.8%)、青農(nóng)0902(63.5%)、丹玉86(60.0%)、192×196(60.0%)、浚單20(58.2%)次之,五岳288(45.8%)最低。其中,五岳21、94498、農(nóng)大108、費玉3號、鄭單958、鑒102、東單13、三北17、210×205、濟豐96之間,農(nóng)大108、費玉3號、鄭單958、鑒102、東單13、三北17、210×205、濟豐96、齊單1號之間,東單13、三北17、210×205、濟豐96、齊單1號、青農(nóng)0901之間,濟豐96、齊單1號、青農(nóng)0901、青農(nóng)0902、丹玉86、192×196之間,齊單1號、青農(nóng)0901、青農(nóng)0902、丹玉86、192×196、浚單20之間雄花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
果皮的抑制率以濟豐96(92.3%)最高,鑒102(88.5%)、浚單20(87.7%)、五岳288(87.6%)、齊單1號(86.7%)、210×205(86.6%)、三北17(83.9%)、青農(nóng)0901(83.3%)、五岳21(83.0%)、青農(nóng)0902(82.7%)、丹玉86(82.5%)、鄭單958(82.0%)、94498(81.9%)、東單13(81.4%)、192×196(79.7%)、費玉3號(77.8%)次之,農(nóng)大108(75.6%)最低。其中,濟豐96、鑒102、浚單20、五岳288、齊單1號、210×205之間,鑒102、浚單20、五岳288、齊單1號、210×205、三北17、青農(nóng)0901、五岳21、青農(nóng)0902、丹玉86、鄭單958、94498、東單13之間,齊單1號、210×205、三北17、青農(nóng)0901、五岳21、青農(nóng)0902、丹玉86、鄭單958、94498、東單13、192×196之間,三北17、青農(nóng)0901、五岳21、青農(nóng)0902、丹玉86、鄭單958、94498、東單13、192×196、費玉3號之間,以及丹玉86、鄭單958、94498、東單13、192×196、費玉3號、農(nóng)大108之間果皮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
不同玉米品種各器官對生菜幼苗胚軸生長的影響如表2所示。
2.2.1各品種不同器官之間的比較由表2可知,盡管所有品種對生菜幼苗胚軸的生長均表現(xiàn)出一定的抑制活性,但其抑制率明顯低于對胚根的抑制率,各品種及各器官之間差異較大。各品種對生菜幼苗胚軸生長抑制率的平均值表現(xiàn)為葉(52.2%)>莖(50.1%)>果皮(50.0%)>雄花(36.4%)>根(28.9%),除前三者之間差異不顯著外,其余之間的差異均達顯著水平(P<0.05),說明玉米的葉、莖和果皮對生菜胚軸的化感活性相對較高。
表2 17個玉米品種不同器官對生菜胚軸生長的影響Table2 Effect of different organs of 17 corn varieties on hypocotyl growth of L. sativa var. ramosa seedlings
進一步分析各品種不同器官的抑制活性及其差異性,發(fā)現(xiàn)青農(nóng)0902以果皮的抑制率(80.1%)最高,莖(69.8%)、葉(66.6%)、雄花(60.0%)的抑制率次之,根的抑制率(53.8%)最低,其中,莖與葉的抑制率之間差異不顯著,其他的抑制率之間均差異顯著(P<0.05);210×205以果皮的抑制率(77.5%)最高,葉(73.0%)、莖(71.0%)、雄花(58.8%)的抑制率次之,根的抑制率(54.4%)最低,其中,果皮、葉、莖之間,葉、莖、雄花之間,以及莖、雄花、根之間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費玉3號以葉的抑制率(77.3%)最高,莖(74.6%)、果皮(69.4)、雄花(62.9%)的抑制率次之,根的抑制率(59.4%)最低,其中,葉、莖、果皮、雄花之間,以及莖、果皮、雄花、根之間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青農(nóng)0901以果皮的抑制率(57.8)最高,葉(57.6%)、莖(51.1%)、雄花(36.1%)的抑制率次之,根的抑制率(14.7%)最低,其中,果皮、葉、莖之間,以及莖與雄花之間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濟豐96以果皮的抑制率(61.3%)最高,莖(45.4%)、雄花(42.8%)、葉(38.9%)的抑制率次之,根的抑制率(15.1%)最低,其中,莖、雄花、葉之間的抑制率無顯著性差異;浚單20以果皮的抑制率(59.0%)最高,莖(58.3%)、葉(58.0%)、雄花(44.7%)的抑制率次之,根的抑制率(42.5%)最低,而各器官之間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齊單1號以葉的抑制率(67.7%)最高,莖(59.0%)、果皮(58.9%)、雄花(56.5%)的抑制率次之,根的抑制率(41.3%)最低,其中,葉、莖、果皮、雄花之間無顯著性差異;192×196以莖的抑制率(53.4%)最高,葉(51.7%)、果皮(42.3%)、根(11.4%)的抑制率次之,雄花的抑制率(5.9%)最低,其中,莖與葉之間,以及根與雄花之間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農(nóng)大108以莖的抑制率(45.6%)最高,根(44.2%)、果皮(19.1%)、雄花(13.2%)的抑制率次之,葉的抑制率(12.1%)最低,其中,莖與根之間,以及果皮、雄花、葉之間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五岳21以雄花的抑制率(41.2%)最高,葉(40.9%)、果皮(28.5%)、莖(13.1%)的抑制率次之,根的抑制率(5.5%)最低,其中,葉、雄花、果皮之間,果皮與莖之間,以及莖與根之間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鄭單958以葉的抑制率(55.1%)最高,雄花(43.0%)、莖(38.7%)、根(37.3%)的抑制率次之,果皮的抑制率(32.9%)最低,其中,雄花、莖、根之間,以及莖、根、果皮之間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三北17以葉的抑制率(36.5%)最高,莖(31.2%)、果皮(28.5%)、雄花(18.4%)的抑制率次之,根的抑制率(16.5%)最低,其中,葉、莖、果皮、雄花之間,以及莖、果皮、雄花、根之間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五岳288以莖的抑制率(55.3%)最高,果皮(54.9%)、葉(46.9%)、根(33.6%)的抑制率次之,雄花的抑制率(16.3%)最低,其中,莖、果皮、葉之間,以及莖與根之間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鑒102以莖的抑制率(59.7%)最高,果皮(58.8%)、葉(52.3%)、雄花(31.0%)的抑制率次之,根的抑制率(3.1%)最低,其中,莖與果皮之間,以及果皮與葉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東單13以葉的抑制率(57.5%)最高,莖(41.6%)、果皮(39.6%)、根(38.7%)的抑制率次之,雄花的抑制率(36.9%)最低,其中,莖、果皮、根之間,以及果皮、根、雄花之間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94498以雄花的抑制率(43.5%)最高,葉(42.8%)、果皮(32.7%)、莖(29.8%)的抑制率次之,根的抑制率(9.0%)最低,其中,雄花與葉之間,葉與果皮之間,以及果皮與莖之間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丹玉86以莖的抑制率(54.7%)最高,葉(52.7%)、果皮(49.4%)、根(11.0%)的抑制率次之,雄花的抑制率(7.2%)最低,其中,莖、葉、果皮之間,以及根與雄花之間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
2.2.2同一器官不同品種之間的比較對不同品種同一器官之間抑制活性差異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根的抑制率以費玉3號(59.4%)最高,210×205(54.4%)、青農(nóng)0902(53.8%)、農(nóng)大108(44.2%)、浚單20(42.5%)、齊單1號(41.3%)、東單13(38.7%)、鄭單958(37.3%)、五岳288(33.6%)、三北17(16.5%)、濟豐96(15.1%)、青農(nóng)0901(14.7%)、192×196(11.4%)、丹玉86(11.0%)、94498(9.0%)、五岳21(5.5%)次之,鑒102(3.1%)最低。其中,費玉3號、210×205、青農(nóng)0902之間,210×205、青農(nóng)0902、農(nóng)大108、浚單20、東單13之間,農(nóng)大108、浚單20、齊單1號、東單13、鄭單958、五岳288之間,以及三北17、濟豐96、青農(nóng)0901、192×196、丹玉86、94498、五岳21、鑒102之間根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
莖的抑制率以費玉3號(74.6%)最高,210×205(71.0%)、青農(nóng)0902(69.8%)、鑒102(59.7%)、齊單1號(59.0%)、浚單20(58.3%)、五岳288(55.3%)、丹玉86(54.7%)、192×196(53.4%)、青農(nóng)0901(51.1%)、農(nóng)大108(45.6%)、濟豐96(45.4%)、東單13(41.6%)、鄭單958(38.7%)、三北17(31.2%)、94498(29.8%)次之,五岳21(13.1%)最低。其中,費玉3號、210×205、青農(nóng)0902之間,210×205、青農(nóng)0902、鑒102、齊單1號、浚單20之間,鑒102、齊單1號、浚單20、五岳288、丹玉86、192×196、青農(nóng)0901之間,齊單1號、浚單20、五岳288、丹玉86、192×196、青農(nóng)0901、農(nóng)大108、濟豐96之間,五岳288、丹玉86、192×196、青農(nóng)0901、農(nóng)大108、濟豐96、東單13之間,青農(nóng)0901、農(nóng)大108、濟豐96、東單13、鄭單958之間,以及東單13、鄭單958、三北17、94498之間莖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
葉的抑制率以費玉3號(77.3%)最高,210×205(73.0%)、齊單1號(67.7%)、青農(nóng)0902(66.6%)、浚單20(58.0%)、青農(nóng)0901(57.6%)、東單13(57.5%)、鄭單958(55.1%)、丹玉86(52.7%)、鑒102(52.3%)、192×196(51.7%)、五岳288(46.9%)、94498(42.8%)、五岳21(40.9%)、濟豐96(38.9%)、三北17(36.5%)次之,農(nóng)大108(12.1%)最低。其中,費玉3號、210×205、齊單1號、青農(nóng)0902之間,齊單1號、青農(nóng)0902、浚單20、青農(nóng)0901、東單13之間,浚單20、青農(nóng)0901、東單13、鄭單958、鄭單958、丹玉86、鑒102、192×196、五岳288之間,丹玉86、鑒102、192×196、五岳288、94498之間,192×196、五岳288、94498、五岳21之間,以及五岳288、94498、五岳21、濟豐96、三北17之間葉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
雄花的抑制率以費玉3號(62.9%)最高,青農(nóng)0902(60.0%)、210×205(58.8%)、齊單1號(56.5%)、浚單20(44.7%)、94498(43.5%)、鄭單958(43.0%)、濟豐96(42.8%)、五岳21(41.2%)、東單13(36.9%)、青農(nóng)0901(36.1%)、鑒102(31.0%)、三北17(18.4%)、五岳288(16.3%)、農(nóng)大108(13.2%)、丹玉86(7.2%)次之,192×196(5.9%)最低。其中,費玉3號、青農(nóng)0902、210×205、齊單1號之間,齊單1號與浚單20之間,浚單20、94498、鄭單958、濟豐96、五岳21、東單13、青農(nóng)0901、鑒102之間,以及三北17、五岳288、農(nóng)大108、丹玉86、192×196之間雄花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
果皮的抑制率以青農(nóng)0902(80.1%)最高,210×205(77.5%)、費玉3號(69.4%)、濟豐96(61.3%)、浚單20(59.0%)、齊單1號(58.9%)、鑒102(58.8%)、青農(nóng)0901(57.8%)、五岳288(54.9%)、丹玉86(49.4%)、192×196(42.3%)、東單13(39.6%)、鄭單958(32.9%)、94498(32.7%)、五岳21(28.5%)、三北17(28.5%)次之,農(nóng)大108(19.1%)最低。其中,青農(nóng)0902、210×205、費玉3號之間,費玉3號、濟豐96、浚單20、齊單1號、鑒102、青農(nóng)0901之間,濟豐96、浚單20、齊單1號、鑒102、青農(nóng)0901、五岳288、丹玉86之間,丹玉86、192×196、東單13之間,192×196、東單13、鄭單958、94498之間,東單13、鄭單958、94498、五岳21、三北17之間,以及五岳21、三北17、農(nóng)大108之間果皮的抑制率均無顯著性差異。
玉米(Zeamays)是人類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僅我國種植面積就達3 811.9萬hm2[14],其秸稈(不含玉米芯)年產(chǎn)量可達2.4億t[15]。玉米富含纖維素、木質(zhì)素及多種無機、有機營養(yǎng)物質(zhì),在飼料、肥料、燃料、食用菌基料、加工原料等方面具有很高的開發(fā)利用價值,除部分用于造紙、板材加工、生產(chǎn)可降解制品、配制食用菌基質(zhì)、制造生物能源及各種燃料加工等外,多數(shù)通過收割機切碎、漚肥或秸稈覆蓋的方式實現(xiàn)還田[16-17]。研究表明,玉米秸稈還田不僅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肥力、提高后茬作物小麥的產(chǎn)量[18-19],還可以有效降低農(nóng)田雜草的密度和發(fā)生量[20],其腐解液對小麥紋枯病病菌(Rhizotoniacerealis)、全蝕病病菌(Gaeumannomycesgramini)及根腐病病菌(Bipolarissorokinian)菌絲的生長及孢子萌發(fā)均有顯著的抑制效果[21]。但高濃度腐解液處理或過量秸稈還田也會導(dǎo)致小麥種子萌發(fā)率的下降,并影響幼苗的生長[21-22]。此外,玉米水浸提液可以顯著抑制黃瓜(Cucumissativus)[23]、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m)[24]、黃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25]、薺菜(Capsellabursa-pastoris)[26]和莖瘤芥(Brassicajunceavar.tumidaTsen et Lee)[27]種苗的生長。前期的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玉米秸稈不同器官對馬唐、稗、反枝莧、鱧腸等4種農(nóng)田主要雜草幼苗生長的抑制作用,且以莖、葉的抑制效果較好[12]。玉米花粉的水提取物還對三葉鬼針草(Bidenspilosa)、辣味決明(Cassiajalapensis)、皺葉酸模(Rumexcrispus)幼苗的生長具有較強的抑制活性[28]。說明玉米植株具有較強的化感作用。
參考文獻:
[1]Rice E L. Allelopathy[M]. 2nd ed. New York:Academic Press Inc,1984.
[2]孔垂華,胡飛,王朋 .植物化感(相生相克)作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羅小勇,任貽曉,周世軍. 松、柏、杉科植物的化感活性[J]. 雜草科學(xué),2008(4):22-25.
[4]韓君,羅小勇. 一些十字花科植物組織的化感活性研究[J]. 江西農(nóng)業(yè)學(xué)報,2008,20(10):76-78,83.
[5]羅小勇,孫啟濤,周世軍. 20種菊科植物不同器官的化感活性研究[J].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09,37(30):14672-14677.
[6]羅小勇,苗榮榮,周世軍. 16種園林植物不同器官的化感活性研究[J]. 中國農(nóng)學(xué)通報,2009,25(21):266-271.
[7]王佳佳,奚永蘭,常志州. 秸稈快腐菌(Streptomycesrochei)對還田麥秸化感物質(zhì)的響應(yīng)[J]. 江蘇農(nóng)業(yè)學(xué)報,2016,32(5):1081-1087.
[8]Abhilasha D,Quintana N,Vivanco J,et al. Do allelopathic compounds in invasiveSolidagocanadensiss.l. restrain the native European flora?[J]. Journal of Ecology,2008,96(5):993-1001.
[9]梅玲笑,陳欣,唐建軍. 外來雜草加拿大一枝黃花對入侵地植物的化感效應(yīng)[J].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xué)報,2005,16(12):2379-2382.
[10]Fujii Y. Toxic chemicals from invasive Alien plants[M]// Gopalakrishnakone P,Carlini C R,Ligabue-Braun R. Plant Toxins. New York: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LLC,2017:25-36.
[11]Duke S O,Dayan F E,Romagni J G,et al. Natural products as sources of herbicides: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trends[J]. Weed Research,2000,40(1):99-111.
[12]張麗娟,李凌緒,周斐,等. 玉米秸稈對4種農(nóng)田雜草生長的抑制作用[J]. 植物保護,2016,42(6):63-66.
[13]羅小勇,付艷紅,周世軍. 瓊脂混粉法的建立及其在植物葉片化感活性測定中的應(yīng)用[J]. 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07,24(4):267-270.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 2016中國統(tǒng)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6.
[15]左旭,王紅彥,王亞靜,等. 中國玉米秸稈資源量估算及其自然適宜性評價[J]. 中國農(nóng)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5,36(6):5-10,29.
[16]吳鴻欣,曹洪國,韓增德,等. 中國玉米秸稈綜合利用技術(shù)介紹與探討[J]. 農(nóng)業(yè)工程,2011,1(3):9-12.
[17]高夢祥,許育彬,熊雪峰,等. 玉米秸稈的綜合利用途徑[J]. 陜西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00(7):29-31.
[18]馬永良,師宏奎,張書奎,等. 玉米秸稈整株全量還田土壤理化性狀的變化及其對后茬小麥生長的影響[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2003,8(增刊):42-46.
[19]張靜,溫曉霞,廖允成,等. 不同玉米秸稈還田量對土壤肥力及冬小麥產(chǎn)量的影響[J].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xué)報,2010,16(3):612-619.
[20]冒宇翔,李貴,沈俊明,等. 玉米秸稈覆蓋還田結(jié)合化學(xué)除草劑對水稻田雜草的控制效果及對水稻產(chǎn)量的影響[J]. 江蘇農(nóng)業(yè)學(xué)報,2014,30(6):1336-1344.
[21]張承胤. 玉米秸稈還田對小麥根部病害的化感作用研究[D]. 保定: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2007.
[22]楊思存,霍琳,王建成. 秸稈還田的生化他感效應(yīng)研究初報[J]. 西北農(nóng)業(yè)學(xué)報,2005,14(1):52-56.
[23]吳會芹,董林林,王倩. 玉米、小麥秸稈水浸提液對蔬菜種子的化感作用[J]. 華北農(nóng)學(xué)報,2009,24(增刊2):140-143.
[24]彭曉邦,程飛,張碩新. 玉米葉水浸液對不同產(chǎn)地桔梗種子的化感效應(yīng)[J]. 西北林學(xué)院學(xué)報,2011,26(6):129-134.
[25]彭曉邦,張碩新. 玉米葉水浸提液對不同產(chǎn)地黃芩種子的化感效應(yīng)[J]. 草業(yè)科學(xué),2012,29(2):255-262.
[26]劉小民,孟慶民,王學(xué)清,等. 玉米秸稈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對薺菜化感作用的研究[J]. 河北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3,17(6):36-39.
[27]幸春渝,周先容,江波,等. 玉米根系水浸液對莖瘤芥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生長的化感效應(yīng)[J]. 種子,2015,34(11):14-18,22.
[28]Jiménez J J,Schultz K,Anaya A L,et al. Allelopathic potential of corn pollen[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1983,9(8):1011-1025.
[29]羅小勇,孫娟. 23種紫花苜蓿不同品種及器官間化感活性差異的研究[J]. 草業(yè)學(xué)報,2012,21(2):83-91.
[30]Kato-Noguchi H,Kosemura S,Yamamura S. Allelopathic potential of 5-chloro-6-methoxy-2-benzoxazolinone[J]. Phytochemistry,1998,48(3):433-435.
[31]Dixon D P,Sellars J D,Kenwright A M,et al. The maize benzoxazinone DIMBOA reacts with glutathione and other thiols to form spirocyclic adducts[J]. Phytochemistry,2012,77(5):171-178.
[32]Li J,Liu X G,Dong F S,et al. A simple method for th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2,4-dihydroxy-7-methoxy-2H-1,4-benzoxazin-3(4H)-one(DIMBOA)from maize(ZeamaysL.) seedlings[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3,12(1):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