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娟
【摘 要】 改變學習方式,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思維、善于思維、樂于思維、擴展思維,才能真正優(yōu)化課堂效果,實現(xiàn)學生的主動發(fā)展。
【關 鍵 詞】 學習方式;改變;教學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變?yōu)橹鲃拥奶骄啃詫W習,是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用好教科書,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積極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這是教學的根本。
一、注重預習、導之以法
營造樂學氛圍。在教學中,我采用如下方法:一是盡可能展示教材的新穎性。如《影子》一文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在操場玩“找影子”的游戲,并在游戲中導入新課,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二是根據(jù)教材的編排體系,在教學每組課文之前注重引導學生領會單元前的導語,課文后的練習及“語文園地”中的要求,它們都是以學習伙伴的口吻敘述的,非常親切自然,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如《比尾巴》一文中,我設計了“文中有幾只小動物比尾巴?”“它們的尾巴各是什么樣子的呢?”等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課文,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就調(diào)動起來了。
1. 教給預習方法。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途徑。預習可分為五個步驟,即“查”“看”“讀”“摘”“想”?!安椤本褪峭ㄟ^查字、詞典,掌握生字的讀音、生詞的解釋;“看”就是默讀課文,畫出生字詞,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讀”就是大聲朗讀課文,對特別長的課文可選片段朗讀;“摘”就是把積累的詞語、句子和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內(nèi)容摘抄下來;“想”就是想一想這篇課文的重點、難點、疑點和自己的啟發(fā)。
2. 設計預習題目。每一課的預習,教師要幫助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既要有共性,又要根據(jù)每篇課文的不同特點靈活掌握不同。如預習《和時間賽跑》這篇課文時,我要求學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理解其意思,為理解全文打下基礎。對《月球之謎》一文預習時,我提出如下問題:月球有哪些謎?哪些是未解之謎?這些謎是怎樣解開的?由此引導學生認識月球,為理解課文這些做好鋪墊。
二、學會提問、自能閱讀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要二年級小學生達到這個理想目標還不太可能,因此教師的有效引導顯得更為重要。在教學《風娃娃》一文中,我采用了質(zhì)疑討論法:(1)課文中風娃娃做了哪些事情?(2)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事情呢?(3)風娃娃還做了哪些事?(4)風娃娃一心想做好事,為什么會做壞事呢?“人的內(nèi)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這樣的教學,教師不僅不必發(fā)愁學生不愛提問,而且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也得到充分體現(xiàn)。
三、動態(tài)生成、激發(fā)欲望
一是讓學生自主地探究,由疑生問、由問生探,主動釋疑。學生的問題意識被激發(fā)后,他就會主動地對教師進行質(zhì)疑。這時,教師就要巧妙地運用學生的疑問,一學路帶教路,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習《花鐘》一文時我讓學生通過聽、讀、辨,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隨著動畫上的花鐘一起去扮演,充分地去理解文本,體會花鐘的有趣。這樣能夠很好地激起學生去尋求、去感受,去體驗豐富、生動有趣的語言美的欲望,也體現(xiàn)了新課標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是體驗作者的寫作技巧,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里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蘇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語言的豐富和精妙。通過這樣的語言活動,培養(yǎng)、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四、抓住關鍵、細細品味
理解文章內(nèi)容、優(yōu)化本課教學重點在于抓住最能體現(xiàn)文章中心的關鍵詞句讓學生咀嚼品味。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第一部分四個自然段的教學,可以抓住“她在一座房子的角落,蜷著腿縮成一團”這一句話進行品味。教學時可以抓住句子中的“蜷”字組織品味:
啟發(fā)學生想象“蜷”的具體形態(tài);1. 讓學生表演“蜷”的樣子;2. 思考:為什么不用“蹲”而用“蜷”,這樣寫好在哪里?3. 聯(lián)系上下文討論:為什么小女孩會在墻角里坐下了蜷著腿縮成一團?4. 深思:小女孩“蜷”著腿縮成一團說明了什么?這里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5. 表述:看到小女孩這個樣子你的心情怎樣?這一系列教學活動在教師的啟發(fā)提問下,抓住一個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積極品味。學生在語言的品味中,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步步入“境”。
五、挑戰(zhàn)教材、挖掘潛能
心理學研究表明,創(chuàng)造性思維普遍存在,尤其是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少年兒童,對事物的看法他們總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因此,教學每一篇課文時,我們不妨多設一個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敢于超越書本、走出書本、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發(fā)現(xiàn)教材的問題。這不僅無礙于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還會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有新發(fā)現(xiàn)、新創(chuàng)造。
改變學習方式,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思維、善于思維、樂于思維、擴展思維,才能真正優(yōu)化課堂效果,實現(xiàn)學生的主動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林國才. 改變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J]. 速讀(下旬),2016(5).
[2] 徐曉蓉. 優(yōu)化合作學習 改變學習方式[J]. 學校管理,2016(2).
[3] 隋曉瑋. 改變學習方式——對于新課改的一點見解[J]. 天天愛科學,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