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dá)明
1823年,貝多芬距生命終結(jié)僅有短短4年的時間,他在雙耳失聰、健康情況惡化和生活貧困以及精神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chuàng)作出了被譽為交響樂巔峰的《第九(合唱)交響曲》,這也是他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部交響樂。為了對自己一生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作最后一次深沉的總結(jié),他不顧一切地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也為了更加突出樂曲的主題,他將德國大詩人席勒的詩《歡樂頌》譜寫成合唱曲,作為交響樂的第四樂章,使整部樂曲雄渾深邃、壯麗輝煌,主題也更加鮮明突出。
其間,生命即將終結(jié)的陰影,時時伴隨著貝多芬,使他處于一種難以名狀的幻覺中,并在不知不覺中留下了一封遺書,其中寫道:“我向你們告別,真是很悲傷。是的,這可愛的希望,把我遺棄了。像秋天的落葉,凋零了。啊,命運,哪怕賜給我即使是一天純粹的‘歡樂吧,真正的歡樂久已不在我的心中了。什么時候啊,神啊,我能再一次在大自然或人類的廟堂中感到它——永不——永不——這是太不可能了?!?/p>
雖然處于巨大的痛苦中,但堅定的意志和崇高的理想依然激勵著貝多芬。他沒有被失聰所難倒,更沒有被死神所嚇倒,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創(chuàng)造出了給人們帶來生命力量和幸福歡樂的偉大樂章。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第九(合唱)交響曲》時,貝多芬執(zhí)意要親自指揮。那天晚上,他身穿一件綠色的舊外套,拿著指揮棒,被引導(dǎo)著站上了指揮臺。在向觀眾微微鞠躬后轉(zhuǎn)過身去,看著已準(zhǔn)備就緒的樂隊,他沉默了幾秒鐘后,瀟灑地?fù)]起了指揮棒!驚雷般的軍鼓聲、激昂的小提琴聲、怒吼的大號聲……頃刻間全跟著他的指揮棒有序地響起,貝多芬陶醉地閉上了雙眼,身子也隨之劇烈晃動。
演出雖已結(jié)束,但貝多芬依然陶醉于其中,久久不愿放下指揮棒,還是一個小提琴手扶著他面向了觀眾,映入他眼簾的,是人們的鼓掌聲和歡呼聲以及淚流滿面的臉龐。什么也聽不見的貝多芬,此時只能用熱淚與觀眾共同沉醉在歡樂的海洋中。
而貝多芬留下的這封遺書,生前并沒有示人,而是在去世的幾天后,朋友們在他房間的床頭柜里找到的。
令人唏噓的是,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臨終時,竟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而在當(dāng)月29日下葬時,卻有兩萬多人護(hù)送著他的靈柩緩緩走向圣麥斯公墓。在他的墓碑上,鐫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的銘文:“……當(dāng)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并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yè)……”
貝多芬與命運搏斗的頑強意志,至今仍在鼓舞著為理想而不懈奮斗著的人們,并因此創(chuàng)造出了巨大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
(選自《新聊齋·金視點》2014年第7期)