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遠,張振宇,潘珺俊,徐佳音,豆以彪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望京醫(yī)院,北京 100102)
推拿配合中藥熏蒸治療退行性頸椎失穩(wěn)癥的療效評價
王成遠,張振宇△,潘珺俊,徐佳音,豆以彪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望京醫(yī)院,北京 100102)
目的:評價采用推拿手法聯(lián)合中藥熏蒸治療退行性頸椎失穩(wěn)癥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將符合診斷的退行性頸椎失穩(wěn)癥患者分別納入手法配合中藥治療組及牽引對照組,治療相同周期后分別進行療效評價。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6.3%,牽引對照組總有效率85.5%,2組結果在統(tǒng)計學上有明顯差異。結論:推拿手法聯(lián)合中藥熏蒸治療退行性頸椎失穩(wěn)癥療效肯定。
退行性頸椎失穩(wěn)癥;精準推拿;中藥熏蒸;療效評價
退行性頸椎失穩(wěn)癥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頸椎的各結構功能減退,以致在生理載荷下發(fā)生椎節(jié)過度或異?;顒?,并因此引發(fā)一系列相應的臨床癥狀稱頸椎失穩(wěn)癥[1]。頸椎失穩(wěn)癥屬于中醫(yī)學頸椎病范疇,近年來由于其在頸椎病中的比例日趨增高,故開始以獨立病種進行研究。在治療方面,隨著國內對中醫(yī)一體化診療模式的重視,多種中醫(yī)方法聯(lián)合治療的效果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因此,筆者通過近2年來門診收治的頸椎失穩(wěn)癥患者的療效評價分析,試圖探討中醫(yī)聯(lián)合方法治療該病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
收集自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間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望京醫(yī)院特色診療中心收治的自愿參加研究并符合入組條件的頸椎失穩(wěn)癥門診患者110例。全部患者在完成試驗告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A(治療組)和B(對照組) 各55例。其中試驗組男18例,女37例,年齡26~58歲,平均年齡(37.4±13.7)歲,平均病程(1.3± 0.9)年。對照組男17例,女38例,年齡28~59歲,平均年齡(41.9±11.8)歲,平均病程(1.5±0.7)年。2組試驗者在性別、病程、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診斷標準
采用2009年版《頸椎外科學》中提出的有關頸椎失穩(wěn)癥的診斷標準[1]:有明確外傷史或長期處于頸椎退變的誘發(fā)因素下;頸椎局部有疼痛、僵硬等頸椎失穩(wěn)癥表現(xiàn);頸椎曲度變化包括頸椎生理前凸消失,反屈或雙弧征;頸椎側位X線檢查存在椎體水平位移≥3.5mm或角度位移≥11°;頸椎椎體間隙高度小于正常值;椎體間旋轉角度大于20°。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退行性頸椎失穩(wěn)癥的診斷標準;年齡在20~65歲;病程小于(或等于)3年;患者自愿作為受試研究對象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如果近期已接受藥物或其他類型保守治療方法的,需要經過至少5 d以上的洗脫期。
1.4 排除標準
既往有器質性及其他功能性病變,如診斷為各類型頸椎病、頸椎外傷、強直性脊柱炎、脊椎轉移灶、精神性疼痛等;1周內接受過與本病相關的中西藥治療者;合并有呼吸、心腦血管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fā)性疾病;有藥物過敏史或對針刺、注射過敏者;屬于中藥熏蒸禁忌癥患者;有情感或精神障礙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拒不合作者。
1.5 剔除及脫落標準
不符合納入標準而被誤納入的病例及納入后未經過治療的病例;受試者依從性差;病例發(fā)生嚴重不良事件、并發(fā)癥及特殊生理或病理變化不宜繼續(xù)接受研究的病例(如發(fā)生不良反應病例應計入不良反應的統(tǒng)計);受試者自行退出的病例;試驗期間自行采取其他治療方法及未按研究方案規(guī)定治療的病例;試驗過程中患者滿足上述條件中任何一條即可中止。
1.6 方法
1.6.1 試驗組 A組采用推拿手法配合中藥熏蒸一體化治療,每周治療3次,每次間隔1~2 d。①推拿手法:患者取坐位,治療師站在患者后側,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拇指指端沿兩側斜方肌外側、胸鎖乳突肌后緣、兩肌之間三條線路行點揉法,時間約5 min;之后于肩胛間區(qū)的肌肉起止點附近行撥法,重點彈撥痛點及硬結等,力量以患者自覺酸脹為佳,也可用另一手掌的掌根加壓于操作拇指之上以加強刺激,上下操作5次,治療時間約5 min。最后醫(yī)者雙手同時拿捏肩井,使患者有酸痛的“得氣感”為佳,時間1 min。宣告手法治療結束。②熏蒸方法:囑患者暴露頸肩部皮膚,以干燥毛巾敷于其表面,中藥配方顆粒劑開水沖調后置入熏蒸機中,加熱至機器噴頭冒出大量蒸汽狀藥霧,在患者疼痛相應部位進行熏蒸,每次熏蒸20 min。方藥:海風藤15 g,鉤藤15 g,絡石藤20 g,雞血藤30 g,威靈仙10 g,秦艽10 g,木瓜10 g,葛根10 g,桂枝10 g,獨活10 g,伸筋草10 g,赤芍10 g,白芍30 g,丹參30 g,甘草10 g(中藥采用配方顆粒劑,由四川新綠色藥業(yè)科技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配置)。
1.6.2 對照組 B組采用采用楊克勤[2]坐位牽引法,牽引時間15 min,每周治療3次,每次間隔1~2 d,應用華行牌ⅢAF型電腦牽引機(石家莊華行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制造)?;颊呷∽?,帶枕頜布兜牽引,頸部向前傾10~15°,以患者自覺舒適為準。初始牽引力量為3 kg,如患者無不良反應則以0.5 kg的標準逐級增加牽引力量,但最大不超過6 kg。
1.6.3 治療周期 治療組和對照組均以1周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之間間隔1周,共治療3個療程,分別于治療前及每個療程結束后記錄觀察指標。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對后期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
1.8 療效觀察
1.8.1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Vernon等學者于1991年根據Oswestry腰痛功能障礙指數修改編制的頸部功能障礙指數[3](Neck Disability Index for Chronic Pain)評定治療前后患者頸部功能障礙的改善情況。
1.8.2 綜合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療效評定標準。治療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表1顯示,A組(試驗組53例,剔除2例)和B 組(對照組51例,剔除4例)癥狀積分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97,P>0.05)。治療后,2組癥狀積分皆有明顯降低(P<0.01),但A組較B組差值減小更明顯,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94,P<0.05)。
表1 2組治療前后積分比較
表2顯示,試驗組經過中醫(yī)一體化治療后治愈2例,顯效17例,有效3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3%。對照牽引組治愈1例,顯效10例,有效36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5.5%。2組治療有效率及療效指數等級資料經 Ridit分析,試驗組 R—= 0.1511,對照組 R—=0.1705,秩和檢驗顯示 Z= 1.717,雙側P=0.03(P<0.05),說明2組間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有效率及療效指數比較(%)
根據退行性頸椎失穩(wěn)癥的發(fā)病機制及臨床癥狀表現(xiàn),大部分學者把本病歸類于中醫(yī)“骨錯縫,筋出槽”范疇。因此在臨床治療方法的選擇上,主要依靠牽引和推拿手法治療該病。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牽引療法可以通過拉伸頸椎及周圍組織,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椎間孔,也可通過伸展肌肉而調節(jié)頸椎小關節(jié)的位置,達到糾正頸椎異常的椎體位移,改善角度位移及恢復生理曲度的目的。另外,牽引牽拉頸部肌肉亦可緩解肌肉痙攣與韌帶疲勞;同時牽拉的過程,使得頸椎的生理負荷得到暫時性消除,起到制動休息的效果,也減輕了不穩(wěn)節(jié)段對頸部神經和血管的壓迫[4]。頸部推拿手法可以祛風散寒、溫通經絡,改善頸部氣血,使營衛(wèi)氣血調和,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F(xiàn)代研究表明,手法可以解除肌肉痙攣,改善血供,促進局部炎癥的吸收,恢復韌帶形態(tài)結構及固有調節(jié)功能;調整手法可以調整失穩(wěn)的脊柱節(jié)段,促進頸椎內源性穩(wěn)定的重新建立和外源性穩(wěn)定結構的功能恢復[5]。兩種治療方法的治療原則都是使頸椎被破壞的節(jié)段在理想的功能位充分愈合,使原已損傷的神經組織盡可能地恢復功能,同時防止頸椎原有畸形進一步加重或出現(xiàn)新的畸形[6]。
近幾年,隨著本病發(fā)病率的增高,通過藥物、針灸、推拿、康復等方法治療頸椎失穩(wěn)癥的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多。因為本病的病因多由于感受外感邪氣、傷及經筋或長期伏案勞損、肝腎虧虛、筋骨失養(yǎng),病機多屬血瘀氣滯、肝腎虧虛。因此還應屬于中醫(yī)“痹癥”范疇。中藥熏蒸作為一種傳統(tǒng)中藥外用方法,通過現(xiàn)代儀器應用,使藥物直達患處皮表經絡,起到散寒通絡、養(yǎng)血舒筋的功效。同時,中藥外用的毒副作用較低,相比其他口服藥物減少了腸胃負擔,患者也更易接受,因此可以與非藥物療法有機結合,將有不可替代的治療優(yōu)勢。本次試驗采用的中藥方劑是從傳統(tǒng)治療痹癥的獨活寄生湯加減而來。獨活長于祛下焦風寒濕邪,蠲痹止痛;秦艽祛風勝濕止痛,配伍活血通絡的海風藤、雞血藤、絡石藤、鉤藤、伸筋草,活血養(yǎng)血的赤芍、丹參,溫經通絡的桂枝、葛根,養(yǎng)肝柔筋的白芍及祛風止痛的威靈仙,共奏活血化瘀、散寒除痹、滋肝養(yǎng)筋、通絡祛痛之功。有學者研究表明,該方具有鎮(zhèn)痛消炎、改善微循環(huán)、調節(jié)免疫等功效[6]。本次試驗在手法操作上更加重視對治療區(qū)域的控制,強調手法的“得氣”,通過對頸部肌肉更加精準的分區(qū),根據不同手法的療效及操作特點,采用相應的治療手法,以達到充分發(fā)揮推拿治療的效果。同時手法治療有依從性好、成本低廉、見效迅速、副作用少、適應面廣等優(yōu)點。從本次試驗的結果可以看出,采用更加精準的手法配合中藥熏蒸療法相比傳統(tǒng)的單純牽引治療退行性頸椎失穩(wěn)癥,患者的癥狀積分改善程度更好,總體有效率也更高。因此,中醫(yī)治療尤其是綜合一體化治療對于本病的康復,確實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更加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及推廣。
盡管退行性頸椎失穩(wěn)癥是當下的研究熱點,但在本病的治療方面并未形成一套系統(tǒng)的診療規(guī)范?,F(xiàn)代醫(yī)學對于診療模式更加關注整體觀、系統(tǒng)論,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個性化診療。因此根據未來的醫(yī)療趨勢,應多以患者為中心制定中醫(yī)一體化綜合診療方案,標本同治,對于突出中醫(yī)特色,縮短病程,方便患者,通過治未病來降低國家醫(yī)療支出,都具有更加現(xiàn)實的意義。另外,應該注重對患者頸部功能及肌力鍛煉的教育,充分認識康復治療對于本病的治療及控制本病復發(fā)的重要性。
[1]賈連順,李家順.頸椎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738-743.
[2]楊克勤.脊柱疾患的臨床與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538-540.
[3]VERNON H,MIOR S.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a study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The Journal of Manipulative and Physiological Therapeutics,1991,14(7):561-570.
[4]王成遠.理筋手法治療退行性下頸椎失穩(wěn)癥的療效評價[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16-17.
[5]左亞忠,房敏,姜淑云,嚴雋陶.推拿改善下頸椎失穩(wěn)臨床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07,5(5):588.
[6]陳成然.獨活寄生湯現(xiàn)代藥理研究及臨床應用[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4,13(21):2926-2928.
Therapeutic Effective Evaluation of Massag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 in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Cervical Instability
WANG Cheng-yuan,ZHANG Zhen-yu△,PAN Jun-ju,XU Jia-yin,DOU Yi-bing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angj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102,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Chinese herbal fumigation in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cervical instability.Method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traction,and two groups were included in the diagnosis of degenerative cervical instability.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6.3%,and 85.5%in the control group.The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had a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Conclusion: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cervical instability has definite effect.
:Degenerative cervical instability;Precise Manipulation;Chinese herbal fumigation;Therapeutic Effective Evaluation
R244.1
A
1006-3250(2017)02-0250-02
2016-08-20
王成遠(1987-),男,住院醫(yī)師,醫(yī)學碩士,從事中醫(yī)推拿的臨床與研究。
△通訊作者:張振宇(1965-),男,主任醫(yī)師,醫(yī)學碩士,從事中醫(yī)推拿的臨床與研究,E-mail:zzytu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