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錦
摘 要:翻開人類的藝術史,你會看到一個驚人的費解現象,人類一方面在不斷地粉飾、愉悅自己的神經,另一方面又在刺激、折磨、痛苦自己的官能,仿佛在這雙重的感驗中,達到一種意識的升華,透過血淋的雙手,去看到事物的質核。從文明的角度講,病態(tài)到極致就是美的審美觀念在古今中外都是普遍存在的。當父權社會與這種病態(tài)的審美觀念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一種令人感到殘酷的病態(tài)審美便出現了,本文主要從繪畫、電影、心理、社會等角度對這種病態(tài)的審美觀進行論述,并闡述此種“病態(tài)”與大眾的審美。
關鍵詞:病態(tài)審美;當代藝術;美學;官能愉悅;自我的勝利;攝影;繪畫;電影;死亡;心理;黑暗性格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9-0019-01
一、理論下的病態(tài)美
病態(tài)美是在常態(tài)美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當常態(tài)到極端以后,由于量的積累,便不再是常態(tài),而是常態(tài)的極端之態(tài),便是病態(tài)。病態(tài)為病,即為非健康之態(tài),而我們日常所稱之為病態(tài)美的事物也的確是與健康之態(tài)不同,他們普遍都不具有健康常態(tài)的美感,而是顯現出自己特有的美感,這種美感區(qū)別于普遍美感,它們具有強烈的特征性,從美學角度來看,病態(tài)美是屬于美感經驗形態(tài)范疇之下的優(yōu)美與崇高這對范疇之內。
而筆者認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病態(tài)美實際上是混淆了廣義的病態(tài)美與狹義的病態(tài)美。既然病態(tài)美屬于優(yōu)美這一美感經驗形態(tài)之下,那么我們則先來看看關于優(yōu)美的相關定義。優(yōu)美又可稱為有陰柔美、秀美或者典雅美。它是美感經驗中最常見的一種形態(tài),我們通常所體驗的“美”,就是這種美感。所以又被稱為“狹義的病態(tài)美”。
二、“病態(tài)”藝術的世界
弗蘭西斯·培根(1909-1992年)無疑是20世紀杰出的藝術大師。他不斷扭動筆刷,輔以毛紡織物、蠟筆、調色刀、噴漆等工具和材料,甚至以創(chuàng)造和破壞的姿態(tài)將顏料投向畫布,這類充滿暴力色彩的畫作主要是情緒激烈的描繪人體。
培根的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表達了對人類本性中暴力的病態(tài)迷戀?!边@算是對培根作品的一個概括性說法,事實上,作為一個對當代藝術影響深遠的藝術家,集中在培根身上的評論數不勝數。“一個合成品,一個模仿者”,“一個粗俗的藝人”,“一個發(fā)現了一條道路的藝術家”,“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大屠殺發(fā)生之后,人們普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情況下,培根的畫正是人的身體承受巨大壓力后的表現。”很多人可能會喜歡或討厭他的作品,但這些作品在經過這么多年之后仍然釋放著。培根擅長于制造模糊和氣氛,他抓住了人性的騷動——尤其他是一位同性戀者,他借用他的照片,視頻和其他藝術形式的圖像作為繪畫的出發(fā)點,他的畫面?zhèn)鬟_出了一種體能和汗水,暴力和柔情,偷偷摸摸和羞愧難當的意味。看培根的作品始終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觀眾可以認識到由強烈慢慢變得柔和的一股力量,這些都是藝術史上的活力。他的作品提醒我們,即便到現在,對于藝術我們都要隨時準備好重新書寫。
肖像畫是培根創(chuàng)作的根本。對培根來說,肖像畫與抽象藝術是不一樣的,也與模仿、類比、描寫等藝術形式不一樣。
抽象藝術脫離不了裝飾元素,而模仿、類比、描寫藝術又特別類似于插畫,而肖像畫則是培根“直接與神經系統(tǒng)對話”的方式,是培養(yǎng)直覺和對非理性的理解的途徑。在他的肖像畫中可以看到,都是同一的方式:沒有表情,沒有心理活動,表現的不是內心狀態(tài),而是真實存在的狀態(tài)。
由美學的概念出發(fā),電影美學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理解電影審美現象,它研究的核心問題就是對電影進行美學分析。
在東方的電影中最具有病態(tài)美學特征的當屬日本電影,說到日本電影不得不強調二戰(zhàn)對日本電影的影響,戰(zhàn)爭對日本人性與生存環(huán)境的改變也讓更多的導演的世界觀向“暴力”和“性”去轉變。
每一個導演對于“病態(tài)”都有他們自己獨到的見解,北野武的作品《大佬》通過突然出現的血腥暴力場面和血腥過后的冷靜來表達強烈的對比,通過畫面的禁止來表現他對暴力血腥的思考。
三、結語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美學風范,也一定有打破美學規(guī)范的先鋒者。他的獨語可能注定會遭遇冷場,他的偏執(zhí)可能會惹人厭煩;但他的價值不會被輕易抹煞。任何先鋒遭受的現時冷遇無損于他在特定時代的創(chuàng)新本性,唯一能說明的,只是當代美學風潮的華麗轉身。若想更好的認識“病態(tài)”美學,就要從社會桎梏下透視出社會病態(tài),并在藝術審美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喚醒人們對人性與社會“桎梏”的反思與反叛,這比一味的批判、反藝術形式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1]Emilie Yueh- yu Yeh and Darrell William Davis: Taiwan Film Director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
[2]白睿文(美),羅祖珍(譯).光影語言——當 代華語導演訪談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
[3]卡米拉·帕格利亞(美),王玫(譯).性面 具[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
[4]米歇爾·福柯(法),佘碧平(譯).性經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