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春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 內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近幾年,隨著各種新媒體的出現(xiàn),媒體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做電視新聞的人有個共同感受,那就是做好電視新聞越來越難了,拿出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更是難上加難,現(xiàn)在電視新聞題材越來越豐富廣泛,電視新聞隊伍整體素質越來越高,電視新聞拍攝以及制作技術也越來越先進,為什么反而覺得做好電視新聞會這么難呢?在這樣的現(xiàn)實面前,媒體人應發(fā)揮好自身優(yōu)勢,履行好自身義務,擔負起自身的責任,探索一些方法和技巧,做好電視新聞,力爭多出一些好的新聞作品,推動品牌建設。
近些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觀眾的精神需求也不斷產生新的變化,觀眾心目中評判新聞的標準變得更高。因此說,我們在抱怨糾結電視新聞難做的時候,實際上是電視新聞本身發(fā)展過慢,未能滿足廣大觀眾的日益增長的需求。電視新聞在選題上要以觀眾的感知需求為主要目標,認知新聞選題特別是重大選題,要對選題核心價值做出正確的判斷,把觀眾喜愛和觀眾需要當作新聞的使命,作為第一目標,在采集電視新聞時要把觀眾最為關注、最為關心的問題作為主要內容,不要簡單枯燥的說教、羅列,更不可做成文件化的概括和總結,要摒棄照本宣科。處于不同階層的人群,受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成長經歷等因素影響,對社會問題考慮的角度不同,造成其對電視新聞的關注點也不同,因此,在做電視新聞時應結合實際,客觀、科學、合理地進行新聞采訪,在節(jié)目中體現(xiàn)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弘揚社會主流意識,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從而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出電視新聞輿論引導作用。結合在歷次重大主題報道中的經驗,可以看出,好的電視新聞作品一定是符合觀眾評判標準的作品,也必然能滿足觀眾需求。得出這樣的經驗和結論不難,難的找到吸引觀眾的辦法和手段,怎樣通過實際行動來提升電視新聞的社會影響力,使作品更好的吸引人、感染人、影響人,從而推動品牌欄目的建設是媒體人的不懈追求。
電視新聞報道中要注重細節(jié),“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萬丈光輝”,通過細節(jié)刻畫,以小見大,使報道的人物、事件豐滿起來,在操作過程中要時刻把細節(jié)作為新聞報道最具有生命力的細胞,通過一個一個細節(jié)的串聯(lián),使所報道的人物、事件鮮活起來,真實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恰恰就是電視新聞的骨骼和肌肉,而這些細節(jié)背后所蘊藏的情感是電視新聞的血液,以生動的事例,鮮活的語言,巧妙的主題切入方式,使新聞報道形象生動起來,有血有肉。這是電視新聞在創(chuàng)作思維上的重大轉變,也是思想認識上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一些不引人注意的細節(jié),往往是被忽略的,通過細致的觀察、捕捉,使得報道的新聞事件于平凡中見偉大,以點帶面,使人物形象高大起來,使新聞事件具有震撼力,這也是媒體人在媒體林立的時代,面臨激烈競爭,如何爭得一席之地的關鍵。
做好電視新聞,一定離不開立意的新穎和切入角度的獨特,無論是中央電視臺還是地方電視臺,開辦的電視新聞欄目不計其數,多得讓人眼花繚亂,為什么讓人記住的不多,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更是鳳毛麟角。究其原因是大多數報道立意角度相似,切入角度沒有獨到之處,表達方式過分華麗,甚至詞藻堆砌、繞題千里、不知所云,造成主次不分、表達不清,這樣只會引起觀眾反感。電視新聞在策劃時,就要努力尋找到一條清晰可見的主線,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主線既能很好的表現(xiàn)主題內容,又有很強的故事性、可視性和觀賞性。那些親切、自然、樸實的直入主題的報道令人耳目一新,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深受觀眾的喜愛。樸素、直接的表達方式,能夠拉近與觀眾的情感和距離,耐人尋味。把觀眾的所見、所聞、所想,用最為恰當的表達方式進行傳達,吸引廣大觀眾關注電視新聞,使電視新聞更具時效性、互動性。
這種有意識的轉變和大膽的嘗試和探索,使電視新聞在報道上擺脫了假大空,回歸到了電視新聞的本質,真實、準確、客觀,保障了電視新聞的時效性,增強了電視新聞報道的引導力、傳播力和影響力。經過這樣深入大膽的探索、嘗試,經過長期的實踐和不斷的完善,必然會激發(fā)電視新聞工作者的無限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其綜合素質在實戰(zhàn)中得到提升,擺脫當前電視新聞難做的困境,探索出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取得顯著的效果。與此同時,電視新聞精品節(jié)目也會逐漸增多,從而推動品牌建設,提升電視臺的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