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
摘要:陜北民歌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藝術奇葩”,因其特有的藝術魅力,在聲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陜北民歌運用于聲樂教學,可以傳承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彰顯民族聲樂的時代價值,提升大學生審美的品味,培養(yǎng)大學生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欣逢大時代,為了凝聚正能量、實現中國夢,身為高等教育、音樂教育工作者,有責任讓陜北民歌更好地唱遍全球,在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長久流傳。
關鍵詞:陜北民歌;民族聲樂;教學
J616-4;G642
陜北民歌盛行于陜西省北部邊界與內蒙、山西隔河相望的接壤地帶,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藝術奇葩”。一首首陜北民歌正是陜北地區(qū)人們生活和社會歷史的真實記錄,是千千萬萬個普通勞動者集體創(chuàng)作的生活之歌,更是人們爭取自由、追求幸福的心靈吶喊。陜北民歌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藝術聲音,可以說是早已唱遍了全世界。從學術的角度來審視陜北民歌,因其特有的文化氣質、公認的藝術魅力,對于聲樂教學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陜北民歌長期發(fā)展和廣為傳播的原因
(一)外因
1.地域因素
陜西是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古有“絲綢之路”的開辟,今有“西漢”、“十天”等高速公路的成功修建;古有十三個朝代的建都,今有秦始皇兵馬俑的挖掘,時時刻刻體現出陜西是一個傳統(tǒng)文化深厚、地域文化特征鮮明的大省。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和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淳樸的陜西人,孕育出了陜北民歌,而陜北民歌又以它親切、樸實、通俗易懂的獨特魅力贏得各方人士青睞,成為陜西文化的名片。
2.“文藝陜軍”的興起
文藝陜軍隊伍不僅實力超強,而且還涌現出了許多國內外熟知的名人,例如:導演張藝謀、王安全等,以及為這些創(chuàng)作團隊提供完美劇本的賈平凹和陳忠實等作家。他們用卓越的文藝作品,給世界留下了許許多多以陜西方言、陜西風土人情為主要內容的小說和影視劇。陜西方言的使用給影視劇營造出了強烈的喜劇效果和幽默感。特別是在各種賽場上以陜北民歌奪冠的職業(yè)歌手的涌現,使陜北民歌空前繁榮。
(二)內因
陜北民歌本身的藝術魅力在其發(fā)展和傳播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那么陜北民歌具有哪些特點呢?
1.陜北民歌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
陜北民歌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和文化積淀,自陜西建立的第一個朝代西周開始,就被稱為“雅言”。由此就可以看出,陜西方言的確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經歷了代代相傳,直到今天,同樣被人們接受和喜愛。
2.陜北民歌源于生活、通俗易懂
陜北民歌雖然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刻的文化底蘊,但是來源于老百姓的真實生活,具有真實的情感,容易理解,能夠讓老百姓普遍接受。
3.陜北民歌幽默詼諧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大,人們確實想在工作之余尋覓一方凈土,來放松自己的心情,讓疲憊的心靈暫時緩解緩解,而欣賞陜北民歌就成為了人們釋放壓力的一種形式。
4.特殊的“黃土地”風情
黃土高原是陜北地區(qū)的主要標志,“土”也成了陜西的代言詞,就這樣“土”也融入了陜北民歌之中。同時,陜西方言的介入,使陜北民歌帶上了大西北“黃土地”的韻味。
5.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
用陜西方言唱出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句子,不僅增添了娛樂的精華,還使陜北民歌的發(fā)展有了時代特性。這樣的場景在影片《白鹿原》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陜西方言與音樂接軌,與時代接軌,與歡樂接軌,可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記憶。
二、陜北民歌對于民族聲樂教學的意義
(一)傳承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
中國音樂要想走向世界,必須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同時吸取積納外來文化經典。陜北民歌恰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代表與縮影,在我國乃至世界的舞臺上有著長足的發(fā)展空間。中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非常注重真情實感的抒發(fā),強烈的抒情性正是陜北民歌最突出的特點。在抒發(fā)情感的過程中,陜北民歌形成了具有濃郁民族和文化特色的聲樂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釋、道各家學派賦予了陜北民歌獨特的文化內涵。陜北民歌作為音樂領域越來越強大的一股力量,成為世界認識中華文化的途徑之一,讓整個世界更清楚的認識到了中國本土音樂的特有魅力,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彰顯民族聲樂的時代價值
2007年陜北民歌被列入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對在全球化形勢下構建中華民族藝術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陜北民歌與現實生活密切關聯(lián),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工與天工的契合,只有在深入領悟了傳流藝術精華之后,才能兼收并蓄、融會貫通,找到傳統(tǒng)與現代的契合點,不斷地推陳出新。
(三)提升大學生審美的品味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逐漸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中,而我們自己的本土文化逐漸被淡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如何更好地融入聲樂教學呢?首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不僅包含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民族心理,民族氣質,道德評價體系,以及由這些精神層面而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學,藝術,戲曲等文化財富,也包含在此基礎上孕育而生的民族聲樂與具體可感的陜北民
歌。陜北民歌既有效表現了陜西人民、乃至中華民族的美好感情和精神寄托,又具有良好的審美效果和極高的普及價值,是聲樂教育功能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因此有助于提升大學生審美的品味。
(四)培養(yǎng)大學生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
無論是創(chuàng)作還是演唱,陜北民歌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都不應是單純的模仿,而應是繼承前人文明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chuàng)作。如果僅僅流于形式上的認知,對陜北民歌只是從技術層面盲目移植,或簡單的照搬,是我們不能認可的。陜北民歌是中國特有的,記載著大西北悠久的文化歷史,而民歌作為聲樂藝術的一種,將中國傳統(tǒng)的抒情性藝術形式與音樂美學特征結合起來,經過藝術創(chuàng)造賦予新的時代精神,這才是對傳統(tǒng)聲樂教學的一種發(fā)展和提升。從技巧的把握與演練到內涵的提取與衍生,都可作為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之一,從而培養(yǎng)大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不應單從形式和技巧上傳承,更應深刻理解其內涵和底蘊。從深層次上理解陜北民歌,就能夠感悟到陜北民歌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飽含中國味道和中國情感。
參考文獻:
[1]侯西平.試論陜北民歌中西洋聲樂演唱的融入——以“陜北民歌無伴奏合唱”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2(10).
[2]張智斌.陜北民歌形成的歷史淵源及其調式特點——陜北民歌探究之一[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